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经的大乘佛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阿弥陀经》
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僧伽咤经》
僧伽咤经 读作 sēng qié zhà,又作僧伽多。译曰集会。法门名。僧伽咤经一曰:“有法门名僧伽咤,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大集会正法经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会。”此二经同本异译也。
一般来说,读诵大乘经典是净障的六种善行之一;而《僧伽咤经》本身特别详细地说明:读诵这部经得以消除苦的种子,带来未来多生多世长远的果报,并保障诵经者获得直到成佛的安乐。本经还开示念死无常,包括死亡时身心变化的过程。一九三零年代,在英国统治的北巴基斯坦所做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出埋在地下的一个佛教图书馆。这次的考古挖掘对于历史学家十分重要,因为它发掘了 大量的第五世纪手抄本,远比印度本土其他任何地方更多。在这许多重要的手抄本之中,《僧伽咤经》的数量最多,甚至远超过现今我们比较熟悉的妙法莲华经、金刚 经或般若经。好几世纪以来,《僧伽咤经》一直是所有大乘经典中最广为读诵、流通的经典。
《金刚经》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1年)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①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②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④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经》的第九会);
⑤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
《心经》
(经名)有数本: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也,但其题号为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为心经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经幽赞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宋施护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此中举世流通者,鸠摩罗什译之本也。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共一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此经内容大概为:佛成道未久,大众云集。佛入宝舍三昧,出无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犹如一会。胜分菩萨说偈问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问所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发愿。佛悉授菩提记,复出舌相,说持经功德,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
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应堕地狱者。终不闻是微妙经典。“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干隆大藏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41部,
诸佛虚空相虚空亦无相。离诸因果故敬礼无所观。
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
元魏天竺三藏法师昙摩流支译,又出于《大藏经·宝积部·涅槃部·第357部》,二卷,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有异译本《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译经为: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共五卷,
另有异本为《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等译
经中说:“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不退转地。若复有菩萨信此法门。若自书写教他书写广为人说。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祇。”
⑵ 佛经有哪些,经典佛经有哪些,大乘佛经有哪些,着名的
很多。参阅《干隆大藏经》(龙藏)就知道了。
《华严经》《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僧伽咤经》《地藏经》《大般涅槃经》《大悲心陀罗尼经》
⑶ 大乘经典是哪些经文请知道的指点一下。阿弥陀佛,
金刚经大般若经楞严经心经法华经华严经涅盘经...
⑷ 佛教十二部大乘经典都是什么名字
阿弥陀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有分“经”、“律”“论”,而“集大成”统合为《大藏经》
《大藏经》又依翻译分三大系统,我们现在读到的汉文佛经,即“汉系”《大藏经》,目前流通的总共106册4200馀种23000馀卷1亿多字。
其“十二部”是对佛经内容文体的分类,是“分类”,而并不是具体那一本佛经
以下摘自每 日头条
一、长行:直说法义
是指经文字句不拘多少。通篇一长行、一长行的叙述开示的体裁,有如现今的“散文”。其特性是“直说法义”,为一切佛经的主要文式。《大智度论》又称为“契经”,意谓契于理契于机之经典。
二、重颂:重宣其义
这可以形式与内容两层上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似于“古诗”,这是从梵文、巴利语沿习而来的文体,一般称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是称重颂或应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也。
三、孤起:不依长行而独自孤起
是相对于重颂提出来的,即与长行文字内容无关而直接作偈颂的经句,所谓“不依长行而独自孤起”者,又称讽颂。
以上三部是从经文的体裁上分立的,为一切经典的主要文体。正如《百论疏》说:“总谈设数,凡有二门:但有长行无有偈颂,如《大品经》之类;但有偈颂而无长行,如《法句经》;长行偈颂均有,如《法华经》”。
长行偈颂均有,如《法华经》
下列九部则是从内容属性上分别,所谓“依别事而应名”。
四、因缘:记述
是有关该经有在什么情况下为解决什么问题对什么人所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待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的。
此外,佛经典籍在整体结构上,大多分为“三段式”即初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初序分也叫因缘经,因这是记述众菩萨、比丘等于佛面前亲自闻佛说法、亲受教化的现场记实,这个机遇是由大事因缘决定的,是称“因缘经”。
五、本事:菩萨档案
佛经中记载了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某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即是其例。
六、本生:佛的档案
在佛经中,佛也说了许多自身过去世所作所为的种种业绩,是称“本生”。
七、未曾有:娑婆世界无有
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未曾有者,是因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
八、譬喻:打比方
经文中用事例喻义理的文句颇多,故列为一部。
九、论议:以理论义,明辨法相
这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义,明辨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得。这在文体上分为“一问—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儒家的《论语》与此就极其相似。
十、自说:佛之直说
佛说法多是弟子或菩萨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既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的开示众生,如《阿弥陀经》就是佛主动开示的自说法。
十一、方广:无所不包曰广,离于偏颇曰方
此是从经义的内涵上立名分列的。方广者,“无所不包曰广,离于偏颇曰方”,是指经文具有方正、广大的真理,也即“议论之方正,言词之广博。”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宏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于这大方广三字,当年慧明法师曾说“每个字有广中广,广中量,量中广,量中量四种讲法”,接着仅就“量中量”的体相用的三重玄义如何名“大”、如何名“方”、如何名“广”足足讲了三个小时。
十二、授记:预言录
是指经载佛明告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就专名“授记品”。
上述十二部这样认真细致的从体裁到内容如此分条析缕的大作案头文章,是由佛法名相之确当、义理之深密所决定的。此之示范足以启迪后学于佛陀圣言“善思念之”,以践闻思修三慧之成就。
于此十二部,为便于记别,向有四句偈,现抄录如下: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议论及授记。
⑸ 大乘12部经典有哪些
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
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1、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2、祇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3、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4、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5、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6、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7、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8、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9、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10、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11、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12、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⑹ 佛教十二部大乘经典都是什么名字
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只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6)哪些经文是大乘经典扩展阅读
十二部经,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三藏十二部经,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佛教经典分为三藏,最基本的佛法概念全部被囊括在三藏之中。“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汉译,意思是总聚、含藏。因能总摄归纳同类于一处,所以称之为“藏”。
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为了调伏众生摆脱受苦与享乐的两边生活,讲说了律藏,开显佛教的戒律道德规范;为了让众生断除对世间存在三宝四谛等真理的疑惑,宜说了经藏,开显摄心一处的禅定;为了对治众生与生俱来执我的错误观念,宣说了论藏,同时阐发智慧。
⑺ 大乘佛法经文是什么
大乘佛法,较为出名的经文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以及中论、摄大乘论等论。
1、般若经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
小品般若经又被七次翻译,译本分别是:东汉竺佛朔译的《道行经》一卷;吴国康僧会译的《吴品经》五卷;吴国支谦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四卷;西晋竺法护译的《新道行经》十卷;东晋祗多蜜译的《大智度经》四卷;前秦昙摩埤、竺佛念合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五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大品般若经》译介的要迟些,到南北朝时先后有三个译本:西晋竺法护译的《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西晋无罗叉、竺叔兰合译的《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后秦鸠摩罗什、僧睿等合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
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着名高僧玄奘。他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
2、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
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3、华严经
《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7)哪些经文是大乘经典扩展阅读
(术语)Man&amacron;y&amacron;na,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
谓之小乘。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
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乘、无等等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般若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妙法莲华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华严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乘佛法
⑻ 佛教有哪些经文
一、净土五经: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二、禅宗七经:
心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
三、其它佛经:
华严经、地藏经、药师经、俱舍论大涅盘经、佛遗教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妙法莲华经、十善业道经、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父母恩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8)哪些经文是大乘经典扩展阅读
一、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 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三、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妙法莲华经》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关键词“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四、《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着、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⑼ 大乘佛经里有哪些佛经比较或最重要呢
所有的佛教都一样重要。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适合八万四千法门的众生。
不管小乘、大乘,密乘,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
以前古代的大德,很多都是学习三藏十二部,现在的我们烦恼比较多,比较忙,尽可能也要多学习,但是最重要,要懂得佛法的精华和道理,才是最重要。
佛教并不是单单一门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积极的。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积德,而且也可以修身养性,学习佛教不单单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待人接物,经济财富稳定,家庭、事业、工作等等更加美好,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整个人生、世界,乃至是整个宇宙的真理、真相。
学习佛法,最好是要有次第的闻思修行。首先,你要找到一个好老师,最好是公认的高僧大德,如汉地很多高僧大德,藏地很多高僧大德。然后先听闻经书内容,听师父们讲解,自己明白佛教的道理,然后思考,还要自己修行,如禅修。平时多一点上供下施,积资净障。
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建议你可以学习一下一些简单的经典、论典,如《大圆满前行》、《慧灯之光》、《百业经》、《入菩萨行论》、《苦才是人生》、《心经》、《金刚经》等,祝你好运。
出离心和菩提心,一切修行的基础
目前汉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有些是比较严重的,有些虽然不严重,却可以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或者是与解脱没有太大关系。正是因为缺少了系统修法的教育,才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那么,该如何挽救呢?首先,我们不谈很多理论,只要求先把出离心和菩提心修起来,有了这两个基础,再修任何法都不会走太多弯路。若不修这两个法,而去追求许多其他的灌顶、修法,是会走错路的。暇满人身不会一次又一次获得,若这一次走错了,以后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难再有机会的。大圆满、时轮金刚等修法都非常殊胜,但是,若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它们就会成为世间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离心和菩提心。只是偶尔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稳定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个修解脱法的人。在这两个基础打好以后,我们再考虑其他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1《菩提心略修法》
⑽ 大乘方等经典包括那些经文
大乘经典。比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等,还有很多很多的经、论,都是大乘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