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儒家经典大学是什么

儒家经典大学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21 00:29:35

Ⅰ 儒家经典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是诗书礼仪春秋

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汉魏以来士族集团垄断了儒家经典知_,他们一直将礼义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庙堂政治和士族社会。唐宋变革以后,原本是由士族垄断的思想文化逐渐下移,儒家士大夫开始致力于向民间社会、庶民家族推广文化教育,使得宋代以后的社会生活、家族制度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新变化。 宋儒建构的新经典学术体系是《四书》学,作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学教材与科举内容,它也被普及到民间社会和家族基层。从宋代开始,《四书》不仅仅是经典学术和学校教材,它还逐渐渗透到普通的平民社会,进入到大众的家训家规之中,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思想。宋元明清的士大夫、士绅们使《四书》经典与儒家礼仪得到全面普及,最终完成了以《四书》为核心思想和主流价值的全社会的思想大整合。 来源:文史哲

Ⅱ 礼记中的《大学》于今天的大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是儒家经典,是对“小学”而言的。
现在的大学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Ⅲ 儒家经典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是诗书礼仪春秋

儒家经典是指《四书》。 《四书》学是两宋时期建构起来的经典学术,也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学教材与科举内容,是宋代以来精英思想的体现。同时,儒家士大夫努力将精英的《四书》学整合为全社会的思想,所以《四书》学又从精英阶层走向民间社会,士绅、俚儒将《四书》学大量引入到家训家规之中,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思想基础。大量家谱所记载的家训、家范、家规,体现了士大夫、乡绅对理学化的《四书》思想的应用,其中包含了崇正学、穷性命、明道德、端心术等一系列向善性引导规范,以及倡导道德教育、自我修身的齐家治国理念,它们其实均源于宋儒的《四书》学。 两宋时期是以《四书》为核心的经典学术的形成期,同时也是书院、学校正式将其作为教材、列为教学内容的时期。与此同时,一些士大夫也将其引入到家训家规之中,使其成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四书》作为一套系统教材,是在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成书之后。但是,在此之前,《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已经成为许多士大夫家庭的重要家训家教内容来源。所以,我们在讨论宋明时期的《四书》思想与家训家规时,应该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时间节点,分别论述作为家训家教的《四书》学。 来源:文史哲

Ⅳ 《大学》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大学》本来同《中庸》都是儒家礼学创新文集《礼记》中的宗法礼学创新论文。隋唐不再唯儒,导致玄学、荀学、道教、佛教在唐朝中期超过了儒教及儒学,儒家学者韩愈、李翱发起打击佛教与抑制荀道玄理之学的儒教复兴运动。但是开放的唐宋政府不主张独尊一术,缺乏权力支撑的儒学因为太狭隘,不可能超过道荀学玄佛等学,韩愈提出口号就没有什么结束了这个设想。宋代赞同韩愈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欧阳修和思孟学派代表程颢、程颐继续扬孟抑荀或者批佛扬儒,并且还有理论创新,但思孟学派都没有超过荀学,儒教也没有超过道佛。宋朝后期,思孟学派中间人物朱熹,把宋代创新的邵雍象数易学、周敦颐易道学、张载气理学、胡宏心性学等创新理论引入儒学,结合二程的儒理学(妄称天理)理论,整合起来形成了以易学理论与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宋代新理论确实超过了佛学,但是朱熹为了说明儒家思孟学派的仁善理论可以抵消佛家慈悲理论并抑制荀学非正统性,特地从《礼记》中把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两篇《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成为《四书》。从此才有独立成书的《大约》及《中庸》。朱熹的这种行为,是虚伪狭儒为了达到杜撰的儒家正统地位与纯儒传承奸诈文化目前而臆断地捣鼓先秦儒学原书的典型。但是宋元政府自始至终没有独尊儒学,对于程朱儒理学只是产生赞扬鼓励。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全面返古唯儒唯农,才把周孔思孟程朱儒理学派视作唯一遵循的学派,走上了政治专制地位。从此,东方文化思想只能学习研究儒理学经典,老师只能按照八股文模式解读儒家经典。这就抑制了中华国族的文化创新思惟,抑制了东方科技文化的发展创新。从而被西方高超,、侵略、宰割。实际上,孔子原儒学并不抵制格物学,也不主张独尊儒学,更不主张僵锢狭隘地唯解读儒经的治学方法。后期儒家的不肖与虚伪、守旧、迂腐,导致儒家更加自我封闭、自我愚化,导致儒学永远停留在宗法等级专制思想的牢笼里,不再发展创新。危害中华文明止步于明清的不是孔子原儒,而是把孔子原儒狭隘化为“唯仁孝”的思孟程朱儒学,尤其是独尊思孟程朱儒理学而抑制打击文化创新发展的明清专制统治。

Ⅳ “大学”一词古代就有,它的本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大学吗,是怎样的?“大学”一词由来已久。它的本义,一是典籍之名,一是国家最高学府。作为典籍,《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的一篇,汉以后,与《孟子》、《论语》、《中庸》并称“小经”,有单行本流传。

私学的影响较官学更大,因为私学不仅比官学普及,而且更持久,受朝代更替或其他政治变动的影响要小得多。宋代出现的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以研究、讨论和讲学为要务,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研究生院。

相对于官学,书院具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和自治权力,更加偏重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而不以培养官僚、参加科举考试为最终目的。因此,可以说,传统书院是一个以人文学术的教学和研究为要务的自治学术团体。

Ⅵ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是哪些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着作。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学者朱熹。

Ⅶ 古今的“大学”有什么区别古今异义是什么

大学,今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另有,古指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大学》,也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1、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有几点可说。

2、入小学的年龄大体在8岁,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岁才入小学,甚至一些天性比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开发比较晚的,15岁才进小学。

3、入大学的年龄大体在15岁,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岁才进大学。

4、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有译文,可参见后文《朱熹〈大学章句〉译介》。

5、大学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了,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至于“见大节而践大义”了。如朱熹所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6、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义”。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就是“大节”、“大义”,而且不仅要“见”,还要“践”。《大学》就是这样的经典。

《大学》的内涵及应用

1、《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2、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

Ⅷ 《大学》《中庸》出自哪里

《大学》出自《小戴礼记》,《中庸》出自《礼记》。

1、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着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8)儒家经典大学是什么扩展阅读: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

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Ⅸ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

大学,中庸,孟子,老子

Ⅹ 中国古代“大学”的含义及主要功能

古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由周代大学发展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主要功能:

洛阳太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当产生后又对当时的教育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自东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学后,很快在全国形成重视儒家经典的学风,致使京师和王宫卫士、禁军悉通《孝经》,不论博士或是议郎,只要开一家之说,即有徒众数百。

在东汉,从事教授经学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不少太学生卒业返乡后不愿被征辟为官,而专心教授培养学生。东汉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饱学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经学传家,四世三公的经学大家亦不在少数。

上至三公、司隶校尉等高级官员,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国相,很多都兼教授经学,有的门徒高达万人。有的学生在这些人的府第附近市买住宅长期从学;有的学生亦随他们的官职调动而追随出入京城。这种私人讲学的学生数量当又远大于太学生的人数。

在教育上,官办太学、郡国学与私人讲学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东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而太学生的“嘘枯吹生”的贡献,主要还体现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当时的太学成了反对宦官专权的强大阵地。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着名大师。

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着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实效绝分不开。洛阳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

(10)儒家经典大学是什么扩展阅读

大学详细解释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小王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综合性大学,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3、周代的大人的学校,相对小学而言。小学为奴隶主子弟中幼童至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大学为15岁以上奴隶主青年子弟接受教育的场所[2]。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

4、由周代大学发展而来,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古代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相对于小学。小学是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