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资本论为什么是经典的
扩展阅读
图解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 2024-09-20 22:22:23
什么动漫的主角叫药岩 2024-09-20 22:05:26

资本论为什么是经典的

发布时间: 2022-03-08 17:52:58

⑴ 《资本论》为什么是史书!

《资本论》作为“史书”,立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彰显“事的科学”规定性.史书之“史”在于肯定记述对象是“历史”——世界史生成规定性及其制约下的“国史”、“天下史”;史书之“书”在于认定学科研究逻辑是“网络里的一科”。

⑵ 为什么说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着作

《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着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着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

⑶ 资本论里经典的话 。

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3、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4、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7、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8、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9、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⑷ 资本论在西方为什么如此火爆

资本论现在在西方火爆与否很难有确切的答复给你,但我觉得这种资本论目前受西方人士关注的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好奇心或者想弄明白为何历史上这么多个有名的西方经济学家所颂扬的完美市场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资本论是从批判的角度与立场上考察资本主义的经典着作。比起现代许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书,资本论有无可替代的时间历史价值与权威经典价值。因此,当西方的人们想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什么回事的时候,当他们所用过的经济学教材无法满足他们求知欲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一些角度不同的书。。。 就好象,我们看惯正史故事之后,对与野史秘史都会有一点兴趣一样。人们关注资本论,都是为了想弄明白人们所颂扬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为什么总是有毛病。。。

⑸ 资本论是中国古代经典吗

当然不是,它是西方巨着,很深刻地解读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

⑹ 如何看待资本论

参考:人民网---理论 宋养琰:我是怎样读解《资本论》的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207/c148980-19824639.html

【前言】我之写这篇文章,为的是:一,唤起人们关注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学习,特别对《资本论》原着的学习。当下,《资本论》中的原理,对如何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对如何建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侵略和霸权主义的本性和本质,也是十分有用的;二,目前在我国,据我所知,许多院所或高校,主要是一些名为“马列主义研究院‘或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主要是对《资本论》的学习,很不重视,浮光掠影,搞花架子,或放任自流。。依我看,在这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种倾向:一是冷漠化,二是碎片化,三是边缘化。很值得关注。
1951至1953年,我在人大读经济学研究生。在当研究生期间,除继续学习俄语外,主要读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着作,其中又把重点放在《资本论》上。我算了一下,读《资本论》时间约占我总阅读时间的一半。
1845年,马克思曾写到:哲学家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如何改造世界?我体会,对于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马克思自己在《资本论》中来回答的。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的科研成果。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二者水乳交融于《资本论》之中。
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共三卷,其中第一卷先后有好几个版本。最早是1867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离世前还留下另外两个版本:一个是1873年再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另一个是1875年出版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后一个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对前一个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做了较大的修改。马克思的法文很好,他从1872年开始,将已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翻译成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1875年完成并出版。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对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又做了较多的修改,增添了许多对非西方国家的研究,包括中国。可见,马克思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也是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马克思思想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可是,当时,我们读的主要是1938年由郭大力、王亚楠历经十年从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为了完成这部《资本论》第一卷,经历了21年的艰苦奋斗历程。该书伴随着政治上的争论和个人生活的悲怆经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由他从马克思大量笔记和手稿中,整理、编辑并出版的。
《资本论》首先是一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它开篇之作是构成资本主义细胞的商品和货币。正是这些看起来极为寻常不起眼的东西,由于它的存在、发展和演化,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社会庞大的有机体。正是这个有机体主宰了当时的世界。
马克思是带着浓厚的阶级情感来写《资本论》的,其中讲的都是资本主义的现实,它以特定的内涵,感人的意境,激昂的文字,流畅的语言,锋利的文笔,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运行过程,指出这个过程本质特征就是资本在运作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俩个对立的阶级,即参与生产剩余价值的工人阶级和占有剩余价值的资本家阶级,资本主义的总利润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阶级占有工人阶级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进而揭示其发生、发展和死亡的客观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资本论》最终目的为的是唤起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用“血”与“火”写成的。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或生产方式的其他部分,包括政治、文化等一些上层建筑,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精辟分析。这一分析在今天看来,比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更具有真实性。因为他在这里所描述的是在商品经济下,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钱的关系,产生了人对物或钱或资本的如同对神灵般的崇拜。我认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不单纯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地方,商品拜物教就存在,只不过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发展到了最高峰。
当下,在我国,商品和货币拜物教已经漫延到许多领域,泛滥成灾。不客气地说,在学术界,学术虚伪,学术欺骗到处可见:有少数学者,披着“院士”、“教授”、“学部委员”、“研究员”等外衣,不择手段,如用走穴、出场费、咨询费等方式,要价很高,谋取利益最大化,把学术职称变成赚钱的道具。甚至,有些所谓“学者”,因抄袭而成名。还有在院士或学部委员评选中,拉帮结派,近亲繁殖,弄虚作假现象也严重存在着。所有这些现象,就其本质而言,无不是商品或货币拜物教的具体体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也是一部哲学或史学或文学的巨着。
作为哲学,他把资本主义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他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的全过程,批判了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创建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渊深奥博,深入浅出,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历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为人们提出许多对未来的推理和遐想。
作为文学,温润亲切,仿佛一幅幅温婉的油画,一首轻吟的诗歌。用马克思的自己的话说,他是把《资本论》当作一件高雅的艺术品来精心设计和雕琢的。为了表述他高深的理论命题,《资本论》中,引用了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塞万提斯等文学巨匠的作品,甚至像古代的作家荷马、索福克勒特、荷力士安蒂、巴特洛士的诗篇,也都加以巧妙的运用。在《资本论》中,还不时见到希腊、罗马、印度、北欧等文明古国的许多神话。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博大精深,也是一部“大网络全书”,它展示给我们的,字字闪光,语语惊人,沁人肺腑,动人心弦;它又如同熔化了的一炉黄金,洋洋洒洒,铺撒大地,美不胜收。
1896年,恩格斯在一篇书评中说:“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着作现在和将来都是有价值的,可是只有一个德国人马克思才能攀登最高峰,他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明白白,而且一览无余,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看下面的山景那样。”
《资本论》为我们这些嗷嗷待晡的莘莘学子开启了一扇奇异的资本主义世界,也相应地描绘出世世代代的人前赴后继为之而奋斗的社会主义蓝图。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西方出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但在我看来,就其理论的广度、深度或高度,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程度,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人超越马克思。
在此期间,我还偶然读到一些有关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所遇到的困难的有关资料。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在马克思一生中,也经历了不少困难,享受了酸甜苦辣的过程。人们公认,在马克思身旁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始终在帮助马克思,帮助他度过难过关,帮助他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大业。这俩个人是:燕妮和恩格斯。
马克思身旁的主要助手是燕妮。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俩人青梅竹马,结成伉俪。起初,马克思向燕妮求婚时,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献给燕妮的父亲,请其指点迷津。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前言中,提及一个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关心人类甘苦的神,他看到人间没有火,人类只能吃生冷食物,因而生活很苦,发展很慢。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偷取天火抛向人间,从此人间有了烟火,也有了光明。天神宇斯一向与人类为敌,不允许人间有火,听到此事后,怒火上升,立刻把普罗米修斯囚禁在高加索的岩石下,并让神鹰白天叼食他的肝脏,可也奇怪,到了晚上,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重新生长出来,神鹰继续叼食 ,日复一日, 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忍受巨大的痛苦。后人把普罗米修斯的精神称之为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在论文中说,要以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精神去建立自己的理想和理论。当燕妮的父亲看到马克思关于这段关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叙述时,拍案叫绝,并满口应许燕妮和马克思这门亲事。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始终洋溢着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和燕妮用今天的话说是一对“模范夫妻”。
另外我从学习资料中,还得到马克思给给燕妮的一首“情诗”:名为《思念》,诗曰:“燕妮的名字\哪怕是刻在沙粒般的隙缝里\我也能够把她念出\温柔的风送来燕妮的名字\好像给我捎来了幸福的信息\我将永远讴歌她\让人们知悉\爱情的化身啊\便是这名字的燕妮。如此热情讴歌的诗句,只有热恋出的情人才能写出。我曾想,马克思也谈恋爱,爱得那么深忱,那么缠绵悱恻!
马克思虽然夫妻之间很幸福,但因经济来源有限,生活很苦。当时有的资本家用高薪聘他当职员或高管,他都以“不愿做资产阶级摇钱树”拒绝了。后来,燕妮把出嫁时带来的纪念品金银手饰当掉或卖掉,为孩子买面包,全力支持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工作。再往后,认识了恩格斯,恩格斯对马克思鼎力相助,并和恩格斯在共同战斗中结成亲密的的友谊。协助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工作。在后来,收集、整理、编辑并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有人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生命的继续。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凝聚了恩格斯毕生的心血。
研究生学习既紧张,又充实。我们这些学生,都异常用功,好像都有说不尽的潜在动力。读书有多种方式,有精读,有细读,有泛读,有速读,而《资本论》只能精读和细读。读《资本论》对我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在我的一生中,《资本论》是最喜爱的一部书,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在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方面,先后通读了三遍,《资本论》第一卷读了四遍,其中一些重要的段落反复地读,如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利润、超额利润、地租、级差地租等定义,还有一些重要的典故、脚注、诗句,至今有的仍可琅琅背诵。《资本论》对我受益终身。
说实话,我们那时候在那种形势下的学习,是信什么学什么,带有较大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现在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视学习马克思的早年着作和中年着作学习,而忽视了对马克思晚年着作的学习。马克思的晚年着作,如《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等,不仅丰富了他的早年着作,而且发展了他的早年着作。甚至有些观点,修正了早年的着作。
其二,因为时间紧迫,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读马克思的着作上,即使也看点西方的东西,大都是在上级指定的范围内,作为反面教材在批判中学习的.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着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都未看到。不要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西方经济学。要知,古典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很难分割的历史渊源。
其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理解和认识也不够全面。当时,总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部厚重的革命理论,把人道主义排除在外。甚至认为,人道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修正主义。今天看来,这种看法和说法是不妥的。其实,爱和恨是对立的统一,有爱必有恨,爱之切,恨之深。人世间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马克思在批评资本主义的同时,从头到尾都贯穿了关心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的内涵。到了《资本论》第三卷,当论述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时,使人变成充分自由的人,解放全人类,人类过上幸福的日子,更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的西欧,他的学说反映了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遍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除了宗教,还未有任何一种思潮或学说,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19世纪中叶或末叶,由于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一个革命时代的到来。1848年和1871年的先后发生了两次革命,马克思面对这个时代的需要,用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运动的实践。使革命在欧洲如火如荼地燃烧起来。从发展上看,革命终究不是目的,而目的是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此,马克思更深入地研究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人类走向自由和人类解放的途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在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里,很自然包含人道主义精神。
严格说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大同世界、千年王国,还有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在于以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合理性和必然性的科学论证, 从而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其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如何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时考虑的很少,今天看来,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损。
我打童年入学以来,因为出身贫寒,环境恶劣,少读史书,自觉缺乏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身处最高学府里的非常正规的“研究生”这个群体中,与身边的同学相比,自愧不如。这种状况迫使我不能不拼搏向上。古人说“勤能补拙”。我认为,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不能浪费的也是时间。我自认为,我的智商不高,但“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深切体会到,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勤奋固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书读多了,眼睛开阔了,想法也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两句名诗,对我来讲,似乎赋予了新的含义。他讲的是山,也寓于对人生的看法。这时我初步体会到,人生的道路也如爬山,流汗,甚至负伤,流血,为的是登上高峰;只有登上高峰,才能俯瞰大地和地上的一切,并由衷地感到快慰和喜悦!

⑺ 关于资本论的问题

是这样的,第四卷有争议。

马克思呕心沥血写作《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手稿。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大而又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生精力,生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手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心整理马克思的手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方能与读者见面,而第三卷延至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从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面世,期间相距27年。至于《资本论》第四卷的问世时间更晚。恩格斯临终之前深知已来不及完成第四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只得托付给考茨基等人。1905年至1910年,考茨基终于将第四卷分别整理出版。考茨基在整理马克思手稿的过程中自作主张地做了许多删改和变动,再加上其他一些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个第四卷的版本实际上被否定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资本论》第四卷最早的版本,已是前苏联于1954年至1961年间重新根据马克思手稿整理出版的俄文版本。如果以这一版本的问世时间为准,《资本论》第四卷的真正问世相距第一卷的正式出版已经遥隔一个世纪之久。

纵观迄今所有的经济学着作,甚至世界上所有的学术着作,都没有如此漫长的问世经历。这个绝无仅有的问世经历毫无疑问地左右了后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解。当《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时,正值欧洲革命风起云涌之时,这本着作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又被翻译成俄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等各种外文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而到了《资本沦》第二、三卷问世时,欧洲革命正转入低潮,人们对《资本论》的关切程度已远不如前。可见,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解主要形成于《资本论》第一卷广为传播的时代,当《资本论》第二、三卷分别间隔将近二三十年之后出版时,人们对《资本论》的认识早已经典化、公式化了。
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在20世纪初叶以前苏联传入中国,传播进来的基本上也是几成定式的解释框架和经典原理。这些经典原理也都是出自于《资本论》第一卷,以致于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只涉及《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我们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普遍关注乃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更不用说《资本论》第四卷至今仍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按照思维习惯,既然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解过程中已经形成经典化、公式化的解释框架,即使以后《资本论》再出现其他各卷,人们一般也只会用既定的解释框架去解读它们。可问题在于,《资本论》的逻辑框架是递进的,第一卷的解释框架不能够涵盖以后各卷更高层次的内容。当《资本论》第三卷一问世,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意大利的洛里亚,他质疑《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存在矛盾。为此恩格斯随即驳斥了洛里亚,同时也阐明了《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谁料想这一事件竟然引发出关于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着名世纪大论战,这场论战在西方学术界从19世纪末一直争论至今,延续一百多年尚未结束,其中不乏有大师级人物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参与。可惜这场论战仅仅在西方的学术圈内展开,我国学术界始终也未介入这场大论战,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解已经被束缚在既定的解释框架之中了。这个解释框架源自于《资本论》第一卷,尔后我们又运用这个解释框架去解读《资本沦》其余各卷。可是世纪大论战的主题远远超越了这个既定的解释框架,其争论焦点不是如何运用书一卷的解释框架去解读其余各卷的问题,而是争论如何认识第三卷与第一卷对立统一的问题。我们局限在即定解释框架的视角内,自然不会明白这场论战的意义所在。

从迄今的大量研究成果来看,要揭开马克思“价值转形之谜”,还无论如何不能跳过《资本论》第四卷。因为第四卷是马克思阅读前人着述留下的读书笔记和思考提纲,其中必有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整体思考和逻辑架构。可以想见,在第四卷尚未问世抑或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第四卷的一个世纪之前,单凭第一卷所形成的解释框架,怎么能够解释清楚或真正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呢?假如《资本论》四卷在当时能够同时全部问世,或许后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不会产生这么多误解,也不会有这么多疑义。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历史没有假如。《资本论》独特的问世经历,对后人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划上了擦抹不去的历史痕迹。今大要想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唯有消弥《资本论》问世史造成的已有影响,重新从整体上来阅读《资本论》,由此形成新的带有整体性的解释框架,以此来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真谛。

⑻ 《资本论》是谁的着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经典的代表作,是马克思耗费了40年时间的思想结晶。读懂、读通《资本论》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修课。只有通过学习《资本论》,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各种现实问题。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论证了危机的必然性,揭示了危机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后果。所以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资本论》重新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德国《商报》2017年4月13日发表了《〈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着作。”来源:荔枝网

⑼ 资本论经典段落及理解

1、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50%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明证。
2、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工人劳动的时间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时间。
3、我们的工人在走出生产过程时同他进入生产过程时是不一样的。在市场上,他作为“劳动力”这种商品的所有者与其他商品的所有者相遇,即作为商品所有者与商品所有者相遇。他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时所缔结的契约,可以说象白纸黑字一样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却发现:他不是“自由的当事人”,他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实际上,他“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