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联书店是什么
通常意义上的三联书店,是指位于北京的三联书店出版社;这个是前面不加前缀的“三联书店” 另还有一个“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跟北京三联没有法律和业务上的隶属关系。 良莠不齐的应该是上海三联,因为它们或有卖书号情况出现,似乎也跟某出版人组建有第三方图书公司,组编的书,交由上海三联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着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与人民出版社合并,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在各种不同的时期,三联书店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以它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联合分店在重庆成立,简称重庆三联分店,第一次公开使用“三联”店名。
Ⅱ 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着作比较好
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都不错。
两个出版社都是国学这方面的权威,都是由专家校对、审核的,版本绝对是国内最好的,而且注释什么的也比较精到。但是中华书局的书较适合研究,尤其是繁体竖排本。当然也有简体横排本,但是比较少。上海古籍的书有繁体竖排、繁体横排、简体横排三种,更适合自己兴趣阅读。
Ⅲ 四大名着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比较真
1、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
除用人民文学出版社之名出版了大量图书外,还先后使用过作家出版社(1953至1958,1960至1969),艺术出版社(1953至1956),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至1957,1987至1989)、中国戏剧出版社(1954至1979)、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至2009)等副牌出版各类文艺图书。
2、光明日报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简称“光明社”)创立于1981年1月10日,隶属于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光明日报社(集团),光明社于2010年12月30日转制为企业法人,是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3)三联书店的中国经典如何扩展阅读
各学科的权威的出版社:
一、 综合类 1、人民出版社 2、商务印书馆 3、三联书店 4、中华书局 5、北京大学出版社
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复旦大学出版社 8、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 法学类 1、 法律出版社 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 经济学类 1、中国经济出版社 2、中国金融出版社 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经济科学出版社
四、 政治学、社会学类 1、中央编译出版社 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新华出版社 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五、 文学类 1、人民文学出版社 2、外国文学出版社 3、上海译文出版社
六、 教育类 1、高等教育出版社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辽宁教育出版社
Ⅳ 国内什么出版社的书质量比较好
1.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类书籍看这家的准没错,都是严肃作品。我现在淘文学书感觉真累,出版得太多了,人民文学永远不让我失望。他们家一套蓝白封面的当代学人散文集我特别喜欢,现在还没凑全,估计也凑不全了。文学书包括现当代作家和古典文学,目的都偏普及性。除了文学书,人民文学还出版学术书籍,我的收藏里它家这类书比较偏诗,。比如《杜甫诗选》,《李白诗选》,纳兰的集子,李清照的集子等等。去年入手的蒋凡等人的《世说新语》,几乎是我见到最好的简体字版本了。在这个条目下,刘先生的答案所犯的错误包括但不限于:1.作家出版社现在也有,并且独立性很强,相对来说作家主要出版文学书,而且水平比较参差,好的非常好,差的相当差,怀疑也有些人情书号弄出去;2.所谓“注解不详细”,并不对,可见前面举例的书;3.《白鹿原》的初版就是人民文学出版,彼时陈忠实并不是“取得一定成就和荣誉的作家”;4.所谓“纸质、印刷无可挑剔”云云,基本属于胡扯。
2.中华书局(此处并不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是因为刘先生的排名过于诡异,所以大有调整)。学术书籍方面,一套繁体竖排的二十四史是爱书人永远的爱与痛。良心价格(我开始收集的时候,绿皮那套平均十块钱一本),高端内容,劣质纸张。好在零八零九以后,印刷有很大改观,应该是换了印刷厂,可惜这定价也是一版高过一版。除去这套大部头,繁体竖排的古代名家文集古代作品校笺集也有好大一套,学了商务印书馆的样子,按照颜色来加以区分,但是封面风格都很接近。除去这两套大书,我个人还很喜欢收集中华书局出版的笔记,包括白色为主色调也用颜色加以区分的唐宋,元明,清人笔记,这都是繁体竖排的,横排的有以蓝色为主色的晚清民国笔记。这几套书也是很难搜罗,印数都不高,选书也很难选,因为简介都差不多,只能翻实体书。我在书店里只要见到喜欢的也一定买下来。除了数不尽的繁体竖排,中华书局也出版一些普及性的古典作品,比如简体字的前四史,四大名着等等,也是弄个精装硬壳子唬人,不过性价比还是很高的。现当代作品有马未都于丹等人的书,印量很大,市面上很好找。
3.商务印书馆。外文翻译的学术书籍巨头,实际上还是延续民国的思路,蓝绿橙黄四种颜色代表不同门类的专业书。封面整齐划一,不好说好坏,个人感觉印刷比中华书局好些。可惜学术书籍的选题方面主要偏重社科人文,没有科普作品。除了这套外文学术名着丛书之外,商务印书馆也有其他的学术书籍,印数很低,能不能找到得看运气。
Ⅳ 上海三联书店的发展历史
其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主要读者对象,以“真诚生活、认真读书、追求新知”为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会科学着译、高品位文化类读物,兼及高校教材、专业工具书、实用知识类图书,先后创立了“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上海三联法学文库”、“上海三联·思想与社会文库”、“上海三联学术文库”等学术文化出版的强势品牌,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深受学界好评。1986年复社以来,已出版各类图书2000余种,其中有100余种获得包括“中国图书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并有多种图书被海外购得版权。改版后的《书城》杂志,系知识界广为认同的高品位读书杂志。
目前,上海三联书店年出版新书近300种。
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历史沿革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着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
生活书店成立于1932年7月,创办人是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生活周刊》。读书出版社成立于1936年,创办人是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创刊的《读书生活》半月刊,1937年更名为读书生活出版社。新知书店成立于1935年,创办人是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前身是《中国农村》月刊。
从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开始出版图书,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并为止,三店共出版图书2000余种,先后共编辑出版期刊约50种。三店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西安、香港等地开办过百余家分店。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合并。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全面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1949年3月,总管理处迁至北京。
1951年8月,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仍保留“三联”名义出书,按需要出版“非马列”或“力图运用马列但还不纯熟”的着作。1954年4月,三联获中央批准有了自己的编辑室,下辖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等六个编辑组。
1979年,《读书》杂志创办起。
1986年1月1日,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
80年代以来,出版界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诱惑,书店始终保持三联版图书的品位和特色,同时对开拓和发展市场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成立了三联读书俱乐部,恢复了《读书》杂志和《生活周刊》,创办了《爱乐》杂志。
自2003年年底以后,三联书店的运营出现了与“三联传统”不协调的声音,为了经济利益大量出版教材教辅图书,违反国家规定,以一号两刊形式发行《三联财经竞争力·人才与财富版》、《读书·中国公务员》两本杂志,与杂志原有的学术品位大相径庭。三联书店主要领导人的行为引起了公愤,众多员工为此联名起草公开信,表达了他们对“三联”现状及前景的忧虑。
2004年3月一号两刊的违规操作及员工公开信经媒体报道后,三联风波在学术界、出版界引起巨大震动。杨绛、陈乐民、许纪霖、葛兆光、陈平原、资中筠、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先后不约而同地写文章回忆老“三联”,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三联风波”的看法和关注。
2004年4月,北京万圣书园、上海季风书园等全国42家民营书店联名递呈《致三联书店暨中国出版集团的公开信》,要求对三联书店总经理兼总编辑进行“弹劾”,此举引发了中国文化界的“三联保卫战”。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9月14日三联书店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正式宣布总编辑汪季贤调离,历时180天的“三联保卫战”宣告结束。
Ⅶ 金庸小说花城版和三联版有什么区别哪个比较好
三联书店的我认为是最好的,最经典的,外观也好,很厚重.花城的显得有点花哨了.不过现在三联版很难买得到了.三联的是三十六本.我想花城的也一样.
高仿的其实还是盗版的.
我个人认为:1、要收藏的话,还是三联书店的好。当然 是正版的。
2、花城版的据说有的是新修改的。如果你旧版 的看过,又好奇的话可以买来看看。但我觉 得一个作品出来,很久了,再去改,而且改 情节,不一定就比原来好。
3、只是一般的买来看看,而且手头又不是很宽 裕的话,买个高仿版也是可以的。毕竟五六百 一套的书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买的,除非你非常喜欢。以现在的技术高仿的质量我想还是可以保证的.
Ⅷ 上海三联书店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什么区别
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管的上海三联书店系国内着名出版社,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该社以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具悠久历史传统的“生活、读书、新知”为出版宗旨,出版中外人文社会科学着译,兼及高校教材、专业工具书、实用知识类图书。“上海三联学术文库”、“金融与法学原创着作丛书”、“天下论丛”等丛书构成了学术文化出版的强势品牌;“上海三联教材系列”、“学习型组织资源库”及实用经管丛书、经济、文化专业工具书显示了专业学科的鲜明特色;大众心理、文化生活系列拓展了青年读物的新知识领域;同时采撷西方文化精品,建构了具探索性、前瞻性的西方学术经典系列(包括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1986年复社以来,该社已出版各类图书2000余种,其中有100余种曾获得包括中国图书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并有多种图书被海外购得版权。改版后的《书城》杂志,系知识界广为认同的高品味的读书杂志。
后者是香港的三联,两者并无关系 所以后者的书一般都要比前者来的贵 http://www.sanlianc.com/
Ⅸ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他和三联书店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什么
回顾一生,也无风雨也无晴。90岁的沈昌文先生在睡梦中去世,无疾而终,这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有很多人称沈昌文先生是一个活明白了的人。沈昌文先生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事莫过于创建了三联书店。他原是《读书》这一杂志的主编,他为人幽默风趣,在编辑部里营造了“老不像老、小不像小,官不像官、兵不像兵”的气氛,因此《读书》这一杂志的风格也是洒脱不拘。
自建国以来,三联书店一直秉承着“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店训,强调经营管理,方便每一位读者,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说“一部三联的历史就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这句话也毫不夸张,倘若没有三联书店,中国的知识分子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普通民众不能方便有效的获取到知识,优秀的文化作品也不知如何传播。在中国出版界,三联书店是先驱,是中国出版界的里程碑。
Ⅹ 胡愈之的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是1932年创办的生活书店、1935年创办的新知书店和1936年创办的读书生活出版社。而生活书店的前身是《生活》周刊社(1925年-1932年)。
《生活》是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开初内容比较单调,进不了文化市场,印数只有2800份。从第二卷起聘请邹韬奋主编,他约请一些进步作家为刊物写稿,改变刊物的精神面貌,提高文化层次,受到读者欢迎,很快发展到2万份发行量。1931年他读到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十分赞赏,在《生活》上发表读后感,推荐给读者。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三省,胡愈之发表了《尚欲维持中日邦交乎》一文,表达了鲜明的抗日主张,激起读者的强烈反响,邹韬奋读后也为之震动。
于是,他请朋友从中介绍与胡愈之会面,一气谈了三个小时,并向胡愈之约稿。胡愈之写了一篇《一年来的国际》,评述英、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介绍苏联的建设成就,并预言九·一八事变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当时苏中断交,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是要冒一定政治风险的,但邹韬奋一字不改地刊登在1931年的“国庆特刊”上。胡愈之感到邹韬奋有胆识,有正义感,从此倾力相助,参与组织和策划《生活》的编辑工作,还经常为刊物写稿,尤其是以“伏生”为笔名写的国际问题文章,一时风行上海,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号召力。有的刊物甚至以“胡伏生”的文章作为广告,企图鱼目混珠;《生活》为此特意发表声明,澄清“伏生”并非“胡伏生”,成为当时媒体内部的新闻事件。《生活》的订购数逐渐上升到15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销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刊物,由此也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注意。蒋介石要求黄炎培改变刊物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邹韬奋与胡愈之、徐伯昕、毕云程、杜重远等人商量,决定脱离中华职业教育社,独立办刊。胡愈之建议独立后创办生活书店,可以在刊物之外出书(周刊社本来也有一些文章结集出书)。在为生活书店起草的合作社章程中,他提出了三个原则,即,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这三个原则使生活书店不同于当时一般的私营企业,对生活书店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32年7月,生活书店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三联书店的开端。这一年,邹韬奋37岁,胡愈之36岁。
生活书店成立后,胡愈之又协助邹韬奋制定了经营方略。一是表面上把周刊与书店分开,以免周刊因不改立场而被禁时影响书店;二是以书店为核心出版多个刊物,书刊互动,快速发展;三是出版与发行并举,不但发行本版书,而且经售、代办各种书刊报纸。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成立之初都是由生活书店代理发行业务。这三家书店目标基本一致,一开始就有密切联系,为以后的合并埋下了伏笔。
胡愈之虽然没有在《生活》周刊社和生活书店担任具体职务,但他实际上是《生活》周刊发展初期的重要参与者,是生活书店的设计者和主要创办人之一。
1932年12月,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由于邹韬奋在读者中很有号召力,鲁迅特请胡愈之约他参加。邹韬奋欣然答应。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实际政治活动,也是第一次与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化人共事,这无疑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影响了生活书店的立场和发展方向。不久,民主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韬奋也被列入暗杀名单,只好出国避难。行前,他将《生活》周刊托胡愈之照料。胡愈之不负所托,不但组织编务,而且原来每期由韬奋执笔的“小言论”都由他来写。刊物办的很有锐气。1933年底,由于胡愈之的一篇短文,当局通令全国查禁《生活》。在最后一期上,胡愈之写了《最后的几句话》,强烈谴责当局的无理行径,同时刊登了邹韬奋出国前就已经写好的《与读者诸君告别》。《生活》虽然被禁,但不到两个月,即按胡愈之原先的设想,又创办了《新生》周刊。胡愈之建议请与张学良有良好关系的杜重远出面注册《新生》,得以顺利通过。《新生》完全继承了《生活》的办刊宗旨,“一切仍属旧贯”(邹韬奋语)。
此间,胡愈之还为生活书店策划创办了《文学》、《世界知识》两个刊物。《文学》由茅盾、郑振铎主持,胡愈之担任编委;《世界知识》则由胡愈之亲自主持,这个刊物寿命很长,抗战胜利后发展成为独立的世界知识出版社,创办人也是胡愈之。韬奋1935年回国,立即与胡愈之一起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11月,国民党当局逮捕了包括邹韬奋在内的救国会七君子。胡愈之担负起营救的组织工作。经过长达8个月的不懈努力,在全国各界的支持下,1937年7月底,七君子终于被无罪释放。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风云变幻、国难当头的日子里,邹韬奋和胡愈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韬奋每当有重大决定时都要征求胡愈之的意见,对他十分佩服和信任。1938年12月,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对有共产党色彩的书刊开始新一轮的清理。生活书店又面临一个新的关口。邹韬奋特别邀请胡愈之到重庆,商洽书店大计,总结9年来的工作,制定抗战阶段书店工作原则和新的编辑出版计划,并请胡愈之主持修订新的《生活出版合作社章程》。
新的《章程》重申了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并在组织上确立了三个系统,第一是社的小组,这是帮助社务能正确执行的细胞组织;第二是业务系统;第三是自治会系统,这是增进同人福利,实行自我教育,提高每一个职工政治认识水准的细胞组织。这种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法在上世纪30年代是十分超前的,是富有创见的。这可能与胡愈之曾到苏联访问有关。
在这次会面中,胡愈之建议,在后方和海外开设生活书店分店,化整为零,把人员和物资分散到五十几个分支店,既保存了实力,又扩展了书店业务。韬奋深以为然。在随后举行的社员大会上,胡愈之被选为理事会理事、编审委员会主席——这是胡愈之在生活书店担任的唯一一个公开的职务。会后,胡愈之对编审工作的各个方面做了周密的部署,提出了“适应抗战建国需要、促进大众文化、发展服务精神”的出版原则和编审工作计划化的要求。他手订了全年和各季度各类出版物的编审计划、出版计划和实现这些计划的措施,把过去的出版物分成A、B、C、D、E五类,由每个编委分担一个种类的编审工作。为保证编委会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制定了《编审委员会组织及办事细则》20条。在组织领导上,改总编辑负责制为编委会集体负责制。编委会每两个星期举行一次会议,商讨选题、组稿和审稿工作,开会时请经理、生产部主任和营业部主任列席。这些制度的确立,对于生活书店业务的规范化、科学化具有开创意义,极大提升了书店的职业化水准。
邹韬奋对胡愈之的工作给予极高评价,他说:
我们的胡主席是对本店最有贡献的一位同事……他参加本店创办时的计划,等于本店的大宪章的社章,就是由他起草的。他对于本店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编审,实际上是包括了我们的整个事业。但是他总淡泊为怀,不自居功。他的计划力,极为朋友所心折,所以有“诸葛亮”的称号……他的特长,不仅文章万人传诵,而且对出版营业无所不精。他的特性,视友如己,热血心肠。他是我们事业的同志,患难的挚友。
1940年7月,胡愈之奉命去南洋工作。1945年9月,他在南洋得知邹韬奋去世的消息。当时他一直不相信这个不幸的消息,直到三个多月后,接到郑振铎从上海寄来的《民主周刊》,上面刊载了一篇写韬奋之死的专文,才不得不信。他怀着悲悼的心情一气写下长达3万字的纪念文章。他称韬奋是为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而斗争的伟大战士,是伟大的爱国者。他认为,韬奋是属于大众的,是为大众的。这其实也是对韬奋所创办的生活书店的评价和定位。这个评价和定位一直影响到如今的三联书店。
1950年4月,胡愈之作为全国出版界的领导人,在三联书店第一次全国分店会议开幕式上讲话,高度赞扬了三联书店,同时对三联书店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意见。他说:“三联则一直是在进步着,所以它能有今天的发展。它曾向广大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启蒙教育工作,也曾培养了不少的革命干部,现在它有六百多名干部在直接继续参加出版工作,而新华书店中也有不少干部是三联培养出来的……”他要求“三联就组织与管理上为全国作公私合营事业的模范”,“三联除了做出版发行工作之外,对一切私营书店,还负着领导和扶助的责任”,“要做到企业化”……
1982年10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革命出版工作五十年纪念会时,86岁高龄的胡愈之写了贺信。他充满深情地写道:
我和这三家书店关系很密切,尤其是和生活书店,关系更加密切。生活书店的创办人邹韬奋,是我亲密的朋友,我常常为韬奋主编的刊物写稿。关于书店的出版方针以及书店的内部结构,韬奋常同我交换意见……这三家书店,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战胜了反动统治的残酷迫害。到1948年,合并成立三联书店。新中国诞生后,三联书店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为广大人民,贡献力量。
……
从1931年到1982年,五十多年里,胡愈之先生一直关心、帮助和指导着三联书店,多次为三联书店规划蓝图、引领路径。他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即,不是为了做出版而做出版,而是为正义事业,为民族的需要,为大众的利益;为了这一切,要善于经营,但决不为经营而牺牲意义。这是作为一个三联人要永远记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