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华的《活着》背后意义丰富,你读到了什么
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道: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听上去“活着”似乎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但是在小说中,“活着”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较量,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约定”——对手之间不退场不认输的约定。
《活着》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作为优秀经典小说该有的品质。表面上是在讲一个悲剧故事,实际上是在讲一个成年人的寓言,他讲出了一个我们都能懂的人生道理,也传递给了我们最朴实有用的生存态度。从我们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再到离开这个世界,人生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都会逝去,或早或晚。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以自己的意志度过一生,足矣。
2. 《活着》为何这么火
截止到2019年余华的《活着》已经销售超过2000万册了,成为了当今文坛销量的第一名。
莫言曾说:"余华写过的书比我的书少一半,但是余华的影响力大过我一半。"莫言对于余华的崇拜早已是文学界众所周知的事情。甚至莫言还曾说:希望自己也可以写出《活着》这样的作品。可见莫言对余华的认可。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文学界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王朔也是业界出名的爱怼人,对于王朔对余华的这番批评,余华并没有做出回应。正如余华在书中所说,生命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只属于自己的主观。
余华希望可以再写一部像《活着》这样的小说,通过多年的努力,虽然也出了很多的书如《第七天》《许三多卖血记》《兄弟》等但是余华经常叹息,始终没写出《活着》那样的作品。莫言也常常力挺余华,希望余华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写累了就休息休息,没什么。
每个人的灵感都是转瞬即逝的,抓住了就可以创造更好的作品。相信余华一定还可以再造奇迹,创作出比《活着》更加精彩的巨作来。
3. 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表现手法
一、转折: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二、突显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语言是最具特色的,福贵一生中多种身份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期他都有自己的语言,如在当少爷时,他对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这样说话:“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对教训自己的爹说道:“爹,你他娘的算了吧。
老子看在你把我弄出来的份上让让你,你他娘的就算了吧。”这些语言是大逆不道的、是粗俗的。但却很符合福贵当时少爷的身份,塑造出福贵年轻时不思进取、浪荡不羁的形象。
等到家产输光,自己沦为一无所有的佃户时,他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赢光自己家产而成为地主的龙二说话点头哈腰且一口一个“龙老爷”,这样的形态和语言让一个卑微的佃户形象跃然纸上。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3)余华活着是如何成为经典的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