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如何让中学生讲一讲经典
扩展阅读
为什么有的动漫要下架了 2024-12-26 02:54:19
日本动漫起什么名 2024-12-26 02:40:09
语文知识培训讲座 2024-12-26 02:27:07

如何让中学生讲一讲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3-08 14:14:05

1. 如何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现代社会,处处需要与人沟通交流,语言表达更为重要,重视说话训练也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说”的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文教师无疑担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说”、“ 想说” 、“敢说”、 “会说”应用能力: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他们“想说”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要想使学生说出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观上有“说”的愿望。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达到较高水平。这就需要老师努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论的精神,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体验到口语交际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厌说”的学生看到“爱说”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逐渐提高,在逐渐赢得别人的赞扬和肯定。自然而然地,他们也想加入到“说”的队伍中来,也想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时候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是对学生最好的鞭策,是促使他们肯说并说好的最大动力。 实习的时候,我跟随的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教学艺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选班干部的方式——先自荐后民主,就是想当干部的同学必须得大胆地在讲台前说出自己想担任的职务和担任此职务的原因。在自荐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些本来不善言谈的同学,看到通过这种方式“推销”自己,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另一方面有可能当上班干部锻炼自己的能力,便都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结果大家表现非常积极。所以我觉得学生有了这种“想说”的愿望,就是“说好”的最坚实的基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使他们逐渐地由“想说”变成“敢说”直到“会说”。 二、培养学生“说”的胆量,使他们“敢说” 很大程度在于学生想说而不敢说。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高中生较初中生和小学生来说,在心理上成熟了很多,同时顾虑也会比较多,有时顾及到面子问题,说出来怕出错,怕别人笑话。有的同学怕自己语言表达得不够好,干脆不出声,别人也就无从评判,这种心理长期持续下去就会造成学生从“不敢说”到“不说”最终到“不会说”。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胆量,鼓励学生去“说”。 首先,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 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被叫到回答问题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我总会加上一句“不要怕,错了也没关系”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我感觉每次我话音刚落,学生都会放松很多,从而说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再及时地加以肯定,一定能起到给学生加油打气的作用,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我自己在教学中就很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哪位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是怎样的答案,我从不吝惜赞美之词,我总会努力找出他答案的闪光点,让学生知道他有这个能力,下次还敢说。 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会说”。 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 四、给学生提供“说”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说”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说”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说”。读完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说故事、说中心、说感想,每一次表达都是学生内部思维的外化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毫不吝啬每节课前的三分钟,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课前三分钟演讲。三年下来,一些原来胆小、腼腆的同学在经过了几轮的锻炼之后,面对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也自然了,讲普通话的的声音也响亮了,他们感觉那个讲台再也不那么高不可攀了。 五、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有话可说” 俗话说:“只有见得多,识得广,才有说的材料。”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素材,形成较深的文学底蕴,这才有说的基础,才能“有话可说”。所以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口语训练方面的书籍,当然还有一些经典的中外名着和报刊杂志等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增加了阅读量,自己的文学底蕴自然也深厚了,“说”起来也成竹在胸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学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为了说好,展现出自我的风采,他们就会认真地去读那些文学作品。所以,“说”又带动了“读”。我想,这充分体现了四种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联系。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会说”。 六、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使学生“说好” “说”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信息,“说好”才是目的。怎么样才能把信息表达得更好,让听者听懂、爱听,这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语言积累,平时还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说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说好”了。“说”还要“投其所好”,要根据你说话的场合、说话目的、听者的身份等等来组织语言、来表达信息。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将这种“说”的训练进行到底,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我们常听说学英语最忌讳“哑巴英语”,学汉语也如此。除了掌握必要的语音和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以外,多说——无疑是一种锻炼口语的最好方法。总之,口语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能将 “说”的训练仅仅停留在英语和语文两个学科,我们要把“说”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渗透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不断鼓励学生,锻炼学生,这样才能“说”出精彩!

2. 中学生怎样学习古诗词和经典名着

网络文库




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古诗词
2016-05-25 1008人 3页
4.9分
用APP查看
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古诗词?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领。中国是诗的国度, 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学生学习古诗词, 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 要着力于整体感知, 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在长年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一线工作中,我努力总结经验,有了一些心得和启发,试表述如下,以期交流。
一、多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 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 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

3. 中学生诵读经典演讲稿

  1. 诵读中华经典 传承爱国之情

小的时候,爸爸便让我诵读经典。我背诵了《三字经》中的许多句子,却往往一知半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慢慢懂得了其中的意思。再就是阅读唐诗、宋词,背诵一些着名的诗篇。

再大一些,我的兴趣便集中到了阅读历史着作,从《史记》到《汉书》,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各朝代的历史着作,凡是能找到的,我都愿意去读。我从这些经典中,感受最深的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人皆有之。因为国家不仅是每个人的归宿,更是我们的尊严。国家强盛,在外国人面前就能挺起腰杆,反之,就会觉得自惭形秽。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国家;诵读经典,也进一步培养了我的爱国之情。有了爱国之情,才有了屈原“虽九死犹未悔”的执着,才有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雄心壮志,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铁骨,才有了袁崇焕“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的凌云之志。

当年戚继光与倭寇浴血奋战,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张辅与安南大军奋战,是为了国家的尊严;郑成功驱逐荷兰入侵者,收复台湾,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

空中,让我们仰望,让我们为之感动。

阅读经典,仿佛让我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岁,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反思了许多身边的现象。

现在,有些中国人以拥有外国货为荣,在娱乐节目中时不时的冒出几句可有可无的外语;广告里,产品名称明明是中文,却非要加上几句英文,来显示自己的产品的与众不同。真不知道我们的先贤,知道了他们的做法,会怎么想。

我希望更多的人,都加入到诵读经典的行列,好好的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了解我们灿烂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爱国之情。

前不久,我参加家乡举办的运动会,在候场区,居然看到了令人寒心的一幕:许多人们买了的小国旗,被丢在地上,有的还被踩上了脚樱我又想起,在网上,国旗被恶搞成许多怪异的样子。尽管《国旗法》明令禁止,可许多人却不屑一顾,还说,不就是一张纸吗,用的着吗?

而在美国,许多电影中,国旗总是占据显着的位置,甚至会抢了主角的戏。君不见,《巴顿将军》开头就是巴顿站在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前演说;而在《超人》中,还有超人在月球上扶正美国国旗的镜头。这也许会让许多国人看了,会心生惭愧。

为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爱国之情越来越淡薄?我认为,其中一点就是,他们不读经典,不懂中国历史,以为这些老东西已经过时。说到底,是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东西:时尚提包、外国名车„„殊不知,中国的发展不能只靠这些东西,而是需要汲取中华五

千年历史的营养,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需要一颗颗炽热的赤子之心。

与经典同行,典藏历史文化;与经典同行,传承爱国之情。让我们都来加入诵读经典的行列,让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永远流淌。

2.经典诵读演讲稿

经典诵读,爱我中华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经典诵读,爱我中华》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还记得一代枭雄曹操,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仍旧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怀好歌! 还记得乱世漂泊的李清照,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瘦比黄花,仍旧吟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4.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说精彩

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现代社会,处处需要与人沟通交流,语言表达更为重要,重视说话训练也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说”的能力,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文教师无疑担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说”、“
想说” 、“敢说”、 “会说”应用能力: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他们“想说”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要想使学生说出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观上有“说”的愿望。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达到较高水平。这就需要老师努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论的精神,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体验到口语交际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厌说”的学生看到“爱说”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逐渐提高,在逐渐赢得别人的赞扬和肯定。自然而然地,他们也想加入到“说”的队伍中来,也想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时候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是对学生最好的鞭策,是促使他们肯说并说好的最大动力。
实习的时候,我跟随的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教学艺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选班干部的方式——先自荐后民主,就是想当干部的同学必须得大胆地在讲台前说出自己想担任的职务和担任此职务的原因。在自荐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些本来不善言谈的同学,看到通过这种方式“推销”自己,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另一方面有可能当上班干部锻炼自己的能力,便都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结果大家表现非常积极。所以我觉得学生有了这种“想说”的愿望,就是“说好”的最坚实的基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使他们逐渐地由“想说”变成“敢说”直到“会说”。
二、培养学生“说”的胆量,使他们“敢说”
很大程度在于学生想说而不敢说。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高中生较初中生和小学生来说,在心理上成熟了很多,同时顾虑也会比较多,有时顾及到面子问题,说出来怕出错,怕别人笑话。有的同学怕自己语言表达得不够好,干脆不出声,别人也就无从评判,这种心理长期持续下去就会造成学生从“不敢说”到“不说”最终到“不会说”。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胆量,鼓励学生去“说”。
首先,教师要实行民主教学,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
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以在课堂上当学生被叫到回答问题想说又不敢说的时候,我总会加上一句“不要怕,错了也没关系”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我感觉每次我话音刚落,学生都会放松很多,从而说出自己的看法。另外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再及时地加以肯定,一定能起到给学生加油打气的作用,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我自己在教学中就很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哪位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是怎样的答案,我从不吝惜赞美之词,我总会努力找出他答案的闪光点,让学生知道他有这个能力,下次还敢说。
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使学生“会说”。
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
四、给学生提供“说”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说”
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多提供一些“说”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说”。读完一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说故事、说中心、说感想,每一次表达都是学生内部思维的外化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毫不吝啬每节课前的三分钟,一如既往地进行着课前三分钟演讲。三年下来,一些原来胆小、腼腆的同学在经过了几轮的锻炼之后,面对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也自然了,讲普通话的的声音也响亮了,他们感觉那个讲台再也不那么高不可攀了。
五、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有话可说”
俗话说:“只有见得多,识得广,才有说的材料。”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素材,形成较深的文学底蕴,这才有说的基础,才能“有话可说”。所以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口语训练方面的书籍,当然还有一些经典的中外名着和报刊杂志等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增加了阅读量,自己的文学底蕴自然也深厚了,“说”起来也成竹在胸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学生是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的,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同龄人的肯定,为了说好,展现出自我的风采,他们就会认真地去读那些文学作品。所以,“说”又带动了“读”。我想,这充分体现了四种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联系。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会说”。
六、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使学生“说好”
“说”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信息,“说好”才是目的。怎么样才能把信息表达得更好,让听者听懂、爱听,这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语言积累,平时还要多多锻炼自己的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说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说好”了。“说”还要“投其所好”,要根据你说话的场合、说话目的、听者的身份等等来组织语言、来表达信息。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将这种“说”的训练进行到底,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我们常听说学英语最忌讳“哑巴英语”,学汉语也如此。除了掌握必要的语音和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以外,多说——无疑是一种锻炼口语的最好方法。总之,口语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不能将 “说”的训练仅仅停留在英语和语文两个学科,我们要把“说”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渗透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不断鼓励学生,锻炼学生,这样才能“说”出精彩!

5. 求一篇关于“中学生是否有必要读经典”的辩论文章

长沙一所中学投票评选“我最喜欢的十本好书”,《哈利·波特》系列排名第一。一位中学党委书记用“切肤之痛”四个字形容对于学生疏远经典的感受。可我看了具体书目,却搞不明白这位校领导切什么肤,痛什么痛。

这十本书分别是《哈利·波特》、《傲慢与偏见》、《大地之灯》(七堇年)、《最后的演讲》(兰迪·鲍许)、《狼图腾》、《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塞尼)、《肖申克的救赎》、《不朽》(落落)、《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米奇·阿尔博姆)、《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假如这份书单具有代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学生阅读水平的话,教育界人士应该喜极而泣才对。

别以为《哈利·波特》就那么容易阅读,要真正读懂也要下不少工夫的。实际上,别看只有《傲慢与偏见》是传统经典名着,还有《大地之灯》和《不朽》属于青春小说,其他几本即便不算经典,也是经得起读者检阅的好书。中学生要读这些书,既要对作品事先有一定了解,更需要具备相当审美能力。特别是以我这个还算比较喜欢读书,从中学开始买书起至今藏书不下2000册的人看来,现在的中学生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我甚至怀疑,那位中学领导究竟懂不懂这些作品。

担心有人不知道,我在括号里加注了作者姓名。但我相信,许多人仍然未必全都了解,或者都阅读过这些书。很惭愧,这也包括我在内。比如那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如果不搜索一下,根本不知道作者就是写《相约星期二》的。拿这问题来考考中学老师,情况恐怕也差不多。曾听说,一位中学老师问学生读什么书,学生回答正在看清少纳言的作品。这位老师很不屑地说:“怎么会有人起清少纳言这么奇怪的网名?”这个不算笑话的冷笑话,说明现在有些老师的阅读视野确实还不如学生。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中学生一定要读经典吗?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肯定振振有辞。可在我看来,这些道理都是陈腐不堪的废话。依我之见,中学生能读经典当然不错,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阅读的兴趣。如果对阅读不感兴趣,书再好也是一堆废纸,更别说借助阅读树立什么崇高的人生理想了。恰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阅读经典才能获得。事实上,兴趣是靠慢慢培养出来的,一旦被宏大叙事吓坏了胆、败坏了胃口,往往很难再找回阅读的快感。

有一个朋友的儿子正在读初中,前两年疯狂迷恋郭敬明之流,最近已经开始看《朗读者》、《挪威的森林》和岩井俊二的作品。你说,一旦踏上正确的阅读道路,以后他还会倒退回来读“最小说”吗?想想,初中的时候我们还在看琼瑶金庸古龙三毛席慕容呢,现在不也人模狗样读起孔子老子钱穆顾准德钱钟书福柯德里达哈耶克弗里德曼?

好为人师的某些人某些部门,从来就没能为中学生找到合乎年龄、性格和兴趣特点的阅读之路。有位国家级教育类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出版社为中小学生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源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形式和当前的时代严重脱节,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样一本经典,哪怕你换个活泼点的方式推介也行啊。遗憾的是,教育部门只会下指令、提要求、列书单,而不愿意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这无疑是把学生推向离经典越来越远的路上。

6. 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

张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
为代表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悠远,内涵丰富,名篇佳作、不胜
枚举,彰显泱泱大国的文化精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诵读古诗词
,
可以使师生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
思想之中
,
在汲取中华文化精华的同时
,
培养其的高雅气质
,
使其终生
受益。

爱因斯坦说过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
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诵
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
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引领学
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认为,
诵读古诗词的关键是
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

一、从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入手,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1
、自主式。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小组交流合作等形式理解内容浅显易懂的古诗词,如:《静夜思》、
《古朗月行》、《春晓》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教师可
以在疑难处适当地加以点拨,扮演好合作者、引路人、导师的角色,
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
、赏识式。学生学习古诗词有良好表现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
与鼓励,
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喜爱,
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
满足,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喜欢诵读的动力。逐步树立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信心。

3
、直观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的事物学生既容
易理解也容易记住。古诗词时空跨度大,语言精炼含蓄,意蕴深沉,
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古诗词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对于一些很难理解的古
诗词宜采用直观手段辅助教学。
如在教学李白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送别画面,并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
染等手段,
营造了大诗人李白与孟浩然依依难舍的动人情境。
在充满
诗意的情境中,孩子们很快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李白,正伫立江
边,深情地目送友人远游,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产生移情效应,他们
思绪飞越时空,神游文本,
与圣贤心心相通,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
语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1
、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
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如:表演背诵法、熟读成诵法、
吟唱结合法等等。
每学期开展
“经典诵读比赛”

“亲子诵读活动”

“诵读擂台赛”等。通过以上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诵
读中华古诗文的快乐,从而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开展诗词游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小学生喜欢做游
戏的心理出发,
将学习积累古诗词融入游戏活动中,
既能调动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
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
积累了古诗词。适合开展的游戏有:①对诗。前一个学生背诵一首诗
中的上一句,指名另一人接着背诵出这首诗,背出者胜一步,可接着
自己出一句,让其他学生继续背。②古诗、成语配对。很多古诗诗句
涵义与成语涵义一致,让学生将诗句与成语配对,看谁配得多。③古
诗词接龙。即先出示要求,
例如,背诵唐代诗人写的描写自然景观的
诗文,或是背诵送别诗,或是出示诗人的名字,要求学生背诵他的诗
等等,学生按要求接背。

3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要求所有语文教师、青年教师参加诵读
活动,学校于期中前后举行青年教师国学诵读比赛。

4
、“讲一讲”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年级、校级“三
级”讲故事比赛。让《推敲》、
《黄鹤楼送别》、
《每逢佳节倍思亲》
等经典小故事,使学生受到熏陶。

5

“古诗词创新活动”
初步尝试。
为了配合我县创建江苏省
“诗
词之乡”活动,我校成立了“取虑诗社”,广泛吸纳学生为我校诗词
协会会员,
要求会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每月创作两首诗歌,
择优刊
登在校刊上。
我校还开展了
“据诗作画”
的动手做创新体验活动。
如:
古诗文中有很多像《村晚》、《山行》、《江雪》、《清明》等写景
名篇,学校就组织“为古诗文配画”的活动,并举办了古诗文配画特
色画展。另外,
还举行古诗文手抄报比赛。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在孩子们的精心设计下诞生。

6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我国传统节日很多,
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也非常多,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杜
牧的
《清明》

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等,
诵读这些古诗词,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教
育,
是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的好内容。
学生在不同的节日诵读不同的
古诗词,不仅兴趣高涨,而且记得扎实,体会地深刻。

7
、开展古诗词诵读、创作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结合我校“国学与教育”课题研究,和我县争创“诗词之乡”活动,
多开展古诗词诵读、
创作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古诗词文化的丰
富多彩,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7.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经典诗文

语文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中能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诵读欣赏“经典诗文”并加以运用,既能使学生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诗文的内涵,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但当前“经典诗文”诵读存在拔高了读经教育的功能,脱离学生实际,过深过难,脱离教学实际,诵读不可持续等隐患,让学生爱上“经典诗文”,语文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一 、积小流汇成江海——重视“经典诗文”的日积月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两步的积累,“经典诗文”的学习亦是如此,实际的运用,需要长期的积累作保障,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要从积累“经典诗文”开始,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
(一)诗文背诵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余,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时候让学生背诵诗文,既能有效利用时间,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呢?我习惯做法是每天早晨抽出5分钟向学生推荐一首(篇)好诗文来诵读,中午上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工整地书写,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一天背一首不是问题,鼓励多背,但对于记忆较差的学生来说并不能实现,所以我以一周为期,定为“每周一诗”(文)
至于要选什么经典诗文呢,可以结合文本,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写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那么这周的每周一诗(文)可以选用鲁迅写的诗篇来进行诵读,这样既学习了课文,又丰满了鲁迅高大的形象,真是一举两得。在选文上还可根据学生的学情,低段的学生和中高段的学生分别推荐《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唐诗宋词》。对于中高段学生,老师推荐一部分经典诗文,可以根据朝代的不同,推荐名人名诗,可以随着时节的变化推荐描写春夏秋冬的诗文,只要内容丰富点就好;或是由学生推荐,说说推荐的理由,老师审核,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喜欢的诗文去积累,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让“经典诗文”走近他们心中。
(二)诗文归类
中国的“经典诗文”太多,对学生来说这种机械的背诵无法形成系统,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来梳理,归类,让学生对“经典诗文”了然于胸,为运用打下基础。
其一,结合文本进行诵读,例如教学到《春夜喜雨》时,让学生回忆有关“雨”的诗文,全班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样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又能对所学“经典诗文”进行梳理,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其二,结合其他教材进行诵读,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只停留在课文中的诗文教材,要用慧眼去挖掘教材,整合运用。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看到了坚强不屈的李大钊,可以复习一下有气节的诗,比如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诗文游戏
反复地诵读“经典诗文”有时是件枯燥的事,如何让枯燥的“经典诗文”经常得到复习,而又让学生“乐”于去巩固,做游戏,诗句接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为了降低难度,让全员参与,老师也必须参与其中,也要接受学生的挑战,只要能接出前一句诗中的任何一个字为开头即可。也可以以组为单位,互相挑战,对于优胜者,优胜组,设置奖项,评出“我是诵读王”,“我是吟诵家”“小小藏诗家”,学生的兴趣会更浓。
诗文接龙看似一个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一定形式上是学生积累诗文的一种动力。无形之中让学生巩固了经典诗文,有种让积累信手拈来的感觉。
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积累“经典诗文”,贵在持之以恒,要一步一个脚印。学生有了日积月累的沉淀,语文能力才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 、必经阶梯是练习——加强“经典诗文“的衔接内化
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已经积累了不少“经典诗文”,练习是个必不可少的平台来唤醒学生的沉淀。如果积累沉淀了很多诗文,都无法展示,那么积累和运用只是一个分割体,无法融会贯通。我们该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的氛围,一个衔接的阶梯,让积累的诗文得到有效的巩固。
(一)诗文填空
“经典诗文”的运用,最简单的练习就是老师给出一个语境,让学生在积累的经典诗文库中搜索,找出合适的语句填入语境中,当然这个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是多种答案,开放性的答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练习题:刘伟成天玩,不好好学习,功课也不做,你作为朋友会用( )的诗句来劝他。
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可以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练习,不光是让学生对所积累的“经典诗文”的活用,也是对“惜时”主题诗文的梳理,归类。
(二)趣味改编
经典诗文填空是一种直接引用的练习,而经典诗文的趣味改编是诗文化用的一种练习。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二中的趣味语文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练习内容。有趣的标点,把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了小令,改写成了小剧本,这样的“经典诗文”进行改写,让学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个兴趣,通过练习为学生写作时化用诗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可以让学生改成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但这样的练习必须根据诗文原意的基础上,老师要规定一些模式让学生去练习,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让学生对“经典诗文”这样的改写还可以从写景诗,叙事诗开始,例如《宿新市徐公店》、《凉州词》。
(三)诗句组文
如果说“经典诗文”的填空,改编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创作性不强,那么,找到合适的训练点,让学生写一段话,更具挑战性,也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例如:离毕业还有几个月,学生已经开始互写同学录了,相处六年的同学,几个月后即将各奔东西,何不让学生以“别离”为,用上一些“经典诗文”写一份诗意的离别赠言。
学生赠言:六年的时光,悄然溜走,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我们是否可以找回那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虽然我们要分开,但我一定会记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同学送我情”,我们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不管以后我们在哪里,希望我们可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平时一起学习,一起嬉戏,吵吵闹闹,面对离别,学生心中的确有很多话要对彼此说,有了这样真实的情感体验,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而且学生平时积累了很多关于“友情”“别离”的诗文,可以引用诗文通过这份赠言表达彼此的不舍和浓浓的友情。
《课标》指出:“写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对于学生乐于表达,畅快表达,给予肯定,但是要引导学生明白引用经典诗文能够提升文章的语言魅力,但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恰当地引用。
三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现“经典诗文”的自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的习作能力也作出了“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要求。学生平时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怎么样,需要通过写作去检验学生。当学生看到周围的一景一物一事都能通过久酿心底的诗文表达出来,才是积累“经典诗文”的真正目的。利用好“经典诗文”这座丰富多彩的作文库素材,把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磨炼至今仍然光彩夺目的“经典诗文”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作文中,定能让文章文采斐然。
那么,这些“经典诗文”用在什么地方呢?没有老师的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无从下手的。
(一)用诗句点题
古诗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让人回味无穷,所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能将古诗文恰如其分地用在点题上,则能一语中的、点明题旨。
开学初教室布置评比,每个版块用什么样的主题呢,原先的学习园地,图书角显得比较普通。如何让主题新颖些,学生来出谋划策,小荷才露尖尖角代替了园地,书山有路勤为径代替了图书角。用“经典诗文”做主题,激活了文字表达,彰显班级个性,让教室增添了几分诗的韵味。
“经典诗文”可以作为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经典诗文”可以用在文章开头,有先声夺人的作用;“经典诗文”还可以用在结尾,有归纳深化的意蕴。这些用法都和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用上恰当的诗句即可。
(二)用诗句描绘意境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就蕴含着一片深情。借诗入文,不仅能增添作品的诗情画意,而且能给人美的享受。
学生在《月夜》中写道:中秋节的夜晚,月亮如一颗银光闪闪的珍珠嵌在宁静的天幕中,我沿着蜿蜒的小路,漫步徐行,听着小溪哗哗地流淌,欢笑着,观赏着月亮奔向远方,真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陶醉在这迷人的月色中。
学生把“经典诗文”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表达了学生的心中所想,用诗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让作文中的景物顿然生色,文笔清新,更展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用诗句抒情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灵活运用“经典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学生交流的最多的是母亲对自己的爱。一学生在作文的结尾处这样写:妈妈在我生病的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在我伤心的时候安慰我,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但每每看到你那粗糙的双手,熬得通红的眼睛,我的心头总是酸痛,莫名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了天下最伟大的母爱,还有什么样的文字比这样诗句更能表达学生想要表达的这种情感呢?善用诗句,使文章情感丰富了,也让文章更感染人了。
(四)用诗句喻人
借物喻人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把经典诗文巧妙地应用于习作中,便可妙笔生花。
班里的数学老师即将退休,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相处了六年的数学老师即将退休,看到她的满头银丝,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啊,这正是老师的写照。她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地工作,付出了多少心血,培养了多少莘莘学子。
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都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学生巧妙地借用古诗文比喻身边的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用诗句说理
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文叙事说理,能使得你的观点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起到了 “如虎添翼”的作用。
品德课中,说到胜利这个单词时,为什么用“V”来表示,我随口拼出了这个英文单词,是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一学生便问:“老师,您是教语文的,怎么把英语单词记得那么清楚呢?”我笑笑说可以请教班里英语学习比较好的同学,记单词有什么窍门吗?”班里的英语课代表便说说:“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是读书的好方法,也是背书的好方法……。瞧,一件小事,用上一两句古诗文,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作为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一种用法都教给学生之后,再长期坚持下去,随着积累的“经典诗文”不断增加,教师的渗透熏陶,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自主运用了。

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老师,要用大语文的视野来看待,不可以就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进行古诗文教学。从“课内经典”到“课外经典”从积累到运用,老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就像送给学生一根“魔法棒”,让学生自己敲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下浸染成长。

8. 如何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心间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拥有心对心的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
现代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比较脆弱,情感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少学生过于娇惯,很多家长不敢说不敢管,都依赖于老师教育。其实孩子也渴望着自己的老师,既是师长,更是朋友,期望与心目中尊敬的老师有朋友式的感情交流。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用爱心去培育心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逐步增长教学技能;在播撒爱心的同时,我也收获着一份份爱的回报。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认为最美的方式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老师。通过交流互动,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从而老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
一、要有作为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保证,教育是爱的艺术,是心与心的认同,是心与心的升华,是心与心的沟通。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家,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以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这都说明教育需要爱,只有爱,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心灵。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充分体现了爱心和宽容。如我班的一位同学,总是不爱上学,有逃学行为。我就耐心的教育,走近他和他主动交谈,以真心打动他,让他感觉此时的我不是老师而是特殊的朋友。经过多次交流我终于找到了事情的原因,由于父母的溺爱和娇宠,到学校住宿吃不了苦,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办法,从而转变了他的观念,现在此学生再也不逃学了,学习成绩也赶上来了。教师的关爱,换取了学生的认同,师生关系的融洽,相对地也树立了班主任的威信。
二、详细的了解学生的一切情况
我最深的体会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底细,教师的工作才能对号入座、对症下药,才能由外在的表现洞察学生的内心深处,教师主要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兴趣爱好、对学习的态度、习惯养成等方面。我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走访或电话联系了全班学生家庭,和一些他们以前的老师。走近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的教育才能知己知彼。教师知晓了这些,就为走进学生的心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真实而准确地了解学生个体随时的反应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还是整体的管理,都依赖于这种交流和相处的方式,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我常用的是交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教育导人、鼓舞人和鞭策人的工作,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办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谈心工作,它细腻、实用、有人情味。我在发现学生的问题时,一般不会粗暴地乱批评一顿,而是找学生耐心谈话,以心交心,如我班的董秀、唐中和同学,在一段时期成绩明显下降,我了解情况后发现,均是由于心理、家庭与情感引起。我一面与家长沟通,一面与他们多次沟通,使他们从感情的旋涡、家庭的复杂关系和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很快的走出来,他们的家庭关系跟和谐、把握感情更成熟和学习成绩上升更快了。
三、平等的尊重与理解学生
教师,一种光辉的职业,被社会各界誉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人物,是敬而生畏的对立面。每一位学生在尊敬的基础上都渴望教师能放下尊贵的身架,坦诚、平等地走进自己的心灵,成为可以倾诉的朋友。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更自觉地认同你,并接受你的教导。
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也要学会尊重学生,让学生做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班级的事让学生自己干,例如我班的班会、黑板报等。要充分信任学生,并能宽容学生,我经常给学生说:我允许你们犯错,你们毕竟是孩子,但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遍,如果一不小心犯了但决不允许犯第三遍,因为事不过三,到那时,你们一定觉得没有尊重我,因为尊重是相互的。我班有一个A同学由于众多因素,导致与家长、同学关系紧张,成绩直线下滑,后来我了解情况后找他的家长和同学面谈多次,并帮助他分析他所面临的状况和回出现的后果后,现在A的变化真的很大,对家人,对同学,对老师,对朋友,她都能以礼相待,学习态度也更好啦。因为我经常会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因此他们也把我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总会对我说。身上长痘痘,今天遇到了一件什么高兴或烦恼的事,某某说话不文明,谁进了网吧,大事小事,不要我去问,我都会了如指掌。从中我也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老师只有放下姿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也只有平等对待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不断的学习
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班主任要有闪亮的人格魅力,能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以自己的忠诚和执着维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着坚强的未来人杰等都要求我们要深厚的文化功底、高深的专业水准和全面的知识,这些要靠我们不断的学习而来。
五、绝对保守我所知道的学生的秘密
五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净化一片蓝天,绿化一片沃土,这是我们神圣不可推卸的职责。让我们用用知识武装自己,以心换心,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角落,如春风,拂去学生心灵的每一粒尘埃,如细雨,滋润学生的每一寸心田. 正是由于走进了学生了心灵,了解了学生,理解了学生、关心了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虽然班主任的工作很辛苦,但在这辛苦的工作中融入了我的爱,伴随着学生成长,所以我又感到很快乐。我就是这样怀着对每一位学生的爱,对每一位学生的情,慢慢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中,我看见了爱的火花,也看见了教育者的希望。每当我看到我深爱着的学生们健康成长时,我就感受到了我活着的价值、工作的意义。

9.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着

一、兴趣导入法: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能是应付差事,收不到什么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促使学生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可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讲一讲名着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着的胃口吊起来,若是能和正在学的课文结合起来就更为有效。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典故联系法;
语文课文教学中会牵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识,不讲透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正是调动学生阅读的好机会。我在讲《驿路梨花》一课的背景时,讲到了课文标题的出处——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原诗有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我不但把有关寒食节的来历和介子推的故事渲染一番,还趁机把历史内容丰富的《东周列国志》推荐给了学生。
三、巧设谜团法: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下去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设题助读法:
近来各地的中招考试,频频出现涉及指定课外阅读名着的填空题,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也经常设计一些类似的题型,来帮助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我就设计了题,让学生找出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将,找出原来是军官后被逼造反的将领;为帮助学生熟悉《西游记》的情节,就让学生画出唐僧取经的过程图等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着速读了一遍。

10. 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经典名着

经典名着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促进人不 断地成长。学生在书海中遨游,能采撷到文学之浪花,仙露之琼浆,使其不断地成长,心灵不断地美化。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着,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选取适合学生的名着来阅读,激发学生对名着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阅读课外长篇名着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心,不细心,此时教师应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懂得,名着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着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激起学生对名着的兴趣。
古今中外的名着,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着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如每周读一万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
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阅读长篇名着最难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都在课堂完成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周六、周日等较长时间的就阅读一些篇幅较长的,养成习惯,才能完成阅读任务,我的一些小做法是,制作一个“名着阅读大擂台”给出一周的时间,不规定必须读多少,一周后先在“擂台表”上,填写自己阅读了几页,然后阅读课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效果较好。为提高名着阅读的效果,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着。如学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介绍读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学习了冰心的《荷叶母亲》,我就让学生去读她的《再寄小读者》,《小桔灯》、《樱花赞》等儿童文学作品及诗集 《繁星》、《春水》;在学习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我就让学生去读《西游记》。
三、以作业促阅读,读写结合
布置让学生读了还不行,还需要老师的适当督促,有所反馈,不能放任自流。可以利用课前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也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作业,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利用自习课读给大家听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着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些长篇名着内容复杂,篇幅较长,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老师可以对重要情节加以点拨,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另外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交谈,了解阅读进展情况,
交换对读物的看法,解答学生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提高他们读长篇圈、画、点、注、评、摘的能力。
经典名着是仙露琼浆,让人回味无穷,经典名着是良师益友,让人不断地成长,心灵不断地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