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儒家经典阅读如何开展
扩展阅读
长城动漫发行价多少 2025-02-07 23:57:01

儒家经典阅读如何开展

发布时间: 2022-05-21 14:54:16

‘壹’ 儒家十三经的正确阅读顺序

《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儒家十三经形成过程为: 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榖梁》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儒家十三经的地位: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贰’ 如何通晓儒家的传统经典

积极利用业余时间细读儒家经典着作四书五经及后人着作如程子朱子。并用心理解,再结合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活学活用慢慢就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了。

‘叁’ 如何更好地开展经典作品阅读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王怀章

内容摘要:随着文学的商业化,经典文学逐渐被人们忽视,商业化的文学在会功用和精神价值上,远远比不上经典文学。中学生对经典文学的阅读更少,对经典作品的魅力感知不透,影响了经典文学的阅读,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阅读经典 阅读兴趣 作品魅力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但读书却倒退了,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大多被束之高阁,相反一些低俗的作品却空前流行。这种风气不仅出现在成人阅读中,而且在中学生中同样流行,特别是近几年网络小说的出现,吸引了许多中学生,中学生离经典文学作品越来越远。但中学时期应该是读书的最好时期,人的性格和品行还有很大可塑性的时期,忽视了经典阅读,对孩子们来讲无疑是一大损失。怎样培养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根据我自己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 紧扣教材,感知经典的魅力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最好的经典,中学教科书,是文学大家、专家经过认真分析,深入研究,精心筛选编写而成,每一篇作品都堪称经典之最。在教学中,能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感知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这对他们阅读兴趣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的数量有限,但其涵盖面却极广,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这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中国古代文化散文作品中,选入了从先秦诸子到晚清作家的作品,虽然不能尽选优秀作品,但所选作品代表性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高超的写作技法,以及作者高尚的品行,悲天悯人的情怀,无不给学生强烈的震撼,深深感染学生的同时,定会使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现代文学中,鲁迅、老舍、巴金、曹禺、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新旧教材都有所选,有些作家作品选入的不止一篇,读他们的作品,从中可了解中国解放前社会的黑暗,作品中极强的时代气息,和作为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学生深为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外,更为自己幸福的生活感到满足,学会珍惜。外国文学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从有限的几篇作品中,可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学的共性与差异,感知异域文学作品的独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在每一类作品阅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顺势补充一些中学生能读的懂更感兴趣的作品,趁热打铁,提高对这类作品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让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在兴趣上做好引领。
二. 拓展阅读,延伸经典的魅力
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能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兴趣,也能从中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但教材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修加上每个学校所选选修教材中的作品,总共不超过一百二十篇,对于浩瀚烟海的经典文学作品而言,确实太少了。因此,要让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更感兴趣,能延伸经典的魅力,仅教材是不够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拓展阅读,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就义不容辞了。
拓展阅读的材料从哪里来呢?我觉得首先应该结合教材,以教材为参考,可以选取教材中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作品,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如读在阅读鲁迅的《祝福》时,可以推荐阅读《明天》,来感受旧中国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或者更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全面了解旧中国生活中各个阶层人的生活状况,深刻的理解鲁迅小说的魅力。当然,也可以推荐鲁迅的一些杂文,其杂文中不乏突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思想。可以由一篇到多篇,甚至一个系列的阅读。其次应该根据教师的了解,选择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对学生有启发意义,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作品,让学生阅读鉴赏,感悟。可以参考新课标中学生阅读书目。比如,我觉得当代作家中,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陈奂省上城》系列作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等,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写作方法上,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莫言的作品更不用说了。
书读的越多,兴趣会越浓,得法教材,得益课外,拓展阅读,才能更好的感知经典文学的魅力。当然,拓展不能没有边际,适当为好,因为在中学紧张的学习中,过多的拓展无形中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影响厌烦情绪。书海无边,但尽量能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其人生是有益无害的。
三. 读写结合,收获经典的魅力
在阅读的基础上,能适时的将读与写结合起来,让学生能从阅读与写作中收获成功,这种成功的动机和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经典阅读之后,可要求学生写读后感,续写、补写或改写,或自己创作。
读后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的观点态度,人文情怀,或作品技法等方面做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能体现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可以在教学之前进行,也可以在之后进行。续写、补写主要可以是经典小说,

‘肆’ 儒家经典如何阅读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先看四书。
推荐《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的。
四书顺序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选择地读一下就行,比如《周易》,春秋,周易着重读一下系辞传,不要在那些具体卦象上话费时间。
个人认为,百家讲坛以及南怀瑾等人对这些书的解读,只适合没有基础的普通人,讲的不够深刻,都是往浅显处讲。如果是学生的话,最好是读原着,注解最好也是文言文版的,这个版本非常合适,内容全面,语言精练。
还有,如果是下决心要读出功夫,读出学问的,又和一般人的读法不一样。一般人只是读一些感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因此,百家讲坛和名人解读就够了。如果是要读出一番功夫的话,就要长久持续地读,开始的时候,是很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
最好在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读《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等书,可以理解得更好。

‘伍’ 学习儒家文化应该从看什么书开始

儒学是心性之学,也就是教化学习者改变、磨练自己的心性,最终变化气质,明心见性,成为一个完满的人。儒学经典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大师们通过自己的身心修炼体验和感悟而得来的。因此,也必须通过修炼和实践才能证悟到类似的境界。读经典是一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遵照大师们的教诲去行动,比如“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等等,时间久了,潜移默化,这些东西就能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就有可能变化气质,提升人格。相反,如果只停留阅读的层面,那么,即使你读一辈子,还是“经是经,我是我”,读经时,热血沸腾,放下经书做事时,依旧如故。佛家讲“说食不饱”,就是这个意思。此中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实践,在于体验。看看《曾国藩家书》,即可明白这点。这些,说来容易,行起来,是何等的难。个中艰辛,非自己体验不可得知。不过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只要迈步,就有达到的可能,就有成功的希望。

‘陆’ 我们要开儒家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班会请大家帮下忙!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儒家的发展——

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着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降,先有今文经学为官方经学。《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怀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此后,便有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古文经学家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我注六经",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今文经学家也提供了阐释学的一重经典模式,便是"六经注我",借助经典来阐述时代精神或者发挥自已的新见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便是沿着这一路数下来的。之后古文经学一代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兼纳今文经学,结束了相争两百年的今古文之争,"郑学"而后延绵。除汉代今古文经学外,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学"与"北学";唐朝又有融"南学"和"北学"于一炉的义疏之学,这便是汉唐经学……

至北宋,儒家学者为应付佛老的挑战,便抛开了汉唐儒家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形式。以直接了当的形式来阐述经典中的义理,讨论人性、人心、天命、理气等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便是"理学"。但理学也包括了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所以又称"宋明理学",其派别很多,周敦颐"濂学"、邵雍"象数学",二程"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陆王"心学"等……

到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到空前大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发。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在儒学受到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举儒学复兴的旗帜,成为新儒家的前驱。

广泛意义上的新儒家有:第一期主要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钱穆、冯友兰,第二期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期杜维明、刘述先,第四期也已出现,但还未经学术界定论。从那时到现在的80多年中,以此为志业者大有人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是马克思主义派,一是自由主义的西化派)。

现代新儒家有"儒家资本主义"的说法,而且预言二十一世纪,儒家将在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后,经过创造性的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的大发展。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的特征——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柒’ 怎样读儒家重要经典《中庸》

《中庸》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着作。读通、读懂很不容易。
为帮助读者读懂《中庸》,下面具体对各重点章节做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章是一篇的纲要。提出许多概念,如命,性,道,教;戒慎,慎独;隐微,已发,未发,中和;大本,达道,位育等。成为哲学家的热门话题。
本章先讲天命,这里讲的命,不是指富贵、贫贱、寿夭等命定内容,而是指个人的禀赋而言,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这就是含有道德内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有了常规,这就是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这就是教化。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道德自觉,谨慎地修养自己。
个人修养特别提出了“中和”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中和”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的道是挺立的,不偏不倚的,这是性,所以叫做“在中”。喜怒哀乐总是要发露出来的,但发出来要符合节度,无过不及,这就叫做“时中”也叫“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整个社会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很和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里讲的中和,实际就是中庸。前人说:“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大体不错。
本章具有全篇纲要的性质,即所谓“一篇之体要”。其下十章,大体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用朱熹的话来说是“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篇之义”。的确都是引孔子的话,反复申说首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
第十二章用费隐讲“道不可离”,费隐后来成为哲人讨论的重要范畴。以下八章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用朱熹的话来说,即“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这里费,指道的普遍性以及用途的广泛性。隐,指道体的精微性与隐秘性。正因为人与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但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一面,供人们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第二十章是重点篇章,提出了五达道,三达德,治国九经,诚、诚之等天道人道问题,同时也提出学问思辨行等治学原则。朱熹说:“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四书集注》)
第二十一章是继续讲诚。这里接上章讲“诚”。“诚”就是真实无妄。从诚开始,便具有善,这是先天的性,和圣人对应。而一般人先明乎善,真实无妄,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一了。朱熹说:“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这个总结是正确的。
第二十二章是讲至诚和性关系及其价值,也是讲圣人与天道关系。
第二十三章是讲善德积累和诚的关系。上章谈的是圣人,这章说的是一般的人。
第二十四章是讲至诚的作用和天道相联。东阳许氏曰:“至诚前知,亦必于动处见所谓‘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圣人知来者如此,非有异也,故为中庸。”(《四书大全·中庸章句大全》)心诚则灵。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这似乎有些夸大。兴亡征象,有点神秘。其实,无非是强调真诚见微知着的出神入化的功用罢了。
第二十五章是讲要用诚来成己成物,讲的是人道。真实,从自然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是从人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来实现。这叫“合内外之道”。
第二十六章这里用天地之道,形容至诚的盛美与生生不息。前面历数历代圣人,这里把圣人之道作了一个总结。
第二十七章,首先盛赞圣人之道像天一样广博浩瀚,大概是从《易经》中“天地大德曰生”而来。君子应该做到“尊德性而道问学”五项。朱熹认为,“尊德性而道问学”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
二十八章,前面谈了智、仁、勇、孝等道德规范,这里是讲礼乐问题。本章承接上一章发挥“为下不倍”的意思。谈的还是素位而行的问题。但“非天子不议礼”说容易形成独断,所以有徐乾学的说法。他说:“司礼谓:非天子不议礼,今以上意行之何为不可?予言非天子不议礼,谓所议者合于礼也。若非礼之礼,岂天子所议?况既谓之议,须合天下之情,非独断也。”(徐乾学《读礼通考》卷二十一。
第二十九章这是讲君子之道要经过各方面验证,才能成为天下法则。这一章承接“居上不骄”的意思而发挥。
第三十章这是赞美孔子,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命题。“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两句话,成了道统论的雏形,屡被后儒所称道。用“万物并育”,“道并行”比喻孔子的博大宽容,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来形容万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第三十一章极言至圣之德,含有仁义礼智。朱熹说:“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四书集注》)显然是对的。
第三十二章是讲至圣诚仁作用,是中庸释义“不依”的依据。此章还是讲“至圣”。至圣必须是至诚的。“大经”,指五伦—五种人际关系;“大本”,指性之全体,如仁等,“大经”“大本”立起来了,崇高的道德自然会独自挺立,无须依托任何东西。全篇极力形容至圣和道的同一。
第三十三章引用《诗经》证明君子之道的特点及治世作用。此篇由前面圣人之道的高远广博,回归于君子之道。使人联想前面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的入德之路。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性意见。一、《中庸》思想来源主要是孔子思想。二、朱熹正确地解释了《中庸》的结构与章节之间的关联。三、《中庸》的展开是从天道开始,逐步进入人道的具体内涵,最后谈的是德教的力量与方法。四、《中庸》主要讨论的是天道与人道关系。是“究天人之际”的名篇。五、提出了独特的方法论。这些需要阅读时慢慢体会。

‘捌’ 怎样阅读儒家经典作品

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这个你自己这知道,但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却惊人,带一本《文言文字典》,首先把读音解决了,然后就是先翻译一遍,最后就开始一段一段的背,第一天背的内容第二天要再背一遍,忘了就看书,再背。祝你你能成为一个儒学大师,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