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组织各年级老师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呈现于学校网站上。布置预习课文时将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供他们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教学中老师们还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西湖》《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石灰咏》《无题》等;“友情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类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让学生吟着经典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为学生引领了路子,为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此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Ⅱ 如何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经验交流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好经典诗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1)听经典诵读。我从电脑里面找寻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2)范读。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3)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从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采用激励评价。《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 “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来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除外,我在学校每天进行的课间操活动结束后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
二、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
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诵读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 “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选择诵读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如,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李白的诗后,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文进行诵读并选择背诵。因此通过采取有目的的引领就能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能达到“触类旁通”。
3、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我把学生要诵读积累的内容整理打印出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抄写在专用的“经典诵读“本子上。然后我们学校利用每周一和周三下午写字前半小时,集体引导检查学生进行诵读。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或早自习之前,或中午上学以后等课内外时间,引领学生诵读积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努力去挤,总会有的。”另外,还可采用同桌互助、好友相帮、老师督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行走在经典诵读之路上。
当然,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Ⅲ 幼儿诗歌朗诵需要注意
第一, 为孩子的诵读营造一个轻松而舒适的环境。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
第二, 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迫。孩子只要反复念,自然就能背诵下来。反对强制,反对把经典诵读当成一门功课来进行。
第三, 要持之以恒,避免出现三分钟热度,避免有尝试的心态。
第四,教孩子背书,得记住一个原则,不要跳章、不要跳节。尽管一路读下去。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事物的难易都是相对的,大人感到困难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难,反过来也是一样。很多大人读经典感到困难,这确实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因为从小没有读过,或者读得太少。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从小读经典,大了自然感到不难。
小孩子诵读经典其实是很容易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为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背诵是儿童的天性,用记忆力和直觉力诵读经典,轻松得很。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现在的孩子学习时间紧,压力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经典诵读并不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相反会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经典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从小背诵经典就好比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孩子的心胸会更宽广,眼界会更深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养。有了这样的底蕴,再去学习比较浅近的应用性知识文化,孩子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很多家长都会问到这个问题,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出不同建议:如果孩子年龄比较小,可以从《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开始;如果孩子已经读小学了,认识拼音和一些汉字,而且有蒙学基础,就可以从《大学》、《论语》或《老子》这些大部头的经典开始。。从全国各地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是刚开始诵读的字数可以少一点,慢一点,等孩子接受经典诵读的学习方法后,年龄小的孩子坚持每天诵读50个字左右,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每天诵读80个字左右。在诵读经典之前,听CD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让孩子习惯听经典,对经典里的部分内容听到可以脱口而出的程度。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更要多听。至于遍数,没有硬性规定,重要的是经典的熏陶。诵读经典不是让孩子一上来就达到熟练诵读的程度,而是让经
典浸润孩子的心灵,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即使孩子还不太会说话也不要紧,可以在早晨孩子醒来时、游戏时、吃饭时、晚上睡觉前把CD机打开;家长有时间也可以给孩子一句一句地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拼音没有问题,基本的汉字也都认识,还会运用一些记忆方法。除了每天利用零散时间多听CD外,还要制定一个诵读计划,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而家长除了鼓励孩子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注意力时间没有大人长是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关的。在孩子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多个方法来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多种诵读方法交叉使用;游戏的手段诵读经典;竞赛的方法诵读经典等记忆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一旦在诵读经典上找到“感觉”,很快就会把一部经典诵读下来。但是,一定要及时复习,可以是三天一个单元来复习,也可以是一周一个单元,或者十天一个单元来复习,一般情况下,复习六到八遍,孩子可以达到终生不忘。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一类孩子,重要的是家长要先想办法激发孩子诵读经典的兴趣。首先,大人的热情可以唤起孩子的兴趣;其次,情感可以引发兴趣,家长平日与孩子情感浓厚,较易激发其兴趣;再次,成就感可以提升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第四,鼓励可以巩固其兴趣;第五,变换花样可以引发兴趣。如果有的孩子依然提不起兴趣,则放一放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在13岁之前,都还有机会财贵教授讲经典诵读“人人可以为老师,处处可以作教室”,父母太忙,孩子的经典教育也完全可以开展。老人或者保姆可以每天拿出15-20分钟时间,和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不需要给孩子讲解;也可以只给孩子播放CD,让孩子生活在播音艺术家朗诵的经典氛围中。家长只需要多鼓励、多督促,多欣赏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一起学习。可以制订一个家庭经典学习计划,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和孩子一起成长,同时,家庭诵读经典也是一个最好的亲子活动。
1)、古今中外的经典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儿童处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能抓住机遇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会对他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诵读经典无疑是一种适合儿童智力结构发展特点的最简洁高效的教育方式。
2)、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可以达到开发儿童智慧、激发儿童潜能、塑造儿童人格和学习语言的目的,还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第一,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记忆力大大提高长期的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着提高。当孩子的记忆力提高以后,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必然得到提升。
第二,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注意力大大增强注意力是儿童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心理条件。儿童诵读诵读后,注意力会较以往有显着的提高。
第三,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明显快速地增加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经典诵读后,识字量会有明显快速地增长。人在一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接受各种有用的信息,而通过文字获取的信息量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孩子较早具备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对其潜能的发挥,意义将十分重大。
第四,经典诵读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第五,经典诵读有助于儿童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儿童诵读大量经典后,胸有万巻书,自然下笔如有神!经典诵读教育当然是越早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十岁、十二岁的孩子读起来就晚了。年龄是相对的,但诵读经典最好的年龄是在13岁之前。
心理学的研究规律表明,一个孩子的主要学习能力有两种: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两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在0-13岁之间,记忆力发展非常迅速,13岁前后达到人一生记忆的最高峰,13岁以后记忆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理解力的发展与此相反,在0-13岁之间缓慢发展,13岁后理解力才获得迅猛的发展。正因为记忆力和理解力发展的不同步,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讲,记忆是他的天性,背诵是他的拿手好戏。经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另外,13岁前后孩子逐渐步入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青春期。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心性不如13岁之前那么纯净,记忆的效果也远远不如13岁之前。而且,13岁前后,孩子基本上中学了,中学的课业压力要比小学阶段繁重得多。所以,0-13岁是学习经典的最好时机,也是奠定孩子根基教育的黄金时期。心理学的研究规律表明,一个孩子的主要学习能力有两种:记忆力和理解力。这两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在0-13岁之间,记忆力发展非常迅速,13岁前后达到人一生记忆的最高峰,13岁以后记忆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理解力的发展与此相反,在0-13岁之间缓慢发展,13岁后理解力才获得迅猛的发展。正因为记忆力和理解力发展的不同步,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讲,记忆是他的天性,背诵是他的拿手好戏。经典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Ⅳ 你觉的对小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教育重要吗
重要。
一、诵读经典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遵循整体识读的原则。文章愈是细分,片段越短,重复内容少,看似简单,实则文章融结点增多,分散孩子注意力,效果不佳。能整篇读则不分页读,能整页读则不分段读,能分段读则不几句读。
几年来,我们理论联系实践,充分认识到孩子整体识读能力关键在于右脑的练习。整篇应大于片段,可每次读500字的内容,一周反复相同的内容。根据实践,一个班学生一周读500字的内容,一组学生整体速读,另一组分段读,一周结束,整体读的学生一气呵成,而分读的同学断断续续,多需提醒。若长期如此,差距无形拉大。
诵读中许多老师反映:刚开始不敢让学生通读,就采取学习数学的方法,一页一页地诵读,务求学生进度一致,然而,两个月方读完《大学》,效果一般;有老师采取分层教学,以好带差,整体识记,把诵读内容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通读学习,一个月便读完《大学》,效果甚佳。故知,一段段读似小水珠汇集成溪,一篇篇读则似波浪汇流成河。目的相同而结果有异,因而应整体识记。
2、要遵循“宁愿精读一本,不泛读10本”的原则。此乃中国学问之精要所在。须知中国学问是“宇宙大道”之学,强调一贯之道。若是诸如《四书》、《老子》等载道之书,心中熟记一本,反复诵读,无比娴熟,有意记忆便逐渐转化为无意识记,这正是右脑开发的关键。
现在阅读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看书太多,看书太杂,不能深入。且现在的书籍内容纷纭呈杂,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特别是报纸杂志上诸多新闻皆为奇谈怪论,伦理不分,学生很难分辨是非。长此以往,学生性情未定,聪明先成,浮躁之气再难根除。现在学校学习的课本由多篇文章组成,内容注重知识传授和兴趣开发,没有整体思维贯穿其中。而学生学习又常常为兴趣所趋,一本书尚未熟记,便丢在一边,开始看第二本,长期如此,学生心中各种观念相互冲突、影响,定性没养成,应有思维能力也没有形成,更别谈右脑开发、智慧生成了。
3、要遵循“减轻压力,快乐诵读”的原则。这是诵读教育中尤其要注意的一个原则。现在家长和老师不能够正确理解、对待“读”与“背”的关系。现在的诵读经典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也是“读”与“背”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经典诵读:诵读就是读与身心律动的协调配合,是一种能够愉快的读。快乐诵读是经典诵读的重要原则。一定要使孩子在快乐中放松身心地读书。怎么让孩子快乐读书?不要让孩子背书,只让他大声朗读即可。这样,学生在读书中没有压力,便有了发自内心读书的主动性,在这期间逐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孩子摇头晃脑的读,通过摇头晃脑使学生完全放松身心,通过诵读来调节学生身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在诵读中得到人性和知识的锤炼,更能够在诵读中读出健康,读出智慧。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4、要注意诵读的时间原则。这是诵读活动顺利开展下去并且能够保证效果的重要原则。
诵读活动需要每天坚持不懈,而且时间相对固定,使诵读成为学生每日常规。通过每天的诵读经典积累,孩子日日浸润其中,滋养不懈,绵绵不绝。时间一长,孩子的兴趣、定性、智慧逐渐滋生,这正是定静、修养身心的终身教育之功。
二、诵读经典应使学生的兴趣恒久
经典诵读教育中最常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维系学生的兴趣,使经典诵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对此,很多教师都备受压力。家、校、社会三结合,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的建议是: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很多低段学生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非上不可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正如一个班看到另一个班在放学前诵读《三字经》,他们也会饶有兴趣的加入进来。
2、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如果家长有兴趣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一家兴致高昂,那么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活动了。
3、“情感”可以维持兴趣。家长平日与孩子情感浓厚,较易带动诵读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热爱读经。
4、“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老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5、“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经典诵读内容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其读经的兴趣。
6、 “做游戏”。小学生对于游戏、对于玩总是保持百分之二百的兴趣,如果能把诵读和游戏相结合,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诵读与跳格子的游戏相结合,两个小孩你背一句,我接一句,接上了就可以向前跳一格。这种在玩中有所学,也将成为经典诵读的法宝。
7、优化评估手段。对学生每学期的诵读量,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检查评估,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或词诵读交流会等等,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巍巍五千年,漫漫长河奔流不息;浩浩数千载,悠悠文明生生不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文以载道,是谓经典。经典是人性的凝结,此经典,源于人性内心生命涌动,文辞镌美,是之千年流转,每以经典奉之,引一言而撼醒内心,得一句而明辩事理。文道传承,光耀千古。我坚信,做好经典诵读教育必将利于当代,功在千秋,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同时能够传承中国文化,使学生自觉接受中国经典的熏陶,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快乐成长,未来的成功,乃至一生的幸福,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Ⅳ 国学经典的诵读方法和秘诀
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文字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是学习生涯中的"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那么,国学经典的诵读有哪些方法和秘诀?欢迎大家阅读下文:
一是熟读成诵。 诵读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是抑扬顿挫。 作家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阅读作品时也要进行音韵美的赏析。在朗读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所以要借助音节的变化,来加强语气的喜爱,宁静,深沉,悠长,绵延等语感。
三是深味涵泳。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阅读活动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口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与思想来。
四是悟理知义。 抓住文字所表述的真实信息(知,情,意),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的最高境界。学是为了用,要学以致用,用国学的经典来洗涤我们的心胸,净化我们的心灵,明确人生的大义,砥砺人生的过程。要学习苏东坡的"八面受敌"学习法,深得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的"出入法"。
国学经典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从浩瀚的文字中,反复斟酌、筛选、甄别,细心地也是全面地遴选出那些经典的、现在还十分有现实意义的、并且利于诵读的文字,精雅佳句,名篇小品,锦绣华章,尽收眼底,馨香无限。
Ⅵ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与方法技巧
国学经典 博大精深、浩瀚无涯,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 方法 和建议以及选择哪些内容进入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当中,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读国学经典的建议,欢迎阅读!
↓↓↓更多国学经典的认识和心得内容(详情入口↓↓↓) ☞☞ 学习国学经典的 心得体会 :感受国学经典智慧 ✔✔ ☞☞ 学 习国 学经 典的心 得体 会:国 学经 典博大精深 ✔✔ ☞☞ 读国 学经 典后的感 受作 文:民 族文 化源远流长 ✔✔ ☞☞ 读国 学经 典的好 处和意 义:陶冶品 德修养和情 操 ✔✔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一
坚守一个基本点——潜心静气
之所以如此重要地强调“潜心静气”,是由于国学经典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沉积下来的“典中之典”,因而它自身有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厚重、气息宁静。
如果我们借用相关学科的原理来理解、把握国学经典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国学经典的重要机理特质,这就是:宁静、潜心。
从近现代国学大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的生活中,唯有具有宁静、潜心这类特征的人们,才能真正走近国学经典;只有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在内心中真正容下国学经典。
放眼望去,在我们的身边,不少的人们都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 文化 捆住了自己的心灵、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我们内心深处遗传下来的小农意识时不时地还会冒出来,世纪末、世纪初那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也还没有完全消除,因而我们很难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也就更难以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品尝着国学经典“潜心静气”的机理特质,我不由得想起了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于我们全国教师的殷殷期望:“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看看吧,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它实质上代表着承继了国学经典精髓的老一辈对我们后辈的期盼。
面对此,我的建议是:朋友们,让我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浮躁的心态道声再见,与快餐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走近、更要走进国学殿堂,与大师为友,和经典同行!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二把握一个切入点——熟读成诵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
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 教育 原则至今仍然有用。因为,还在人们比较年轻的时候,是人们机械记忆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外界刺激相对较少的时候,抓住这一时机,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让他们接触一些人类最为优异的典籍,给学生们从小建构一个高水平的平台,是现代教育所承载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在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我们必须提醒,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国学经典以后,我们成人最为需要的是一份等待——这是一份美丽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战略眼光的等待,这是一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与心血的等待。
当我们联系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与把握这种等待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动物生长中的反刍原理可以引进我们国学经典诵读的理论基础,因为反刍原理告诉我们,预先吃下去的一些食物,在其胃里慢慢蠕动、消化,最后将会逐渐地转化为它所需要的养料;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三找准一个关键点——经亦求精
国学经典都是被世人所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典籍、技艺,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精华之“菁华”。由于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瀚无涯,选择哪些内容进入我们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仔细剖析的命题。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经亦求精”。
所谓“精亦求精”就是说,我们要在“度、量、正、懂”四字上,下足、下够相应的功夫:
所谓“度”就是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不能让这一活动影响到学校、社区、家庭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不能过度超越学生们、家长们、村民们、居民们以及我们自己的接受程度。
所谓“量”就是在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精选经典之中的有代表性的、精华的内容来精读、精讲,不要叫学生、家长、村民、居民读得太多。根据国内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成功的做法与 经验 来看,我们建议在成都教育界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读本上做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以《论语》为经,以《弟子规》为纬,辅之以《道德经》、《大学》、《中庸》以及唐诗宋词,构建一个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国学经典精髓的教材体系。
所谓“正”就是指在诵读内容上,要特别注意把那些已经明显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内容去掉,只选取正确的内容给予学生、家长、村民、居民;同时还可以考虑如何结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技术特点来正确地传播、学习国学经典。
所谓“懂”就是在组织学生、家长、村民、居民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择其关键点、择其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浅显的、简洁的讲解。同时,我们特别指出,在幼儿园和小学低段,几乎完全可以不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问题,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只需要引领他们诵读成诵就行了。在小学中高段以后,学生们在诵读前,可以适当地给他们讲清所学内容的道理。这样既可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他们在基本上懂了的基础上,更好地也更容易地记忆、背诵。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给学生们、尤其是给小学生们讲解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请老师们特别注意语言表达,我们的建议是:降低坡度、语言通俗简洁、语义适合学生接受水平;可以考虑采用讲 故事 、诵 童谣 、绘画、情景剧等方式来呈现;还应当注意现代语境的特点。
读国学经典的建议四重视一个提升点——关注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走到现在这一步,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尽快引进研究的手段、技术,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全方位的 总结 、研究、探索;一方面是尽快总结试点学校的经验,使之成为进一步推进以及进一步扩展的重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是开始研究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更好地健康顺利地进行。
第一,研究诵读的特点
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所谓诵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诵,是指说话声音的清澈、响亮,是指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来念;“诵”,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就是读书、念 文章 。通俗地说,诵读就是通过朗朗上口的反复诵读,通过眼、口、耳、脑共同活动,来感受、领悟语言独特的语音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好方法、好习惯,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这是千百年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也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从“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就是高度重视的。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应注意指导诵读者的诵读——不仅要读准确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还要注意指导诵读者敢于放胆地诵读,敢于大声地诵读。
诵读法是一种倍受古人重视的传统的阅读方法。宋代着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法也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现代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法推崇备至,他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第二,研究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常规化问题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在试点学校、试点社区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要想尽快地固化这些效果,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如何把现有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社区的日常工作系列,使之常规化。
第三,研究中小幼教师、社区国学经典诵读推进者国学经典素养提升的问题
不容置疑地说,在当今中青年当中,有着一定国学经典基础的人,是数量十分有限的。就我本人来讲,至今在国学经典面前,只能算是一个门外汉;我期盼着在这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国学经典 爱好 者。因而,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最终开展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决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进者自身的国学经典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尽快地提升中小幼教师、社区国学经典诵读推进者的国学经典素养,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看了读国学经典的建议还看:
1.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3篇
2. 2017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3. 读国学经典感悟
4. 必读的40条国学经典名句
5.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