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戏剧有什么
中国戏曲
1.发展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2.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隋,表演载歌载舞,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代表作《十五贯》《红霞》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女演员对越剧的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与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代表作《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等。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唱腔高亢流畅、表演风格朴实。代表作《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代表作《宝莲灯》《关汉卿》等。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唱腔口语化,代表作《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另外,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唐宝玉》等。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以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受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的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着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以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着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❷ 山西被称为‘戏曲之乡’,谁能我简单介绍一下
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通过博采众长,再加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或"晋剧".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堪称“戏曲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间,山西各地到处活跃着诸如滑稽戏、影戏、歌舞戏、百戏、技艺戏等多种土戏,这些土戏当时已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后经泽州(今晋城)说唱艺人孔三传把单宫调改为诸宫调,就把山西(实际也是全国)的戏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到了元代,戏曲艺术日趋鼎盛,而山西,不仅“名伶辈出”,同时还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仅以元代戏台而论,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晋南)。如临汾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建的“乐亭”,临汾东关村至元五年建的戏台,翼城武池村乔泽庙至元九年建的乐楼等等。据《录鬼簿》等典籍记载,山西的北杂剧早期作家有狄君厚(平阳)、孔文卿(平阳)、赵公辅(平阳)、于伯渊(平阳)、石君宝(平阳)、李潜夫(新绛)、乔梦符(太原)、吴昌龄(大同)、白仁甫(河曲)、郑光祖(襄陵)等十多人。据《元史类编》载,伟大的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也是山西(解州)人。《元史太宗纪》、《山西通志》、《蒲州府志》还记载说在当时的晋南,村村有庙,有庙又必有戏台。象稷山南阳村里有九座戏台,蒲县东岳庙的三座成品字形戏台至今犹在。在元延佑六年的《重修照应王庙之碑》上,记述着当时群众在广胜寺观戏的情景:“每当三月中旬八日,居民以令节为期……相与娱乐数日,极其厌,而后顾瞻恋恋,犹忘归也。此则习以为常。”由此可见元代山西戏曲艺术是极其发达的。
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又大胆地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特别是处于换板式样的需要而加入一付枣木梆子,这样就在山西境内出现了“蒲州梆子”戏。后由蒲州梆子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及风俗人情相结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这就是山西“四大梆子”的来历。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西巡至洪洞,曾观看过梆子戏。五年后,名着《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在《平阳竹枝词》中生动地描述了梆子戏(群众也称“乱弹”)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乱弹曾博翠花看,不到歌筵翠花看。最爱葵娃行小步,(俞毛)觎一片是邯郸。秦声秦态最迷离,屈九风骚供奉知。莫惜春灯连夜照,相逢怕到落花时。
山西的戏曲剧种繁多,全国三百多个剧种,山西就有五十四个,占到六分之一。在五十四个剧种中,中路梆子通过博采众长,再加地理、历史等原因,逐渐发展为山西的代表戏曲,所以人们又称中路梆子为“山西梆子"或"晋剧".
晋剧唱腔优美,板式丰富,音域开阔。还有它许多独到的演技,也都是其他剧种所少见的。正因为此,晋剧在近几年声誉日高。
晋剧艺术,代代相传,人才济济,早期的晋剧优伶,风靡遐迩,解放后,经过晋剧大艺术家丁果仙以及牛桂英、程玉英等一代名流的努力,把晋剧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近些年,晋剧艺术更臻完美,一批又一批晋剧新秀脱颖而出。比如王爱爱,她的唱腔技艺是大大突破前人,现在已被专家们肯定为‘爱爱腔“。王爱爱不仅唱功笃厚,而且善于利用音调的回环宕迭,抑扬顿挫,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
与此同时,在表演上使晋剧艺术别开生面的,要数田桂兰了。她的表演,乐则足以使人开怀,悲则定能催人泪下,她超群的舞姿,绰约利落,静则如水上青莲,动则飘飘欲仙,一付水袖,万般深情,浑身是戏,得心应手。因此,她于一九八六年在北京荣获全国第四届《戏剧报》梅花奖,为晋剧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增加光彩。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也是山西省境内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剧种。晋剧,主要流行于
山西中部地区。现在,这个剧种的扩散面、流传面已到山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
甘肃省的部分地区。中路梆子因活动范围广泛,又被称为上西梆子。这个剧种,约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以晋
中一带的秧歌为主,并直接受蒲剧的影响,吸收蒲剧的音乐旋律,逐渐演变而成。
晋剧,盛行于清代咸丰年间,过去,这个剧种的演员多系蒲州人,即便不是蒲州籍的,演戏也得说“蒲白”。
后来,逐渐根据晋中地区广大人民的喜好,吸收了当地各种艺术的长处,经过许多戏曲艺人的丰富和发展,才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路梆子。
清代末年,一些享有盛名的演出班社,曾先后多次赴京、津、内蒙等地活动,在演出程式上又受到京、昆等
剧种的影响,曾经涌现出了不少名艺人。近百年来,晋剧前辈艺人“三盏灯”、“万人迷”、“毛毛旦”、“
三儿生”、“说书红”、“狮子黑”等,在唱腔和做派上,都有新的创造。后来,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
郭凤英、冀美莲等人,又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使中路梆子的唱腔、表演越发具备了梆子
腔的激越粗犷的特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少艺人参加中路梆子这种戏曲形式反映现实斗争。晋绥地区的大部分剧社都是
唱中路梆子的。如七月剧社、吕梁剧社、雁门剧社等。七月剧社,曾随解放军到西安、成都、甘肃天水等地进
行过较长时间的演出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晋剧坚持为工农兵服务,坚持推陈出新,使晋剧艺术不断发展、不断繁荣。现在,活跃在山
西戏剧舞台上的晋剧演出团体已有数十个,晋剧的传统剧目有:《打金枝》、《蝴蝶杯》、《明公断》、《凤
仪亭》、《回龙阁》等四百个以上。如今,活跃在晋剧舞台上的着名演员有王爱爱、马玉楼、田桂兰、郭彩萍
等人。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蒲 剧
蒲剧,也叫蒲州梆子,起源于今日山西南部的蒲州。也有人称之为“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更是山西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蒲剧的源流,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据传说与陕西的同州梆子同源于“挠
挠戏”。但是有一点,蒲剧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晋南地区,现在已经发现了许多中国古代戏剧活动的遗迹,尤其是
金、元时代的舞台及演出戏剧的壁画艺术,都说明了晋南地区在元代以前,戏剧演出就已经很兴盛了。
蒲剧与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可以说是同根异枝,后面的三种剧种,都曾受到过蒲剧的影响,有些,则是
在蒲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蒲剧的特点是善于表现慷慨激昂、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近百年来, 蒲剧舞台上有杨
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曹福海等着名演员出现。后来,又有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 张庆奎、王秀兰
等着名演员在蒲剧舞台上享有盛名,使蒲剧在晋、豫、陕、甘、宁等部分地区,甚为流行。在演唱与演奏风格上,吸
收了秦腔的不少优长,使蒲剧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
如今,蒲剧除去着名的老演员以外,新秀不断涌现,任跟心就是其中最为着名的代表,被授予表演艺术家的称号
。《窦娥冤》已被拍成电影戏曲片。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北 路 梆 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山西着名剧种之一。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北部南起十岭关、北至雁门关的忻州、
代州一带,后来,又流传于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北路梆子,据传是由蒲剧发展演变而来的。北路梆子的
演员,过去都系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直到现在,北路梆
子老艺人中还有“北路梆子学在蒲州、红火在崞县、忻县、东西两口”的说法。
北路梆子的形成虽和蒲剧关系密切,但北路梆子的剧目内容、表演手法、音乐旋律与蒲剧却大不相同。北路梆子
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成了一种高亢激越的腔调,表演中强悍有力,而且音乐节奏慷慨,表现了晋西北人民的
性格特征。抗日战争期间,北路梆子因受日本侵略军的摧残而中断,在北路梆子历史上,形成了一段特殊的空白。
许多北路梆子艺人被迫转业或被残害。名艺人十三旦等,全家在当时的崞县被杀害。名艺人贾桂林隐姓埋名做了家
庭妇女,九岁红高玉贵赶了大车,也有一些艺人改唱了中路梆子,使北路梆子濒于灭顶的危险境地。
一九五四年,在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时,党和政府才方请脱离舞台生活十八年之久的名艺人“小电灯”贾桂林
,名艺人“九岁红”高玉贵重返舞台,重新组织了北路梆子剧团,使北路梆子在中断了十余年后得以复活,获得了
新的生命。如今,在晋西北一带,北路梆子作为主要剧种流传,发展,成为这一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扎根于
这里的城乡。北路梆子《金水桥》已拍成彩色电影戏曲片。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上 党 梆 子
上党梆子,因发源于“上党郡”而得名。这个梆子戏,是晋东南地区的主要剧种。当地人称上党梆子为“大戏”
,而把上党落子称为“小戏”。也有人把上党梆子称为“东路戏”或“上党宫调”。
相传,上党梆子最早的一个戏班叫“鸣凤班”。据说,在明朝末年,阳城县有一个女子叫“凤仙”,自幼喜爱
戏曲。这个女子出嫁时,嫁给了晋城的姓史的,与姓史的叫翱鸣的共同成立了戏班,取两人名字各一个叫为“鸣凤
班”。清代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的大戏班逐渐增多,这些班社的发展比较快,而且逐渐形成一种上党梆子特有的风
格、旋律,并培养出了一些知名的演员。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成为上党梆子的极盛时期。后来,逐渐有些名艺人
出现。其中,段二淼、郭金顺、金疙瘩是这个剧种在这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
上党地区,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只流传于山西东南部的十几个县境内。由于这个剧种活动地
域的局限性,就形成了它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
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摘自《山西民俗达观》
太 谷 秧 歌
太谷秧歌剧,也称为祁太秧歌,起源于太谷的民间小戏,流行于晋中地区及太原附近的清徐县、交城县、文水县等
地。秧歌,应是插秧季节的歌,在这里, 应解为农村伴随农事活动在民间传唱的民间小调。 当时,有“闹秧歌”之
说,后来,把舞蹈、说唱、表演、道白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秧歌剧”,人们称之为“地秧歌”、“过街秧歌”。
这种小戏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成为“秧歌剧”,成为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而且向着小戏的
戏剧化方向发展,有了简单的情节。在清代光绪年间,太谷秧歌走上了舞台,当时演出的《翠屏山》、《吃瓜》、
《杀嫂》、《当板箱》、《卖绒花》、《卖元宵》等,都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 当时的戏班,以“风搅雪”
班、“锦梨园”班最为着名。抗日战争期间,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剧社,开始用太谷秧歌的曲调编演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这一戏剧之花得到新生,当时的榆次专员公署曾经组织太谷、祁县、运城、 文水的老艺人
建立了“祁太秧歌研改社”,改编、演出了一批传统的剧目。一九五五年,晋中地区集中老艺人成立了秧歌剧团,十
五年之后,太谷县又成立了“太谷秧歌剧团”,使这一剧种有了新的活力。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左 权 小 花 戏
流行在山西东南的左权县境内,是这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左权小花戏,起源于正月十五“闹红火”中
的“文社火”。“文社火”中的两个小男孩,装扮成剧中人物穿上衣衫裤,跟在社火后面扭、唱,由此开始了小花
戏的雏形。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观灯》、《铲菜》等边歌边舞的地方小戏。一九二一年以后,又出现了有各种角
色的《打樱桃》节目。
一九三七年后,左权县作为我方根据地,当时借着这一种文艺形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抗日,对左权小花戏进
行了利用、改造、提高。左权县的各级政权都以“小花戏”的名字成为一种固定的文艺活动形式。后来,像《小放
牛》、《上冬学》、《回娘家》、《四季忙》等剧目,成为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左权将军
牺牲后,辽县更名为“左权”县,小花戏在老解放区就更有了生命力,直到今日。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万 荣 花 鼓
是流传在山西南部黄河岸边的万荣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同时,万荣花鼓也在晋南地区的河津、浮山、稷
山、翼城、闻喜等境流传。由于涉及地区广,被人们称为晋南花鼓。
相传,“万荣花鼓”的祖籍在安徽凤阳。凤阳人于明朝初年外出逃荒卖艺,才把“花鼓”传入万荣。在万荣,经
过当地劳动人民的加工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搬上了舞台。
“万荣花鼓”的打鼓动作淳朴、健美,感情豪放。“花鼓”中,鼓的表演分成高鼓(胸鼓)、低鼓(腰鼓)、 多
鼓(一人身上带六只或七只鼓,一边舞蹈一边上下击鼓),花鼓的伴奏乐器,只用大锣、铜钹等打击乐器, 鼓点主
要有“一点油”、“紧三锤”、“四锤”、“流水”等几十种。
“万荣花鼓”的敲鼓动作灵活多变,大动作中又有许多小动作。比如小点头、勾捶、拐捶等,紧打紧收。而且,花
鼓动作与队形不断变化,多用“枣心”、“白菜卷心”、“龙摆尾”、“连环套”等,原地跳时,多用“吸腿单跳
步”左右勾脚等。
“万荣花鼓”曾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受到周恩来、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与好评。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二 人 台
“二人台”,产生并流行于山西北部河曲县、内蒙古西部地区,是一种活泼、欢快、表演形式简便易行的地方戏
曲。二人台,在大同市、雁北地区颇为流行,在华北地区也很有影响。
二人台兴起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二人台植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丰厚土壤之中,所以,它的
内容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情趣。
二人台音乐旋律高亢粗犷,曲调起伏跌宕,音调相声主实、自然、活泼、动听,乡土气息浓郁,很受当地群众和
省内各界人士的喜爱。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以横笛、四胡、扬琴、四块瓦为主,在这几件乐器配音后,就形成了很有
特色的韵味无穷的戏曲音乐。
二人台的优秀传统剧目有《走西口》、《打樱桃》、《挑菜》、《卖碗》等。二人台剧种虽老,但却充满了青春
的活力,近年来,二人台已在山西北部与中部地区风靡一时。
摘自《山西民俗大观》
晋 南 迷 糊
晋南迷胡,也名“曲子”,“清曲”。流行于临猗县、运城市、永济县、万荣县等二十余县。
迷胡戏,相传是晋南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也有传说是清代从陕西传人,受到蒲州梆子的影响,又吸收当地
民歌,由地摊子说唱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迷胡戏,曾经在清代道光年间演出过《卖布》、《刘秀走南洋》、《拾万金》、《三进土》、《古城会
》等十余出折子戏。影响甚大。
清代光绪年间,赵连城等民间艺人组织职业班社,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帽翅、水袖、手帕技巧和间板、滚白、流水
等板式,取长补短,出现了一批艺人,甚至“敢于和蒲州梆子抗衡”。
抗日战争中,开始出现了反映现代生活的节目《查路条》。而且民众剧团演出了《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
剧目,为以后迷胡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四九年以后,临猗县、晋南地区的迷胡专业剧团成立,培养出了程根虎、卫本善等一大批演员,演出了一大
批剧目。
晋南迷胡戏的唱腔属曲牌体,素有七十二大调和三十六小调之说。历年搜集整理大小调二百多个,代表性的大调
有《金钱》,小调有《岗调》。在表现沉痛、悲哀的感情时用《西京》、《哭纱窗》等。表现活泼、欢快气氛时用
《割韭菜》、《剪花调》等。表现快乐、升平景象时用《十里墩》、《戏秋千》等。表现急躁、紧张情绪时多用《
紧述》等。表现说理、规劝时多用《琵琶调》、《勾调》等。描写景色时多用《四平》、《一串铃》等。
迷胡戏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为主。琵琶、扬琴、柳琴、阮及唢呐、海笛、闷子、横箫等辅
之。五十年代以后,加了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已发展到十多种,有板鼓、字板、梆子、碰铃、大小云锣、堂鼓
、定音鼓等。
传统剧目大多是三小戏,已有《张连卖布》等戏一百八十余出。而且,《涧水东流》、《一颗红心》已被拍摄成
为电影戏曲艺术片。
❸ 从哪里能下载到太谷秧歌呢
从网络上就可以啊
❹ 中国前二十大经典戏曲种类排行榜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❺ 中国戏曲总的有多少剧种,都有什么特色
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湖南花鼓戏等。
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型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❻ 山西民歌"卖高低"中的卖高低是什么意思
“卖高底”是山西太谷县地方小戏太谷秧歌的传统剧目改编的民歌。据我所知,“卖高底”所讲的“高底”是绣鞋的鞋跟,像我们现在的鞋跟一样,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姑娘们做好绣鞋后,买了“高底”装到鞋底,方便走路。“卖高底”的意思是贩卖绣鞋“高底”(鞋跟或者说鞋底)。讲一个卖“高底”的小贩与二姑娘之间发生的讨价还价和吵架过程。
❼ 戏曲有多少种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艺术中国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艺术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艺术中国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艺术中国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艺术中国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J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艺术中国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h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艺术中国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艺术中国
海南省: 琼剧
http://
artx.cn/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艺术中国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艺术中国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碗碗腔
流行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等地区,故又称“华剧”。音乐唱腔优美、柔和细腻。乐器中有一对形似碗碗儿的小铜钟,相撞为拍,故名“碗碗腔”。
关中道情
艺术中国
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艺
术中国
太古秧歌
太谷秧歌流行于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戏一调,节奏明快,易于上口,深受城乡大众喜爱。
上党梆子
艺术中国
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上党宫调”。与蒲剧、晋剧和北路梆子并称为山西四大梆子,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泽州一带。上党梆子音调亢活泼,有粗犷、健康的乡村特色。演出剧目五百余出。流行于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7
雁 剧
k
雁剧又名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源于蒲州梆子、同州梆子,清雍正干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立剧种,有三百多年历史。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其唱腔音调高亢,富有塞北山野风味。
耍孩儿
艺术中国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流行于山西大同、怀仁、山阴、应县一带。耍孩儿的渊源现存史料无记载,传说唐明皇有一子终日啼哭不止,下人请来一班艺人演唱小曲,太子破啼为笑,明皇大喜,赐曲名为“耍孩儿”。因耍孩儿历史久远,发声方法特殊,历来为专家学者所注目,被称为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U
蒲 剧
蒲剧也叫“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部分地区,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都由蒲剧所派生。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有深远的传统。
陇 剧
艺术中国
陇剧是甘肃省新兴地方剧种,由流行于庆阳地区民间皮影艺术“陇东道情”发展而成。音乐属板腔与曲牌相结合的“综合体”,唱腔优美动听,高亢豪放,加之一唱众帮的“嘛簧”,风格浓郁,独具特色。陇剧的表演是在一般戏曲身段基础上,吸收皮影造型、陇东秧歌、地游子等民间舞蹈提炼加工而成。
s
汉 剧
V
汉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剧种。因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故流行较广,遍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等省,旧称“楚调”或“汉调”,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早期与徽剧互为影响,逐渐派生出京剧,但汉剧至今依然保留了它的地域特色。
楚 剧
艺术中国 楚剧是湖北省的地方剧种,因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又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约有一百年历史,于1926年改名楚剧。
❽ 中国的戏剧种类有哪些
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1、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2、歌剧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
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3、舞剧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4、音乐剧
音乐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5、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