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国学经典是什么

国学经典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25 05:37:23

1. 什么是经典国学经典包括哪些书

经典:《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权威的着作”;
着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
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
《人民日报》的文章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通过上述名家的界定和启迪,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
中华文化经典(国学经典):
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简称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读经教育):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学经典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 种,79072 卷、36000 余册)
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尔雅、孝经
史:山海经 、穆天子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贞观政要、史通、文史通义
子:老子、庄子、公孙龙子、韩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尹文子、新书、法言、鬼谷子、颜氏家训、素问、九章算术、近思录、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帝内景经、黄帝外景经、太上感应篇、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六祖坛经、茶经、乐府杂录、洛阳牡丹经、棋经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记、世说新语、游仙窟、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集:楚辞、六朝文契、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古文观止、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人间词话、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

2.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是什么

必读的国学经典:

1、《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 国学经典是什么

国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两家思想为辅翼,是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记录着具有先在性、主导性、穿越时空,永恒不变真理的不朽之作。“经典是一切书籍的根本,经典是源头活水,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4. 国学经典是指什么

国学经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周易》、《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四部着名国学经典,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其深远,而且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阅读和研究它们,以便从中汲取营养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

国学经典是一种素质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学国学选择专业的国学学校:秦汉胡同,于2002年开始创业。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崇高使命,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目前,秦汉胡同国学已经在北京丶上海丶广州丶深圳丶杭州丶南京丶济南丶娄底丶临汾等地近百家国学馆,每年惠及数十万家庭。

上海秦汉胡同是一家专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大家国学素养。秦汉胡同主要开设了琴棋书画等多种课程,老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经过严格筛选的,对待学术严谨,对待学生有耐心,下到儿童,上到老人,都可以来秦汉胡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秦汉胡同环境也很好,古色古香,很有文化氛围,大家学习热情也很高涨。强烈推荐各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

秦汉胡同国学于2002年开始创业,至今逾17个春秋。旨在将中华国学最基础的三个部分,即国文丶国艺丶家庭艺术人文通识,藉"听香读画,吃墨看茶"的极致艺术空间,依托拥有全球化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具备传统文人扎实通识素养与学术能力的国学教师,向现代家庭,向全世界传播分享中华文化精粹,让艺术照耀生活,让世界柔软。

5. 什么是国学经典

我觉得国学经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6. 四大国学经典是什么

《周易》、《论语》、《老子》、《孙子兵法》

1、《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

2、《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3、《老子》又名《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4、《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资料扩展:

《周易》、《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四部着名国学经典,不仅在国内影响极其深远,而且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阅读和研究它们,以便从中汲取营养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

7. 什么是国学经典

从上往下学习,你将学得比较轻松,如果直接从中间开始学习,那么你学习的东西必将非常难懂,因为中间的东西,它是断的,不知道因,但无法看清它的果。

我建议这样学习国学,先认识什么是国学?
(一)什么是国学?
很多人以为那些古典着作,看起还起来就叫国学,学个《弟子规》《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类就已经在学习国学了。这是不对的。
国学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即矛盾着的统一性的学说,即要知道这个学说的正面知识,也要了解这些学说的对立面学说。
我们都要学习,都要知道一些,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丢弃不好的,为己所用,儒,释,道,兵,法,墨,这些学说都要学习一下。
(二)最开始从伏羲的阴阳八卦图开始,当时的这个阴阳八卦图成了现在世界上卖得好的书。
1)《黄历》从古至今,各家必备一本。
不要单纯以为这个八卦图是用来算命的,这个是一切学说的开始。
2)之后出现的《周易》周文王与周武王将其完全起来来,成为了一个阴阳学说类。
3)而后来的孔子则是用事物的阳面把《周易》解说了,做了 《十翼》即《易传》 是对当时的《周易》的解说。
孔子教我们要出去做官,为国家效果,此为阳
4)而老子则做了《道德经》,则是从阴面告诉我们,做官的时候,物极必反,你该收手时就得收手,此为阴。
5)而佛学里面的内容,《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皆空,人只不过是在地球这个上的过客,不要想在这个地球上有什么留恋,相当你我都是暂时在这个地球上打工,等这个身体不行了,换一个肉身,换一个地方在地球上继续打工。
6)四大名着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皆可学
7)其他国学经典也可以陆续学习。
这些书我都有电子版,你如果找不到,可以加我微信pangzhang6666,我可以传给你。
小说类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封神演义
世说新语
镜花缘
太平广记(上)
太平广记(下)
济公全传
续济公传
说岳全传(1回—40回)
说岳全传(41回—80回)
今古奇观
智囊全集
后红楼梦
醒世姻缘传(1回—49回)
醒世姻缘传(50回—100回)
天工开物
红楼梦影
红楼复梦
后水浒传
三宝太监西洋记
薛丁山征西
四库全书总目
永乐大典
海上花列传
红楼圆梦
绿牡丹
后红楼梦
春柳莺 下
春柳莺 上
七剑十三侠
粉妆楼
醒梦骈言
剪灯余话
薛刚反唐
女仙外史
论 衡
二刻拍案惊奇
东周列国志
官场现形记
阅微草堂笔记.
隋唐演义.
后汉演义
明史演义
北史演义
残唐五代史演义
南北史演义
唐史演义
东西汉演义
东西晋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草木春秋演义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徐霞客游记
菜根谭
杨家将
说唐
孽海花
花月痕
战国策
老残游记
闲情偶记
颜氏家训
东游记
霍小玉传
绿野仙踪(中国)
容斋随笔
容斋三笔
容斋四笔
容斋五笔
容斋续笔
东京梦华录
精忠旗
海国春秋
海公案
龙图公案
公案小说
彭公案
施公案
李公案
玉娇梨
宦海钟
兰花梦
海上魂
斯文变相
生花梦
江阴城守纪
英烈传
幻中游
混唐后传
跻云楼
金云翘传
姑妄言
风月梦
禅真后史
狐狸缘全传
海游记
禅真逸史
诗词集类
曾巩文集
二十四诗品
苏辙全集
欧阳修文集
苏曼殊诗词选
梁启超文集
玉台新咏
元稹诗全集
宋词三百首
全唐诗(卷1—卷130)
全唐诗(卷131—卷235)
全唐诗(卷236—卷352)
全唐诗(卷353—卷453)
全唐诗(卷454—卷553)
全唐诗(卷554—卷670)
全唐诗(卷671—卷797)
全唐诗(卷798—卷900)
花间集
杨炯诗集
杜甫诗全集
韩昌黎文集
刘禹锡全集
孟浩然集
千家诗
白居易诗选
王维诗选
王昌龄诗全集
王勃全集
谢灵运全集
曹操诗全集
陈子昂全集
曹丕全集
贺知章全集
建安七子集
陶渊明全集
古诗十九首
陆游诗词选
诗品
离骚
苏轼集
纳兰性德词集
片玉词
沧浪诗话
李商隐诗全集
全宋词
辛弃疾词选
长恨歌
闲情偶寄
游园惊梦全词
长生殿
窦娥冤
桃花扇
赵氏孤儿
琵琶记
西厢记
北游记
六月霜
冷眼观
何 典
断鸿零雁记
禽海石
玉佛缘
仇 史
黄绣球
扫迷帚
市 声
痴人说梦记
瓜分惨祸预言记
回天绮谈
泪珠缘
新中国未来记
文明小史
廿年繁华梦
负曝闲谈
增补红楼梦
蕉廊脞录
椒生随笔
悔逸斋笔乘
东行初录
东槎纪略
春明梦录
保富法
儿女英雄传
二度梅全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发财秘诀
飞花艳想
飞花咏
蝴蝶媒
定情人
大马扁
洪秀全演义
孙中山文集
人生哲学及史类
人间词话
精忠旗
浮生六记
牡丹亭
楚辞
李太白全集
洛神赋
诗经
清代野记
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
吴越春秋
晏子春秋
资治通鉴
韩湘子全传
吕氏春秋
搜神记
增广贤文
曹植全集
陶渊明集
曾国藩文集
曾国藩全书
博异志
南柯太守传
柳毅传
庚溪诗话
乐府杂录
近思录
梁公九谏
林泉高致
六朝文絮
闲情偶记
洗冤集录
三都赋
汉赋
嵇康集
明月台
陶庵梦忆
围炉夜话
渔樵问对
海国四说
东京梦华录
藏海诗话
归田录
韩诗外传
刘向说苑
王安石文集
升庵诗话
清忠谱
李煜词集
草木子
已亥杂诗
子不语
王国维诗集
李清照、辛弃疾诗词集
红楼梦诗词集
海国春秋
黛玉诗集
乐府古题要解
梅磵诗话
诗谱
吴礼部诗话
续诗品
诚斋诗话
钝吟杂录
归田诗话
乐府集
洛阳珈蓝记
宛陵集
西京杂记
鬼谷四友志
古代格言
汉诗
天禄阁外史
咫闻录
中国诗歌古典名句大全
厚黑学
白雨斋词
居易录
唐寅诗词选
钦定词谱(上)
钦定词谱(下)
竹书纪年
天工开物
西夏书事
白雨斋词话
小窗幽记
鼓掌绝尘
姑妄言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苏洵全集
唐诗纪事
春明丛说
姜夔词选
柳宗元全集
归莲梦
大明高僧传叙
白圭志
陈季卿悟道竹叶舟
耆旧续闻
附加类:
冰 鉴
夜航船
幽明录
拾遗记
五虎将
列仙传
鹤林玉露
异苑
兰花梦
宦海钟
海上魂
斯文变相
女娲石
娇红记
呻吟语
生花梦
梼杌闲评
谏书稀庵笔记
醒梦骈言
永庆升平前传
永庆升平后传
幻中游
画图缘
混唐后传
跻云楼
金云翘传
困学斋杂录
小五义
糊涂世界
鼓掌绝尘
姑妄言
锋剑春秋
水东日记
燕翼诒谋录
飞跎全传
风月梦
凤凰池
耆旧续闻
飞剑记
飞龙全传
影梅庵忆语
后宋慈云走国全传
大唐秦王词话
豆棚闲话
杜骗新书
达摩出身传灯传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传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
常言道
陈季卿悟道竹叶舟
合锦回文传
弁而钗
痴人福
笔梨园
绿牡丹
合浦珠
海上繁华梦
大成礼拜杂志
八洞天 上
八洞天 下
白圭志
百花野史
清文精选
雷峰塔奇传
四朝闻见录
铁围山丛谈
斩鬼传
东南纪事
如此京华
吴江雪
远离尘嚣
快士传
幻中游
归莲梦
忍 经
宋高僧传
倩女离魂
反 经
蕉轩随录
搜神后记
人伦大统赋序
十七史百将传
小窗幽记
靖康纪闻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平山冷燕
梦中缘
醒名花
仙侠五花剑
大唐西域记
八贤传
三略六韬
三遂平妖传
梅兰佳话
扬州画舫录
情史
池北偶谈
十二楼
赵太祖三下南唐
龙凤再生缘
幽梦影

8. 国学经典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四书五经。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着作的总称。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是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萌等。该书主要讲述了国学的知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学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