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诚信的经典论述有哪些
诚信是金诚信,这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从字面上说,“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相关如下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因而,说到“诚信”与否,很多人都认为是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是一个人在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可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道德和利益往往是相邻而居的。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方,重视道德,讲究诚信,往往可以在经济上得到丰厚的收益;反之,不但会在道德上遭至谴责,受到法律的严惩,更难以在经济上获得长久的利益。
就诚信的重要性而言,说“诚信是金”应是不为过的。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美貌”、“诚信”、“金钱”、“健康”、“聪明”等一些对人非常有用的东西。他乘船过江,由于所带的东西太多,超过了船的承载能力,船马上就要沉入江中,于是,情急之下,他去掉了诚信。
当他上了岸,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因为,他没有了诚信。他感到非常痛苦。现实中, 也有过失信的经历。有一次, 和张梦凡借了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说好两天后还他。可是,半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还他书。只到有一天,他向 讨要, 才还给他。事后 很后悔,下决心再也不失信了,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Ⅱ 经典论述,什么是意识
关于梦的分析,较为着名的是弗洛伊德《梦的分析》一书,他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用潜意识、生的本能、死的本能和器官的快感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以及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解释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弗洛伊德从感官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但是从科学意义上说,弗洛伊德的大多数观点属于臆断而非科学推断,主要原因是他的臆断脱离了对大脑物质基础的分析,换句话说,没有依据大脑思维的原理来对梦进行分析,而是纯粹的精神分析。
Ⅲ 美的历程 经典论述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龙飞凤舞”,第二章为“青铜饕餮”,第三章为“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为“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为“魏晋风度”,第六章为“佛陀世容”,第七章是“盛唐之音”,第八章为“韵外之致”,第九章为“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为“明清文艺思潮”.
经典的论述: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
Ⅳ 考研政治的经典论述有哪些
No.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 泰勒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No.2“磁石有灵魂,因为它有灵魂。” (古希腊 泰勒斯)——“物活论”思想
No.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此话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No.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切都变化,无物常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No.5“道是永恒地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道而产生。” (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No.6“飞矢不动。”(古希腊 芝诺)——否认运动的连续性。
No.7“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古希腊 芝诺)——企图否定运动的可能性
No.8“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回忆罢了。”(柏拉图)——否认了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抽象概括出来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No.9“有些人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而农夫和手艺人是用于被统治的。”(柏拉图)——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心史观。
No.10“要命令自然都必须服从自然”(英国 培根)——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
No.11“知识就是存在的映象。”(英国 培根)——知识是客观实际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原理。
No.12“运动是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英国 霍布斯)——把运动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
No.13“在人的本性中,我们发现社会发生争执的三个主要原因: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竞争使人求利,猜疑使人求安,荣誉使人求名。”(英国 霍布斯)——把竞争、猜疑、荣誉看做是社会冲突的基础,抹杀了三者后面的社会物质原因和经济原因,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No.14“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法国 笛卡尔)——物质与精神是并列存在的,属二元论思想。
No.15“全宇宙中并没有真正静止的点”(笛卡尔)——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恩格斯说这是“辩证法的卓越代表”。
No.16“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荷兰 斯宾诺莎)——心物平行论观点,属二元论思想。
No.17“因为形状不外是规定,规定即是否定,所以形状……不外是否定。”(斯宾诺莎)——对某一事物的规定,即指出此物不是别物,例如确定一个图形是长方形,就等于否定了它是圆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是正确的辨证的否定观思想。
No.18“炎热国家的人民,就象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象青年人一样勇敢。”(法国 孟德斯鸠)——地理条件决定论
No.19“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国家的治乱是由少数人决定的,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No.2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庄子)——夸大了彼此的相对性,否定彼与此在相对中有绝对,抹杀了事物的差别,导致相对主义的错误。
No.2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否定运动的相对静止和间断性。
No.22“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有时一尺显得短有时一寸显得长,事物总有欠缺不全之处,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事理之时。屈原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含有辩证法的思想。
No.23“白马非马”(战国 公孙龙)——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谷白马不是马,此观点看到了个别和一般的差别,但夸大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性,否认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抹杀了白马和马的共性,容易导致诡辩论。
No.24“制天命而用之”(战国 荀子)——“天命”指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掌握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No.25“形具而神生” (荀子)——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是唯物主义思想。
No.26“闻之不若见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闻之见之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知之”是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荀子特别强调“行之”认为“行”高于“知”,“知”的目的在于实行它,荀子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No.27“循明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要遵循事物的概念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来判断是非,用比较和参照的方法来辨别言辞是否正确,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No.28“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典型的形而上学言论,目的在于论证封建统治的永恒性和合理性。
No.2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彗能)——彻底否认心外物质世界的存在,无限夸大了心的作用,是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No.3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此话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实践性的最好说明。
No.31“太极,理也;阴阳,气也;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主宰也”(朱熹)——唯心主义运动观。
No.3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No.33“人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此处的自然界指人所确立的自然规律,是唯心主义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作用,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No.34、“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系统观念的正确论述。
No.35“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事物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列宁)——普遍性与特殊性不能相互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因为特殊事物的性质比普遍性丰富的多。
No.36理解是一种视界融合(德国 伽达默尔)——每个理解者在理解任何对象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某种“视界”,他总是用这种特定角度、特定范围的“视界”来理解事物。而对象的原创作者在创作时有存在“视界”。此命题把人类的理解活动从对以对象为中心转到以主体为中心,揭示了认识的复杂性。
No.37“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西周伯阳父)——用两种不同的性质的阳和阴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No.38“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史伯)——“和”是对立面的统一;“同”是简单重复。不同的事物相互结合才能产生万物,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No.3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认为不参加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就能获得认识,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No.40“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事物在量上的微小变化经过不断的积累就最终能够引起质变,属于古代朴素辩证法。
No.4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获得知识,属于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的错误。
No.4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庄子)——认为有限之中包含着无限,揭示了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宇宙在微观上的无限性,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No.43“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董仲舒)——认为帝王的兴亡都是由某种神秘的征兆来决定显示,因而是唯心主义决定论。
No.44“一个概念或命题是否有意义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有可经验性。”——该命题属于西方实证主义观点,把概念或命题有意义的标准归结为最终能够被感觉到,感觉不到的就没有意义,就不存在,因而最终导致唯感觉论,并滑向唯心主义。
No.45“存在三个世界,世界一是物理状态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质,一切生物以至人脑;世界二指意识状态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三是指客观知识的世界,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科学、艺术和道德等。”——该命题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最终是一种二元论,因为世界2和世界3都属于意识,而世界1则属于物质。
Ⅳ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标准的经典阐述是什么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着作中,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经过一段过渡时期,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社会制度,他们将其称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后发展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新特征,以及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他把马克思所说的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Ⅵ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你还知道哪些经典论述吗
1、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才是教师的真正使命。
2、教师的最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3、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子,无论是三角形、四方形还是圆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4、教师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做比较的人物。
5、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6、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职责。
7、平庸的老师叙述,良好的老师解释,优秀的老师演示,伟大的老师启迪。
8、一个差的教师是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帮学生发现真理。
9、一个教师如果教出来的孩子不如自己,那就是失败。
10、在所有的主任中,权力最小的是班主任;在所有的主任中,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班主任。
Ⅶ 何为经典什么是经典
“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着作,就是经典。
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着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六祖惠能的《坛经》、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7)经典论述是什么扩展阅读:
经典的特点:
1、从本体特征来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
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
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态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2、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3、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
如“孔孟老庄”之于中国文化及传统思想,伏羲周公文王之于最高哲学体系,沙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Ⅷ 时尚与经典论述
时尚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的了,英文为fashion,几乎是经常挂在某些人的嘴边,频繁出现在报刊媒体上。追求时尚似已蔚然成风,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顾名思义,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很多人会把时尚与流行相提并论,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地说,时尚可以流行,但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广为流行,那还有时尚的感觉吗?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来打造专属自己的美丽“模板”。追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 总之,时尚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直对它争论不休。不过一般来说,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味,精致、展露个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 而所谓的经典意思就是说经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说国际动作巨星史泰龙他所演的第一滴血就可谓是经典,以经过去N多年了,但是电影院一公映,还是暴满,在比方说黄家驹吧他的摇滚就是经典,己死去很多年了,但是还能赚钱,就是太经典了,让人不能望怀。在比方说中国人的骄傲李小龙前一段时间全国都在热播李小龙传奇CCTV打破十几年都没有的收视率,为什么会这样,就原自一个词,经典,家域互晓,一说没人不知道。一、
论点:有人喜欢时尚有人推崇经典也体现了这个时代思想的多元化,并且时尚与经典一同行走于时代的大潮中也是必要的,时尚与经典本来并行不悖的。
论据:经典,就是古罗马的建筑,意大利传唱不息的歌剧,老北京的京腔京韵,江南秀美的园林和千百年来人们吟颂的文章诗赋;时尚,就是巴黎灯光闪耀的T形台,纽约街头的涂鸦和街舞,小酒吧里的摇滚乐和镁光灯下的娱乐圈,身着时尚服饰的人们穿梭于古老的园林中,用手中的数码相机记录下建筑的经典,这就是时代的体现,证明了时尚与经典是能够相互交融的。在各自生存的空间里也能够留下对方存在的空间。就像穿着时尚的人也会爱上经典的诗词歌赋。
结论:所以时尚与经典毋需对立。试想如果我们只能穿着一色的衣饰读古老的文章,生活还会多彩吗?如果不借助于一些时尚的方式,经典也是无法传承的。
二、
论点:物质与精神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论据:矛盾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即矛盾双方的不仅具有相异性和区别性,同时矛盾双方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的。物质与精神就是一对矛盾,因此按照矛盾辩证法原则,物质与精神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物质与精神不仅是相互区别的,各自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而且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正是在相互依存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也就是说物质之所以是物质、精神之所以是精神正是从二者的相互依存中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
结论:因此物质与精神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双方谁也不能离开谁单独存在。物质既不能离开精神单独存在,精神也不能离开物质单独存在。
Ⅸ 有关信的经典论述有哪些
有关信的经典论述有
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俗语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英)毛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谚语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苏)高尔基
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尔斯泰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Ⅹ 马克思关于爱情的经典论述是什么
马克思说“爱情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一种最强烈的感觉。”
很精辟,但对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爱情产生前的比例没做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