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系统深入地阅读古代经典
1、建议你从抓好课内文言文开始,越是高手,越重视课内文言文,如果把课内的一些关键篇章打通、学透,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不要以为课内的文言文很简单,那些都是经典篇目,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准和参照。抛开课内文言文一味做题、死背,那是本末倒置。你没发现很多文言文试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影子或依据吗? 2、课本文言文复习可以一天进行一篇,以语法要点、实词积累、问句翻译为重点,力求融会贯通。 3、完成这一步后,精选历年高考文言文真题,发力狠做,力求全面精通。可以起到以一敌十的效果。 4、《论语》现在每篇都读一遍完全来得及,但你要分清主次,先挑重点篇目看,参照考题形式,辅以练习、积累,最好自己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贰’ 阅读经典好书的方法
读书的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变为自已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能在实际社会经济生活和岗位工作中显示自己特点才智,是读懂书,吸取营养,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血肉,是从书本到自身知识体系再到实际实践中自觉运用的过程,这说明没有照搬书本和尽信书的痕迹。
书籍对读者来讲,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经典教科书和专业书籍,二是休闲娱乐型书籍,后者属浏览调节开阔视野的范畴,不需要读百遍反复读,所以只谈下读第一类书籍的个人体会。
对于经典类好书,的确需反复阅读,百遍并不夸张,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读懂、深思、运用三位一体,成为自已知识体系和知识思想。对经典好书,个人体会要经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细读读懂,这一阶段从目录开始,大致了解经典基本框架,然后深读细读,做到初懂;
第二阶段,以概念原理为骨架列岀各章知识系统表,其作用是对经典各章知识点线一目了然;
第三阶段,读思知识系统表,这个阶段有两个层次,一是每章知识系统表,二是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形成点线。这个环节特别重要,因为它涉及整个经典的知识构建和个人对经典的基本掌握,尤其是通过读系统表可以发现哪些知识点是已掌握理解了的,哪些知识点是模糊不确切的,这为后续的阶段奠定思考和找缺漏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快速阅读,因为经前三阶段后,目标很明确,就找疑点模糊欠缺点,且这种快速阅是不断加速,开始几天以至一天半天几小时一小时几十分钟,这也是不断排除疑点难点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快速阅读阶段至少循环十次以上,此时度过了读书的迷茫焦虑期,心情舒朗;
第五阶段,再回知识系统表,搜网排查,寻找缺漏点,然后再快速阅读几遍经典。
到此,至少在读书阶段形成了点、线、面、体的立体知识体系,为下阶段的运用和创新打下基础,这样读来的知识是牢固的、通透的,看似难而复杂,其实效率很高。
‘叁’ 怎样读经典
阅读或欣赏古典作品的难点,在于能否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品味作品中体现出来或者作者内心中蕴藏着的人文精神。多数读者感觉提高不大甚至感到没有用处,主要是世事繁杂,搞的自己心浮气躁甚至焦头烂额的结果。阅读经典与翻看娱乐作品或短小精干的文章或至理名言不同。不下功夫是不行的。而用心,则是第一位的。如果不用心去思考,把一部巨着全背下来也是白搭。所以,现在各方面节奏这么快,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倒不如去看些名人名言讲的做人道理更易提高。我并不反对阅读经典,而是感觉到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实在太大,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就好,还是应该以事业、爱情、家庭、身体等方面为主。想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有许多简便易行的办法,不一定非要冥思苦想地去品味原着。有条件的话自己体会当然最好,起码可以比较一下原来的一些解释的正确度。直接把前人或网友一些并不正确的解释拿来照抄照搬,作为正确的答案,不去误导别人,也会误导自己。其实,有许多经典的解释,不一定是准确的,更别说在书上或者在网上搜到的解释了。水平总有参差不齐。真抱歉,扯远了。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取向、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真善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的字词句篇中包含了这种博大的人文精神在里面。
经典不一定是鸿章巨着,一句话甚至几个字都可以被称作经典。经典作品的耐读,还在于她的选材,绝大多数贴近人民大众。专门歌颂领导或写给领导看的也有,但不是太多。关于经典作品常见的题材,以下是个人的拙见,希望能和朋友们共同探讨。在下思想落伍,水平有限。谬论之处,敬请海涵指正。
1.异乡情结
桑梓之情,也是人皆有之。很容易引起共鸣。特别是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的处境,很多游子都有体会。乐不思蜀的也有很多。但有感情的人,总会怀念起家乡的一些事情,特别是亲情。
2.爱情悲欢
各类作品千古不灭的话题。很容易博得重感情的人的喜爱。才子佳人甚至老头老太有时会涕泪横飞地幻想着曾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着的美梦。人数众多。据说《红楼梦》是经典。但是怎么个经典法,人们见仁见智。
3.忠肝义胆
男人特别是少年男人的最爱。也有美女爱上英雄的。象我这种上了年纪的老汉,那就老实多了。《刺客列传》中的那些英雄,在才子佳人们看来,一帮子亡命。据说《水浒传》是经典,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4.阴阳计谋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想学但很难学的本事。由于看书花钱很少,几乎每个男女都想学上两手。如果没学会《厚黑学》,光学计谋白搭。所以有“老不看三国”一说。主要是怕老人脑子慢,身体差,用计时不太会装,让人家看出来揍坏了不好。
5.悲惨世界
怜悯之心,也是人皆有之。看到别人竟然比自己还惨,会是有感情有血性的人顿生同情之心,起码可以打消一些怨天尤人的念头。
6.华丽家族
大多数人向往那种奢华的生活,却很难得到。一看那些勾心斗角的残酷和繁华过后的凄凉,除了获得某种心理平衡,甚至会把念头也收敛一些。
7.生不逢时
据说大多数人有这种感觉。读者群体庞大。
8.豪情万丈
应该有。特别是年轻人。
9.民族气节
应该有。但有些人是真没有。
10.朋友情谊
应该有。和亲情一样,经常把人感动的一塌糊涂。
11.人生道理
介绍或诠释至理名言的内容,会有很多善良的人们来学。
12.忧国忧民
许多经典里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宽广情怀和美好情操,使人赞叹佩服,可以打消部分生不逢时的感觉。
13.神仙鬼怪
有些人是作为消遣,有些人是作为梦想。有些人则可能是让现实处境逼的,做仙没门,觉得做鬼也比做人强。谁也不真信,但又怕遇到万一。喜欢看这类故事的人也不少。尤其是因果循环、殊途相恋那些情节。
还有反贪题材。朱元璋实行了那么多严厉的反贪措施,也没能成为经典。大力诛杀开国功臣的事迹倒是不少人知道。
侦探或破案的经典小说,则可以归入计谋或廉政公平那类,反映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时间关系,把自己暂时能想起来的题材放在这里。想起来再补。朋友们也给帮帮忙。
许多经典作品里,这些内容都是互相掺合着的,所以更加引人入胜。但无论哪部经典,其中表现和包含的人文精神,无论如何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参透的。毕竟时过境迁,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普通人,根本没有经典作者们那种学识、修为、情操和境界。能够从那些才华横溢的文字中学到一丁点的做人道理,增长一些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也是我们的巨大收获。
我经常批评自己上了年纪爱唠叨,不知道有没有惹您厌烦。谢谢提供地方。
祝您学习快乐!
‘肆’ 书,要精读,基本方法什么呢
精读是为了更进一步地理解内容,掌握知识。对于精读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有12字读书理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说的非常好。至于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下面是我精读一本书的一般方法:
5、提问
思维就是疑问。只有我们经常脑袋里存放一两个问题,才会激发我们去思考问题,享受精神探索的欢愉。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即是理智进步的有规律的循环运动过程,从无疑到有疑,用已知了解未知。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产生疑问。疑问可以使得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注意点,筛选和问题有关的主要信息,这样就不会阅读一本书之后,什么印象都没有留下来。
另外,提问还可以让学习者有一个阅读的目的,帮助学习者了解作者的思路。
越是浮躁的时代,内心越是浮躁的时候,越要静下心来,好好去精读一本书!
‘伍’ 怎样阅读经典
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做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着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着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陆’ 如何品读经典
每年四月有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月份,聊聊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这一话题,自然会韵味无穷。一般来讲,读书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启迪;三是休闲功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功利要求,随遇而读,放松身心。在我看来,品读经典,则主要是发挥读书的修身功能。 在古代,经典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经字,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看来,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典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两者合一为大本大册的书。经与典合在一起,就是关于永恒道理的书籍。因此,经典是最好的书,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着作。当然,对于经典,有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认识,价值理性侧重从精神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善和美的学问;工具理性则是从知识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真的学问。一般所说的经典,是价值理性意义上的经典,是围绕人的问题,讨论研究精神和思想的书籍。品读这些书籍,就是读人、读人生、读社会、读智慧。 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知识。人是万物之灵,精神是人类独有的品格,因而经典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追问人生价值,思考人类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严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争中,总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这种向往与憧憬上升为意识形态,就是理想信念。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理想信念范畴。经典要认识社会规律。这种认识系统化,就是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经典要提出价值标准。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有价值引领和判断,否则就会没有是非、没有原则,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规范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经典要强调道德修身。如果说,价值标准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互动的依据,那么,道德修身则是人与自身、人与内心互动的依据,这一依据的核心就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经典要体悟美的内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概言之,经典就是关于理想信念、思想精髓、价值标准、道德修身和美的书籍。 经典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因为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追求和思想升华的主要载体,人类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内含在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之中。阅读经典,就是要学哲学,看历史,品读和欣赏文艺作品。在哲学书籍中,我们遨游在思辨的王国,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在历史书籍中,我们与历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寻他们的活动踪迹,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喜怒哀乐,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经典的主要特征是时间久远和多数人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流行骈体文,过于讲究对仗工整而没有内容。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一改骈体文风,注重内容,倡导新的文体,这导致了当时许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议。杜甫对此评价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正如杜甫的判断,那些反对的文人及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骈体文也没有再恢复,而王杨卢骆倡导的文体则成为唐诗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见,经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时髦。流行与时髦可以喧嚣一时,但很快就会灰飞烟灭。经典却会像江河一样,万古长流;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美。经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这个多数人不是同一时代的多数人,因为同一时代多数人认同的或许就是流行和时髦,而是历史上的多数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首先要读经典,学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导读经典,主要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学做人,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联系是指两者本质是一致的;差异则表现为人文精神是不读经典也可能具备的,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间,很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们被放逐到农村,农民群众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并且给了他们人性的温暖、人道的关怀。其中很多农民是不识字的,但他们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养则必须通过品读经典才能培育,这是人性善的自觉表现,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也就是说,每一次品读经典,都有助于培育和提高人文素养。经典培育的人文素养,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种带着宽容来看待世界的心灵。这样的人文素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一个社会人,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正直、善良、诚信、宽容等优秀品质;又要做一个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识、自由理念、理性自觉和科学态度。 同时要读经典,思做事。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完成这一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就是做事。做人与做事是密切联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从做人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人文素养,那么,从做事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职业操守。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操守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把两者分开,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倡导读经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领导干部才会像孙中山先生所讲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办事出于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经典中告诉我们,国家机关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无论那一类国家,都会提出公平正义的要求。领导干部执掌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应出以公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为党分忧。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善于识人用人。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识人用人。而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知道什么是忠;读李密的《陈情表》,知道什么是孝,就可以在选人用人中正确地研判一个人的品格,以便选好用准干部。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清正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有权,但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贪腐,确保权力不受腐蚀,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通过品读经典,有助于领导干部坚守廉洁从政的道德底线。 读经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普遍的读法,主要是学习、理解经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种是专家的读法,主要是研究,为了有新的发现,新的求证。绝大多数人读经典,都属于普遍的范围,是为了学习践行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坚持读原着,而不要单纯地读那些注释经典的书,因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有些注释不正确的书,还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那么,怎样读经典,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一要经常读经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终身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终身读经典。在经常品读经典中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风化雨那样,不知不觉地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经典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这也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广泛涉猎,加深对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们做人做事。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要经常读经典、广泛读经典。 二要反复读经典。经常读经典,是强调广泛性,让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反复读经典,则是强调专一性,就是要对一部经典读许多遍,真正读懂弄通其内涵和意义,并自觉地运用于人生实践。经常读经典与反复读经典虽有差异,实则互补。毛主席是反复读经典的范例,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十几遍,《红楼梦》也读了许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随他一生。提倡反复读经典,是因为经典之为经典,是不可能读一遍就能全面领会和正确把握的,而只能是好书不厌百回读,个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对于同一经典,年轻时的理解与年纪大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纪大时的理解,则带着岁月的风霜和人生的历练。这也要求我们反复读经典,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要交流读经典。一个人对经典的理解总是有局限性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并能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同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经典的体会也不尽相同,互相交流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读经典的好习惯、好方法,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交流读经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两人之间是小范围的交流,读书会、研讨会是一种集体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还可以上网交流或在线交流。 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从这首诗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读书时间不够,而现代人欠读书的债可能更多。因此,要在节假日、在八小时之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用于经常读经典、反复读经典、交流读经典,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操守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柒’ 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
顶级问题。
不管是不是普通人,用智力说话。
智力达到或超过经典的水平,不用读。智力不到,要注意别上当,别全部相信别人的解读,最好不参考。阅读经典,不是比自己水平高很多的,那读不了。要接近自己的水平,智力,且稍微高一点点,自己的智力能理解处理的,最好。
‘捌’ 如何阅读经典
经典一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着作,现代人要去读一部历时久远的作品,自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像我们首先会遇到文字不通的问题,白话文和古文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要是跨不过去就很难进入真正的阅读.此外,我们还会遇到对历史情况、历史人物等等的陌生问题.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远离经典,不想自讨苦吃.但是,长期地远离经典会让人的精神变得萎靡衰弱不堪一击,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在名利的诱惑下,轻易的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良知,甚至疯狂到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忌了?就是因为他们远离了经典,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我还是主张人们要学习经典,跟古代的圣贤们做朋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自觉地宣传经典,倡导学生们学习经典.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阅读经典.有人把经典不当一回事,随意地加以指责和批评;有人根本就没有很好地理解经典的内容,就大言不惭地说三道四;有人也许对经典的理解很好,可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如此等等,就不一一赘述.
下边仅就我自己学习经典的体会,谈谈如何阅读经典.
1.肃然起敬
阅读经典,就是在与古代的智者对话.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他也许没有做过帝王,或者也不曾有过许多的财富,但是,他一定拥有智慧.面对这样一个人,你要窥其智慧,用以提升自己的德智.在这种情况下,是你在求他,而不是他在求你.你必须放下架子,真心诚意地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说的就是一个求学者,应该对老师怀有恭敬心.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人,他曾与游酢同学去找程颐请教问题,正赶上老师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得到了老师的真传.
经典是一部书,但是,他的作者是人.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许多人.当你买来一部经典,打开书开始阅读的时候,其实你面前坐着的是一个或者一群智者,你对他们必须肃然起敬.
2.放弃成见
我面对的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这20年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的学说和理论,也就是在他们内心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成见.这些成见有时候对理解和接纳新知识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成了吸收新知识的屏障.这与我们练习书法很相像,如果刚学写字的时候就练习书法,一定比20岁了在练习书法容易.为什么呢?就是因为20岁的人总是很难忘记自己原来的写法,临摹一段时间后,又自觉不自觉地恢复老路上去了.
孔子显然清楚这其中的奥妙,所以,他努力地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观臆测、不一条道跑到黑、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能放弃自己的主观成见.学习经典,其实就是一次身心的革命,如果不能放弃已有的成见,就无法打开自己坚硬的外壳,作茧自缚的结果是束缚了自己的成长.
苏格拉底曾说:“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怎么可能再装进去更多的东西呢?”一个要想学习经典的人,更要“虚怀若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要常常提醒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3.倾心聆听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善于倾听.倾听不是装作认真、恭顺就够了,你要更准确地把握对方在说什么?他所说的话,表面意思和话外音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听进去,或者是没有听懂人家的话,那么,思想的交流就无法进行.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产生了许多的误解和偏见.严重的就是产生分歧,甚至是争斗.本来应该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却搞的不欢而散,一无所获.
读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其中有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年轻人去一个电视台应聘,台长给他讲述自己在假期的遭遇:台长在假期去山上滑雪,不小心把腿弄骨折了,在医院一呆就是几个月,真是郁闷死了.台长讲完,问那个小伙子:“你觉得我假期过得怎么样?”小伙子很快地回答:“我觉得你的假期过得太好,真是太愉快了.”台长苦笑了一下,把这个小伙子打发走了.
阅读经典就是要学会倾听,要多想想人家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你总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办法去理解人家说这个话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孩子刚来到世间,听不懂大人的话,慢慢就可以听懂一些,再后来就完全能够听懂,并可以与大人准确地交流了.这个时候,说明这个孩子也长大成人了.阅读经典也是一样,开始你听不懂,慢慢你就能听懂并可以与之交流了.这说明你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吗?
4.躬身践行
马克思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的古人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安身立命的学问,也就是更强调自身的修养.儒家最核心的就在讲“内圣外王”.就是一个人要修养好自身,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一定要落实在行为上,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也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去践行.
拥抱经典吧,因为经典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一棵大树如果无法根植于泥土,它就无法茁壮地成长,成为栋梁之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灵魂,也只能是一个行尸走肉,无法自觉而体面地活着.让我在经典的引领下,携起手,无畏的前行吧.我们的前面,必然有一个光荣而奋起的伟大民族!
‘玖’ 如何阅读经典呢
如何阅读经典呢?
我发现,阅读消遣性流行读物和实用性书籍的人,远远多于阅读经典的人。在Facebook、Twiter和Wechat时代,阅读标题党文章的人远远多于阅读经典的人。经典不在身边和手头上,而是如神灵般被供奉在图书馆、书店里书架的最上层和大学文学系的课堂里。毫无疑问,经典的子宫孕育了消遣性流行读物、实用性书籍和标题党文章,但是,真正溯源而行,愿意像卡彭铁尔小说《回归种子》里那位逆着时间退生到母亲子宫的人一样,返回经典子宫的人,其实少之又少。
每当我回顾人生,我都会为自己在寻觅经典的道路上那副跌跌撞撞并且常常陷入歧途和迷津的样子,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担忧。甚至有时,我会感觉,如果不是那些经典作家的幽灵在冥冥中发出召唤,给我指示,我一定触摸不到经典那滚烫的文字。平庸之作的杂草太过茂盛,往往掩盖了经典之花的芳香。
在宇宙的诗歌谱系里,诗人与诗人之间,不仅是模仿与影响、学习与传承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如原子般以电荷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同属于一个既超时空又连接一起的莫比乌斯环一样的“神圣家族”,维系于命定的非血缘的纽带,牵绊于宗教或巫术的咒语。作家亦然。
幸运的是,关于经典的文化传统,开始影响我的判断。当人们都在说中国的四大古典名着的时候,你就在一种虚荣心的驱使下,阅读它们。直到多年以后,当我成为一名作家,我才恍然大悟:《西游记》里那根大可撑海小可放入孙悟空耳内的金箍棒,原来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同时也隐喻着四个男性佛教徒一路在性欲和禁欲之间的煎熬与考验。我也才明白《红楼梦》里贾宝玉降生时口衔的那枚玉石,象征着主人公性欲的闭合。他虽与薛宝钗结婚生子,但他并不爱她,他的内心是闭合的;他爱的人是林黛玉,但他未能与她结合,他的肉体对她而言是闭合的。贾宝玉经历浮世蜃景,最终成为一个遁世者,他以佛陀式的彻底禁欲主义,回归玉石这一坚硬无孔之物所象征的完全的闭合状态。
通俗之作给你的是显性阅读感觉,而经典之作要把你从显性阅读感觉的层面引向隐性阅读体验。通俗之作是单维的,而经典之作是多维的。如果不经长期的研究和阅读的训练,你就难以进入经典之作那隐性的、多维的世界。那是一个神秘而奇妙的世界。
一个通俗读者绝对发现不了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场绵延五十一年单相思的痛苦爱情,其实还铺垫着一部拉丁美洲的简明科技史:乌尔比诺医生一辈子经历的从放血疗法到尸体解剖,从霍乱流行到城市公共卫生的医学发展;男主人公阿里萨经营的蒸汽船航运业→第一次热气球旅行→飞机的交通运输技术;女主人公费尔明娜与外界联系的信件→电报→电话的通讯技术。
如果你不是一个专业读者――帕慕克所说的“沉思型的读者”和翁贝托?艾科所说的“模范读者”――你就绝对不会像米兰?昆德拉那样,在重读经典时,发现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里,主人公没有子嗣,顺着这个发现,他看到拉伯雷的《巨人传》里庞大固埃没有后代,他看到更多经典之作里的主人公没有后代:巴奴日没有后代,堂吉诃德没有后代,少年维特没有后代,司汤达笔下的人物没有后代,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没有后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没有后代??米兰?昆德拉发现:“小说艺术的潜意识厌恶生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命繁衍这种继续的行为,不能保证完美。正是为了维护一部经典之作的完美,作者关闭了继续。
作为大学教授的哈罗德?布鲁姆确定自己心目中的经典作品――《西方正典》――之后,写出一本书叫《如何读,为什么读》。为什么读呢?他归结三点:
1、出自一种孤独的习惯,而不是为了教育事业;
2、为了增强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即审美;
3、改善你的心灵,追求一颗比自己的心灵更有原创性的心灵。
‘拾’ 如何阅读经典书籍
经典书籍之所以作为经典流传下来,肯定是有一定的深意,读书的过程就不是像读普通消遣的书关注故事情节发展就行了,更多的需要边看边思考,作者描写想表达的深意,养成辩证型思维习惯。经典的书籍需要多次的阅读,每次读书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像红楼梦的书中展现给大家的美食,药方,诗词歌赋,人物关系,建筑等全方位的小型社会,每一项都是需要学习和研究的。现在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非常有必要,从小学会怎么读书,除了广泛阅读之外还需要有深度的阅读,自从我让孩子上了敏学深度阅读,学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之后读书的角度都不同了,知道思考和应用了,这个是最难得的,老师讲的方法非常实用,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