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三藏十二部有多少经典
扩展阅读
5岁儿童癌症怎么治 2025-02-06 12:36:49
歌词要怎么才能忘记 2025-02-06 12:16:07

三藏十二部有多少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5-19 08:14:37

⑴ 佛教十二部大乘经典都是什么名字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1)三藏十二部有多少经典扩展阅读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佛教经典分为三藏,最基本的佛法概念全部被囊括在三藏之中。“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汉译,意思是总聚、含藏。因能总摄归纳同类于一处,所以称之为“藏”。

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为了调伏众生摆脱受苦与享乐的两边生活,讲说了律藏,开显佛教的戒律道德规范;为了让众生断除对世间存在三宝四谛等真理的疑惑,宜说了经藏,开显摄心一处的禅定;为了对治众生与生俱来执我的错误观念,宣说了论藏,同时阐发智慧。

⑵ 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什么,谢谢

三藏十二部
释尊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世留下千古不灭的真理。当时没有文字,这些教理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和确立教法,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弟子,进行第一次的经典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然后由诸长老将诵出的经、律检讨修订,审定出佛说的部分;其次又经过第二、第三、第四次的经典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流传于世。

《大乘庄严经论》举出设立三藏典籍的意义:

为对治众生疑惑,为说戒、定、慧三学,为讲说法、义,所以设立经藏。

为使众生远离苦行、乐行二边,为成就戒学、心学,为成就法、义,所以设立律藏。

为对治自心的见取,为成就慧学,为通达法、义,所以设立论藏。

佛典的分类
一、三藏
佛陀的教法,经过弟子们几次的结集整理后,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称为三藏典籍,是印度佛教圣典的三种分类。

经藏: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涵盖所有上契诸佛义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

律藏:音译毘奈耶藏、毘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

论藏:音译阿毘达磨藏、阿毘昙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们将佛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组织所成的典籍。

二、十二部经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为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音译修多罗,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于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及波罗提木叉经等。

应颂:音译只夜。和契经相应,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的教法,又称重颂。

记别:音译和伽罗那,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所作的印证。有自记说、为他记说二种。自记说,是将自己的内证境界,明确的表达出来。为他记说,是如来及声闻弟子,以自己的证悟和种种功德为他人所作的证言。

讽颂:音译伽陀,又作孤起颂。全部以偈颂形式来记载佛陀的教法。

自说:音译优陀那,是感兴语,不待他人请问法而佛陀自行开示的教说。有无问自说,佛陀自己开启问端,如《杂阿含经》卷三、《阿弥陀经》;有赞叹辞,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难有世尊!”;有佛涅盘后,弟子抄集的偈颂,如汉译《法集要颂经》。

因缘:音译尼陀那,义译缘起、本缘及因缘等。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也就是显示“说人、说所、说事”的,就叫因缘。

譬喻:音译阿波陀那。是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中阿含长寿王本起经》、《百喻经》、《杂喻经》,《法华经》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音译伊帝目多伽。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前生的行谊。包含以“佛如是说”为开卷语的经典。

本生:音译阇陀伽。记载佛陀前生种种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弟子过去生的事迹。律藏中以僧只律为最多。

方广:音译毘佛略、毘富罗等。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大都编入《长阿含》及《中阿含》。

希有:音译阿浮陀达磨,义译又作未曾有法、胜法、希法。记载佛陀及弟子等三宝甚希有之事,如《大毘婆沙论》说:“希法云何?谓诸经中,说三宝甚希有事。”汉译的《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中有希有的具体内容。

论议:音译优波提舍。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佛教圣典的分类学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划分,此十二分教又摄于经、律、论三藏中,统称三藏十二部经。

参.原始佛教的圣典

一、经藏

代表原始佛教的圣典,有经藏、律藏、杂藏三大类。

经藏指四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杂阿含》:共五十卷,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二部篇幅短小、广泛而散杂的小经。主要的论述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阐明正确禅观,和鼓励在家信徒信奉佛教、皈依三宝等,是四阿含的主要部分,也是了解原始佛教教义的根本经典。

《中阿含》:共六十卷,包括二百二十二经,分五诵十八品。涵盖修行法门及因果报应等佛教基本理论,是以禅慧修证的比丘为中心。

《长阿含》:共二十二卷,由三十部篇幅较长,主题不同的经典汇集而成。内容有佛陀及弟子的传教活动、佛陀的本生、驳斥外道的理论等。着重在教化婆罗门与外道,透过天神、神通及一般信仰,而表彰佛陀的崇高、超越,及佛法的究竟。因此,对教外的适应与化导是其重心。

《增一阿含》:共五十一卷,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经。内容的特质是依世间善行,信、念、施、戒、慈心、福德、自利利他,而导入于出世法的大乘思想。多说佛陀及弟子的事迹、出家戒律和在家信徒如何修行等。经文是按法数的顺序相次编纂,从一法逐次增加到十一法,所以称为增一。

《杂阿含》偏重于教理的阐明,《中阿含》和《长阿含》则偏重于佛陀与弟子事迹的叙述。《中阿含》的文字篇幅适中,因此称为《中阿含》;相对于此,《长阿含》的篇幅较为冗长,因此称为《长阿含》。

二、律藏

律藏,分广律、戒经、律论三类。

广律有六种:

《铜鍱律》:从印度传入锡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方佛教国家流传。内容分为经分别、犍度、附随三大部。

《十诵律》:是我国最早译出的广律,共六十一卷。初诵至三诵是比丘律;四诵名七法;五诵名八法;六诵名杂诵,内分调达事与杂事;七诵名尼律;八诵名增一法;九诵名优波离问法;十诵名比尼诵。

《四分律》:为佛陀耶舍所诵出,竺佛念翻译、道含笔录。内容略分有比丘律、比丘尼律、二十犍度、集法毘尼、调部、毘尼增一。

《摩诃僧只律》:又称《大众律》,共四十卷,为法显与道场寺佛陀跋陀罗所译。内容有比丘毘尼和比丘尼毘尼二部。

《五分律》:或作《弥沙塞律》,共三十卷。五分是:比丘律,尼律,受戒等九法,灭诤法与羯磨法,破僧法等八法,又五百集法、七百集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共五十卷,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广律。

戒经

戒经即波罗提木叉经,是僧团中半月半月所诵的。汉译又称为“戒本”或“戒心”,是律藏的核心、根本。分为比丘戒本及比丘尼戒本。

比丘戒本:共六类十三部,铜鍱部《比丘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只大比丘戒本》、化地部《弥沙塞五分戒本》、法藏部《四分戒本》、说一切有部戒本、饮光部《解脱戒经》。

比丘尼戒本:共五类八部,铜鍱部《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大众部《摩诃僧只比丘尼戒本》、法藏部《四分比丘尼戒本》、化地部《五分比丘尼戒本》、说一切有部《比丘尼戒本》。

律论

关于律的论书,有:

毘尼母论:共八卷,译者不详。是毘奈耶藏中本母(提纲挈领解释佛说宗趣)的论释。

摩得勒伽论:共十卷,刘宋僧伽跋摩译。是十诵律中优波离问及毘尼诵的异译。

善见论:共十八卷,萧齐僧伽跋陀罗译。是四分律的解释。

萨婆多论:共九卷,译者不详。是十诵律的解释。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陈真谛译,依十八部中正量部的律,以二十二偈及注释而成的律论。

另外,还有《戒因缘经》、《优波离问佛经》、《舍利弗问经》、《佛说苾刍五法经》。

⑶ 佛经有多少部

佛经分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三类:第一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也包括佛弟子所说,经佛认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第三论藏,是大菩萨们和许多佛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加以阐述或发挥的论文。
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的十二类。十二部是指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

⑷ 佛经三藏十二部说的到底是什么

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①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②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③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④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⑤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⑥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⑦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⑧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⑨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⑩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⑾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⑿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今将三藏十二部,简单介绍,教你们先有个印象。希望你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载《宣化上人开示录》】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十二部经,是指流传下来的经书可按三藏十二部分。
三藏即经(佛亲说)、律(佛说关于戒律)、论(菩萨等说),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⑸ 佛教释迦摩尼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具体都有哪些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

第一个是叫契经。契经,本来经的解释也就叫契经,那么这个地方又叫契经,也就是总称而已。那这个地方所谓“总”叫契经,“别”的可以叫作长行,就是经文一种类别,就是专门是没有颂的,就是一句话几个字没有定,这种情形叫作长行。

第二种叫作应颂。应颂也叫重颂,长行说完了以后,重复长行的意思,所以又有颂文那一类,就叫作应颂或者叫重颂。比如说《法华经》里面有长行,长行里面有偈颂;比如说大家读过《普贤行愿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长行、有重颂。

第三种叫记莂。记是决义,莂是分别记事,分成三种:一个是记弟子生死因果,就是佛有一类经典专门讲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你过去世做什么什么啦,有这样的一类;第二种是明记分别甚深之意,就是把这个道理抉择、说明,道理讲得比较深奥;第三种是对弟子授未来成佛之记,就是说某人将来什么什么时间成佛啊,有一类经典是这样的,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叫讽颂。讽颂也叫孤起颂,孤起颂就是单独专门只是颂,而没有长行的这叫孤起颂。比如说有一部经叫《法句经》,它专门只是颂词的。

第五种是自说。佛讲法通常有请而说的,只有《阿弥陀经》是没有请而说,这叫自说,佛自己说,因为这样的事情,讲极乐世界的事情比较深奥,弟子们也没办法了解,故此佛不请而说,这一类叫自说。

第六种叫缘起。就是有因缘佛才讲法,佛说法要有待因缘的,要有请而说。你比如说它分成三种:一个是因请而说。佛弟子请的,比如讲《法华经》,佛弟子一再请,舍利弗再三请佛说法,那佛才说;第二种因犯制戒。这也是因缘。比丘戒跟菩萨戒不一样,比丘戒是因为佛弟子有违犯,在某种因缘环境之下违犯了,这样的情形对僧团发展不利,然后佛就制戒;第三种因事说法。就是因什么事情,特别针对某一个事情而说法的,这是因事而说。

第七种叫譬喻。弟子们听不懂,说的什么意思呢?佛要种种譬喻,打个比方说这样的,叫作譬喻。经典里面有这样一类譬喻经。

第八种是本事。本事是说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

第九种本生。是佛自己叙述过去行菩萨道的种种情形,在因地还没成佛的时候,发心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就讲佛本生的事,叫作本生经。有一部叫本生经的。

第十种是方广。方广是讲大乘甚深之意,叫作方广,也叫无比法,讲的道理比较深奥。

第十一种叫未曾有。未曾有,也是说佛弟子最殊胜的种种事情,非常特殊的异常的事,叫作未曾有。

第十二种叫论议。论议就是辨明种种道理的,是十二种。那么这是十二类,无非是从三藏十二部当中,它经的一个讲法上、文字上的莂上不同而已,进行分成十二类。

那么十二类怎么去记住呢?下面有一个颂子,把这个颂子记住了,就记住十二部了,一个一个记比较很难记。“长行重颂与莂,孤起无问而自说,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广论议未曾有”,给它次第调整一下,把这四句记住,就记住三藏十二部的名称。这是经典。

⑹ 佛教十二部大乘经典都是什么名字

阿弥陀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有分“经”、“律”“论”,而“集大成”统合为《大藏经》
《大藏经》又依翻译分三大系统,我们现在读到的汉文佛经,即“汉系”《大藏经》,目前流通的总共106册4200馀种23000馀卷1亿多字。
其“十二部”是对佛经内容文体的分类,是“分类”,而并不是具体那一本佛经
以下摘自每 日头条
一、长行:直说法义
是指经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长行、一长行的叙述开示的体裁,有如现今的“散文”。其特性是“直说法义”,为一切佛经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论》又称为“契经”,意谓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
二、重颂:重宣其义
这可以形式与内容两层上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似于“古诗”,这是从梵文、巴利语沿习而来的文体,一般称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是称重颂或应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也。
三、孤起:不依长行而独自孤起
是相对于重颂提出来的,即与长行文字内容无关而直接作偈颂的经句,所谓“不依长行而独自孤起”者,又称讽颂。
以上三部是从经文的体裁上分立的,为一切经典的主要文体。正如《百论疏》说:“总谈设数,凡有二门: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经》之类;但有偈颂而无长行,如《法句经》;长行偈颂均有,如《法华经》”。
长行偈颂均有,如《法华经》
下列九部则是从内容属性上分别,所谓“依别事而应名”。
四、因缘:记述
是有关该经有在什么情况下为解决什么问题对什么人所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待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的。
此外,佛经典籍在整体结构上,大多分为“三段式”即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初序分也叫因缘经,因这是记述众菩萨、比丘等于佛面前亲自闻佛说法、亲受教化的现场记实,这个机遇是由大事因缘决定的,是称“因缘经”。
五、本事:菩萨档案
佛经中记载了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某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即是其例。
六、本生:佛的档案
在佛经中,佛也说了许多自身过去世所作所为的种种业绩,是称“本生”。
七、未曾有:娑婆世界无有
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未曾有者,是因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
八、譬喻:打比方
经文中用事例喻义理的文句颇多,故列为一部。
九、论议:以理论义,明辨法相
这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义,明辨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得。这在文体上分为“一问—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儒家的《论语》与此就极其相似。
十、自说:佛之直说
佛说法多是弟子或菩萨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既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的开示众生,如《阿弥陀经》就是佛主动开示的自说法。
十一、方广:无所不包曰广,离于偏颇曰方
此是从经义的内涵上立名分列的。方广者,“无所不包曰广,离于偏颇曰方”,是指经文具有方正、广大的真理,也即“议论之方正,言词之广博。”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宏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于这大方广三字,当年慧明法师曾说“每个字有广中广,广中量,量中广,量中量四种讲法”,接着仅就“量中量”的体相用的三重玄义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广”足足讲了三个小时。
十二、授记:预言录
是指经载佛明告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就专名“授记品”。
上述十二部这样认真细致的从体裁到内容如此分条析缕的大作案头文章,是由佛法名相之确当、义理之深密所决定的。此之示范足以启迪后学于佛陀圣言“善思念之”,以践闻思修三慧之成就。
于此十二部,为便于记别,向有四句偈,现抄录如下: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议论及授记。

⑺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简单的讲
三藏就是经藏(佛经),律藏(戒丹肠草段禺灯碴犬厂华律),论藏(古德着作)
十二部,用现在的话讲是指佛经的十二种文体,文法
十二部,并不是12本,而是12类的意思
三藏十二部的总合,称之为《大藏经》,简单讲,就是把所有的佛经,所有的戒律,所有的论着,都合起来,有序的编辑,就是大藏经
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
就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大正藏》
全藏分3个部分:正藏55册,续藏30册,别卷15册(内图像12册,总目录3册),共100册。收入佛籍总数冠于各种大藏经,计正藏、续藏、图像和总目录共3493部,13520卷。总字数,达数亿。一部长的经书,文字可达上百万字,短的佛书只有200余字
要看完一部大藏经,可以说就一般人而言没有10年不间断是不可能的
附录:十二部分别是指那些
一切经教的内容分为十二类,叫做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
一、长行(hang),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具体是指哪些书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大体分类,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经律是佛说佛制;论是祖师所说。十二部即把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为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⑼ 三藏十二部经指哪些

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

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注意:

十二部经当中,如果是讲契经、重颂、孤起颂,孤起颂就是讽颂,这是依据经文的形式来说的,方广是指大乘来说的,而其他是指的经、律、论的内容,并非所有的经典都有十二部。如果是南传的经典,没有十二部,南传的经典只有九部,少了哪三部呢?少了后面这三部,自说、方广还有授记。

因为,南传的经典就有如我们的四部《阿含经》没有自说。四部《阿含经》,《四阿含》都是由弟子问,世尊来回答。南传的五部经没有自说,也没有方广。南传的五部经跟《四阿含》一样,没有讲大乘的这些理论,也没有授记成佛这回事。

⑽ 问: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指哪些经书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具体的经典名称,请上网搜《大藏经》,里面有上千部佛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