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文中的代名词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社稷:“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在古代指谷神。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⑵ 古今最经典、精美的名词、名句
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2、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蒙田
3、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4、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6、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8、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1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1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12、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13、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14、信念!有信念的人经得起昌空任何风暴。——奥维德
1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凳缺贵。——陶渊明
16、产生信念是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的。——本·琼森
17、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18、宁肯折断骨头,不能放弃信念。——蒙古
19、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欧阳修
2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21、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贝蒂
2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
23、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阿米尔
24、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25、扭枣迅辩曲的身影,企望太阳光来赐予正直,那是徒劳的。
26、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27、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28、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希金森
29、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3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⑶ 关于国学文化的名词句 国学经典文化词有哪些
1.国学经典文化词有哪些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书画、音乐、戏剧、星象等(《四库全书》包含了国学的主要内容,共分经、史、子、集四部)。
国学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哲学为主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杂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如何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和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华人社会,也影响着当今世界。
2.国学经典名着中的经典句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菜根谭》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业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守拙无巧。
——《菜根谭》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菜根谭》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菜根谭》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菜根谭》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菜根谭》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佛教。
3.描写国学的句子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4.有关国学中的礼仪名句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4、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
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
5、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俗语)
说话态度和气,语言礼貌文明,会让人心情舒畅,倍感温暖;说话态度粗暴,出言不逊,会让人心生怨恨,招来灾祸。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语)
一句感人的话让人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会让人心里有一股暖流涌动;一句伤人的话,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会让人觉得心里冰冷。
5.有关国学的古诗词
汉铙歌十八曲
[汉] 佚 名
崔豹《古今注》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作,所以建武扬威德,风劝战士也.《周礼》
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
亦以锡有功诸侯.
《古今乐录》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字多讹误.一曰 《朱鹭》,二曰 《思悲翁》,三曰《艾
如张》,四曰 《上之回》,五曰 《拥离》,六曰《战城南》,七曰《巫山高》,八曰《上陵》,九曰
《将进酒》,十曰《君马黄》,十一曰《芳树》,十二曰《有所思》,十三曰《雉子斑》,十四曰《圣
人出》,十五曰 《上邪》,十六曰 《临高台》,十七曰《远如期》,十八曰《石留》.又有《务成》
《玄云》《黄爵》《钓竿》,亦汉曲也.其辞亡.或云:汉铙歌二十一无《钓竿》,《拥离》亦曰《翁
离》.”《宋书》乐志曰:《汉鼓吹铙歌》十八篇,按古今乐录,皆声辞艳相杂,不复可分.沈约云:
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耳.
朱 鹭
《仪礼·大射仪》曰:“ 建鼓在阼阶西南鼓.” 《传》云:“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
也.”《隋书·乐志》曰:“建鼓,殷所作.又栖翔鹭于其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鹄也,取其声扬
而远闻.或曰,鹭,鼓精也.或曰,皆非也.《诗云》:'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言古
之君子,悲周道之衰,颂声之息,饰鼓以鹭,存其风流.未知孰是.”孔颖达曰:“楚威王时,有朱鹭
合沓飞翔而来舞,旧鼓吹《朱鹭曲》是也.”谭苍醍醐云:汉初有朱鹭之瑞,故以鹭形饰鼓,又以朱鹭
名鼓吹曲也.宋何承天《朱路篇》曰:“朱路扬和鸾,翠盖曜金华.”但盛称路车之美,与汉曲异矣.
朱鹭,鱼以乌.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注】诛,《宋书》作诛.一作谏.《诗纪》同. 逯钦立注:茄,古荷字.
思悲翁
思悲翁,唐思,夺我美人侵以遇.悲翁也,但我思.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枭子五,枭母六,
拉沓高飞莫安宿.
艾如张
《诗纪》云:艾与刈同,芟草也.《谷梁传》曰: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谓因搜狩以习武
事也. 兰,香草也,言艾草以为田之大防是也.若陈苏子卿云:“张机蓬艾侧.” 古词曰:“艾而张
罗.”又曰:“雀以高飞奈雀何”
艾而张罗,行成之.四时和,山出黄雀亦有罗,雀以高飞奈雀何为此倚欲,谁肯礞室.
【注】礞,当作礈.古坠字.董若雨曰:礈当是坠字之误.案此说是.《汉书》叙传.薄姬礈宗文
产德.师古注.礈.古坠字.
6.国学经典的句子
国学经典的句子《周易》001.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002.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003.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004.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005.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00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007.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008. 满招损,谦受益。《左传》009.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010.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011.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01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13.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014. 多行不义,必自毙。
015.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016.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国语》017.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018.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019.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战国策》02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02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022. 亡羊而补牢,犹未迟也。
023.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024. 图穷而匕首现。
025.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孙子兵法》026.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027. 故兵贵胜,不贵久。028.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029.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030.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031.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032.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033. 后人发,先人至。
034. 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7.关于“国学”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关于“国学”的四字词语有: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唐宋诗词、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六朝骈文。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3)曹植说过哪些经典名词扩展阅读: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参考资料:网络-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