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介绍一下《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1)诫子书人该读哪些经典扩展阅读: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② “诫子书原文”是什么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③ 诫子书中借告诫劝勉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告诫儿子以什养德,以什么求学,以什么广
俭以养德,静以成学,学以广才。意思是: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静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诫子书人该读哪些经典扩展阅读: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④ 《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一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韬
拼音: tāo, 笔划: 10
部首: 韦 部首笔划: 4
解释1: 韬 (韬) tāo 弓或剑的套子。 隐藏,隐蔽:韬光养晦(隐藏才能,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 用兵的谋略:韬钤。韬略。 笔画数:14; 部首:韦; 笔顺编号:11523443321511
解释2: 韬 韬、鞱 tāo 【名】 (形声。从韦,舀(yǎo)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同本义〖scabbard〗 韬,剑衣也。——《说文》 装弓的袋子〖bowcase〗 韬,弓衣也。——陆德明《经典释文》 用兵的计谋〖militarystrategy〗 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李德裕《李文饶集》 又如:韬钤(用兵的谋略);韬略(指军事上的谋略) 韬 韬 tāo 【动】 掩藏〖conceal;hide;coverup〗 韬舌辱壮志,叫阍无助声。——杜牧《感怀诗一首》 又如:韬光晦迹,韬光讳彩(收敛锋芒;隐藏踪迹);韬日(日光隐藏);韬世(比喻度量之大,足以容世);韬光(收敛光彩,比喻人怀才不露);韬沉(隐逸);韬含(谙记,熟诸);韬表(弥封书表);韬面(遮面) 纳弓于弓袋〖putbowintocase〗 韬,弓藏也。——《广雅·释器》 如:韬弓(纳弓入弓套) 包容〖contain〗 有韬世之量。——潘岳《寡妇赋》 又如:韬世(度量大);韬合(包容切合);韬涵(包含) 宽;缓〖relax〗 〖梁元帝〗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资治通鉴》 韬光养晦 tāoguāng-yǎnghuì 〖hideone‘scapacitiesandhideone‘stime;drawinone‘sclaws〗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 韬晦 tāohuì 〖refrainfromrevealingone‘〗∶韬,韬光;晦,晦迹。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藏不露 愈事韬晦,群居游处,赤尝有言。——《唐书·宣宗纪》 〖dark;gloomy〗∶阴暗无光;阴晦 韬略 tāolüè 〖militarystrategy〗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申而来,指计策、谋略 此人胸怀韬略,腹引机谋。——《三国演义》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⑤ 古代一共有几种诫子书
①三种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
“诫子书”,顾名思义,诫是告诫、劝告,子是儿子,书是书信、家书。《诫子书》主旨是劝诫自己的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华历史长河中几篇“诫子书”的佳作,以飨读者,与君共勉。
诸葛亮《诫子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家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原文大意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作者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后,对促成孙刘联盟和成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忠于蜀汉政权的自我评价,因此他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的代表。
作为一名智者,诸葛亮自然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封诸葛亮的最后一封家书成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家书品读
《诫子书》的主要作用就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建功立业等。作为诸葛亮临终之言,应该说这封信是诸葛亮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去教育儿子。作为一位才学渊博、品格高洁的父亲,诸葛亮对儿子有着无限期望,他教育儿子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在这些简练严谨、智慧理性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天下为人父母者的爱子之情。作为教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言简意赅,在教导儿子做人治学的道理时,着重论述了“静”可以让人成功,而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和思考。
羊祜《诫子书》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家书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犹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咨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岂复惜汝,耻之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讽诵之!
原文大意
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能写字的年龄,他就教我学那些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文籍;到了九岁,便教我学《诗经》、《尚书》,但是那时还没有得到家乡人的称誉,还没有特别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职地位,可说是皇帝误把恩惠赐给我罢了,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远不如我的父亲,你们又不如我。见解高深,志向远大,恐怕你们兄弟还没有这个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达,看来你们也没有这样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谨慎是行事的基础。希望你们言语忠信,行为笃敬。不要随便许给别人财物,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谣言,不要偏听诋毁或浮夸的一面之词。听说了别人的过错,可以听,但不要再去宣扬,三思之后再决定如何去做。如果言行不讲信用,势必身受很多指责唾骂,甚至落得以刑罚论处,自取灭亡。我难道只是在为你们怜悯痛惜吗?我是担心要给父祖们也带来耻辱啊。好好想想你们父亲的话,听从你们父亲的教诲,每个人都要认真温习和背诵它。
作者简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着名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西晋大臣。羊祜出生于汉魏名门士族之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我国古代教子家训中的这篇经典之作《诫子书》就是他留下的。
家书品读
羊祜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但是并没有在乡里得到“清异”的称誉。在信中,他语重心长地向儿子讲授了人生的处世哲学,训诫儿子要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诚实守信,待人宽厚,不随便许人钱财,不传无根据的闲话,不轻易听信诽谤之词,真正做到“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整封信中都包含着他对后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盼。
人们历来推崇的恭敬、谨慎是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严格要求自己。“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察其德”。谨慎做事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坚定;谨慎说话,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关系熟了以后,很可能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所以为人处世不管什么时候都一定要态度恭敬、言行谨慎,不乱说,不妄行。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即使态度恭敬,也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有可能变得胆怯;而如果性情勇敢,又不免莽撞。现今社会,我们仍然应该学习古人对“恭敬”、“谨慎”人生哲学的理解和阐述,这必将大有裨益。
萧嶷《诫子书》勤学行,守基业家书原文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几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贪聚,自幼所怀,政以吾兄弟累多,损吾暮志耳。无吾后,当共相勉励,笃睦为先。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富贫,此自然理,无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灵,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无失也。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圣主储皇及诸亲贤,亦当不以吾没易情也。
原文大意
人生在世,本不是什么平常的事,我年纪大了,还能走多远呢?能有今天的地位,已不是我所能想象的了。我生性不爱聚财,这是我自幼的志向,但却因为你们兄弟的事受到牵累,有损我的晚节。我死后,你们要互相勉励,团结和睦。人的才干有优有劣,地位有高有低,命运有通有塞,这都不过是自然之理,不足以因为自己的优势而欺侮别人。如果老天有眼,你们各自修养自己,卓越的才干是不会被埋没的。勤奋学习并付诸于行动,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如此这般,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皇帝、储君及各位亲朋好友,也不会因为我没了而有所改变。
作者简介
萧嶷(444年—492年),南齐豫章王,字宣俨,中国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弟。萧嶷为人宽仁弘雅,父亲萧道成特别宠爱他。最初萧嶷担任太学博士、长城令,后来担任尚书左民郎、钱唐令。萧道成击破薛索儿后,改萧嶷封邑至西阳,以先爵赐为晋寿县侯。
家书品读
魏晋时期政局混乱,萧嶷也历经了众多人事悲欢离合,然而在这封信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丝毫的悲悲戚戚,反而看到的是一位知足、恬淡的普通人形象。既然是临终诫子,信中对儿子的谆谆教导让人感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浓烈感情。“互相勉励,团结和睦”,“持守基业,治理家庭,崇尚朴素”,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仍是教导后代的良言。
⑥ 诫子书诸葛亮告诫儿子什么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⑦ 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写给谁的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诫子书》作为一篇义务教育教科书选入的一篇文章,其对仗工整的词句,深刻入微的内涵,让很多人都过目不忘。《诫子书》由诸葛亮所作,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文学造诣也完全不弱,其所作的《出师表》就曾教导过不少人,而这篇《诫子书》所述的道理,也丝毫不逊色。不过很多人比较好奇,《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谁的?《诫子书》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诫子书》本是对一个小孩子的教诲,不过对大人也有同样的作用,有多少人,在生活中遇到许多苦难,之后就意志消沉,不知如何做,如果他们能阅读《诫子书》的话,他们必定能从中学到处世的道理。
⑧ 诸葛亮的诫子书还能联系到哪些名人名言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诫子书》
5.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诸葛亮《诫子书》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7.勿惮劳,勿恃贵——张之洞《诫子书》
8.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词。——羊祜《诫子书》
⑨ 相传,蜀汉大将关羽写过《诫子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好书,好读书,书读好。”
读书好:读书有诸多好处,让我们心明眼亮,知识渊博。
读好书:不但要读书,而且要读内容丰富,立意健康的书。
好(音“浩”)读书:要热爱读书,喜爱读书才能收益匪浅。
⑩ 诫子书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诫子书》以规劝、督导孩子的学习为主,兼及为人处世之道与修身养性之理,在《诫子书》短短的八十六个汉字中,蕴含着对子女的督导、教导和引导的力量,这是激励孩子奋发向上、成人成才、励精图治、建功立业的力量!
第一: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静中自由一片辽源高邈的天地,在宁静中思考和感悟,才能“心骛八极,驰思万里”,为自己的才思寻觅到最适合的佳境。如果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在修身养性中吸纳天地灵动之气,也不能有效的谋定而后动,更谈不上计划未来。因此,潜心学习研究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和静养的心态。
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生于世俗浮躁,活于奔波应付。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检讨一下自己修身养性、品行致远的现状?同时在检讨自己的时候,用自己在人生社会实践中的经历体会,给自己的子女指出一条成人、成才和成功的正确道路呢?
第二: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俭”字有非常简洁的注释:“俭,约也。”显然,诸葛亮告诫孩子做人要坚持节俭、勤俭的品格,生活要坚持节约、约束的准则,在节俭和节约中培养自己的清廉风范和美德。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律己的简朴生活,尤其不会因为攀比富贵、贪念享受、追求奢侈,而成为物质的奴隶,甚至走上贪腐的罪恶深渊。
在今天这个高消费的现代文明社会,“俭以养德”的要求似乎离人们很遥远了,但是,只要你静心思索一下,其实,“俭以养德”却时刻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衡量着做人的品行。看看那些曾经位高权重的官员们,一旦丢失了“俭以养德”的为人为官之道,便堕落在贪腐的泥淖之中,最终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作为父母,谁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是这样的下场呢?明白了节俭的力量,就是督促人生清廉的动力,相信你的孩子会受用终生。
第三:谋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忠告孩子要下功夫谋划自己的人生,制定长远的奋斗目标。只有在澹泊名利的心态下,才能避免急功近利的浮躁,才能践行“不积硅步,无以千里”的务实,才能为了实现远大志向而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天搜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够做好什么。以这样宁静澹泊和扎实坚定的步履,一步步走向远大的目标。
也许,今天的青年人都有一个、甚至很多个美妙的梦想,但是,你能沉下心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把汗水地去拼搏、去奋斗吗?你有为理想献身的使命感吗?你有用心智和血汗构筑历史的的价值观吗?
第四: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没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只有“学而知之”的人才。而学习任何专业技能,做好任何知识学问,都需要选择宁静的环境,更需要静养的心境。这种客观与主观的“静”,对于潜心学习,做好学问,建功立业是非常重要的。有道是“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日无古贤”,静学或静养,就能积聚实现志向的力量,人在智慧中的感悟,并且立定的志向,具有不可动摇的坚定性。而用智慧来实现志向,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就。
诸葛亮都不相信“天才论”,而忠告孩子“才须学也”,相信通过刻苦学习,就能使自己成为有才干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那么,在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全心全意的学习?不用百倍努力去赢得自己的成功呢?
第五: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特别提到了人生用于学习与奋斗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任何怠慢和懒惰,都可能使你的志向化为乌有。因此,他忠告孩子凡事都不要拖延,要一鼓作气地历练自己,励志自己,争取精益求精,将事情做到极致,励精图治,厉行成功。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懒散观点来原谅自己,那么,“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就是必然的悲剧结果了。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更讲究速度,因为速度就是抢占先机,就是实在的效率和效益。诸葛孔明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强调了智慧与速度的力量,的确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先知者。
第六: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任何时代与任何社会制度下,要获得人生的成功,做人做事都不能靠机会主义的冒险心态,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区玩一把赌博的心跳。因此,诸葛亮忠告孩子:在学习与做事中,尽管需要争取速度,但绝对不要太过急躁。因为,急躁不仅容易出错,急躁也是高尚德行的天敌。人在急躁中就难以陶冶性情,更不能使自己的智慧与情操得到升华。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的智者,他明白人生多坎坷,命运存风险,所以,他强调在险躁环境面前,要“励精”,也要“冶性”,方能在沧海横流中显出英雄本色。大智大勇的心性,能在平衡与静养中提升自己性格力量。
第七: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这大概是诸葛亮对人生苦短发出的最为沉重的叹息。作为对孩子的训育忠告,除了上面那些字字珠玑的人生哲理与感悟,还需要最具有人情味和人性观照的亲情语言。给孩子谈点什么最能体现父亲对孩子期待与厚望?那就是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自然是人生无法躲避的法则。因为人生岁月就是在你身边一年年地流逝而去的。如果时间飞驰而去了,而你又没能取得学习与事业上应该有的成功,那么,你的意志就可能被时间消磨掉。而意志的消磨,则会让人在颓丧中一蹶不振,甚至终老而一事无成。
诸葛亮在这里对孩子的忠告,隐约地折射出了一个现代人不得不思索的“时间管理”观念。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谁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安排计划,这就是对时间的管理。其实,流逝的时间是不可以被管理的,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所谓的“时间管理”,其实是管理好自己,今天该做什么,绝对不要推迟到明天,有效地用好属于自己的每分每秒,就是积累成功。倘若如此,我们还有蹉跎岁月的遗憾吗?
第八:想象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在这里告诫孩子,如果在青春年少时期不努力学习,不为理想奋斗,不建功立业,那么,生命的绿叶很快就会枯落。“木不怨落于秋天,草不谢荣于春风”,这是自然规律。倘若你感觉到自己的心智开始枯落萎顿了,而你的现实处境和人生竟然与这个世界还有很大的距离,那你就只有关起门来自我悲凉,叹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啊!
“将复何及”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悲哀。如果一个人能在青春时代就能这样思索自己在老之将至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为自己的一生后悔的是哪些事情,那么,这是智者的想象,是禅者的感悟。这种想象就是一种莫大的力量。它会促使人奋发努力,用自己的拼搏获得他想收获的理想。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才是强者的智慧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有力量。
第九:精简的力量
熟读,并读懂这篇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训诫书信,也许我们就能深刻地感受到思想的力量、文字的力量,简约的力量。这里,诸葛孔明先生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却极其精准、精简、精到地传递了如何教育孩子的丰富思想讯息,以及长辈对孩子的苦口婆心的训育之情。自古以来,人类的舔犊之情是与生俱来的亲情,但能够以智者的情感训育孩子,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精简准确的表达,源于清晰明智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容易令人生厌;简约中的沟通,更有教育和引导的良好效果。对孩子的打骂训斥并不是显示力量,而是表露出作为父母的无能。只有像诸葛孔明先生这样的《诫子书》,才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中彰显出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