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方油画中,令你迷惑不解的作品有哪些呢
第一我感觉就是《蒙娜丽莎》等一些画,它们的精美程度和技巧、手法等很难有人可以比拟。这些画作不仅代表人类艺术界的最高成就,而且里面还有很多世界未解之谜,加上很多人也故意为它神秘化,更加不利于理解它们的内容等。
第二是抽象画。抽象画本身就让人很难理解,不明白含义或者对绘画没有基础的人看起来,根本就看不懂,也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是是么内容或者感情。
在西方油画中,令人迷惑不解的作品有很多,这些油画作品的谜底让人费解不堪,寓意深长地耐人寻味而不断的分析、猜测、解读,至今让人们迷惑不解的无可奈何,越是这样迷惑不解的油画作品,越能体现出油画艺术魅力无限性的审美。
三、西方油画中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油画作品,虽然离现当代人们在时间上很遥远,有很多费解的问题,不知所措,令人头痛百思不解。但是只要当今热爱油画艺术的人们,努力不断地分析、理解、探索西方令人迷惑不解的经典名画,就能解读出迷惑不解的西方名家经典绘画作品的秘密。
西方的传统油画很讨人喜爱,是因为具体而崇高;印象派的油画作品,愉悦而阳光;德国表现主义油画作品,自由而奔放;现代艺术油画作品,自我而反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是令我迷惑不解,特别是他晚年的极度夸张的晦涩难懂的作品。
❷ 如何欣赏油画
1、观察画面时,重点放在对画面整体效果和光照,通过对画面总体形式的观察、结合生活和艺术的经验,获得一个新鲜的印象。新印象该是最淳朴、最直观。
❸ 西方的名画有哪些
《春》,是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力作
卷心菜和木鞋
Still Life with Cabbage and Clogs
纸面嵌板油画 34.0 x 55.0 cm
埃顿: 1881年12月
阿姆斯特丹 凡高美术馆
F 1, JH 81
啤酒杯和水果
Still Life with Beer Mug and Fruit
布面油画 44.5 x 57.5 cm
埃顿: 1881年12月
伍珀塔尔: Von der Heydt 博物馆
F 1a, JH 82
沼泽地
Marshy Landscape
布面油画 25.0 x 45.5 cm
海牙: 1883年8月
私人收藏 1976.11.12苏黎世Koller拍卖行
No F Number, JH 394
沙丘
Dunes
板面油画 36.0 x 58.5 cm
海牙: 1882年8月
阿姆斯特丹: 私人收藏
F 2a, JH 176
沙丘上补渔网的女子
Women Mending Nets in the Dunes
纸面嵌板油画 42.0 x 62.5 cm
海牙: 1882年8月
私人收藏 (1975.4.15阿姆斯特丹Mak van Waay拍卖行)
F 7, JH 178
街上的女孩子,背景有两辆马车
A Girl in the Street, Two Coaches in the Background
嵌板布面油画 42.0 x 53.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温特图尔(瑞士): L. Jäggli-Hahnloser 收藏
F 13, JH 179
树林边
Edge of a Wood
嵌板布面油画 34.5 x 49.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192, JH 184
树林中的白衣女孩
Girl in White in the Woods
布面油画 39.0 x 59.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8, JH 182
树林中的两名女子
Two Women in the Woods
嵌板纸面油画 35.0 x 24.5 cm
海牙: 1882年8月
巴黎: 私人收藏
F 1665, JH 181
卧着的母牛
Lying Cow
布面油画 30.0 x 50.0 cm
海牙: 1883年8月
下落不明
F 1b, JH 388
沙丘的轮廓
Dunes with Figures
嵌板布面油画 24.0 x 32.0 cm
海牙: 1882年8月
伯尔尼(瑞士): 私人收藏
F 3, JH 186
暴风雨中的施维宁根海岸
Beach at Scheveningen in stormy Weather
纸板布面油画 34.5 x 51.0 cm
海牙: 1882年8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博物馆
F 4, JH 187
海牙的老房子和新教堂
Cluster of Old Houses with the New Church in The Hague
纸板布面油画 34.0 x 25.0 cm
海牙: 1882年8月
下落不明 (1968.11.20索斯比拍卖行)
F 204, JH 190
海滩上的渔夫
Fisherman on the Beach
嵌板布面油画 51.0 x 33.5 cm
海牙: 1882年8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5, JH 188
海滩上的渔夫的妻子
Fisherman's Wife on the Beach
木板布面油画 52.0 x 34.0 cm
海牙: 1882年8月
欧特娄: 国立克罗勒-米勒博物馆
F 6, JH 189
弯腰使锄的男子
Man Digging
嵌板纸面油画 30.0 x 29 cm
海牙: 1882年8月
私人收藏 (1978.12.5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
F 12, JH 185
被风吹歪的树
A Wind-Beaten Tree
布面油画 35.0 x 47.0 cm
海牙: 1883年8月
1997年私人收藏失窃, 现下落不明
F 10, JH 384
在泥煤田里的两个农妇
Two Peasant Women in the Peat Field
布面油画 27.5 x 36.5 cm
德伦特: 1883年10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19, JH 409
农舍
Farmhouses
布面油画 35.5 x 55.5 cm
海牙: 1883年9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17, JH 395
煤堆旁的农舍
Farmhouse with Peat Stacks
布面油画 37.5 x 55.0 cm
德伦特: 1883年10-11月
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博物馆
F 22, JH 421
烧丧服的农夫
Peasant Burning Weeds
板面油画 30.5 x 39.5 cm
德伦特: 1883年10月
私人收藏 1987.5.12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
F 20, JH 417
树丛中的农舍
Farmhouses among Trees
嵌板布面油画 28.5 x 39.5 cm
海牙: 1883年9月
私人收藏 1987.3.31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
F 18, JH 397
黎明中海牙附近Loosinen的农舍
Farmhouses in Loosinen near The Hague at Twilight
嵌板布面油画 33.0 x 50.0 cm
海牙: 1883年8月
乌得勒支(荷兰): 中央博物馆 (借自乌得勒支van Baaren博物馆基金会)
F 16, JH 391
运炭船和两个人
Peat Boat with Two Figures
嵌板布面油画 37.0 x 55.5 cm
德伦特: 1883年10月
荷兰埃森: 私人收藏
F 21, JH 415
有沙丘的风景
Landscape with Dunes
板面油画 33.5 x 48.5 cm
海牙: 1883年8月
私人收藏 1968.12.4伦敦索斯比拍卖行
F 15a, JH 393
《星空》
《梵高自画像》
章节
展开收起1 盲人的晚餐 1903年 2 演员 1904-1905年 3 在狡兔酒吧 1905年 4 自画像 1906年 5 格特鲁德·斯泰因 1905-1906年 6 静物 一瓶朗姆酒 1911年 7 桌上的酒瓶和酒杯 1912年 8 白衣女人 1923年 9 做梦的人 1932年 10 扶手椅上的朵拉玛尔 1939年
盲人的晚餐 1903年
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享有神童美誉的巴勃罗·毕加索在幼年时期就进入了巴塞罗那艺术学校,开始了漫长的艺术生涯。在移居巴黎以后,毕加索的画风开始变得忧郁悲伤,笔下的人物换成了一些乞丐、醉鬼和妓女,这些主题的选择可能反映出毕加索当时窘迫的经济状况。这些以蓝色和蓝绿色渲染的单色调作品完成于1901年至1904年间,即着名的毕加索蓝色时期。
演员 1904-1905年
到了1904年左右,毕加索的画风由蓝色时期的忧郁风格转向更为浪漫的主题,作画多用红色和橙色,这一时期亦被称为玫瑰时期。流浪汉和劳动者开始从毕加索的画布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丑和马戏表演者形象。传世名画《演员》即完成于这一时期,最近由于一位艺术专业的学生失足摔倒,在画布的右下角撕开了一条15厘米长的裂缝,导致这幅名画受损。修复工作耗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最终这幅毕加索玫瑰时期的作品及时赶上了本次“毕加索在大都会博物馆”系列展览。
在狡兔酒吧 1905年
尽管玫瑰时期的毕加索在创作时所使用的色调和主题偏向暖色,但他在这一时期的某些作品依然散发出忧郁的气息,《在狡兔酒吧》即是代表作之一。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将自己描画成一位身穿橙褐色质朴上衣的忧郁小丑,正在狡兔酒吧喝酒,狡兔酒吧是一家位于巴黎蒙马特波西米亚街区附近的着名酒馆。画作中毕加索身边的女郎名叫杰曼·皮绍特,是一位臭名昭着的艺术模特。
自画像 1906年
1905年底,毕加索对于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的早期雕刻艺术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尝试利用简化的几何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格特鲁德·斯泰因 1905-1906年
这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获取的第一幅毕加索的画作,由格特鲁德·斯泰因本人于1946年遗赠。格特鲁德·斯泰因是一位美国名流,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巴黎,她是毕加索的挚友,也是他的主要赞助人。这幅肖像画是毕加索原始主义风格实验的例证。
静物 一瓶朗姆酒 1911年
从1902年到1912年,毕加索为了模仿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而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使用了大量的几何体,各种角度以及移动透视法。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一起合作,突破了绘画和雕塑中传统西方式的空间感和美感,为后来横空出世的立体主义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桌上的酒瓶和酒杯 1912年
立体派艺术家排斥艺术必须复制于自然的想法。以这幅画作为例,它创作于立体主义运动最为白热化的时期,即所谓的“高度解析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虽然充分强调了画布的二维特性,但依然从多个对比的视角对物体进行了描绘。
白衣女人 192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毕加索开始回归新古典主义艺术,创作风格逐渐接近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西方古典艺术。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位双臂交叉安详端坐的女士,它创作于毕加索的儿子保罗两岁时,整幅画散发出一种母性的沉静感。
做梦的人 1932年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全裸的玛丽·德雷莎·华特在蔚蓝色天空下小憩的情形,华特是毕加索1927年至1935年间的情妇。毕加索以富于流动性的淡紫色和蓝色为主题,利用圆润甘美的曲线再辅以厚重的黑色轮廓,将整幅画布分割成了完美的色彩区域。
扶手椅上的朵拉玛尔 1939年
1936年,在双偶咖啡馆的阳台上,朵拉玛尔与毕加索相识,此后九年,朵拉成为了毕加索的爱人和缪斯,同时她也是影响画家一生的重要人物。画家对蓝色、紫色、绿色和复合颜色等浓重色彩的运用,以及粗犷的线条勾勒,使得这幅抽象画因此而闻名于世。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毕加索回顾展将会一直延续到2010年的8月1日。
❹ 西方经典绘画作品 有哪些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创世纪壁画(罗丹)自由引导人们…
❺ 如何欣赏一幅绘画作品
1、我们要了解哪些时期的画是注重透视关系,而哪些时期的是不那么注重的。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画特别注重透视,那么你欣赏画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在那些不注重透视关系的风格里面,你就不应该用透视来判断画的好坏。
❻ 世界上着名的抽象派油画有哪些如何欣赏抽象派的画作
抽象绘画的形成是长期持续进化的。但是不管那个派系怎么样,其共同特性在于传统观念:为了打破画面,必须模仿自然。20世纪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抽象观念衍生出来的各种形式成为20世纪最流行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抽象绘画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起点,排除象征性、文学性和说明性的表现手法,只综合造型和色彩,组织在画面上。
不管别人怎么说,这部作品是我喜欢的,那一幅我看不惯它。但是如果你想知道这幅画为什么卖得这么贵,或者你觉得这幅画很有魅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吸引了你,那就去了解抽象艺术的知识吧。但是,不能像科学家一样扫描这些画,也没有时间收集抽象艺术的知识,也没有时间思考画家画画时的环境和心理。它要表达什么。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一直具有西方抽象艺术的参考体系。内因是197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美术界从“文革美术”的窠臼中走出来,开始摆脱服务于政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恢复艺术家的创作自由,重建艺术独立的实体价值。
❼ 欣赏西方绘画,有什么入门书籍等推荐
欣赏西方绘画的推荐书籍有:米开朗基罗的《上帝创造的亚当》、《最后的晚餐》、《戴珍珠耳环的维米尔女孩》等。
一套丛书全面介绍了近600年来西方绘画史上的变化,从理想主义的复兴、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飞扬状态,到丰富多彩的现代西方绘画。书中400多幅全彩图片进行了三维解读。从“谁在看画,为什么在看画,谁在画”入手,对绘画的细节和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了解西方绘画的发展。
最后,如果你想更好地欣赏西方绘画,直接去各大博物馆选书看作品会更直观、更深刻。
❽ 如何欣赏中世纪时期的绘画作品
一、中世纪绘画特征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时代,因此,其绘画艺术亦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欧洲基督教之神学观念对人本主义和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从而使本应反映人和现实生活的一切艺术都成为了基督教及其神学的奴仆,因此,艺术为基督教服务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绘画艺术亦然。其次,基督教教堂是欧洲中世纪人民生活以及灵魂寄托的场所,从而使得教堂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心,在这个时代,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一般从属于建筑艺术,亦因此成为了建筑艺术的从属品。这个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画为主。总之,其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也就是去反映基督教徒对教义和宗教故事的虔诚态度。可见,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征多表现为不注重真实空间的描绘以及真实的色彩关系,而更多地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喜欢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此特征也反映了其不同于由古希腊罗马奠定的西方绘画写实的传统,亦可以说,此写实传统于中世纪遭到了破坏,同时从中世纪绘画题材上讲,其题材十分单一,表现的主要为宗教题材之绘画。至于欧洲中世纪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这些国家的画家们就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清真寺的各类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上面了。
二、中世纪宗教绘画
在德国自然神话派中涌现出许多学者对宗教均有自己的看法,如麦克斯・缪勒提出了“自然神话说”,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于宗教有着相反的看法,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无论哪种学说,我们可以从各种起源论中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宗教和艺术都产生于原始人类对自然中不可解释现象的蒙昧性,这些看法均是源于原始人类在自身力量之外对异己力量猜测的表现,这些表现跟人类的观念、想象、情感、意愿等相关。同时也体现了在生产力低下之状态下,人们特别渴望一种力量帮助他们战胜生存困难,基于这点,我们找到了宗教和艺术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之处。假设原始人没有对“超自然力量”意念的渴望,就不会有超凡的宗教之神,也就不会出现围绕宗教之神产生讨论的理性神学和宗教哲学;最后,也就不可能出现把“超自然力量”还原为自然力量的现代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展示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化现象,基督教是在展示人类精神文明虚幻和超凡的精神品质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直接切入到人类生存的终极命运层面上,是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感悟。
中世纪(一般认为其时代为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常也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主要是西欧)。
一提及中世纪,我们很快就想起17、18世纪文艺复兴学者对它的定义“黑暗的时代”。仿佛这一千多年给我们留下的就是杀戮、禁欲、黑死病,诸如此类。是的,从罗马城的人口在不断锐减这一事实来看(公元前5世纪,至少有80万人口;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时期,大约有60万人口;公元419年,“罗马之劫”之后,30~50万人口;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时期,不超过三万人),当时的欧洲的确是民不聊生。转过头,我们再来看艺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和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至于绘画和雕塑艺术,过了希腊罗马时期,到这个时候仿佛就开始急转直下,沉入没流。
那我不禁要问,中世纪身前是辉煌灿烂的希腊罗马,身后是伟大进取的文艺复兴,为什么单单这一千年出现了诡异的断层?为何人们的审美出现戏剧化的改变?希腊人成熟的造型技巧也一夜之间蒸发?从前的希腊艺术家以及他的继承者们都去了哪里?
这幅绘画是公元5世纪的一位罗马皇后墓室镶嵌壁画,我们看到画面中的这位基督鼻梁高耸,双眼深邃,典型的希腊青年形象,他身穿罗马袍,手拿基督教的标志性十字权杖,身边的羊群,山坡的刻画十分生动且富有很强的立体关系,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显得真实自然。此时的基督教刚刚得到罗马官方的认可,本身还在不断的认识和定义自我。宗教画家们也因无程式可以遵循,只好从他们的先人那里继承希腊罗马的艺术审美和技巧。所以这幅画不但没有宗教的神秘庄严,反呈现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
而到了公元6世纪,我们再来看看同样的一幅镶嵌画(如图2所示),这幅作品图解的是福音书中的故事,基督用5个饼和2条鱼给5000人吃了顿饱饭。基督站在画面的中间,身着象征高贵的紫袍,表情庄重祥和,门徒们均匀的站在其左右,人物的表情雷同。这幅画相较于上一张作品而言刻板而且平淡,既没有运动感也缺少表情刻画。时间不过才过了一个世纪而已,缘何希腊罗马的荣光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早期基督教信徒们对于用何种态度对待为上帝造像进行过一番激烈的挣扎,一部分人反对造像,他们认定为上帝造像和过去希腊人为宙斯制作雕像没有区别。而以格列高尼大主教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充分肯定绘画在宗教宣传中的地位。在中世纪宗教艺术的发展中,后一部分人最终战胜了前者,绘画艺术得到了承认。但以这种方式承认的艺术类型,显然是受到限制的艺术,他们承认了绘画的认识和教化功能,却完全否定了其艺术性。“如果要为格列高尼的目的服务,就必须把故事讲的尽可能地简明,凡是可能分散对这一神圣主旨注意力的,就应该被省略。一开始,艺术家们还是在使用罗马艺术中发展成功的叙述方式,但是慢慢的就越来越注重于事物的核心精义所在。”
我们再回到图2,相较于11
世纪的完全程式化处理的《基督为使徒洗足》(如图3所示),图2的绘画者受到希腊艺术熏陶的痕迹还是显而易见的。人物的造型比例,衣褶的处理,人物之间的空间处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甚而地面上投射的阴影无不在出卖艺术家的出身――他是希腊那一路的。不过画家为了秉承宣传的目的而刻意简化了多余的东西,对于他而言,绘画已经不是为了自身的美好而存在,忠实的描摹是没有必要的,与宣传教义无关的东西最好不要画进来。他要做的是把故事叙述的尽可能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让虔诚的信徒们感受到上帝的慈悲与威力。
时间往后推几个世纪,看看9世纪这幅《圣马太像》(如图4所示)。中世纪人习惯在福音书的扉页画上作者,圣马太的题材是中世纪绘画的传统题材,许多艺术家表现过它,但图4的圣马太形象一定是最有感染力的一位。乍一看,他已经与古希腊的典雅静穆相去甚远,线条飞扬跋扈,没有透视和空间感。但正是这种飞扬的节奏使我们相信这位圣徒是受到灵感的激励,满含敬畏和喜悦写下神谕。凸起的眼球,笨拙的大手都赋予人物全神贯注的样子。在这位画家来看:绘画,不是为了一心一意的客观描绘,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是要表达对上帝的崇敬,表达对宗教的无尽信仰。
中世纪夹在希腊罗马的荣光和文艺复兴的伟大之间,我们不断将三者进行比较,可是艺术领域的发展无所谓进步与倒退,“埃及人大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大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们感觉到的东西”[1],不牢记这一创作意图,我们就无法公正的对待中世纪艺术作品,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他包括中国在内的西方文化系统以外的艺术形态。正如老师在课上提及的,“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人类的观念史”,要了解和欣赏一段美术史,我们必须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了解当时人所思所想,方能感同身受。
三、结 语
宗教的价值和审美是存在内在矛盾的,其反应在宗教艺术美术当中。当精神对于审美趣味和宗教对于现实审美中起到绝对主宰作用时,审美趣味的能量可以放大。纵观西方美术史,由于人类对于宗教狂热而激发出来惊人的精神、物质力量,从而反作用于人类艺术的范例很多。正如贡布里希所说“过分的道德严肃性可能会扼杀艺术”。从另一方面(审美价值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道德严肃性也可能对艺术扼杀,这也是宗教与审美矛盾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样,也就是说当宗教的审美趣味被放大时,
同时也就夸大了其之于宗教精神的批判性。
❾ 选取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各一幅,从绘画构图角度试着分析中西方着名画主要的不
摘要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❿ 如何欣赏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着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