1. 在学校与同学不合群,我该怎么办呢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体现着家长的性格,听到孩子这样的声音,我先是觉得欣慰,还好孩子愿意主动对我说出来,让我有机会帮助他,同时也感觉到心疼,孩子终究是长大了,开始需要独立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形态。这个关心的情绪要自然地流淌到孩子身上,让他感受到这时候他不是一个人。孩子不合群,那家长的人际交往能力估计也不会太好,孩子长时间耳濡目染,不能太孤僻,太怪异,太自私,太冷漠,对别人不要太苛刻,不要做别人不舒服的事儿,不要说别人不舒服的话等等,因为谁也不愿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才会造就这样的情况。
和孩子有一定的身体接触,然后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安全感。我觉得这是一个性格所决定的,或是由家庭因素所影响,造成孤僻的性格!要改变首先从做兼职开始!等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多抱一抱孩子,亲亲孩子,和孩子有一定的身体接触,然后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安全感。即使在正常的交往中发生了事情,不要去袒护孩子也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亏了。父母亲一定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良性互动,多了解孩子。对孩子了解得透彻,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适方法,当孩子真有不听话时,也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帮助孩子。应该要理智的去处理发生的事情。让孩子学会交往。
2. 怎样对待那些班里不合群的人
几乎在每一个班级里都有那么几个学生,他们“性格孤僻”或“偏执”,独来独往,较少和其他同学交往。他们是游离于集体之外的人,对于班级的很多活动漠不关心,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漠、“不合群”。那么,如何想帮助这些同学,让他们能较好地融入集体,和同学和谐相处呢?小编的建议如下:
心态放平,举重若轻
对于这些孩子,班主任首先要摆平心态。其实只要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这样“另类”的人,只是在班级中,因为班主任有责任心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团结和谐,“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矛盾才显得较为突出。一个班级本来就是由各种性格的学生组成的,如果千人一面,那倒反而不正常了。班级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为每一个人提供宽容、安全、友善的生长环境,要能接受和容纳各种类型的孩子。班主任想改变学生的个性,这种企图的初衷可能是良好的,但其效果却不一定理想,甚至可能是反向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或者好恶去“塑造”学生,这样的努力反而可能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面对所谓“不合群”的学生,班主任要有一种包容的姿态,不必把这类问题想象得过于严重。不合群的孩子中只有一部分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些浑然不觉,还有些能自得其乐。除了极少数心理有疾病的孩子,或者情况已经到了影响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的程度,一般可以少介入干预或者谨慎地采取行动,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调整集体氛围上。对学生特殊的个性,要关注,但是不要过度关注。过度关注可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怪人”,强化了他的这种消极意识。有些班主任会对他们表示同情并在其他同学面前流露出来,这也是不当的。比如有的孩子天性比较安静,不喜欢扎堆凑热闹,这就不应该理解为不合群。
如果确实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予以帮助,也要尽量不留痕迹。总之,重视也好,关注也好,都不要流于表面,不强化学生个性中的弱点。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敏感,所以尤其要注意教育的智慧和艺术。
查找原因,分类处理
造成学生不合群的原因很多,与先天遗传、家庭教育、个人遭遇和环境影响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所以,要对学生不合群的原因加以分析、分类。
第一,先天性原因。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气质。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和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组合,构成了四种最主要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多血质),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粘液质),强而不平衡的类型(胆汁质),弱型(抑郁质)。神经活动类型与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联系相关,弱型孩子难以适应环境,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交流。
第二,家庭原因。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如过度关切,事事包办代替,一个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比如告诫孩子这个社会上坏人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再一个是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采取的做法,如小题大做,反应过度,这些不正确的处理方式都会让孩子对与人交往产生恐惧。现在的学生独身子女较多,从小缺少同龄的玩伴,有的从小就一个人玩或者和比自己大得多的人玩。这样虽然提高了孩子的自主性,但是因为独自游戏是自由的、放松的、随便的,当一个人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后,到了学校就不太愿意与人合作、分享。
第三,同伴原因。
1、“他们不喜欢我”
有些孩子因为有一些生理缺陷或者在和同伴游戏玩耍时有过被欺负、嘲笑、愚弄或欺骗的经历,产生了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久而久之,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过度的表现。
2、“我不喜欢他们”
除了性格孤僻之外,学生主动远离集体或同伴,还可能是因为他们看不惯、看不起或者与同班同学志向不和。用两个词可以描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不同道不合”。一般又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1)成熟,自视甚高,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沟通。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对同学甚至对有些老师都不太看得惯,觉得自己和他们不是一个级别的,宁愿一个人,也不愿意与众人为伍。升学或分班考试意外失手或高分落榜、家庭条件与同学反差较大等都有可能造成这种状况;
(2)交往的圈子不在班级里,而是在班级外有好友或喜欢与学校外人员交往,后者往往还会产生其他麻烦。
(3)对班级情况不满意或个人诉求得不到满足,怀才不遇导致郁郁寡欢。比如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很文明的环境中的孩子来到一个同学经常讲脏话或举止粗鲁的群体中,会非常不开心。
学生不合群的表现方式也很多,班主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时候即使是相似的表现,心理动机也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就需要“辨证施治”“同病异治”。所以,只有准确地分析出学生不合群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对于先天性孤僻的孩子,主要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感化、温暖,力争让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善是急不得的,欲速则不达,只能慢慢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类型也不是绝对不会改变的。这给了我们一点信心,同时也让我们能更宽容地对待这些孩子;对于主要由家庭原因原因造成的不合群,就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校互相配合,共同采取行动,形成教育合力;对于第三种类型的几种情况,班主任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或营造良好的班风,或为有才能的学生搭建更高的平台,或加强价值观、平等、互相尊重等方面的教育。具体可以用以下几种做法。
对策研究:应对学生“不合群”,集体“合力”来搞定!
营造氛围,集体感化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利用集体的力量感化、改变这些不合群的孩子,是最重要的方法。一个团结、民主、平等、和谐的班集体,可以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受到感染,被同化,从而弱化自己原有的极端个性。
1、要在班级里讲文明、树正气。对于取笑同学的弱点或缺陷、欺负同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可以在班级里做一些民意调查,比如“你觉得和班里的同学合得来吗?原因是什么?”“你在班级里感觉到幸福吗?为什么?”等等,分析出结果后在班会课上点评、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以面带点,把学生吸引过来。比如我在班级每个月都会组织“集体生日会”,当月出生的同学会得到大家的祝福,而到了下个月,他们要作为主持人为其他同学服务。我注意到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太活泼的学生,因为有一些“神秘感”,在生日会上往往会成为明星。此举很好地改善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
3、在活动中向不合群的孩子多多“发出邀请”并强化。我班里有个男生平时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一次班级里组织公益劳动,我有意要求“这次公益劳动只需要男生参加”,其他男同学们都站起来向外走了,唯独那个男生还坐在那里犹豫不决,我对男孩们使了个眼色,几个男生不由分说,过去拉起那位仁兄就走,一边走一边笑着“是个男人就走”,这样他不得不“被参与”了一回。事后我表扬了那几个男同学,说下次还这样半真半假地把他“绑架”。有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后这样的活动他也不好意思拒绝了。
3. 现在读初二,孩子在班里被同学孤立,不合群,受到排挤,家长该怎么办
当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时,作为家长,你不能冒险责备老师,或者责备某些同学。 否则,它可能会更加拥挤。 而且,绝大多数老师不会故意孤立某个学生。 可能是管理方式不合适,可以讨论。 其次,孩子被孤立是有过程的,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容易合群。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培养外向的孩子。 生活中,不要因为一些小错误就大声责骂孩子。 长此以往,你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不会与人相处。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怎么办 父母应该怎么做?
首先,每天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主动通过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现状。 如果孩子在学校交友困难,被同学孤立,家长应尽快为孩子提供实质性帮助。 首先,调整好心态,稳定情绪,积极面对被同学孤立的情况
最后,教你的孩子如何交朋友。 生日的时候可以邀请同学在家开party,去KTV唱歌。 建议家委会多组织周末社交活动。时刻注意孩子的语言习惯,及时纠正孩子的脏话,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克制自己的脏话行为,为孩子创造健康的语言环境,文明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虐待 别人接受。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流,及时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让孩子学会包容他人,多帮助同学,团结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