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同学友情 » 伊藤博文和中国同学哪个好
扩展阅读
动漫设计类是什么专业 2024-11-17 23:13:02

伊藤博文和中国同学哪个好

发布时间: 2022-04-21 20:14:03

⑴ 清朝有个人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这个人是谁啊

严复 格林威治海军学院,至于是不是第一就不太清楚了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着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着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着,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着名译着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 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着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着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着丛刊》。 目前严复的故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 郎官巷中

⑵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

其实我个人认为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是平分秋色的人物,基本上两人才能不相上下。差距只不过是李鸿章所效忠的清朝处于历史的衰败期,而伊藤博文效忠的日本是历史的崛起时期。任凭李鸿章能力再大也无法挽狂澜于力倒,两人不过各为其主罢了。当时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有句着名的评价:君在日本干的不见得比我差,我在清国干的不见得比你好。 即入木三分的形容了这一点。 其实我们剖析明治时代的日本,也是披着君主立宪外衣的君主专制。与当时清王朝的政体相差无几,之所以清王朝不如日本,除了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预外,只不过中国当时没遇到一个愿意图强的明君罢了。而当时的日本因其荒僻的地理位置与狭小的市场幸运的逃过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当时日本遭到的最大创伤也只是被迫打开国门造成市场混乱而已,西方列强没必要去武力侵略这个不毛之地。所以日本遇到了天时地利,又有明治大帝一个愿意图强变法的君主。国力迅速赶超中国也是必然的。而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也必然造成李鸿章伊藤博文命运的不同,我想李鸿章也一定有他的苦衷,同是为国尽忠,一个落得个汉奸的骂名。一个赚得一世英名。也许这也是历史所注定的吧~

⑶ 发起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为何到中国后受到朝野礼遇

因为当时伊藤博文来中国的时候,中国正在开展戊戌变法,并且维新派一直是想要向西方列强学习的,所以对于伊藤博文他们是充满了好感,想要跟着伊藤博文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在变革面前,以前的那些仇恨可以视而不见。

但其实在那个时候,伊藤博文只是表面上答应教中国人变法的道理,而私下却是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虽然伊藤博文并没有在变法上做出什么大贡献,但在后来伊藤博文还是帮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了日本,为维新派保留了火种。

⑷ 怎么评价伊藤博文呢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来说,伊藤博文可以说是近代最出色的政治家,他虽然读书不多,但早年留学英国开拓了眼界,坚定了信念,是日本从“攘夷”到“开国进取”转变的先行者和促进者。甚至可以说是日本改革开放之父。

而伊藤在接受关于这一问题的访问过程中也提及自己与李鸿章的对比: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吊诡的是,正是伊藤博文的朝鲜政策,激发了朝鲜人民对他的仇恨,义士安重根于1909年在哈尔滨刺杀了伊藤博文。

近代人物伊藤博文是老辣的江湖选手,但是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他到死也没有认识到他在他制定的明治宪法(即所谓《大日本帝国宪法》)上开了一个多么大的口子”。这是指的明治宪法第11条“天皇统帅陆海军”。注意,不是“天皇是陆海军的统帅”,而是“天皇统帅陆海军”。这一条口子,后来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同时也毁灭了伊藤博文所参加创立的那个帝国。

⑸ 如何评价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使日本迈进现代化国家、成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功臣,但由于其一贯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在日本国内外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伊藤博文的性好渔色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⑹ 严复是伊藤博文的同学吗

近年以来,我们看到许多媒体、书刊上面,再三重复如下的“史实”,以至于人所共知,耳熟能详。这就是关于严复跟伊藤博文的“风云际会”,大致说

“严复在英国留学时期,跟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同班同学。考试成绩,严复经常第一,伊藤博文第二,两人被欧洲人并称为‘东方才子’。但学成归国以后,两人际遇完全不同!严复回到中国,清政府对他十分冷淡,根本不予重用,只是担当福州船政学堂的一名教员,严复的报国宏图无法实现,于是,通过抽鸦片来消解自己的不得志。与严复恰恰相反,伊藤博文回日本后,被政府高度重用。日本天皇亲自到码头迎接,然后给了他首相职位。伊藤博文得以大展其在英国学到的西方先进知识,在日本进行全面改革,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日本因重用伊藤博文,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之后又战胜俄国。……”

如此等等,兹不一一引录。

我在研究“文化名人的个性人格”课题时,曾反复查询、核实有关严复留学英国的史料,却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上述关于“严复跟伊藤博文在英国同学”的故事,全属子虚乌有,以讹传讹!

继续考察得知,这个传说最早发源于陈宝琛的《严君墓志铭》中:“光绪二年(按:应为光绪三年),派(严复)赴英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君试,辄最……而日本同学归者,用事图强。”说起“日本同学”但是没有提及伊藤博文的名字。到《清代七百名人传》中,莫名其妙地夸大为:“光绪二年,派(严复)赴英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之伦皆其选也。复得最上第……”。后来北大刘复(半农)在诗集《扬鞭集》中也写到:严复留学英国期间,考试名列伊藤博文之上。

这个传说的脉络总算搞清楚了。

那么,真相如何呢?

实际上,伊藤博文生于1841年,死于1909年(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

严复生于1853年,比伊藤博文年幼12岁;死于1921年。

两人风马牛不相及!

据日本史学家的《伊藤博文传》所载:1864年伊藤博文23岁时,被派送到英国学习海军,但因他英文基础太差,先是补习英文,如此约半年;伊藤博文在《泰晤士报》上知道外国舰队炮轰日本下关事件,就回国了。也就是说,伊藤博文因为英文基础很差,根本就没有进入任何英国正规学校学习。而那年严复只有11岁,还在福建读私塾呢!两人根本不可能在英国同学。

1871年,伊藤博文30岁时,去欧美十多个国家参观考察,但他不是留学生的身份。这年严复刚18岁,还没有到英国去。至于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 (1877--1879年),伊藤博文在日本忙于镇压“西南叛乱”等事,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在英国。至于大隈重信,此人一辈子也没迈出日本国门一步,怎么会跟严复成为在英国留学的同学?

像这样明显的误传,却一直难以公开纠正!反而以讹传讹,层层加码,不一而足——

后来,电视片《蔚蓝色》里面居然又加工为:“清朝政府最早派送到英国学习海军的留学生严复,日后并没有去当一名战舰指挥官,而是成了思想启蒙家。……然而,当严复参与其事的百日维新惨败之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当这位中国近代的伟大启蒙者在封建势力的打击下,一步步放弃改良思想,最终倒退到孔孟之道的怀抱里去的时候,他在英国海军大学的同学伊藤博文,学成归国后却荣任日本首相,率领这个岛国迅速跨进世界强国之林”。

至于报刊文章,就更加玄乎了!北京《团结报》文章《才子的不同命运》再加工为:“百余年前,我国早期留学生严复,以第一名毕业于英国名牌大学——牛津大学。日本伊藤博文名列第三。伊藤回日本后,明治天皇立即重用为内阁总理大臣,使之全力投身于维新大业。而严复回中国后,几经关节,方才跪见到李鸿章;俯首禀陈报国大志时,根本没听严禀告些什么……”

请看!“英国海军学校”居然变成了所谓“英国名牌大学——牛津大学”,伊藤博文的名次由“第二”又降为“第三”……真是胡搅蛮缠得胜过天方夜谭了!是哪个大笔杆一摇,摇出这样的“神吹瞎侃”呢?

近年来,类似的“以讹传讹”,胡扯乱谈,层出无穷。例如康有为“公车上书”实为康梁编造炒作,历史上并不存在,这已经被海峡两岸学者反复证明,资料来自中国第一档案棺;陈明远博客曾经撰文揭露真相。……但是,由于学风浮夸、学术腐败,目前一些《戊戌变法史》着述中,继续重复公车上书的谎言,未予纠正。可笑,复可悲。

再这样误传下去,真是怎么得了?!……

⑺ 历史上伊藤博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视角不同当然看法也不同,其实不论是对于当时的日本和世界的格局来说,战争和扩张是走上大国之路的必须条件,作为当时日本的重要决策者的伊藤博文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日本的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动战争是必须的,而且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不过从明治维新走来的元老派来比较的话伊藤博文还算是个理性的政治家,对于战争也没有更多的狂热,更多的是通过政治手段来达成战略的目的,在对于台湾问题和主张对俄问题,以及后来的日英结盟上就可以看出,伊藤博文应该算是比较保守的温和派,不过不好战不代表没有侵略意图。

⑻ 为何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差距那么的大

这事儿真的不能埋怨李鸿章。我们不能单凭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判断他们怎么样,还要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

很多人认为伊藤博文比李鸿章强是因为伊藤博文对日本的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日本近代史的改革是因为伊藤博文才得以实施并取得成功的。

因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的经济、军事能力增强,才可以实现小岛国化身强国的逆袭。而李鸿章所在的清朝政府,被小岛国欺负的不行。

所以才有人说出李鸿章不如伊藤博文。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了,以日本天皇为首的势力是支持明治维新的,虽然中间也有挫折但是支持改革的势力非常强。而在中国,大权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人身上,只有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支持戊戌变法。

李鸿章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反对慈禧。何况李鸿章没有条件,也不被允许去西方国家看看,接受一下新时代的思想,自然体会不到改革的好处。

在那种条件下,李鸿章依然做出了很多改革,所以结合环境和条件来说,我不觉得李鸿章差伊藤博文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