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人怎么学经典
扩展阅读
beatars是什么时候的动漫 2025-02-08 07:45:20
咏梅在哪里看到老同学 2025-02-08 07:25:25

人怎么学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5-22 05:33:15

⑴ 如何学习国学经典

正确对待国学经典
读经并非文化复古,而在于追求民族复兴,不忘圣贤教诲,方显文化自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读经典时,还要树立科学的文化观。也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统揽全局的眼光,要正确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我们既不能虚无传统,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贬中扬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闭、盲目排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
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每个人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无论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此,笔者分享几点认识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借鉴意义。
第一,微观深入,细读文本。选择优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阅读理解。国学经典版本较多,同一经典,不同版本,内容有差异,甚至有错误。因此,一定要选择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岳麓书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着名古籍出版社的图书。
第二,宏观把握,归纳概括。整体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经典都内涵丰富,学习者各有侧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在微观深入、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还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则。
第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显平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热爱经典,执着研读,但不可偏执,视野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除了熟读文本,还要深入了解经典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评价。最好听一些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明确文化方向、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为简,重在理解。庄子认为事物的精微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王阳明曾提到读书的“三个境界”:一是“记得”(背诵),二是“晓得”(理解),三是“明体”(心体)。他认为,读书不在于死记硬背,也不在于读了多少遍,而在于理解其思想,更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很多经典所讲的原理和原则,可以与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结合,也可以灵活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

⑵ 现代人怎样才能最有效的学习进修中国的“四书五经”国学经典

四书五经,全部加起来不过几百页,和《三国演义》,《红楼梦》相比,字数要少了很多的。。
假如你想要速度的话,我的建议是:
1.背《大学》。《大学》以我的理解是儒家的总纲,它虽然很短,但是几乎完美的概括了四书五经所讲之内容。这本书是你唯一需要一个一个字读的文章,了解它的含义,其他儒家书籍无师自通。
2.精读,多读《论语》《孟子》。《论语》《孟子》是将《大学》的内容具体化,每日记1,2言,百日之内可成。
按照我所说的做,你其实就已经对国学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了。

至于其他书籍,它们有自己“专精"的方面
《中庸》是教人怎么样达到一种调和折中的态度,修身养性的方法。
《诗经》,说明白是一种诗集,学习它可以快速提升个人的语文水平。
《春秋》《尚书》,说明白就是讲过去的历史。。读不读两可,其语言可以说是非常的优美,但阅读难度也很大,毕竟现代人已经”精"都一定程度了。
《礼记》是教人们一些社会(古代)的规则,可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周易》是一部权威着作,但是阅读它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没有几十年的文化,语言积累,劝君慎读此书。

⑶ 古人是如何学习四书五经的

老师教导加背诵。我国从春秋时就有了私学,孔子就是当时私学中影响最大的之一。自那之后,儒家学习四书五经都有先生教导,在孩童儒学之初如果直接学习四书五经,先生讲的再细致,六七岁的孩子也听不懂。所以在启蒙阶段学习的内容是所谓“蒙学”——“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入门书籍。其实这些书籍除了教孩子识字外,其中也包括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知识,特别是其中有着浓厚的儒家思想。这就为以后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着作打下了基础。今天的人们读四书五经,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在古代,如果没有经过启蒙教育,直接读这些经典也很困难。经过启蒙教育后,任然需要先生的讲解。毕竟,古文的歧义很多,没有名师,对经典的解读就会误入歧途。
当然,古代读书人学习过程要比今天的学生更枯燥。基本上要读的书籍都需倒背如流。

⑷ 普通人如何最好的学习佛法呢

您好,
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学佛:
)
今天在博客中有朋友问到:我很喜欢佛学,我也想学,但是初学从什么开始?就此问题,白伞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我是从2006年开始学佛的,在此之前我对佛教、佛法的认识是一张白纸,没有什么概念,之后因遇到了一位好师傅,一个好师兄我才开始对此慢慢了解和学习。到现在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初学者,而且学得也不好,但我自己已经明白了该怎么学,怎么修,我该要干什么,怎么让自己沉下心干下去。我确实经历了由初学到入门的这样一个过程,大致可以给问我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帮助。
学佛要学好,学成,最重要的是要有好老师、好道友帮你改变观念,坚定信心。这是很关键的,这就好像一个站在桌子上的人要把这个桌子举起来一样,要外力辅助他找到一个新的、正确的、牢靠的立足点,才能摆脱旧的依靠。而初学者最难的就是找到好老师、好道友。比如在陈念萱着的《寻找上师》一文中,就提到好多人为了学佛,为了寻找好的师傅,费尽千辛万苦,几十年如一日不曾放弃,有些“运气好”的找到了,有些“运气差”的不但没找到,甚至还被骗财骗色,虚度光阴,引入邪教,凄惨无比。现实的问题是,初学佛的人有热情,有激情,但自己还要人指点迷津,哪有一下子就能辨别谁是谁非,哪能那么顺利的,在不颠覆现有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观念的情况下找到明师明友呢?这不是空谈么?不要紧,也不要急,一个一个问题来。首先我要说明的是那些“运气好”找到了明师的,不是什么运气决定的,这些人可能看上去普普通通,和你没什么两样,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你,但这些人肯定是累生累世诚心诚意学过佛、供过佛的,不管业力让他今生如何破落,他都能不费劲或者是很费劲、却最终能找到好师傅的。那些不费劲或者是很费劲、却最终被骗了的,被带到歧途上的,肯定是在过去很多世中,由于对佛或佛法产生过歧义、恶口、不真心供养等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个问题:“我又不知道我前世有没有什么不好,那我去找师傅还是不找?我现在确实想学佛,想学好,该怎么办呢?”确实,我们都不知道过去,但我想把握现在,把握今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又该怎么做呢?白伞认为,如果自己还是一个初学者,对佛教的理念、概念、历史、文化等等还不是了解的话,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去找一个师傅。从很多佛教经典以及大德开示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出,佛教基本的理念是善!基本规律是因果轮回!最终方向是解脱身心断烦恼。作为一个初学者,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以一种敢于转变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勇气来认识和了解佛教,看一些着名的佛教书籍如《西藏生死书》、《前世今生论》,着名的佛教经典如《心经》、《金刚经》等等,相信善恶因果,相信生命轮回,以一颗善心来付诸于善行:比如你某天心血来潮想吃口味虾时,想想因为满足自己一时口腹之欲,这么多活蹦乱跳的虾子要剥皮抽筋,不可不可。比如你看到小孩不懂事在踩死一堆堆的蚂蚁时,你心头一紧,连忙拉住他,并对他说它们也有爸爸妈妈,也会痛苦流泪。比如你做生意完全可以弄虚作假、瞒天过海多赚钱,但你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绝不干昧良心的事等等。这就是一个初学者最因该做的。
在保持一颗善心,坚持做这些善行的时候,初学者始终要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所有的善举、功德均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我不为此要得到丝毫的利益和回报,我只求佛菩萨保佑,让我今生能遇到一位适合自己的,能带我走上正确的学佛道路的明师!如果有可能,最好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的四位菩萨面前发此愿。只有如此,才不是把学佛最重要的一条--寻明师—交给自己未知的过去,而是积极地、有效的把握在自己可以决定的当下。
第三个问题:作为一个初学者,不可能像已经皈依的佛子一样毫无顾忌的学佛、念佛、拜佛等等,还有来自家庭、工作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自身性格、习惯、爱好、惰性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何能两头兼顾,不造成麻烦?如何能循序渐进,坚持长久?
一个人学佛,最重要的修心,心修好了,自然会体现在行动上,也就是修行了。初学者有激情,但这种激情请不要表现在外面,比如脖子、手腕要戴各种佛珠,要家人都来吃素,见到同事朋友就说自己学佛,学佛怎么怎么好,你要不要学。见到貌似居士、和尚的人就搭讪,问有没有好师傅,见到佛教交流学会、集会、共修等就钻,见到各类貌似佛教书籍的就看,看了也罢,自己没有主见和实修体验,跟着各种论调跑,大肆帮着宣传等。这其实给初学者学佛带来了很大阻力,给各种违缘和各种不良个人、团体提供了利用的机会,而初学者这时的定力、包容力、信心都还不是很深,最终导致学不下去、学偏甚至反对学佛,诽谤学佛的后果。

⑸ 成年人如何读国学经典

套用一下五柳先生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

  •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很好的状态。

⑹ 如何教孩子学习经典文化

如何教孩子学习经典文化

针对我们现在的学校以及孩子的家长,如何的教孩子学习经典。报告的题目经典教学法。

如何教孩子学习经典。七个小的专题。

经典教学法,首先要清楚到底什么是经典。

第二个,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经典的教育或者是教学工作,内容都比较的零散,从一个系统的角度讲一下经典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三个,因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典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第四个,经典教与学的主要的方法。主要是落实在七八岁以前的儿童。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典范。主要是指老师的作用,以及是经典的价值。学生主要是指模仿,以模仿来学习。

第五个,从汉字的音、形、义的三要素,来谈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命名为教学三步曲。
第六个,主要讲蒙学阶段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或者叫经典的教育,它有四项主要的内容,从这里面挑出一部分内容教如何的写字。

最后,作为一个家长、一个老师日常的三类教学法。

什么是经典。经就是经常经常,所以经就是常,常就是经。历史朝代的不一具体有几个经有所不同。孔子时代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又扩展成十三经。那么什么叫典呢?我们叫典则典则,典就是则。典着重于讲规律、原则、常道。相当于天道法律,就是经常和典则。这就是对经典最简明扼要的解释。

具体到中国经典教育,经典教育三个阶段。

蒙学阶段,“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是弟子规》。神通诗也可以入校本教材。

小学阶段,主要是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说文解字,尔雅和孝经。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朝代的太学,他把说文解字纳入到大学的范围之内。
大学阶段,主要是指《四书五经》、扩展看去就是指《经史子集》。中国蒙学,小学和大学的经典,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法国的时装设计师叫约翰.圣罗朗对经典从本质上、从时间上,对它进行了定义。时间上从不过时,就强调经典的永恒价值。空间上从不流行,就是强调经典的相当高的品质。所以什么叫经典?所有从不过时,但也是满大街都是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并具有相当品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经典。不仅中国传统的经典书籍,只要是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任何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叫经典。唯一衡量的时间,唯一衡量的标准,他所流传的时间,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什么是中国的经典?就是中国所有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中医、皇帝内经,武术,少林易金经当然是。所以明、清的家具,还有中国山水画、汉字、阴阳、五行、八卦等等。中国以孝为先的伦理道德及思维方式,比如说站如松,行如风等等,这些行为方式,都应该称为经典。所以,经典他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书籍,它还包括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教育的方式,包括了很多除书籍以外的琴、棋、书、画、武术、周易、礼功等等,风水以及传统的纺织工艺等等。所以,经典并不是说,只有孩子或者是只有我们想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去阅读和背诵的,其实经典他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产方式。

一个日本人深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用风水布置自己的房间,穿我们中国过去传统的服装,读繁体字,竖版本,线装书,他所用的家具也基本上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家具。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这个中国人不一定是中国国籍的,他很可能是一个日本国籍的。一个美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心一意的研究我们中国的古琴,为了研究古琴,他长期隐居在香港一座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一座岛上,一直打光棍到五十岁。在我们中国的古琴史上,有一个着名的琴谱,叫神奇密谱。那里面有六十四个琴曲,这位美国人是全世界第一个把神奇密谱六十四首琴曲全部弹出来的.

他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他在纽约的哈德森瑞尔对过叫new jersey新则西洲的家具都是在潘家园买了之后运到美国去,他的墙上是古琴,桌上也是古琴,他的装饰品,是书法这还有线装书。他怎么旅游呢?他就是带上他的古琴到洞庭湖,在洞庭湖畔弹《洞庭秋思》。然后他跑到孔子故里曲阜弹孔子读易,弹幽兰。所所以,经典,不光是一种学习的材料,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背诵经典读经典,不光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情。因为,他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中国的经典教育,我们如果说是超越了书籍,那么我们再来看他是一个无比丰富的系统。他几乎包括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所有的门类,所以我们并不是说只有家长和学校才能参与到中国的经典教育中,而是说我们各行各业无论是你搞房地产的,还是搞音乐的,甚至你是搞摇滚乐队,油画的,你都可以参与到中国的经典的学习以及是中国经典教育中来。

我们为什么说称经典教育而不称中国传统教育,因为传统在英文当中叫tradition或者是traditional。他所对应的叫moden。这是一个对词。我们现在把现代和现代化的作为是一个好的先进的光明的。那么他的对立面叫tradition或者叫traditional。那么他就代表了由某种意义上的,过时落后的封建的含义。所以当你说你们家的孩子学习的或者是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那么你从你叫这个名称的一刹那开始,就意味着你们家的孩子已经在接受一部分是过时的,落后的,封建的教育。所以不提倡叫传统教育,因为传统教育的来源就是站在了现代教育所有的英文moden tradition对立面,所以我们不能叫传统教育。

第二个为什么不能叫儿童读经。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清政府,开始建立我们中国新的教育制度,那个时候仍然保留了两门课,一门课叫读经课,还有一门叫修身课,大概是到了1921年和1922年的时候,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他当上了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把最后两门课取消了。所以读经仅仅是经典教育或者是经典众多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所以你如果把我们现在已经是初具规模并且具有远大前程的一种教育运动,就称儿童读经。那就是以偏概全,以一门课来替代整个教育运动。所以我们也不能称叫儿童读经。

当然我们也不能称国学教育。为什么?因为是国学教育大约是1900年以后才有这样的称呼。大量的西方的学术理伦科学以及教育涌入到我们中国,为了跟西学相对抗,章太炎先生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也就是说,100年前国学教育或者是国学根本就不存在。如果称了这个国学,那么它的对立面是什么?就是西方优秀的科学技术以及是西方的经典教育。那所以你如果把自己学校或者是家庭传授的教育称为国学教育,那么从你叫这一名称的那一刹那开始,你已经把欧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给它排除在外面了。所以,这就是我们说为什么不叫它传统教育、儿童读经以及是国学教育,我们叫经典教育。在西方也有经典教育,classical ecation或者是另外的一个名称Liberal arts ecation叫博雅教育。所以,我们之所以称经典教育,是因为我们不仅要全面的继承我们中国的经典,我们还要敞开胸怀,我们还要全身心的接纳欧美及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教育。

现阶段,中国经典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不可能是一种大众教育,只能是小众教育。为什么?如果说从博雅教育的角度,从历史上来说,谁有资格进行琴棋书画的教育呢?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家长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必须要有和经典相应的眼光、气度和魄力。所以目前说经典教育,它应该是一种精英教育和小众教育,有这样一部分精英的家长,对他们的孩子实行了精英教育或者说有一部分精英的老师和校长,对他们的学校里的儿童或者学生实行了精英教育,起到了时尚领导者的作用。然后,往下传播,往社会上传播,逐渐逐渐的给它普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但是目前,它不可能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应试教育完全不与经典教育相违背,反过来讲,经典教育完全不和应试教育相违背,因为我们的实践已经是证明,只要是经过了经典教育的训练的孩子,他会更加安静,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记忆力也会更加好,道德品质等人格的发育,将会更加完善。当前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加素质教育,将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最佳选择是应试教育加经典教育。

凭什么把经典教育分成,蒙学、小学和大学?《三字经》里知某数,识某文,凡训蒙,须讲究,所以训蒙训蒙,其实就是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的主要的标是什么?就是知某数,识某文,就是识字。区别一个人他是不是文盲,就是看他识不识字。所以识字,是文盲和非文盲主要的标志。经过了蒙学,他就可以扫盲。把一个人从原来蒙昧的状态,马上就扫盲,然后进入到一种能够读书识字的阶段。

小学阶段就要详训诂,明句读,训诂的含意就是强调汉字的每一个音形义,它有多少种写法,这个文章一拿过来,我在什么地方要停顿,在什么地方要有标点符号,我们清清楚楚,所以“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就是蒙学完后之后就是小学,小学完后之后才是四书,四书完了之后应该学《孝经》,学完这五本书之后,然后我们说是再读六经,当然,这个诗书礼乐春秋,其中的《乐记》或者是《乐经》,现在已经是失传了,所以现在就变成了五经,四书五经读完了以后,经史集方读此,然后再读什么呢?然后再读诸子百家,就读老子,庄子,孙子等等,经子通了之后,然后再读历史,所以,是一步一步,就像台阶一样不能够乱。藏传佛教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讲次弟,比如宗喀巴大师,他有一本书叫《菩提道次第广论》极其的讲究次第,那么我们说中国的经典教育他也有次第,所以不能够乱,不能够一开始就读《论语》,一上的时候就读《易经》。前面没有打好基础,所以他读的时候就很困难,很多的推广中心让我们很小的孩子一上来就读《论语》,就读《皇帝内经》、就读《易经》,结果,进退为难,最后连孩子读经的积极性全部都破坏掉了。

清代的一个学者,他写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呢,就仿佛用文字画就的一幅漫画,在清代的一个普通的私塾里面,小朋友就象一群乌鸦在那里读,就是蒙学经典,然后是小学经典,,中国过去强调的是书声朗朗,所以大家都是声音很大,所以众声齐声吼喉咙,从哪里开始呢,赵钱孙李,周武郑王,所以从《百家姓》开始,完了之后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千字文》完了之后再《三字经》《三字经》完了之后《鉴略》《千家诗》完了之后是《神童诗》,其中有一两个小朋友聪明绝顶,他的学习进度很快,所以很快就学完了“蒙学”和“小学阶段”,他就直接进入到“大学”。

中国的经典教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叫蒙学,对应的这个经典叫《三百千千弟子规》。小学《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说文解字》,《尔雅》和《孝经》。《大学》就是《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现在的推广中心,他们仅仅重视经典,但是忘掉了孔子在他生前就确定了两大教育内容体系。那就是《六经》和《六艺》。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是静的是长的是不变的,《六艺》是要动的,并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六经》和《六易》就相当于我们经典教育的两个轮子,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大陆的经典推广机构只重视《经》而不重视《艺》,甚至彻底的把这个《艺》的教育完全忘掉了。《经》的内容,我们说它基本上是从孔子时代就已经奠定了一个基础,它的内容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艺》的教育,不是艺术而是技艺,技艺的教育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如果说是阅读中国文献的话,我们都可以发现,有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叫“古六艺”,比如说,琴棋书,琴棋书画,或者是诗和茶,象这样的,我们完全可以给它命名成经六艺。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小朋友读《四书五经》或者是读《三百千千》的同时,我们能不能让他同时学钢琴、小提琴,或者是电脑呢?当然可以,因为,这统统都可以说为新的技艺教育,这就是孔子他所确立的两大教育体系,我们绝不能只重视《经》而不重视技艺的教育。

如像德、智、体一样,再给它细分,经典教育有三大内容,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遵循孔子的两大体系,除了经典和艺之外,因为主要让小朋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所以我们把他的道德和生活习惯单独给他列出来,以《弟子规》为主,以及是以洒扫应对进退为代表的为人处世的习惯,所以由这三个方面就构成经典教育的三大内容。好,这个是需要读的,这个是需要做的,这个是需要自练的,我们说一和二,它基本是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第三个是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代的。

中国经典教育的基本的原理,总结成八个字,能动能静,文武要均衡。儿童经典学习的课程,要符合能动能静文武均衡的经典教育的原则,就基本上是抓住了要点。在中国古代,乃至到现在,古琴是在记忆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因为琴是中国雅乐,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琴区别于其它所有的乐器,还有一个名称它叫道器,还是我们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工具,在大陆的或者是在海外的中国经典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把古琴教育纳入其中,在我们孔老夫子那个时代,就已经说是这边放琴这边放书,琴和书,琴和书都是要并重的,书法那当然就不用说了,书法它不光是一种艺术,并且它还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他要抄写,他要熟悉这个字的形状也就是写法,他一定是可以通过书法的这种方式来进行练习,当然我们说书法练到很高的水平,上升到艺术的水平,那就成了一种艺术。还有武术,孔子像一般是配一把宝剑的,所以孔子他这样的一个打扮,那就表明了武术是中国经典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无论是男孩或者是女孩都可以练,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当地的条件,比如说选择是练哪一种,内可强身健体,外可防身自卫。所以,对我们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是对我们的孩子的身心的安全都很有帮助。还有一个,我们的小孩他也需要懂得一些养生的知识,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的习惯。所以,我们说真正高水平的中医并不是治病,而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养生。北京有老中医开办了儿童中医学习班,效果相当好。其中有一个人是三岁学中医,七岁就开始出诊,给人看病,一直看到现在。除了古琴,中医,武术之外还包括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女孩子在七岁的那一年的农历的七月七日开始,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那一天就要开始学习女工,就要开始学习绣花,所以像这样的这种方式的是培养,我们说是培养女孩的审美品质,以及是培养她心灵手巧的很棒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她心灵手巧到一定的程度,那她完全可以不找工作,也可以教我们孩子电脑,但是一定要等到他把我们中国的经典教育,中国的经典文化打下相当好的基础以后,用我们中国经典教育的方式,就是要让最高水平的人师资来教我们的孩子。比如说让他去学电脑,一定要找一个,在你方圆几十里之内一定要找一个有相当水平的最高水平的电脑高手来教你们家的孩子,并要一对一教,这就是经典的教学方式。

黄金万两不如一艺随身。我们中国各行各业无论是哪一种技艺,它统统都可以分成六个境界,哪六个境界?第一个,以掌握工具为主,就是必须熟悉器具,比如说你要想运用电脑,如果你连电脑的电源开关都不知道在哪里,连开和关都不知道,是不可能把电脑学好的。所以,对器具一定要熟悉。然后,通过熟悉之后,进行学习,达到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人JPK。如果器物,比如说古琴,键,人JPK。那键就相当于你的手,就说这个琴和你的身体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人,这样的孩子就称为有什么啦,有技术了。有技术了,但是光有技术还不够,一定要掌握背后一定的理论,也就是说光会弹琴还不行,你撑死只能当一个琴师,但是你要懂得古琴后面的很多很多的知识和道理。这样就上升到学问学术的高度。所以有一个光会弹琴的人上升到这个高度,他就懂得了琴学,才弹得漂亮。像芭蕾舞一样的优雅。上升到艺术的程度,给坏蛋是绝对不能弹。所以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把所有的东西给他融汇一体,这就叫道。什么叫琴道,首先你得掌握古琴,然后你会弹,你的手和琴的匹配特别的熟练。你又掌握了一定的琴学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同时又具有相当的道德修养,一以贯之,融会贯通视为琴道。这样的道理完全可以。

比如说是,绣花,女孩子绣花,你对线,对针,对绣的掌握。掌握了之后你就具有了绣技。但是还不行,为什么要这样绣,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图案,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你都要掌握。所以这就叫绣学,绣艺。最后,还讲绣姿,绣容,绣德完全融会贯通,视为绣道。其他统统都是如此,比如跆拳道,剑道,茶道,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经典教育的三大内容体系,第一是经典,第二是道德生活习惯教育,第三是指技艺教育。第三部分内容是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他相应的经典教学方式。现在有一种说法在我们经典教育界很流行,说是我们的儿童要抓紧时间必须在13岁之前学习经典,过了13岁就没有用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都很奇怪这个13岁是哪里来的,最后我查了《皇帝内经》查出来,男孩和女孩他完全不一样,所以按照《皇帝内经》女孩子的生理周期以7年为一个阶段。所以如果说,人到了青春期,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她的理解能力上升,情感开始萌动,这个时候她的确记忆力下降。如果说这不是13岁,14岁、所以女孩子,她要抓紧在多大之前加紧以读诵为主的经典学习呢?那在14岁之前。然后,14岁以后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再进行经典的学习了呢?我这个地方就有一个活的例子,就是我沈立本身,我是28岁开始学习经典的,很困难,但是无所谓,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句一句话地学,都没有关系的。所以女孩子过了14岁那就进入了成人经典教育阶段,并不是不能学,而是学习的方法产生了变化。她不能够以背诵为主了,要以什么为主呢?以理解为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成人经典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孔子说,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是少年儿童如朝阳,如果年龄大了就相当于如日中天,相当于下午的太阳。稍微的会吃力一点。但是并不是说是成人就不用学习经典。我碰到很多的老太太七八十岁,文盲一个,但是她们能够背诵《心经》。她们能够背诵《大悲咒》。甚至我碰到各别虔诚的老太太她能够背诵《金刚经》。所以一样,当你人,我们说是老子说是“能婴儿乎”(这句话不明白),当你把你自己的身心亲近反璞归真到儿童的状态一样,哪怕是七八十岁了能够像儿童一样天真烂漫,记忆力很强,可以背诵很多的经典。那么,男的他是以8年为一个周期,他什么时候进入青春期呢?16岁。所以,男孩子什么时候进行以读诵为主的经典学习呢?16岁之前。那16岁之后,并不是没有用了,就不能学了或者效果不好了,他就进入了成人经典教育的阶段。这并不是我自己说的,这是中国中医第一大经典《皇帝内经》上面所总结的。所以,儿童经典教育他如果有一个年龄的阶段,他应该是什么呢?他应该是女孩14岁以前,男孩16岁之前,那么女孩14以后,男孩16岁以后就进入什么呢?就进入到成人经典教育的阶段。这个阶段特别特别重要的,你看,这个是孔子,他对他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他的重点是什么呢?你看,要到青春期,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公司,他一定要树立远景,目标,愿景。为什么呢?是因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可以超越很多困难,就可以超越感情上很多的波动。然后集中精力用意志力用人的理想的力量来超越身体上的波动。然后经过15年觉醒,到了30岁的时候在思想上等等。在思想上,工作上都能够获得相对独立自主的状态,然后有40不惑,50知天命等等。有这样一些说法,这就是孔子对于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一种总结,那么说经典教育他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而有所差异,当我们的孩子,比如说中国过去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蒙学,大概4岁左右。4岁之前怎么办呢?4岁之前我们的小朋友并不是要让他学多少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像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幼儿教育的要点是什么?是内安详,外恭敬。内心要安详,体现到他的外表和行为,对人对事一定要恭恭敬敬。这就是3、4岁之前孩子并在于学习很多的东西,一定要保持他的天性,他什么样的天性呢?要挖掘和保留他静定的天性,然后一定要把握人生一个最重要的基础,那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叫三岁看大,所以三岁之前主要是给他养成静定的天性。
(全文见附件)

⑺ 国学经典那么多,要怎么学

都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辈子,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读国学经典亦如此,没有好的方法,要想学好经典很难,许多学校一学期只学一本,有的家庭三年也学不完一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后,快的可以一年时间学完十到二十部经典,慢的三年之内,可以帮助孩子把整个人生的地基打好。这套方法,叫“累积式”教育法,也叫做“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最少读1遍,也就是一段,1遍10分钟。1遍都不读,那就等于不读,所以最少要读1遍,不要小看这个1,坚持下来,就会非常的厉害;
“3”就是每天至少读3样,多样性原则。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7”就是连续读7天,这是《易经》里面讲的道理:“七日来复”。七天一个循环,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个道理。

⑻ 普通人如何去读道德经

现在想读《道德经》的人越来越多,经常听到有人问对于初学者有哪些好的建议?

《道德经》总体上来说是一部既讲出世、也讲入世的书。如果将里面所隐含的智慧学透了并能运用自如的话,入世可以为将相、出世可以得道长生。我们普通人学习《道德经》可以从基础做起。

一是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大致上有一个了解,先读一读儒家学说的经典着作《易经》《论语》等,其次读一读佛家经典《金刚经》《坛经》等,脑子里对儒释道等传统价值观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之后,再来学《道德经》就好理解多了。

二是培养一定的文字语言功底,对古代汉语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凡遇不懂的字词、典故要查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没有渊博的知识想学好《道德经》很难,现在网络很发达,自学也好,网上听、看别人的讲解也行。

三是要有反复阅读长年阅读的恒心,对于《道德经》这部古代经典,后人不管怎么解释都不一定能说出作者的原意,唯有自己多读多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要常学常记,常记的目的是日用常行。只有按照书中的智慧去做去行,那才叫真读书。否则,学而不用或者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白读了。白读还不如不读。

⑼ 佛教所有经典为何不用白话文呢 这让人怎么学

佛经当时翻译的时候,有古代的高僧翻译,也是当时的普通话。

当时的高僧,都是菩萨再来翻译的。像鸠摩罗什大师,是过去七佛的佛经译师,翻译佛经是需要大智慧的。
用字极为斟酌,一个字的增减都是慎重考虑的。
现今末法时代,这样的能力的人很少了。所以不能随意篡改经典。
真正发心学佛,学点文言文就可以了。何况还有高僧大德古往今来的讲解注解。
所以请耐心的多看多听。必然收获良多。
学佛要发大心,少抱怨,能学到能听闻已经是很大的福气了。

另外,确实可以参考白话文的佛经,但是不要以那个为主,尽量看原来的经文。我看过一些白话文的,很多翻译都搞错了。所以为了谨慎起见,看完白话文的还是看原来的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