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经典如何发展
扩展阅读
老同学到哪里去修水库啊 2025-02-07 23:26:45

经典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5-21 14:49:27

❶ 关于国粹京剧,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崐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时间再往后推一点,就进入了京剧的完备时期

时间再往后推一点,就进入了京剧的完备时期,这一时期更是有很多唱京剧的大家,比如余派,马派,颜派,还有在花旦上创建了花派,再加上当时清政府的支持,很多地方都有京剧的演出,甚至有专门的学校进行学习,形成了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后来的1917年,京剧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在这一段时期的,比如梅兰芳,尚小云等!

❷ 如何将传统经典与现代创造实现融合,如何让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活力。

❸ 如何把经典诗词传承好

近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广泛好评。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本期微访谈特约请相关专家一起谈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更好发展。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少女武亦姝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很多人随之“拿起了诗词书,背起了古诗词”,对此现象您怎么看?
张全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认识的一些平常不怎么读书的人,看了这个节目以后,都开始在手机上安装背诵诗词的软件,坚持背诵诗词。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名篇佳句难以数记,长期浸淫于这些优秀作品中,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改变我们审视世界的方式,也能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有诗意、更有兴味。
孟凡君(西南大学教授、北大文学博士):一则为喜,二则为忧。一方面,很多人对古诗词重新关注,表明中国传统诗教模式开始回归。另一方面又不免担忧“诗词热”只是人们头脑一热的产物。中国人太多,茫然从众、无端跟风者也不少,不管出现什么新势头,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后一哄而散。中国文化世代承传数千年不绝,应归于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传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热,一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一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应该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级教师黄荣华感叹:应试夹缝传承传统文化很难。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选择“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您认为传承古诗词该如何破除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呢?
张全之: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两个东西,而是可以并存、相互渗透的。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命题科学性的增强、阅卷规范性的提升,通过素质教育达到应试教育的目的,已经越来越变得可行。所以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调整思维方式,通过提升学生素质来获取高分,才是基础教育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背诵诗词、大量阅读文学名着以提升自己的整体写作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应试教育思维的桎梏,应至少做到两点:第一,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充分认识到诗教的无量妙用;第二,在立足传统、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有效改良应试模式。
■在传统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袭的语境下,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全之:首先经典诗词属于阳春白雪,原本就属于小众,现在要通过大众来传承,自然很困难;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东西通过手机迅速传播,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刺激、好玩,可以让人们很轻松地打发时间,自然对大众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难有三:一、真正懂古诗词的教师太少;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诗词教育书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诗词文化氛围缺乏。挑战有二: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挤;二、功利性的社会导向对非功利性的诗教活动的侵染。
■该如何将诗词的高雅性与传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古诗词的普及性呢?
张全之:就《中国诗词大会》来说,通过大众传媒,展现经典诗词魅力,使诗词进入寻常百姓家,算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举。但真要传承优秀文化,还要靠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出“书香中国”的阅读氛围,把人们更多吸引到书房里。
孟凡君:诗教是一个长久陶冶的过程,不可能头脑热后,一夜醒来便是人人李杜、个个苏辛。要想有效的开展诗教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从蒙童抓起,坚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诗词融入教育、融入生产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或想法?
张全之:一是从高校或中学教师中招募志愿者,到社区、工地等地举办经典诗词的吟诵、分析及创作培训,提升公众阅读诗词的兴趣、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二是可以尝试举办传统经典诗词的分级考试;三是编辑出版一些简易读本,或开发更多的有趣的诗词软件,让人们轻松愉快地在手机上背诵传统诗词。
孟凡君:一、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教的乐趣;二、让父母们感受到子女接受诗教之后的生命升华;三、不要把诗教搞成发财获利的行业;四、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久远前行,就必须平实起步,把诗教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❹ 四大经典是如何构建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

1、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2、难经,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使药理学与病机学密切结合,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充实。

(4)经典如何发展扩展阅读:

中医四大经典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

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作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❺ 什么是符箓派早期符箓派有什么组织方式,经典,如何发展演变的

符箓派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于符箓派。该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于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主要的符箓教派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

灵宝派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传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 "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它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形成该派特色。

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这些较大的符箓派系以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终于全部汇入正一道。

编辑本段符箓派道教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主要的符箓教派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

灵宝派约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以专门传播《灵宝经》而得名。灵宝派注重祈祷请神、礼拜斋醮等法事进行"教化劝善"。据陶弘景《真诰》记载,灵宝派据茅山举行送竟、斋戒等法事活动,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惟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迄便散"。元帝曾封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第46代宗师杨伯为"太玄崇德翊教真人"。灵宝派的分支"东华派"创立于两宋之际,创始人为道士宁全真讲究斋醮和内丹相结合。

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使它风行一时。此后它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雷法是一种据说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该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

清微派的创始人是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10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清微雷法。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传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它十分重视忠孝伦理,形成该派特色。

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三教归一的宗教学说。

这些较大的符箓派系以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终于全部汇入正一道。

编辑本段符箓派道教圣地三茅观三茅观位于杭州吴山风景区的南面,是符箓派道教的着名的圣地,三茅是指秦汉时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大茅君茅盈是南方道教的创立人,三茅观原名三茅堂,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因东都旧名赐额“三茅宁寿观”,殿名太元,内奉徽宗御画茅君像。宋时此观极为显赫,近志则增以吴道子《南方星君像》、玉靶剑、七宝数珠、轩辕镜为观中七宝,故此山都以七宝山为名。旧时观后筑“七十二”瑶台,遍植桃花,春时郊祭,时有“瑶台万玉”之称,为当时“吴山八景”之一。元朝时三茅观毁于兵火,明初重建。明朝时,三茅观还办过学堂,于谦就在这里读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臣于谦小时候在吴山三茅观读书时写的。——抗战时三茅观为日军拆毁,现在其规模甚大的遗迹仍依稀可辨 ,三茅观遗址还可看到一口石龙泉、一座青石拱桥,,水池、小桥、巨石构建仍存。遗址南侧岩壁上的近十方摩崖石刻均已漫漶,仅存一方明万历时重刻的绍兴年间赐额宁寿观的尚书省牒文,牒文为:牒奉敕宣赐宁寿观,牒到准敕,故牒。绍兴二十年。尚书省奉赦赐题临安府七宝山三茅堂,太师尚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押),参知政事余(押)。签书枢院事参知政事巫(押),绍兴二十年天牒。经考古发掘,三茅观遗址上保留较为完整的围墙墙址,园路和建筑格局,作为遗址保护,已向游人开放。

❻ 在宋代注经典籍是如何发展的

宋代注经典籍的数量迅增。在南宋时,经学学者将汉以来注解“十三经”的一批重要解经典籍确定下来,刊成封建时代通行的《十三经注疏》。这套注疏典籍中,古注除《孝经》为唐明皇所注外,汉人与魏晋人各居其半,义疏部分是由唐宋人完成的。大体而言,其内容注多宗汉,疏多宗唐,倾向于训诂名物的汉学,与当时理学诸儒注经的方式迥异。宋儒的解经典籍虽然进入《十三经注疏》者很少,但有不少着述的成就是为历代学者公认的。例如,《易》注方面,程颐的《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皆有新意,尤以程颐的《易传》为清代朴学大师顾炎武所推崇。《尚书》注方面,蔡沈的《书集传》、宋末元初金履祥的《尚书表注》不亚于《伪孔传》和孔颖达的“正义”,后来学者多所利用。《诗》注,则有欧阳修的《毛诗本义》,往往能探本诗人之旨。《三礼》方面,朱熹晚年所作的《仪礼经传通解》,就《仪礼》分章分节,眉目清楚,并引《礼记》内容进行注解,溯本追源。朱熹的《论语集解》和《孟子集解》,虽然重在义理的阐发,但词句简明,便于初学,可与何晏的《论语集解》、赵岐的《孟子章句》配合起来阅读。明代的解经典籍虽然数量不少,但多承宋学,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

❼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如何让经典“永”流传

1、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代代相传、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要让经典永流传,必须要遵循快速传播、移动传播、全媒传播、互动传播、分众传播、真实传播等新的传播规律。
2、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能让更多的人传唱,更让人记得深记得牢,尤其能让下一代喜欢。

❽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经典

一、挖掘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经典中富含传统文化。我们以节日诗歌为例,如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诵读这首诗时,我们在充分诵读、体会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唐代人民是怎样过重阳节的。除了诗中写的登高望远、爬山、插茱萸外,通过查找资料,我们还知道了重阳节的来历及历史传承。重阳节这天习俗众多,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寓意平安和谐、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我们在学习时,号召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按传统方式过重阳节,传承古老的传统。
又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诵读的同时,我们体会到古人过年时要放鞭炮、换桃符和欢天喜地心情,可以挖掘春节的来历、传说及传统习俗让学生知晓,并要求学生将这些来历、传说讲给他人听,将传统习俗付诸实践。
像这样的古诗词很多,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唐朝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唐朝林杰的《乞巧》、元代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汉代关于七夕节的诗词等,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诗词歌赋,从这些诗词歌赋中都能挖掘出很多传统文化资源。
二、再现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画面
经典诗词歌赋的画面感都很强,我们可以在诵读时用不同方式分门别类地再现。再现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诗词歌赋的内容,选择合适或喜欢的方式加以呈现。
诗配画:几乎所有经典诗词都可以用此种方式再现画面,尤以写景类、叙事类为佳。配的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多幅的连环画,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教师组织鉴赏和评比,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
诗配乐:着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早已给很多唐诗谱上了曲子,成为人们争相传唱的歌曲,并出了专辑《读唐诗》,收录了《登鹳雀楼》、《春居》、《红豆》等名篇。我们在诵读这些经典诗词时可以欣赏、学唱,甚至把这些由古诗词编排的歌曲编成舞蹈,让这些诗词变成童谣,永生难忘。
讲诗文故事:很多经典中都蕴含有趣的传说、故事,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开“经典中的传说”故事会,通过这种方式,将源远流长的故事流传下去。
演一演:叙事类、送别类作品都可以演出来,比如课本中的《杨氏之子》、《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在学习时把它们改编成了小剧本,在课堂上表演。当学生身着古装、羽扇纶巾、满腹经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离文明又进了一步,不得不感叹经典的魅力。
奏一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大多数孩子都学了一两门乐器。我们可以把乐器和诗词结合起来,比如学习《伯牙绝弦》,我们在弄懂文言文的意思后,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表演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演出时还请学古筝的同学演奏古筝曲《高山流水》。
三、加强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经典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多,创作时的背景、情境、传说,经典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哲理甚至思维习惯,精神上的鼓舞、气节上的鞭策、文学上的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等,都值得我们用心体会和模仿。它们是那样鲜活,喜怒哀乐,时隔千年,仍然让我们感同身受。比如古诗中那些富含哲理的句子的应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❾ 如何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

在传统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袭的语境下,把经典诗词传承好发展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全之:首先经典诗词属于阳春白雪,原本就属于小众,现在要通过大众来传承,自然很困难;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东西通过手机迅速传播,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刺激、好玩,可以让人们很轻松地打发时间,自然对大众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难有三:一、真正懂古诗词的教师太少;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诗词教育书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诗词文化氛围缺乏。挑战有二: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挤;二、功利性的社会导向对非功利性的诗教活动的侵染。
■该如何将诗词的高雅性与传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提高古诗词的普及性呢?
张全之:就《中国诗词大会》来说,通过大众传媒,展现经典诗词魅力,使诗词进入寻常百姓家,算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举。但真要传承优秀文化,还要靠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出“书香中国”的阅读氛围,把人们更多吸引到书房里。
孟凡君:诗教是一个长久陶冶的过程,不可能头脑热后,一夜醒来便是人人李杜、个个苏辛。要想有效的开展诗教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从蒙童抓起,坚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诗词融入教育、融入生产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或想法?
张全之:一是从高校或中学教师中招募志愿者,到社区、工地等地举办经典诗词的吟诵、分析及创作培训,提升公众阅读诗词的兴趣、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二是可以尝试举办传统经典诗词的分级考试;三是编辑出版一些简易读本,或开发更多的有趣的诗词软件,让人们轻松愉快地在手机上背诵传统诗词。
孟凡君:一、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教的乐趣;二、让父母们感受到子女接受诗教之后的生命升华;三、不要把诗教搞成发财获利的行业;四、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教育要想久远前行,就必须平实起步,把诗教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