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如何学好文言文经典
扩展阅读
学动漫去哪个大专 2025-02-04 01:07:53
晋中阅读教育项目哪个好 2025-02-04 01:01:14
部队如何开展学习教育 2025-02-04 00:51:06

如何学好文言文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5-15 09:26:27

① 怎么学好文言文初中

1、课内文言文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2、课外文言文课外文言文起一个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触文言文时,由于缺乏对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起初学生读不懂很正常,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就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一样,从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熟练,都需要经历一段知识积累的过程。课外文言文的扩充,是在课内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同一字、词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扩充学生的知识库。3、准备好古汉语词典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时候,希望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在看文言文时,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词典,在看词典的时候,养成一个习惯,把它的每一个意思看一个遍。同时有例句的,试着自己根据它给出的词义,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好习惯的养成古汉语词典不离身—养成查词典的习惯 多动脑—思考它在文中属于词典解释中哪个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尝试翻译对不对。 多动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断句的句子,发声读出来,看看怎样断句合理。 多动手—查词典以及注意看懂后把词典上遇到的几个比较基本的,比较常见的意思记在这篇文章旁边,最好配有例句。保存好这份资料。 资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过的资料都放在一起,为复习做好准备。

② 小学生怎样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1、多去朗诵。很多时候,我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有很多地方不是很熟悉和理解。但是我们可以经常的去朗读,这样理解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此外,这样朗读的好处还能有效的培养自己的说话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2、多去记忆和理解文言词汇。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需要广泛的记忆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这样可以加深其中的理解能力。

③ 如何学好古文

一、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1.多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2.多背诵。通过背诵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3.勤做练习。掌握常用文言词和特殊句式。
4.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文翻译书是必备工具书。

二、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会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一些特殊句式。

三、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例如: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四、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如: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愚公移山》
②杀之以应陈涉(接应、响应)《陈涉世家》
③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该)《口技》

五、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上前,靠前
B、形容词用作动词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D、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E、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G、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七、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 ……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记二则》)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宋何罪之有?(《公输》)
⑤唯利是图(成语)
3.介宾短语后置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八、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a.变单音词为双音词;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④ 怎样学习文言文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⑤ 如何学好古文

首先,一定要培养对古文的兴趣爱好。这句话看似很空,但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要是对古文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是不可能领会古文的一些深刻含义。也更不可能学好古文了。

第二,工具要配好。古文和现代的词语在读音和意义上都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我们至少要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用于查找意思。

第三,要多多阅读。大量的阅读量会带来词汇的积累和语感的提高。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些人读了很多古典小说,因为小说的连贯性很强,读多了,一些常见的“之乎者也”自然而然就会信手拈来。

第四,对比记忆和联想记忆。可以通过比较古今相同意义的表达上用词的不同和同一个词语在古今的意思差别,加深对古文的记忆和理解。并且,有很多古文都是和着名的历史典故相关的。可以结合历史典故,加深对古文的理解。

第五,古为今用。上面说的方法主要侧重于积累。要形成一定的古文知识储备。那么记住古文了,就一定要会用古文,才能掌握的更好。我们可以练习古文造句和古文翻译。比如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些标语口号或者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些文字段落,可以尝试着用古文翻译出来。

第六,加强古文写作。学好一门语言,一般都要掌握好语言的听、说、读、写。写则是古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步。自己亲手写一些文言文文章,能够做到对古文的综合应用。

⑥ 怎样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应该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平时也要多朗读、多阅读、多查阅字典等等。

⑦ 如何学好文言文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2.断句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谓语、主语、宾语等,要视情况补充完整。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过来。③适当增减。有些文言文的语句,非常精练,言简意丰,翻译时应做适当扩充,以充分表达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为增加气势,强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样意思而说法不同的句子,这时,翻译就要合并凝缩。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句子间的关系、修辞手法等,翻译时要完整贴切地表达出来。

4.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语言环境,干巴巴地去记一些语法规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⑧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文言文

学好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要尽可能的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以及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意图。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尽可能去积累文学常识乃至于历史知识。不论是课内学习的篇目,还是课外文言文,多是古代名人名家所写或是讲述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诸子百家、唐宋八大家、春秋五霸、竹林七贤等等,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时,经常碰到的。大家在平时可以多去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典故、代表作品及思想追求,在了解了他们之后,再理解和分析他们的作品,无疑会简单许多。

这里列举我在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一次,做课外文言文《宋太祖怕史官》时,最后一题选择题,分析宋太祖的性格特点,大部分学生选了“是个贪玩又专制霸道的昏君”这个选项,但是在我对宋太祖赵匡胤做了一番介绍后,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自己选择错误。这篇文章当中的宋太祖,贪玩、专制确实有所体现,但是最后他改过了,再结合历史上对其较高的评价,就知道这一对其完全否定的说法不可取。

第二,要充分去朗读和标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文章读通顺了、熟悉了,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就容易一些。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之外,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而且在自主招生考试中,也会考察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复旦附中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就涉及这一题型。
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作好圈点批注的工作,对文章中不会读的字、词、不懂的句子和词语都要一一地作好标注,在老师范读时及时校正读音,在老师分析讲解时注意理解不懂的词语、句子,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能够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其实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篇目,生僻的字词并不多,多半是课内学过的。但是学生们并不能做到“搬过来”。例如,一次上课时,在文段中出现了“植”,做动词,我请学生解释,但竟然没有同学能回答出来。我只好继续引导:“同学们,其实我们课内有学过这个字,回想一下《爱莲说》!”说完这句话之后,就有同学回答“立”。看来,你不会,不是因为你没学过,只是你不会用。

如何做到知识迁移呢?我认为你要做到一点——整理文言字词。我们一定要一段时间就把学过的文言词汇,特别是不在150个文言实词范围内的,加以整理,并复习、巩固,这样才能牢记,等下次遇到时,你自然就能准确地解释。

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古文背诵。除了课内要求背诵的课文之外,同学们完全可以尝试背诵更多的古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背诵,可以加深对文言字词的印象和对文章的理解;长期坚持下去,还能培养对于文言文的语感;一些经典的句子,还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⑨ 小学阶段该如何学习好文言文

一、兴趣培养

想学好文言文,我认为从以下方面做起,从激发兴趣入手;以学习古诗词方法为基础;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听好读懂文言文

听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首先要听好文言文,听好即是听示范,这包括听录音示范、教师朗读示范等。标准规范的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
三、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⑩ 如何学好文言文

链接:https://pan..com/s/1x8GhLvSzP2blh0Jf9zOieQ


提取码:ec82
这门课能帮你,把别人最怕的文言文,变成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