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经典楚剧有哪些
扩展阅读
怎么把房间设计成动漫宅 2025-02-08 18:42:27

经典楚剧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5-22 22:51:50

‘壹’ 湖北地方戏有哪些

湖北地方戏有楚剧、汉剧、花鼓戏。

1、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是湖北省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2、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它流行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等。

3、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代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1)经典楚剧有哪些扩展阅读

传承

戏剧已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和瞩目。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于6月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的汉剧、楚剧、黄梅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湖北戏剧更大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湖北省文化厅领导和推动着全省范围艺术资源的优化组合,举全省之力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聘请许多国家级一流专家全力打造20多台剧目,涉及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歌舞剧、楚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这些剧目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效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贰’ 经典楚剧有哪些

在酷狗里输楚剧,都有。注意要下载时长长一些的,不然都是片段。我前几天刚下过

‘叁’ 我是个楚剧迷,特爱周萍阶的戏!

作为楚剧迷,周萍阶6岁习楚剧,17岁拜楚剧名角为师,1988年,她自组武汉市第一个民间楚剧团——芙蓉楚剧团。昨日,周萍阶更推出了自己的首张楚剧影碟。楚剧影碟共四张,收录了她和张明智主演的《夫妻观灯》、《访友》以及经典楚剧《何氏劝姑》、《送友》等,全部在解放公园、晴川阁、黄陂黄花涝等地实景拍摄。实景拍摄对楚剧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肆’ 最有名的湖北楚剧名戏有哪些

三世仇, 百日缘 四下河南 白扇记 蝴蝶杯 葛麻 哑女告状 荞麦馍赶寿 花送十里等等,只要你爱听楚剧,都好听!

‘伍’ 湖北的戏曲有哪些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另外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的黄梅戏应该也算
汉剧:汉剧是湖北主要地方戏曲,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脚色行当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末脚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旦行唱腔绚丽多彩,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
楚剧:楚剧是湖北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黄孝花鼓戏。1902年进入汉口,1926年改名楚剧。现在的楚剧以武汉为中心在全省有24个专业剧团和2000多个业余楚剧团。楚剧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行当
。声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旋律朴实,擅长叙事,注重唱情。剧目中表现家庭故事、民间传说的题材占很大比例。因其生活气息浓郁,长于塑造名种“小人物”的形象,深受全省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因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又称“天沔花鼓戏”。它是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80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其他小调有“思儿”、“绣荷包”、“双撇笋”等。演唱时有帮腔。因受楚剧的影响,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主要乐器有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

‘陆’ 楚剧的简介

楚剧是湖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多反映民间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实,幽默。传统代表剧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缘》等。

楚剧,是孝感的传统剧种,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 1926年 9月 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才正式定名为楚剧。
清代中叶,黄梅县紫云山、垄平山一带的茶农,习惯由一丑一旦踏着高跷歌唱,流传到黄陂、孝感后,乃改为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到道光中期才演变成“黄陂腔、孝感调”的黄孝花鼓戏,演员也发展到“三小”,即小生、小旦和小丑。咸丰前后,孝感的花鼓戏开始进入汉口水陆码头一带演出,演出的剧目不多,只演少数生活折子戏,故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浙江省余姚县人叶调元爱看戏,他看后有兴写了首《汉口竹枝词》:“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 1902
年�光绪 28年,孝感花鼓戏进入汉口市内,演出于各租界的茶园、剧院,演员逐渐扩大到 40多人,不仅剧目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1927年在共产党人李之龙的帮助下,楚剧进入了民众乐园公演,以后到上海、河南、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孝感楚剧可谓誉满江南。抗日期间,楚剧艺人组织六个“抗敌宣传队”赴重庆、桂林等地流动演出,受到郭沫若同志的表彰。他特地书赠沈云陔条幅:“一夕三军唱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艺事从兹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楚剧具有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原孝感县就有 40多个科班,连放牛伢都能哼上几句伢腔。百余年来,不断发展和创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员,影响较大的有 160多人,早期的有邹全顺、邱东元、湛春林、湛驼子、熊三元,杨德安等,名声最着的始有“四喜”,即徐寿喜、李德喜、曹建喜、张四喜,后有章炳炎、关啸彬。巾帼艺人则是胡桂香女士,艺名白莲花,她是孝感西河街人,是孝感楚剧界的第一真旦。她的代表戏是在《送香茶》里饰张月英和《缪老三推车》里演张二妹。她扮相俊俏,唱腔圆润,声音悦耳,表演到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有首歌谣:“看戏不好白莲花,心中好像鸡子抓”。一次在新府城演出,当地大地主王庆南让她帮着烧大烟,企图污辱她,她一气之下藉口没有地方演戏离开了。人们都说她是德艺双馨,所以才有白莲花之称。
解放后,原孝感县成立联盟楚剧工作团、花园楚剧团、车站汉剧团和京剧团。京剧团后由原地区收管。 1955年 10月,湖北省文化局在职剧团登记时,只登记了县楚剧团和花园楚剧团,两剧团演职人员 140人,曾获“红旗剧团”和“五好剧团”称号。两剧团上演了大量的折子戏和新编历史戏,在服务本地观众的同时,还到汉口、沙市、黄石、十堰、鄂州、黄陂、汉阳、武昌、新洲、麻城、钟祥、天门、仙桃、洪湖和湖南、河南、陕西等地演出,留下了一路风光。 1952年的《送粮船》, 1953年的《新夫妻观灯》,都被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转播。 1956年的《狗油锥子》获省剧目挖掘奖,演员吴月南获表演二等奖;《妇女代表》的演员刘素琴获表演二等奖;《赶工》获剧本整理奖,演员李金翠获表演二等奖。 1964年在省现代戏调演中,《双教子》、《斗笔》、《老俩口过年》获奖,《双教子》在参加中南地区演出和进京汇演后,开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更值得一提的是, 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来孝感视察时,于 11
月 14日晚在军分区礼堂观看了楚剧《张二妹赶会》和《栏马》,为孝感楚剧增添了光彩。

‘柒’ 适合老年人听的楚剧有哪些

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楚剧腔调分为板腔 、小调、高腔三部分,板腔包括迓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调有【十绣调】、【麻城调】、【讨学钱】、【卖棉纱】等曲牌,高腔有【锁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角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名演员有沈云陔、高月楼、关啸彬、李雅樵、熊剑啸等。

‘捌’ 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黄梅戏等。

1、楚剧

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

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成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其题材广泛,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8。

2、汉剧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

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0。

3、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周边,重点在仙桃(原沔阳)、潜江、天门、荆州、监利、洪湖、荆门、京山、钟祥、石首等江汉平原一带。目前荆州花鼓戏专业演出团体总数8个,含国办团体6个,改制转企团体2个 。

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4、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公安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江汉皮影尤以沔阳皮影戏最为着名,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民族气息,是中国艺术菀里的一朵奇葩。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是先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然后在幕后面加以灯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活动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在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

5、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韵味丰厚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着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驸马》等最具代表性。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江汉平原皮影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梅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荆州花鼓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楚剧

‘玖’ 求一些一些经典楚剧 ,老年人都爱看的

网上的楚剧资源不如那些大剧种丰富,但也是有的,主要集中在www.tudou.com和www.56.com上。薯仔网上尤其集中了不少老年人喜欢的楚剧老段子,你搜一个叫“秋水明月”(qiushuimingyue)的网友的豆单,会发现大量绝世的楚剧老段子,比如李雅樵、关啸斌、汪玲陔、沈云陔、黄楚才、姜翠兰等楚剧老辈的。

‘拾’ 湖北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湖南拥有很多的民间艺术,给这个省份增添了别样的色彩,那么湖北民间艺术有哪些呢?1、武汉剪纸,从南北朝开始,经过了历史岁月一直流传至今。2、黄陂木版年画,曾经在清干隆年间很兴旺,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3、木雕船模工艺,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不断努力成为独特的工艺品。4、武汉泥塑,这种泥塑的造型很不错,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可以随手捏出小吉祥物或者小动物等。5、楚剧,流传至今已有多年时间,楚剧创造出很多经典的剧目,比如《思凡》、《董永卖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