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分密 禅 净土 他们分别有哪些经典经文
密宗:<大日经> 等
禅宗:<六祖坛经>等
净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阿弥陀经>
密宗的经典要有上师指导,最好不要一起念,禅宗和净土可以一起念
⑵ 修行密宗需要学习哪些主要经典
密宗一般把《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作为经藏;《苏婆呼童子经》,及大小乘律典作为律藏;《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作为论藏。
⑶ 密宗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我知道的有《大日顶经》,《金刚顶经》和《时轮金刚根本经》作为所奉经典。其中《大日顶经》是最主要的一部经典。其它不清楚了。望采纳我的回答。
⑷ 密宗都有哪些特别殊胜的
藏传佛教是正统的佛教,本人自小信仰佛教,受外婆的影响。接触净土宗和净空法师比较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感恩净空老法师的基础才有了慧眼知道如何辨认真正的佛法,有一次看到有人问藏传佛教是不是佛教,密宗是不是佛所说的问题?净空老法师给了开示:藏传佛教有很多教派主要修持密宗,密宗的的确确是佛说的教法,而且任何菩萨要成佛最后都必须修密宗,不修密宗不能成佛。无显不入密,无密不成佛。净土宗修清净是远离五欲六尘的清净,而密宗是不离五欲六尘修清净,这个是真清净,那个境界更高但也更难,你没那个本事不容易修成。那是起对密宗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有缘看到索达吉堪布翻译的其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的珍贵教言,我几乎留出眼泪如梦初醒,不仅与汉传佛教净空法师所说丝毫不违背而且更加透彻更加殊胜,于是发心修持密宗。在此做出一个澄清,藏传佛教主要有四大教派,分别是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密法,本人都曾涉猎过,各教派教法源头上都是依据释迦摩尼佛传承,观点意义本质完全相同没有任何矛盾,只是具体修法有所不同,这主要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人,举例说明,宁玛派主修大圆满密法,本质是人本来是是佛本自圆满,就像密续说:众生本为佛,然为垢尘遮,垢净现真佛!具体修法是直指心性并依靠上师窍诀成就,相当于顿教。格鲁派主修大中观大手印,本质为人的真如佛性就是真正的大手印,但是必须以显宗为基础,先显后密,显密融合,依次第逐步修持,相当于渐教。那么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根器和上师的指点自己选择。所以各教派目的相同,本质相同就是路径上微有差异。而且今天藏地各教派非常团结圆融无碍,各教派之间互为上师,十分殊胜!密宗修持证得验相必须因材施教一个人一个修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从不吃大锅饭一概而论。一个上师给不同的弟子传不同的修法,甲修绿度母修法,乙修观音修法,丙修大威德金刚修法,都有十分具体的操作,学经学论只讲原理不讲空大理论,十分得利。密宗律旨相当的严格,各弟子之间绝对禁止交流修法和自己的境界乃至验相。这并不是有什么过失而是为了保护弟子。道理就是我想修大威德金刚法门,上师不传承给我,却给了别人。而我的因缘乃至境界还不是时候,毕竟根器能力缘分每个人都不一样,当别人说有验相时候我会嫉妒,猜疑,怀疑自己走错路乃至以别人境界为标准,修法会出问题甚至破坏僧团团结甚至诽谤上师。所以密宗神秘并不是有什么过失而是出于此。另外密法为什么成就快于显宗,本人在藏地学密法半年之久,兼修宁玛派格鲁派。上师告诉我成佛的捷径只有一个那就是集资净障。为自他积累福报 智慧二资粮同时净除自己的业障。修密宗必须先皈依佛法僧三宝,在得传承后,长时间闻思:人身难得、生死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是四共同加行。必须在真是生起不共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后才能继续开始不共加行(密法了),首先进行十万皈依(修出离心)、十万发心(修菩提心)、十万大礼拜(磕大头消除我执)、十万金刚萨埵百字明(消除业障)、十万供曼扎(圆满福报,福报从布施中来曼扎就是修布施的)、十万上师瑜伽(圆满智慧),这就是五十万加行,圆满下来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决心。只有圆满了五十万加行的人才能够灌顶修密法。在藏地我曾看到就是九十多岁的觉姆(比丘尼)和六岁的喇嘛(僧人)在虔诚的圆满加行无论高原多么寒冷令人感动!还有些师兄在圆满加行后又增加了转绕佛塔十万、转绕坛城十万、供灯十万、供花十万、供香十万、供水十万、念诵莲花生大士金刚七句祈祷文十万等等,为了在聚德上师面前求得灌顶。所以说密宗能快速圆满福慧资粮,消除业障。然而这只是基础。下一步学习如何摄持六度波罗蜜(布施、精进、忍辱、戒律、禅定、智慧)。在下一步学习五部大论:因明(佛教逻辑学,逻辑推理演绎)戒律(功德之源学习如何受戒如何护戒破戒后如何复戒)俱舍(佛教知识网络全书宇宙众生如何开演)中观(缘起性空)般若(成佛义理)。在学习了这些后灌了顶受了密宗十四条根本戒才能开始密法修持,先生起次第再圆满次第。最后显密圆融,生圆双运,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而在这每一步都有上师的指点,连念诵经文都必须先得口传,密法的一切都是上师与弟子口耳相传下来的。可以说法脉十分清净。从起床到刷牙洗脸上厕所吃饭睡觉甚至性行为(仅限于在家人)都有积累资粮消除业障的修法时常处于光明境界中。所以说藏传佛教从衣服到经文到传统完全的把释迦摩尼佛在世的那一套搬了过来,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传佛教才是真正的佛教是佛教正统,然而佛经传入汉地前就已经有了汉文化,今天的佛教是佛教与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并互相影响。而佛法传入藏地前藏人连文明都不开化连文字都没有更不要提文明,因为藏地白纸一张所以佛教在古印度怎么样拿过来就怎么样,今天的藏传佛教更加原汁原味的保留佛陀在世时的传统。举例来说:汉传佛教僧服实际上是汉服,而藏传佛教等僧人衣服是露外肩的,而且衣服是红色,戴圆尖的高帽,因为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红色是最尊贵的颜色,而圆尖高帽在古印度叫班智达帽只有智者才能戴,表示尊贵。并不是身份尊贵而是你拥有智慧。再比如汉传佛教供佛以香炉烛台和花瓶为主而藏传佛教原本的保留了佛陀的供法七供水,酥油灯,还有八供水灯香花海螺食子酥油酸奶等,除此之外密法的方便就是如果你这一世没有成就那么可以修持破瓦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密宗修行者破瓦法是在圆满五十万加行之后坚持一生的修法,比净土宗更加安全更加有把握,可谓不可思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次说一下经常有人指责密宗过失说藏传佛教是邪教,那么关于密宗佛法的几个问题我做个澄清:一、见到一些喇嘛不守戒律行为不如法?答:每个人的境界是不同的上师开示,当一些人证果了好的坏的于他而言是没有分别心的,不起心不动念。就像是大梦初醒。我们凡人看到善缘赶紧攀,看到恶缘就躲,因为惧怕因果。而密宗认为一切事情发生对境显现皆有我们不了悟的诸多缘起,因缘聚合便会显现。这就是因果,因果有但自性空。也就说连因果本质也是空性的,在空性中生出种种妙有。所以都是幻化的,那么我知道了抽烟喝酒不好,然而我已经醒悟了好与不好的二元对立在我的境界中已经消亡了,这个不好也是如梦如幻的,就像我梦见自己在悬崖边我应该害怕掉下去,然而我在梦里就知道自己在做梦,我偏要跳下去看看会怎么样,我们知道在梦里不会真的摔死,那我真的跳了于是梦幻对我来说就证悟更深了,看吧果然是如梦似幻的,这就是密宗,这就是中观。所以有些喇嘛有不如法离经叛道的行为就能理解了。那么你说万一就是有个没境界没证悟空性的喇嘛这么干咋整?这个问题我也问过上师,上师开示,因果不虚,业报如影随形,他这么做果报他自己受,莫舍己道勿扰他心,以上都是上师得开示。二、经常被报有些喇嘛是骗子骗钱骗色的大忽悠?答:汉地经常有人拜上师结果被骗,我们先想一下自己的贪欲,被骗的前提是你被他吸引或者迷惑,根本上是我们自己没有慧眼,藏地传统拜上师之前,上师观察弟子半年看是不是法器,弟子观察上师半年,看上师持戒护戒是否精严,德行是否完备,是否通学五部大论是否具有传密法资格,具德上师的十大标准说的非常到位非常具体自己可以去了解,在上面这些你都不了解,出于愚痴和贪欲就把他当成佛,大家都信你我信你,你有很多有公信力的弟子例如明星我就信你,你有神通我就信你,你让我得什么什么我就信你。这就很愚蠢,根本上怪我们自己没智慧,智慧不是求出来的是修出来的,怎么修呢?仁波切开示:敞开心扉,不断地学习。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同时我们必须知道,即使是佛门也不可能就全是菩萨了,必然有一部分是为了贪求世间八法才出家修法的,还有一部分人,出家了慢慢有了名气有了利益,虽然身穿佛衣却悖逆佛法,迷失自我等等情况。藏传佛教的确有,但是汉传佛教的寺院这样的僧人就全是清净一个也没有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才要修行有证悟有智慧。三、藏地有些喇嘛不吃素吃肉?答:佛陀在世时并不要求吃素只是必须是三净肉。汉地吃素是从唐朝百丈祖师传下来的并规定的。在藏地由于高原很难生长蔬菜,所以只能吃肉食。也就有了吃肉的传统。但即使藏地寺院吃肉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只能吃寿命终了的动物的肉和三净肉的风干腊肉。供养的鲜活生命和鲜肉寺院是绝对不允许吃的。如果你看到喇嘛这么干了,要么他有境界和功德力能把它度化掉不然他自己的果报他自己受,不会因为你是出家人你就没有果报。但别因此就说藏传佛教是邪教的话。四、关于密宗四皈依不如法,不依三皈依?答:密宗四皈依和显宗三皈依完全出于一个目的和意趣。密宗一样也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所谓的皈依上师是先给自己观想出一个形象的写照,因为上师身是僧,语是法,意是佛,上师具足佛法僧的所有对境和功德。即使释迦摩尼佛在此时也没能直接摄持我,而上师却代表佛亲自的摄持我解脱涅槃,上师的恩德实在是比佛还大。自己产生这种想时,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才是殊胜真皈依。而不是我是三皈依我就是真正佛教了,我嘴上说了我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了,我说了我就是了,没有这样的道理。所以说藏传佛教的四皈依是1+3的意思,那个三就是佛法僧。而不是不懂的人不了解的人以为的是1+1+1+1。自己给佛法僧多加了个东西一样的感觉。在密宗佛堂必须摆放藏文佛经两部(一部显宗佛经一部密宗佛经表示佛陀圆满圆融显密教法)代表佛语即佛法。一尊佛像或唐卡(一本供奉本尊空行护法)代表佛身即佛。一尊佛塔代表佛意即僧,这样就有了佛法僧三宝对境,再放一张自己现在大恩上师的法相。每次皈依前先看一下自己的上师,要不是上师自己还在轮回中漂泊,自己也无法了解三宝的功德。我在藏地半年多,每每活佛喇嘛提起自己的上师尤其是已不住世的都会大哭一场这是我亲眼见的确实如此。五、关于密宗有双身像和双运的修法?答:密宗的确有双身像和双运修法,但若有人说密宗以双身为最高大法那真的是诽谤了。密宗的戒律非常的清净,双身的内容只占全部密法百分之五不到的内容。而且并不是必须要修,而是几乎没有人去修。真的证悟空性,女人不是淫欲的发泄对象而是智慧化身的空行,交合不是为了性交出精而是慈悲与智慧融合不违背的大乐。如果还有疑惑,那么这个境界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在密宗有强制的规定,不论哪个教派想修双修,必须在见证下用意念让果子从枝叶上掉落,而后用意念把果子在接回枝叶上,你的念力达到这个定力才有资格否则乖乖持戒。这是有标准和强制规定。这是佛陀勘破无明烦恼有这样的大定所以佛以双运法是空性证悟法喜,怀抱明妃却没有一丝淫念这个清净是真清净。我们没有佛陀这样的大定所以我们抱女人满脑子全是淫念。最关键双身只是对极少部分有这样根器和这样大定力没有淫念的人的开许,除此之外的人想都不要想,密宗就是这么规定的。双身只是密法中圆满次第阶段的一个方法门径而已。最高大法和双身完全的连边都不沾。为什么有人说密宗不是佛法而是印度教的,因为印度教也有个密宗这是翻译的问题,印度文把性力派翻译过来就密宗,以《欲经》为经典。然而此密宗非彼密宗。翻译把两个人叫了一个名字可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佛教密宗是表示和显宗对应的意思以释迦摩尼佛教法为经典和性力派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要误会而生出诽谤。再说双身佛像不是给我们看着满足淫欲的而是表法的,佛身象征光明,明妃象征智慧。每当看到欢喜佛双身佛像提醒我们,修法必须让慈悲与智慧合二为一才行。解脱道和方便道必须相融,在世间活着必须方便与智慧双运才能进行下去。就像一张女生照片有人看到是很美美在哪里,有些人看着就是意淫照片。那些淫根未断的人意淫这些于是二元思维把密法打成邪法是非常愚痴的。我在藏地那么久藏地寺院的戒律是相当清净的而且比汉地要严出两个档次,很坦诚的说。六、关于藏传佛教和密宗有拿人骨当法器而且有些唐卡佛像上的佛菩萨形象十分可怕?答:第一密宗的人骨法器比不是强行杀个人取其骨那样的诽谤。那些法器都是往世的修行人自愿在圆寂之后贡献自己人骨做成法器随顺众生。那么密宗为什么以人骨为法器,并不是所有法器都得是骨头,只有嘎巴拉碗才是用头骨制作,因为密宗具体的一些修法需要用到嘎巴拉碗,让我们看到头骨就想到死亡的恐怖,发起决定胜的出离心,菩提心,再加上空性智慧助缘我们成就,这只是一个原因,其他原因设计密法不便透露。但是要知道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性法器,我们看人都是凡人。佛看山川大地都是五方佛坛城,我们看山川大地都是砂石土砾,佛看头骨法器不会起厌恶心恐惧心而是空性,我们看头骨法器就不敢觉得反胃。因为我们有分别念,而密宗就是我们有分别念我偏要用空性转化自己分别念,因为一切万法本来清净,觉得不净并非法器不净而是我们不净。最后为什么有些佛像唐卡会很恐怖的形象,那是佛菩萨的愤怒像,慈眉善目的慈悲形象是寂静像。佛菩萨示现愤怒像并不是因为有嗔恨心,恰恰相反这是慈悲心显现让我们觉醒吓退我们执着魔怨的方便之法。吓得不是人而是怖魔的。是父母出于对子女的爱,用严厉的一面吓退欺负我们的坏人。这些都是密宗的殊胜,密宗不可思议又万分神奇,在那里那么的有魅力。品尝过密宗的甘露味任何滋味都不会再入心里,只有真正切入了解经过实证才能发表言论,不能看看外表就开始诽谤藏传佛教诽谤密法。有些诽谤密法的人也不见得是坏人可能只是业力嘲弄示现愚痴,你可以不学习密法但请不要诽谤密法,愿一切众生同等极乐国证得与释迦摩尼佛无二无别的果位,喇嘛钦诺!
⑸ 密宗的十二部指的是什么
密宗有12部特别重要的经典。是信仰的根基。具体如下:
1.大日经。2.金刚顶经。3.理趣经。
4.仁王经。5.孔雀王经。6.宿耀王经。
7.瑜只经。8.般若心经。9.请雨经。
10.心地观经。11.求闻持经。12.密严经。
⑹ 请问可以看密宗经典么喜欢佛学。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着《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着《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⑺ 推荐几本研究藏传佛教或密宗的书
藏传佛教
、密宗不是靠研究能学的。如果真的想好好研究,必须亲自找一位具格的上师,灌顶修炼。一般来说,密宗的经典主要是《
大日经
》与《
金刚顶经
》、《
苏悉地经
》为中密三大基本经典,但不是藏密。另外推荐
元音老人
的《
恒河大手印
》、《中有成就秘笈》属于密宗显说,不需灌顶。另外洪启嵩先生《现观中脉实相成就
开启中脉实修的密法》、《
密宗成佛心要
即身成就的修行心要
》、《智慧成就拙火瑜珈
开启智慧的本觉能量》也透露了一些。藏传佛教推荐
宗萨钦哲仁波切
的书。您想要的正式密宗法本是不会轻传的,即使在已经灌顶的弟子中,得到的都不多。所以修密必须找上师。
⑻ 佛教大乘八宗各自的经典是什么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着、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着、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天台宗
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贤首宗
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禅宗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净土宗
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⑼ 西藏密宗重视什么经典
佛教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净除一切苦痛的根由—烦恼,和达成解脱圆满的觉位—涅盘或菩提。小乘佛教的教旨,是以彻底断除烦恼的办法,来达成涅盘解脱。后期大乘,则对烦恼是否一定要用断除的方法才能达成解脱,有进一步的看法。烦恼的本性如果与菩提并无差别,二者之区别只在“迷”或“悟”之间,那么“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较“断”更好么?因此就有转识成智的说法。妄念迁流的第六识,可以转变成妙观察智,执我的末那识,转变成平等性智,执持根、身、习气及大千世界的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这样就与佛性不增不减本来圆满成就的看法一致了。密宗(金刚乘)的见解,与后期大乘并无二致,全部接受了“转”识成智,或“悟”识即智,和即心是佛的见解;且更进一步说,烦恼即菩缇,众生即佛。在众生位似乎有“转”的必要,其实开悟以后,并不觉得有什么可转变的。因为佛性和佛果不增不减,早就圆成的在那里了。因此,说密宗的见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观点出发的。所以叫做“果位见”。有了这烦恼即菩提的见,密宗就安排了一套烦恼即菩提的事相和实际修持的方法:如贪道之空乐瑜伽,镇相之忿怒金刚,痴相之睡梦光明等。因为自己的身体,本来是化身佛的体性,所以有自成本尊观的修法。因为隐蔽于自己内部之微妙身,即是报身佛之体性,所以有报身佛体气脉明点的观法。因为自己的心即是法身佛,所以有直契明空双运心体之大手印观法。因为八识的本性即是五智,于是安排了五方佛坛城的濒法。
密宗的事相和观法,虽然是五花八门,撩人眼目,但说穿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筑在认取烦恼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圆成见”上的。
密宗的分类,有所谓四部、二续、五大金刚、九乘道次第等花样繁多的千般名目;本尊佛和大小金刚也多不胜数。这一套令人昏头转向的密宗法相,初学人会觉得新奇、神秘。其实这些繁杂的法相,其作用亦无非是“方便”和“表相”而已。但方便和表法一旦过了度,就反而会成为障碍,使人看不清密宗的本来面目了。现在去繁就简,就我个人浅学所知,略述西藏密宗之主要教旨如下:
宇宙和人生之最根本原理是“二合一”或“二即一”。亦即“相对之统一”或“矛盾的统一”之原理。此原理可应用于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物。此原理应用于密乘之课题上就有:生死与涅盘之合一,烦恼与菩提之合一,心与物之合一,意与气之合一,阴与阳(或红与白)之合一;起与灭之合一,明与空之合一,有与无之合一,悲与智之合一,自与他之合一,生与死之合一……等等。这些相对诸法之合一,并非只是空洞的理论;密宗皆备有实际之修持方法,使道些差别和矛盾之相对法,皆现量的融成一味。趋入此“差别即平等”之一味境界,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达自心。因为自己的心才是人人最直接接触到和经验到的东西。于自心得通达秘自在,则于一切法亦能通达和自在。因此学密宗的人,应有下面的几点根本的认识:
(一)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脱离不了心,它们的存在只是心的经验而已。一切事物既然只是心所感觉到的影像,那么也就是说,心是一切万物之根源和创迨。
(二)心是纯极的单元而又能包含万物;它孕育创造出一切世出世法,为一切奇迹之母,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广涯无际,深不可测,但它却又近在目前,当下即是。自心即是人人的本来面目。自心的广大面又可称之为“宇宙心”、“法界心”或佛心。
(三)彻悟此宇宙心,并于此心得全部自在的人,就叫做佛陀;不明此心而又被它所役者,就是众生。
(四)在本体上来说,佛陀与众生是无有差异,等同一味的;在事相上来说,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则是未觉悟的佛,二者之不同在是否契了此宇宙心。
(五)这个无限而又涵盖万物的宇宙心,是不可思议,难以描述的。勉强的予以界说可以说为: 宇宙心是一个广大空寂的明觉,或简称为“大明空觉”。
(六)众生的心识是狭小和蒙昧的“知觉”;有道行的瑜伽者的心识是有限的“明觉”;开悟的菩萨是广大的“明空觉”;佛陀的则是“最极广大的明空觉”。
(七)佛法的一切教旨都只是为了建立一些准备、阶梯和指针,以导向此最极广大之明空觉。
(八)当这个宇宙心或佛心全部显露时,无限的悲心、功德和妙用都会自然的开显出来。
(九)为了开显此佛心,密宗提供了两个主要的方法:一个是所谓的方便道或有相道,一个是解脱道或无相道。前者比较着重于心、气,尤其是气的训练、调伏及升华;后者则比较偏重于心的认持、突破及扩展。但二者皆基于同一之密宗根本原理:心气无二论。
“心气无二论”乃相对统一原理之延伸,拿来用在调心和调气的修持方便上,就建立成一套圆满和善巧的心气修持系统。相对之物不仅在本体上是一味或不二,在作用上亦能相济和相成。如易理中所明:阴阳虽对立,亦相济相成。同理,心气固对立,但亦互依互融。心与气者实一物之两面,因此心调则气调,气调则心亦调,心粗则企犷,心细则息微,心柔顺则气亦畅通,气充沛则心必爽朗。我们如果能够使心调伏、转变、扩大及升华,则气亦随之,反之亦然。
(十)方便道修持次第之简介:
甲、前行之准备——此包括基本出离心,菩提心之训练,及净障集资、求得加持之种种初步修持。如四加行,上师相应法等修持正行以前之准备工作。
乙、本尊瑜伽—比乃观自成为本尊佛陀之修法,其作用如下:
1.因观自身即本尊佛陀,宇宙大千即坛城静土,故为一种生佛不二之见地上之训练。
2.在自成本尊前,先观一切所显皆收归于大空;座末本尊又再次融于大空,故为一种观修空性之训练。
3.念诵真言,观想种子字及咒轮等,可得加持及习定之效。
4.观身内清净脉轮为修报身佛相应之瑜伽,同时又为心气无二瑜伽建立了基础。
5.因修本尊观及坛城观及收放瑜伽,则能于中阴相现之时心无恐怖,反能趁机获得解脱及证果。
以上各节属于生起次第之修法。
6.生起次第修得相当之基础后,再进修圆满次第、此包括高级之心气任修持方便及睡梦、光明、幻化身等修法。
7.圆满次第修至相当程度时,则心气能得自在,因而能导引业气趋入中脉,打开全身脉轮;此时心证空性,气成无碍神通之大力用。
8.因心气得全部自在,则一方面能解脱生死及中阴,永远脱离轮回;另一方面可神通变化,于法界中随缘度生。
9.心气达成最高之圆满境地时即成就法、报、化三身圆满之佛位。
(十一)解脱道要义之简介:
解脱道亦可称为无相道。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直接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叫人直契心源,认取当下之明空心体,进而稳定之、扩大之、加深之。此明空心体之全部圆满显露即是法身佛之成就。所以这条路的关键在最初之上师指示心体。受法者在认识心体之后,即能修持无相无依之心地法门:密宗称此为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法修持之要点在松弛、无作和明照。其中尤以松弛任运为最重。因为一切烦恼和执着皆是一种“紧相”。生死轮回亦皆是“由紧”而起。相对的,一切解脱境界则皆是“松”相。所以惟有从“松”入手,或“由紧入松”,“大紧大松”才能进入解脱之门。“松弛无作”看起来应该是容易的,但实际上得不到口诀和指导,则极难趋入。即使能领会“松”诀,但无始的习气太深厚了,持续和深入的“松”,还是需要极大的努力和因缘才能达成的。松和紧都有许多层次和阶段;在某些阶段中,松的达成亦需要紧的努力才行。大手印本身着重在任运无修,但形式上还是免不了“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无修之修吧。大手印的“松”即是“放下一切”。能够放下一切则本具的法身光明,当然就会自己显露出来。所以大手印又名为“开显本觉俱生智之方法。”大手印的教旨、境界和果证部和中国的禅宗极为相似,故亦可称之为“西藏禅”。
(十二)解脱道和方便道,其实仅在初步的阶段中形式的差别,在高级的阶段中,二者就没有什么差别,合而为一了。在大手印法已经修得相当的成就后,再回头来修方便道的行者也很多。密勒日巴则是二者兼修的瑜伽行者。西藏密法的弘传初期,修方便道的人尚多。但方便道毕竟太难,同时俱足各种因缘和堪能的人亦不多,所以后期密法中修方便道的人转少,多数人皆走比较容易的大手印路子了。
⑽ 请教一下 密宗可有经典密宗是如何传承到西藏的
藏传佛教有显教经典和密教经典,显教经典与汉传佛教基本相同,密教经典在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中有一部分。
密教传入西藏地区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有莲花生、寂护、无垢友等将佛教传入西藏,有贝若扎那等人到印度学习佛法。后弘期有阿底峡将佛教传入西藏,有卓弥、玛尔巴等人到印度学习佛法。前弘期和后弘期都翻译了大量的显教三藏和密法四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