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品读经典
每年四月有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月份,聊聊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这一话题,自然会韵味无穷。一般来讲,读书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启迪;三是休闲功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功利要求,随遇而读,放松身心。在我看来,品读经典,则主要是发挥读书的修身功能。 在古代,经典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经字,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看来,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典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两者合一为大本大册的书。经与典合在一起,就是关于永恒道理的书籍。因此,经典是最好的书,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着作。当然,对于经典,有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认识,价值理性侧重从精神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善和美的学问;工具理性则是从知识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真的学问。一般所说的经典,是价值理性意义上的经典,是围绕人的问题,讨论研究精神和思想的书籍。品读这些书籍,就是读人、读人生、读社会、读智慧。 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知识。人是万物之灵,精神是人类独有的品格,因而经典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追问人生价值,思考人类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严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争中,总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这种向往与憧憬上升为意识形态,就是理想信念。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理想信念范畴。经典要认识社会规律。这种认识系统化,就是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经典要提出价值标准。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有价值引领和判断,否则就会没有是非、没有原则,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规范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经典要强调道德修身。如果说,价值标准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互动的依据,那么,道德修身则是人与自身、人与内心互动的依据,这一依据的核心就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经典要体悟美的内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概言之,经典就是关于理想信念、思想精髓、价值标准、道德修身和美的书籍。 经典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因为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追求和思想升华的主要载体,人类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内含在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之中。阅读经典,就是要学哲学,看历史,品读和欣赏文艺作品。在哲学书籍中,我们遨游在思辨的王国,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在历史书籍中,我们与历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寻他们的活动踪迹,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喜怒哀乐,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经典的主要特征是时间久远和多数人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流行骈体文,过于讲究对仗工整而没有内容。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一改骈体文风,注重内容,倡导新的文体,这导致了当时许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议。杜甫对此评价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正如杜甫的判断,那些反对的文人及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骈体文也没有再恢复,而王杨卢骆倡导的文体则成为唐诗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见,经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时髦。流行与时髦可以喧嚣一时,但很快就会灰飞烟灭。经典却会像江河一样,万古长流;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美。经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这个多数人不是同一时代的多数人,因为同一时代多数人认同的或许就是流行和时髦,而是历史上的多数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首先要读经典,学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导读经典,主要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学做人,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联系是指两者本质是一致的;差异则表现为人文精神是不读经典也可能具备的,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间,很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们被放逐到农村,农民群众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并且给了他们人性的温暖、人道的关怀。其中很多农民是不识字的,但他们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养则必须通过品读经典才能培育,这是人性善的自觉表现,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也就是说,每一次品读经典,都有助于培育和提高人文素养。经典培育的人文素养,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种带着宽容来看待世界的心灵。这样的人文素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一个社会人,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正直、善良、诚信、宽容等优秀品质;又要做一个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识、自由理念、理性自觉和科学态度。 同时要读经典,思做事。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完成这一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就是做事。做人与做事是密切联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从做人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人文素养,那么,从做事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职业操守。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操守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把两者分开,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倡导读经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领导干部才会像孙中山先生所讲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办事出于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经典中告诉我们,国家机关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无论那一类国家,都会提出公平正义的要求。领导干部执掌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应出以公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为党分忧。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善于识人用人。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识人用人。而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知道什么是忠;读李密的《陈情表》,知道什么是孝,就可以在选人用人中正确地研判一个人的品格,以便选好用准干部。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清正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有权,但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贪腐,确保权力不受腐蚀,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通过品读经典,有助于领导干部坚守廉洁从政的道德底线。 读经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普遍的读法,主要是学习、理解经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种是专家的读法,主要是研究,为了有新的发现,新的求证。绝大多数人读经典,都属于普遍的范围,是为了学习践行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坚持读原着,而不要单纯地读那些注释经典的书,因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有些注释不正确的书,还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那么,怎样读经典,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一要经常读经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终身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终身读经典。在经常品读经典中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风化雨那样,不知不觉地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经典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这也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广泛涉猎,加深对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们做人做事。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要经常读经典、广泛读经典。 二要反复读经典。经常读经典,是强调广泛性,让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反复读经典,则是强调专一性,就是要对一部经典读许多遍,真正读懂弄通其内涵和意义,并自觉地运用于人生实践。经常读经典与反复读经典虽有差异,实则互补。毛主席是反复读经典的范例,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十几遍,《红楼梦》也读了许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随他一生。提倡反复读经典,是因为经典之为经典,是不可能读一遍就能全面领会和正确把握的,而只能是好书不厌百回读,个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对于同一经典,年轻时的理解与年纪大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纪大时的理解,则带着岁月的风霜和人生的历练。这也要求我们反复读经典,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要交流读经典。一个人对经典的理解总是有局限性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并能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同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经典的体会也不尽相同,互相交流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读经典的好习惯、好方法,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交流读经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两人之间是小范围的交流,读书会、研讨会是一种集体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还可以上网交流或在线交流。 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从这首诗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读书时间不够,而现代人欠读书的债可能更多。因此,要在节假日、在八小时之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用于经常读经典、反复读经典、交流读经典,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操守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贰’ 谈谈你对经典的理解
经典有个人的经典,也有大众的经典。对于个人的经典,我觉得是自己某一件深刻的事情或者某一种经历。那大众的经典是需要世界认可的,现在都有“经典歌曲”,“经典电影”,“经典语句”等。都是因为有意义才会存在,它具有价值,永不衰竭,永远活在记忆之中,成为烙印。
补充:
首先,从本体特征来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
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态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其次,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叁’ 我们该怎样看待经典着作
经典并非绝对正确的老师
而是我们的朋友
-1 -
上一篇文章发表后,有位爱看书的朋友问我,我们要怎样去读那些经典的着作?
老实说,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超越了我的能力范畴――经典着作如此广博,我读过的连1%都不到。
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愿意借题发挥,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很多人把经典着作奉为圭臬,时不时在讨论事情的时候引经据典一番,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说实话,我有时挺烦这类人的。
你说他们没文化吧,倒也不是,有些经典我也不知道,可以顺便学习下。可要给他们去解释这段经典的前提已经不适用于刚才的论点了,又特别麻烦。
最重要的是,这类人往往会有一个致命的观念:伟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对的。
-2 -
小时候,我恨死鲁迅先生了。
他独有的文体晦涩难懂,还往往需要“整段背诵”。
我还翻看了他的其他着作,和课本里的删节版比起来,更加阴暗残酷,好像要把人心里最黑暗的东西全剐出来一样。对于青春期的我来说,这刺激实在太过强烈,难以下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到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观察有多深刻。正如先生所说,大多数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卑微感,致使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当我说,我并不赞同儒家宣扬的一些观点时,有些连《论语》都没有看过的人却跳出来卫道,说这是圣贤讲的东西,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你怎么敢妄加评论。
当我说,有些旧时的观念在这个时代只能产生反作用,应该加以改进时,又有人不假思考地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里面有着深深的智慧,你才多大就有资格提意见?
某位知名的企业家在一次演讲里说,他建议现在的年轻人要读读康德。我说,康德就是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傻X,他的理论完全不符合人性,白白浪费了他那么高的智商。于是又有人说,那个企业家比你成功多了,你有什么资本和他比较?
呃,不好意思,我记得我们讨论的好像是哲学,不是赚钱吧?
鲜少人的理由,是我的逻辑哪里不严谨,或是我的观点哪里有漏洞、哪里说得不对。而这,正是我表达观点时最渴望听到的话。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我一直都非常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的观点。遗憾的是,也并不是所有人的前额叶都起到了它该有的作用。
-3 -
我经常受邀去各个大学做些分享,但对其中的几所大学总是心存忌惮。
去这几所大学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和一群七老八十的老人讲课,死气沉沉,完全没有年轻人的样子。在我面前,他们表现出深深的卑微感。
在他们提问的时候,必须先说上一句“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分享”,然后才开始说自己的问题,感觉不这么做就说不下去一样。如果我没回答到点上,他们也只会继续保持迷惑的眼神,点点头说句“谢谢老师”。
我并不是说不要尊敬老师,但流于形式的尊敬没有任何意义,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们能像别的大学生一样把我当做工具、对我发起挑战。
但我也清楚,这不是学生的错。自古以来,老师在学校里就是权威,说的话是不会错的,是不能反抗的。
孔子好不容易收了三个敢于正面挑战权威的学生,可惜颜回死得早,子路最后还是被权威所教化,而坚持到最后的宰予也因此被后人丑化了形象。
-4 -
我有些朋友在国外大学任教,和他们交流时,总是会很羡慕他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更是因为他们与学生的关系。
他们的学生尊重的是事实,在老师面前没有卑微感,挑战老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些老师甚至会感谢学生,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他们没有想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可在中国,要做到这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如果你胆敢质疑老师说的话、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那就等着请家长吧。
应试教育让95%的人都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我们获得的任何信息都不是终点,而是思考的起点。
-5 -
我小时候被告知,有了火,人类的智商就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我问老师,为什么火可以提高人类的智商,得到的答案是,因为吃熟食可以让人变聪明。
这个答案并不能让我满足,因为我拼命吃了很多烧熟的肉,却没有变得更聪明。我也尝试吃了几口生猪肉,可是学习成绩也没有下降,最多是有点闹肚子而已。
在没有谷歌或是网络的日子里,我花了10年的时间才终于知其所以然:熟食的出现解放了咬肌,于是剩下的空间扩充在了脑容量上。
长大以后,我开始了漫长的心理学之路。
弗洛伊德说,我恨自己的父亲,所以才有现在的性格。我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潜意识的压抑。我不满意这个解释,于是继续探寻更合适的答案。
这并不是在否定精神分析的存在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是一切的开始。但这并不代表我门要放弃思考,更不是要我们为了证明先人是正确的而牵强附会。
先人已逝,我们还活着。
当年,孔子是个万里挑一,甚至可以说是百万里挑一的思想家,天下根本找不到几个。
但如果你在今天还要我把统治者等同于父母,认为统治者会像父母一样爱护子民,而我也必须要对父母像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一样绝对服从,那简直就是个笑话――这个时代连天子都已经找不到了。
由于人口的暴增、物质基础的增长、资讯的发达、局限的破除,今天能与孔子比肩、甚至超越孔子思想境界的高人比比皆是,他们的成就都是受惠于先人的思想基础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今天我们尊敬过去的思想家,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和缜密的思考方式,而是因为他们在那样的时代局限下还能对世界、对人性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开创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后人指了一条发展的明路。
注意,是发展,而不是遵从。
-6 -
所以,我们要多读经典,但并非是要全盘接受,更不是要去膜拜。
读经典,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我所用。所以最应该抱有的态度应该是“原来如此,也有这种观点呢,让我思考下”,而非单纯的“弟子受教,老师好棒”。
当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甚至去批判的时候,这些东西才能真正化为自己的骨肉。
只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我们才能从任何人、任何事上都获得智慧。
― END ―
作者简介:李劲波,专毁三观的不正经心理学家,独立思考者的朋友;授权请联系言之有李(ID:Talkwithlee )。
‘肆’ 如何看待经典及如何看待思辨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黄玉峰
余党绪的课题是“生命之殇——英雄和好汉的边界”。从这个标题已隐约可见执教者大致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果然,余老师把杀人如麻的梁山人物分作两类,奉杀人有原则的林冲为英雄,把“一斧一个,排头杀去”的李逵和血溅鸳鸯楼、将丫环仆役都杀个干净的武松界定为好汉。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首先是如临杀人现场,其次是感到困惑,课后我问一个学生:如果你处在林冲的境遇,该怎么办?他竟然拍着桌子道:“杀尽那帮鸟贪官和丧尽天良的狐朋狗友”——这难道就是这堂思辨性阅读课所要达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经典作品?《水浒传》到底是不是经典?如果是经典,那么它在什么意义上是经典?第二,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
经典可以有多重意义。第一是学术上的经典,即在学术研究中具备某种价值的作品。作为一部生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风貌和各色人物观念行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学者的批注考证,确实有其学术价值,因此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经典。
经典的第二重意义是审美方面的。《水浒传》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谓经典。尽管在中国传统的文艺观念中,小说属于文学之末流,地位远远比不上用来“载道”的散文和诗歌,何况《水浒传》起于民间话本,不过是供茶余饭后消遣娱乐而已。但西学东渐之后,外国文艺理论的输入抬高了小说的地位,遂产生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的提法。因此,从小说审美的角度看,在叙事技巧、塑造人物等方面,《水浒传》堪称经典。
经典的第三重意义是价值观层面的。这恰恰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衡量经典的重要依据。也就是对于高中生来说,这部作品是否有值得吸取的精神品质,是否有真、善、美的内涵,是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成熟,从而使其变得更加善良。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传》不能称为经典。即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孔子所谓“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的古训就还有意义。
这不禁让我想起《水浒传》曾被“钦定”为反映农民起义主题的作品,是歌颂反抗贪官恶霸的英雄史诗。这与当时鼓吹暴力革命、强调造反有理的政治背景密切相关。但是,如果认真考察《水浒传》,就会发现它在这方面的价值取向是很成问题的。
笔者曾经对“梁山一百零八将”每个人的出身作过详细的梳理,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出身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大多是些底层官吏、中下层军官、不法店家、庄园主、渔霸、盗贼、流氓、地痞、赌棍、杀人犯……他们杀戮的对象,也未必全是贪官污吏,更多的是无辜百姓,甚至是同类火拼。如武松醉打蒋门神,不过是“黑吃黑”。双枪将董平看上程太守之女,太守不允,他竟然为此“径奔私衙,杀了程太守一家人口,夺了这女儿”。把这种人也列为“好汉”,不知是何道理?!更讽刺的是,对于皇帝、高官,他们并不真正反抗,那位迫害林冲的元兇高太尉,最终还是被毫发无损地放了回去。
他们确实劫富,却并不济贫。那所谓“智取”而来的生辰纲,被“英雄好汉们”瓜分了。吴用一语道破天机:“取些不义之财,大家图一世快活。”他们反抗起义,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不公,只不过是取而代之罢了。李逵说:“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他的快活是什么?可以想象,他的“理想”如果实现,又会如何对待天下苍生?
说到“官逼民反”的典型——林冲,确能引起无数同情。但从全书来看,真正如此者极少。或本就是亡命之徒,犯罪后为逃避拘捕才入伙;或本无心却硬是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而且手段还极为卑劣。比如为了让朱仝上山,吴用故意叫李逵杀害了知府之子“小衙内”,逼得朱仝“只得上山坐把交椅”。那“小衙内”不过是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却被李逵“以板斧将头劈成两半”。为了让秦明入伙,宋江更是指使燕顺、王英带领人手将青州城外“烧成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这种反人类的残忍卑鄙的所谓“逼上梁山”,有什么典型意义和价值可言?!难怪余老师要用这节课来反复强调真“逼上梁山”的林冲与那些假“逼上梁山”的“好汉们”的区别所在。
另外,《水浒传》对女性的观念也是极为腐朽的。全书充斥着“红颜祸水”的暗示。即使是林冲的故事,不也是他那个颇有姿色的妻子引起的吗?而“英雄好汉们”可以轻易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剥夺她们的一切权利,甚至性命。被杨雄挖取心肝并肢解的潘巧云所犯下的罪过是“淫”——女子有一点点性需求都是该死的。反观梁山仅有的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是开黑店的,扈三娘本也是地方恶霸的一员,父兄都为梁山集团所害,但她竟然接受了宋江的安排,拜宋父为义父,还被迫嫁给了武艺低下、好色丑陋的王英。
以上种种,都反映出《水浒传》的不少内容在价值层面不但与现代文明相背,甚至与中国古代主流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层面是基础教育中衡量经典的重要依据,那么在《水浒传》的教学过程中,内容重点到底应该如何安排,确实需要好好“思辨”一番。
(二)
如前所述,《水浒传》尽管在价值观层面瑕疵甚多,但它自有学术和文学审美方面的价值。从中学语文教学出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很多值得研究学习之处。比如语言描写、林冲性格发展变化、小说情节冲突的巧妙设置等。
余老师对“思辨性阅读”有过一个定义:“指导学生以批判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①我想,以这个标准来看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先不论它是否是一篇“理性文本”),那么教学目标至少应该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质疑并思考:为什么一个善良的、循规蹈矩的、有着光明前途的人在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最终家破人亡,被迫成为一个强盗。这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背后的信息,关注主人公命运发展变化的关键。
‘伍’ 如何看待经典英语作文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people can get a lot benefits from reading classics. On the one hand, it is a good way for reader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 and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in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y can learn the society characters by reading classic literature novels about history or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rovides a chance for them to enhance their aesthetic taste in that most of classics has a very beautiful or unique language style and arts, which gives readers more enjoyment and interest.
However, nowaday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are unwilling to or cannot spend their times in reading classics. There are some reasons accounting for the phenomenon and I would like to state two of them. For one thing, people are distracted by other things increasingly, which can give their more joy and fun and have no requirement in thinking, such as all kinds of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For another, some people think that it is no use of reading classics because these classics are outdated and useless to our society and lives.
In my opinion, it is wrong to consider classics as an outdated matter because it still has many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influence on our society and our lives. Classics are a kind of treasure in a n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enough attention to them. And I advocate that all of us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ead some of them.
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从阅读经典中可以获益匪浅。另一方面,阅读经典也是让读者开阔视野、多方面增加知识的好方式。例如,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关于历史和文化的文学经典小说来了解社会人物。另一方面,阅读经典还为他们提供增强审美观的机会,因为大部分的经典都有着美丽而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这可以给读者更多的享受和兴趣。
然而,如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或不能花时间去阅读经典。对于这一现象有很多原因,这里我只想列出两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被由其他的东西分散了注意力,它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乐趣也不用思考,如各种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阅读经典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些经典着作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已经过时了而且也没有用。
在我看来,把经典着作看作是过时的东西是错误的,因为它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经典是一个国家的一种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尽量去读一些书。
‘陆’ 如何看待经典作品
要看读书人的心态,读经典,何谓经典?若你看其中的精髓,那就是经典;若你看其中的糟粕,那就是垃圾。譬如《金瓶梅》,是不是经典?是,当然是。但这是对于追求书中精髓的人而言;但如果只是追求其中十八禁的片段,那和黄色书刊有什么区别?就是这个意思。
流行里面也有经典,是经典也会流行。并不互相抵触。在语言方面当然各有所长,都读比较好。其实如果用心读书的话,当你读什么书,你就会和这本书的气质相近。
‘柒’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与“伪经典”,试举例分析
一、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是指传统的、符合大多数人审美认可的、为广大读者推崇的中外文学作品。
正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文学经典,德国诗人歌德和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来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才悉心体悟到,任何一个认真的当代作家,都不是同自己的同辈人竞争,而是同古代的伟大人物和死去的优秀人物一决高下。美国作家爱默生亦曾说过:“只有传世之作才值得继续流传下去。”
文学经典化的完成及经典作家作品的树立,不仅与作者、读者、批评、阐释等因素密切相关,还离不开意识形态、时间等其他多种要素共同且持续的作用。
二、伪经典
通过炒作、虚假宣传推广,博人眼球提高点击率阅读量的所谓国学文章则为伪经典。
“伪经典”的文化,看似一副休闲做派或前卫的个人秀,实质是用西方现代文化和后现代艺术的低俗性和虚无性,来修改中国文化经典的内涵,并盼望成为这个无经典时代的“经典”
“一手拿枪,一手拿《圣经》”,这是对近现代西方侵略者、殖民者的形象写照。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世界通过军事战争、经济控制和文化渗透,占据了文化话语权的高位。他们制订的政治尺度和文化条约,其他国家只能被动遵守和执行。
(7)如何看待经典扩展阅读:
文学经典化的完成及经典作家作品的树立,不仅与作者、读者、批评、阐释等因素密切相关,还离不开意识形态、时间等其他多种要素共同且持续的作用。
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目前正进入一个文学泛滥与经典匮乏并存的时期,说什么似乎都有点为时过早。毕竟,一切尚在路上。
我们既要读青春文学,也要读古典名着。当古典名着与青春文学在市场上都有它们的立足之地,也就是说,它们能够共同成为人们的文化需求时,才能共同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捌’ 年轻的你,是怎么看待经典老歌的
经典老歌比较好理解,多年以来为主流媒体认可,在百姓之中广为传唱经久不衰。而流星歌曲在哪个圈里流行,就很有说法了,如果在年轻人里流行,周转期会很短,大部分歌曲也就是流行,很快就被遗忘,大浪淘沙很难成为经典,流行久了就成为经典。
有些经典老歌和年龄有关,但又不限年龄,曾几何时有些当时的流行歌曲,随着时间的沉淀表为经典,当时的一代人从年轻到步入老年依然喜欢,也有可能现在年轻人喜欢歌曲,到若干年后仍然喜欢。经典歌曲有怀旧情节,流行歌曲有前卫元素,适合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所欣赏和感悟。
流行歌曲顾名思义代表的新潮、活泼、现代的文化所铸就的音频作品每一个年代的歌曲都是一代人的回忆,每一个年代都可谓是影响一代人。经过时间洗礼老歌渐渐淡出视野,但是老歌带给我们的感动依然还在。
随着现在的年轻人慢慢长大成人和城市快速发展,带给我们的经历阅历也都丰富了起来。经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千万种不同的情感。
听老歌不是代表老了,也不是心态老了,每个人有自己喜欢的样子,在我看来,听老歌只是一种情怀,或许是你喜欢沉醉在经典老歌慢悠悠却又抓人心弦的曲调,或者是喜欢它简单而又深刻的词,这并不能代表什么。而且不一定喜欢听快歌就是年轻啊。我觉得,喜欢听老歌,也许是你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孩子,喜欢有沉淀的东西。并不是说其他歌就是没沉淀,而是说老歌哪一种情调能更快把你带进去那种感觉世界里。
‘玖’ 如何对待经典
回味无穷的事物,不管是好是坏,只要能在脑中挥之不去的都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