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戏曲中的帽翅功是怎么产生的
帽翅功,在戏曲中俗称为闪帽翅,它是演员通过操纵帽子上的装饰——帽翅,来展现角色内心活动的技巧。帽翅分为方差慧翅、尖翅和圆翅,分别代表不同性格的官员。这种技巧需要演员通过脖颈和后脑勺的精准控制,并且对帽翅上的弹簧的软硬和长度也有严格要求,以便演员能够轻松地操控。
蒲剧五大名家之一的阎逢春先生是帽翅功的首创者。他15岁开始随父亲学艺,先学小生,后改学须生,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着称。阎逢春的帽翅功尤为精湛,他的表演在同行中备受赞誉。在《薛刚反朝》一剧中,他通过帽翅的巧妙摆动,生动地表现了角色的激动情绪。
阎逢春的表演影响深远,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着名演员王伯华就从中汲取灵感,并经过多年的研究,将帽翅功运用到了自己的表演中,同样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帽翅功的产生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在1938年,阎逢春在西安观看了一场秦腔表演,从中获得了灵感。他观察到演员在抖动须须时,纱帽翅的抖动缺乏规律性,于是他经过苦心钻研,创造了帽翅功。他在西安的演出中首次展示这一技巧,赢得了观众的惊叹。
阎逢春还将帽翅功移植到了秦腔中。他在学习秦腔的基础上,创作了蒲剧版的《忠义侠》,并在其中加入了帽翅功的创新表演。后来,任哲中从阎逢春那里学到了这一技巧,并将其运用到秦腔的“悔路”表演中,成为了当代秦腔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