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什么意思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意思是:知心朋友大多已不知去向,漂泊各地,天涯海角各一方。
全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意思是: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
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1)弘一同学是哪个公司扩展阅读:
《送别》作者李叔同是着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它的词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
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也是李叔同的优秀音乐作品,被中国数代人所传唱。
㈡ 抖音的弘一同学在哪里上学
在浙江工业大学小和山校区
㈢ 李叔同作品是什么
李叔同作品如下:
《夕歌》
《春游》
《南京大学校歌》
《三宝歌》
《送别》
《梦》
《清凉》
《花香》
《世梦》
《归燕》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李叔同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李叔同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李叔同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
人物背景: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另有一说称天津人) ,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1895年,李叔同16岁考入城西北文昌宫旁边的辅仁书院,学习制义(八股文)。和当时天津另外两处书院(三取书院、问津书院)一样,辅仁书院与官学已无多大区别,以考课为主,不再讲学。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37岁因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
㈣ 世间再无李叔同的上一句是什么
世间再无李叔同的上一句是:半世繁华半世僧。全句: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李叔同是着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文学贡献: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
㈤ 弘一大师的生平事迹
李叔同(1880.10.23—1942.10.13),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他学贯中西,艺专多科,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杭州等地。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1900年李叔同摄于上海。李叔同1918年出家时将此照赠予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事堵申甫先生。堵申甫在李叔同出家前期曾一度为其护法在日本留学时的李叔同。1905年秋,李叔同登上了东渡的轮船赴日本留学。
1906年,李叔同与同学曾孝谷等留日学生在日本成立了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1907年2月,“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了《茶花女》中的两幕,成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步。李叔同自演女主角茶花女。
“春柳社”的演出,尤其是李叔同的演技受到了日本戏剧界的高度评价。演出结束后,日本戏剧权威藤泽浅二郎和松居松翁当即到后台去和李叔同握手。此为李叔同(左)与曾孝谷合影
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实行断食,前后18天。
1919年,初出家时的弘一大师在杭州玉泉寺。
弘一大师应邀于1937年5月赴青岛讲律,自厦门出发时摄于“太原轮”。
1938年摄于福建泉州承天寺,自左至右:瑞今法师、泉州报社经理、郑健魂、弘一大师、转尘法师、袁延年、高文显、传贯法师、广义法师和觉圆法师。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5)弘一同学是哪个公司扩展阅读
艺术成就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弘一法师,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皆早具才名。
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他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传奇的一生为我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里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爱国的抱负和义举更贯穿于一生。
㈥ 李叔同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出家
在一本旧杂志上读一文:《怀李叔同先生》,作者丰子恺,读完,深为文中之真情所感,丰子恺为李叔同的学生,曾多次撰文对李叔同表达深深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今天,这样的师生之情已不多见。
李叔同,现代着名艺术家,多才多艺,出身富贵,少年时即已“才子”驰名上海,到日本留学后,看到明治维新后的变化。即仰慕西洋文明,学习绘画、音乐、戏剧,创办春柳剧社。自编自演小仲马的《茶花女》,这是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回国后在南京杭州等地学校任教美术和音乐,深受学生敬佩,他才华出众,工作极为认真。丰子恺此文主要即是赞美他的认真。后来,“他生活日渐收敛起来,最后出家为僧”。就是着名的弘一法师。
丰子恺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这些都是认真的缘故。”
“认真”?难道“出家”仅用“认真”二字即可解释?我记得丰子恺还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过,李的盛年出家(39岁)是对生活极大的“瘾”,贵公子、艺术家都无法过瘾,只有出家才能去体验真正纯净更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是一种超然的享受,此说我亦疑之,觉得有点牵强。
李叔同的出家、王国维的自杀、周作人的变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三个谜,而最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李叔同的出家。
想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的途径是读他的文章,但李叔同好象没有留下多少作品,隐约记得有一本《李庐诗钟》,由于我的浅陋,没有读过。只看过他写的字,都是佛学谒语,如“以戒为师”、“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他的字尽得北魏石碑的神采和气度,别具一格。他与朋友的书信,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不得而知。最近读夏丏尊的散文,有一篇叫,《弘一法师之出家》,说李叔同的出家与他有关,我反复看了几遍,他其实是在回忆李叔同的出家经过,并没有深究其因,不过,在该文结尾,他说一句这样的话:“象他那样的人,是于过去无量数劫种了善根的,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稀有的福德”,还是隔靴搔痒。
在夏丏尊的另一篇〈〈怀晚晴老人〉〉一文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点谜底:弘一有一次与他久别重逢(他们本是同事、挚友),“他见我有愁苦的神情,笑对我说道,世间一切,本来都是假的,不可认真,前回我不是替你写过一幅金刚经的四句谒了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现在正可觉悟这真理了。” 夏丏尊的文风素以朴实着称,引用大师之语定非妄言,李叔同的遁入空门,可否从这几句话中略见端倪呢?夏丏尊对李叔同的评价有这几句话:“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谨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恰如其分,因为经历过,所以漠然,因为尝过百味,所以感到淡是真味,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看得透。一切名和利,都将归为尘与土。
弘一法师的这段话又使我想起另一个人,他号六如居士,这六如就是“人生如梦幻泡影无雾电”。他就是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他有一首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寅卖画,李叔同出家,本质一模一样的人生,只是他们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罢了。
所有的人,来到这个世上,说到底都是走一遭,离开时交一份人生答卷。有的人卷子做得一塌糊涂,有的人做得恰到好处,没有人能得满分。我想,李叔同------弘一法师应该属于后一种人。
这一谜,我曾想得头痛,从此不再瞎想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让我们一起寻味大师圆寂前留下的四字真经吧
㈦ 弘一法师在各个领域的成就有哪些
弘一法师是李叔同吗?
生平
父亲李世珍是清同治四年进士,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1898年他到上海,参与“上海书画公会”、“沪学会”,曾就读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和音乐学校(东京艺术大学前身),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1906年与同学曾孝谷创办业余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茶花女》,开中国话剧之先河。1910年携日本妻子福基回国[1],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堂、直隶模范工业学堂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子学校音乐教员。1912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师。1915年应江谦之聘,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图画、音乐;兼教于浙江两级师范。
1918年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扬律宗,着有《南山律在家备览》。出家后的弘一法师,在艺术方面,只保留了书法,其书法质朴无华,独具一格。
1942年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
成就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以上摘自维基网络
㈧ 弘一同学的抖音为什么没有了
可能是他的抖音号已经被抖音官方已经给他封禁了,所以就没有搜索到他的这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