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什么叫读懂了中国经典
扩展阅读

什么叫读懂了中国经典

发布时间: 2024-12-04 05:30:51

❶ 如何读懂经典

多看一些名家解释
也可以看一些纪录片。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多看原着,多多体会其中的韵味。

❷ 学习国学经典到底有哪些好处

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传承我们的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国学经典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

  1. 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 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 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4. 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5. 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 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❸ 什么是读经,怎样是正确的读经方法

什么是“读经”?
读经就二个字,一个是“读”,一个是“经”。字面上很容易搞清楚,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二个字常常被曲解,从而让读经教育存在许多的变数,令人无所适从。读,就是读,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着行动。你读就好了,坚持去读,一天二天,没有什么效果,没关系;一周二周,没有什么效果,也没有关系。你就是读,读熟,读透。总有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突然就懂了。读到一定层次就有自己的悟性和理解,这个时候参考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你的认识有提升了。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永远也不明白一点点的。要不然古人也不会那么看重读书了。
怎样是正确的读经方法?
经典教育是个慢过程,贵在坚持,简单的事才能坚持,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天细。用137累积法系统读经是最符合大道的。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读经上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 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 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 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内容(读哪些经典):先经后典
六经四书:赖国全老师提出,六经四书,是必须学的,是主粮,而且必须先学习群经之首——易经。
六经是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此六经,以儒家为主,涵盖佛家、道家内容。与传统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所不同。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传统的四书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谓小菜?如唐诗,宋词,庄子,墨子。
我和孩子用这个方法读经收到很好的效果,轻松的坚持了两年。

❹ 怎样才能学好国学经典

怎样才能学好国学经典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史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然而,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学经典浩瀚灿烂。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古人学习国学经典的传统方式

前人学习国学经典的传统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式”。古代私塾学堂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古代儿童从入学开蒙就开始进行识记和背诵的训练。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拿颤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交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点书这一环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由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

第三个阶段,叫“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不仅讲解字义,也会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篇章意思,也就是串讲。

第二步,背书。“讽诵”作为教学古代经典的一种方式,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讽诵”,《周礼·春官·大司乐》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故“讽”即背诵,“诵”为出声诵读。老师点句领读、学生跟读之后,就是初步完成了教读的任务,然后学生自己去熟读背诵,一遍又一遍,直到背诵如流。

第三步,复讲。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把书背给先生听,把先生前面所讲的内容复述给先生听。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的智力决定着学习的进度。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学习方法就特别强调熟读背诵,“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读与背是前辈学者学习国学的主要方法,他们从小就熟背“四书”、“五经”,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中国国学大师蔡尚思先生说他七岁入私塾,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死背经书时期”:“入私塾读书,被拉去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前行开学礼以后,就是天天死背儒家经书,背得最熟的是“四书”,光背诵而不了解其意义。真感痛苦;一直到了懂得它的内容之后,才觉得幼时死背书的好处,自恨没有多背些古书。现在无论是自己和别人的有关着作,哪怕只差一个字,我一看就知道其非原文。这比一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读过私塾者都是占了便宜的。”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今天学习国学经典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但这种方法过分注重古代经典诵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割裂了诗文的美学价值,使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相当程度的畏消猜败难情绪和厌恶感,这正是其不足之处。

二、学习国学经典的正确方法

我们认为,学习国学经典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审美愉悦和文化认知的融合,既彰显重视传统国学修养和关注现实人生之理念,又兼顾人文内涵的完整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使学习者在国学经典的研习中得到深厚的人文精神熏陶。

(一)要重视熟读国学基本要籍

我国历代着述繁多,浩如烟海,仅以历代史书《艺文志》《经籍志》等所“着录”的图书来说,为数就甚为可观。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收录的图书则有3470部,7918卷;此外,“存目”部分也多达6819部,9434卷。如此之多的古籍,一个人即使穷其毕生精力,也不可全部读完,实际上也完全没有这种必要。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其读书治学的时间,也就只有数十年,因此,对浩如繁星的古籍要有选择、有侧重地去读。有些基本的典籍,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读,有些还需要熟读。这些基本典籍,包含在兆大经、史、子、集之中,如“经部”中的《论语》《孟子》《诗经》等;“史部”中的《史记》《汉书》等;“子集”中的《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等;“集部”中的《楚辞》《文选》《唐诗》《宋词》等。这些基本典籍,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蕴涵宝贵的人生哲理。不仅专治国学的人要熟读,就是治其他学科的,如理学、工学、农学、商学、管理学的人,也都应该好好学习。

(二)要把握学术发展的路径

所谓学术发展的路径,主要有:(1)指每一学术发展的过程。如我国的诗歌,从古诗到乐府,从乐府到律诗,其发展的过程都要明了,才能掌握每一种学术或文体发展的特点。(2)指每一阶段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渊源。了解每一阶段重要学者的学术成果和渊源,可以看出每一时代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清楚地认识学者治学的过程。(3)指每一个时代的学术风尚。了解每一时代的学术风尚,有助于了解每个时代学者学术历程形成的原因及其成就的时代背景。掌握学术发展的路径有两种方法:一是熟读史书中有关《艺文志》或《经籍志》等目录文献。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这些史志除了着录当代人的着作外,还着录前代人的着作。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史志的类目及文献,了解每一时代的着作及当时的学术风尚。二是熟读记述学者传记或学术渊源的书籍。记述学者传记一般收录在史书中的《儒林传》中;介绍学者学术渊源的书籍,有刘元卿作的《诸儒学案》、冯从吾作的《元儒考略》、黄宗羲作的《宋元学案》及《明儒学案》,徐光启作的《清儒学案》,江藩作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及《国朝宋学渊源记》等。从这些着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者的学术渊源,以了解某一学派、某一时代的学术发展过程。例如,《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着作。《明儒学案》把明代各派的学术渊源、学者传记和学术宗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部系统完整的学术思想史巨着。

(三)要具备起码的古代文化常识

国学经典涉及的人、事、物非常多,学习国学经典,需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古代天文、历法、地理、乐律、礼俗、宗法、职官、科举、姓名、宫室、饮食、衣着、车马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一定古代文化常识,才能更好地读懂国学经典;只有具备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才能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登堂入室、左右逢源。比如在古籍中,就有许多文献是涉及天文知识的,如果不了解起码的古代天文知识,就很难对古籍有较透彻的了解。例如,李白《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诗,苏轼《前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其中“参”、“井”、“斗牛”,尽管书上作了解释,但学生们仍然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掌握古代天文中有关“星区分野”的知识。《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根据二十八星宿与十二州国分野表,我们可知,“扪参历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高峻艰险,而且说明了其位置。同样,“斗牛”二星也表明了赤壁所在地。掌握了这些文化常识后,在阅读王勃《滕王阁序》开头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据表就可查知“翼轸”二星是楚地分野,滕王阁在南昌,南昌汉时属豫章郡,战国时属楚地。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已经注意到后世读书人缺乏天文知识的状况。他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四)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国学经典,必须熟悉常用工具书的体例和用法。工具书为我们准备了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可供读书治学随时查阅。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效能,就要勤翻勤查。所谓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善于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中文工具书的种类很多,根据编制目的、收录内容和功能用途,一般可分为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表谱图录等几类。其中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句的工具书;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有些类似专科性类书;年鉴汇编一年内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手册汇编某一方面经常查考的文献资料;书目着录图书书名、卷数、着者、版本等项目的目录;索引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查考线索;表谱包括年表、历表和其他表谱,是供查考历史年月日、历史大事、人物生卒年以及职官、地理之沿革;图录包括地图和其他图录。对于国学经典中不认识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字典词典去解决;利用类书、政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工具书,能帮助我们从纷纭复杂的名物制度和典故资料中,找到某个名物典故资料。因此,掌握工具书是阅读国学经典必备的条件。

怎样才能更好使用工具书呢?我们认为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了解工具书的编制体例。二是要熟悉工具书的查检方法。三是要了解同类工具书的异同。四是要随时掌握新的工具书与新信息。五是要对工具书的解释作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信从。我国工具书编纂的历史悠久,如果从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和最早的词典《尔雅》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工具书的编纂都是服从于一定的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着某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们的认识。因此,工具书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例如《说文解字》解释“三”字说:“天地人之道也”。解释“王”字说:“天下所归往也”。解释“神”字说:“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的意识。它可以使我们对汉代人们的认识有所了解,但不能搬用到今天的生活中,更不能认为这样解释是正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新编的工具书较之古代编的工具书,有了很大的进步,字(词)义的解释不仅科学,而且通俗。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利用新编的有关工具书。总之,工具书往往只能为我们解决疑难问题提出些参考意见或线索,真正解决问题,还要靠自己利用工具书提供的材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分析。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我们运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一定会提高。

❺ 现在孩子学习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对孩子有哪些好处

现在孩子学习的《国学经典》、《三字经》等经典诵读教育,其实简单的说,对全脑发展都有帮助,好处要从大的方面看,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诵读国学经典,相当于和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轻松地接受他的教会,吸取他的智慧,也是这位智者说的话、讲的道理我们不是太理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会就会越来越深,这是智慧也会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我们会运用在生活、工作、学习、处事等各个方面。人格优化,身心健康。

❻ 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和重要意义

一些 国学经典 的篇目是大家在学习语文时经典诵读的,除此之外,阅读国学经典还有很多的好处和重要意义。以下是我整理的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和重要意义,欢迎阅读!

↓↓↓更多国学经典的认识和心得内容(详情入口↓↓↓) ☞☞ 学习国学经典的 心得体会 :感受国学经典智慧 ✔✔ ☞☞ 学 习国 学经 典的心 得体 会:国 学经 典博大精深 ✔✔ ☞☞ 读国 学经 典后的感 受作 文:民 族文 化源远流长 ✔✔ ☞☞ 读国 学经 典的方 法和建 议:坚守基本点潜心静气 ✔✔ 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第一,国学经典诵读能够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 文化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特别是那些经典的篇目能够让孩子的智慧得以提升;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能够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一种素质 教育 ,能够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开发,使得孩子的道德、文化、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好处

(1)记忆能力:孩子天生都是记忆的高手,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能够背诵整篇整本的经典, 记忆力 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语言表达能力:读经让孩子开口说话,加上经典里丰富的词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我们准备的领读语音是标准播音员的声音,可以校正 儿童 的普通话发音,即使父母亲普通话不标准,孩子也能掌握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3)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能过指读,能轻松解决孩子的识字问题。在我们的读经教育中,识字变得非常简单,一个月认识成百上千的字,对多数孩子都是小意思。识字关过后,孩子基本都能自行阅读儿童读物,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4)理解能力:掌握了大量词汇,认识了大量汉字,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5)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养成:如果说以上能力的提高,都不算什么的话,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才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经典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经典都是在各种规律,讲讲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过读经,很容易把孩子的道德层面提高。

(6)性格的改变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对一些生性好动的孩子,能有效的改变其多动的性格。天天坚持读经,慢慢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为读经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说,读经是一个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其他单项技能的教育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比如理解能力强了,记忆能力强了,识字多了,特别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就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说,读经与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是不矛盾的。表面看,读经会占用一点孩子的时间,好象是增加了负担,但这种局面很快就会改观,随着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读经根本不会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因为学习能力的增强,从而会减轻其他方面的学习负担。

名人谈国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宋代的张载说:国学阅读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根深才能叶茂,如此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好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大众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已经明白了人文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见2008年《人民日报》)

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说:“有人曾问国学究竟有什么用?要说没用也真没用,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投资赚钱。但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能够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见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立并举办首次国学研究论坛纪要〈中国青年报〉2008、7、13)

认为:一个民族的疆土被人用武力占领了,还可以收复;一个民族的文化被人灭绝了,或自己抛弃了,则万劫不复!他提出对待国学的三种态度:分析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开放态度——不封闭自己,既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前瞻态度——正确对待古今关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国学院院长纪宝成说:“当下我们社会上出现的急功近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现象,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不时冒出一些荒诞、浅薄的文化现象,这些都与 传统文化 的断层、缺位有很大关系”(见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立并举办首次国学研究论坛纪要)

汤因比说“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

周易: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国学大师南怀谨:“为什么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文汇报》2006、10、19)

台湾诗人余光中:“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汉语承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其保持生生不息活力的本源。汉语生动、传神、形象、富有乐感和神韵,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它高度成熟,重复资讯甚少,文字有涯,却可以遣词无限,我啊,可算是一辈子鼓捣外文,比较了一生,还是说一句:中文最美!中文最善!”(《新民周刊》2008、2、6)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传统经典的滋养。阅读之于生命,人们习惯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试想,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了然于心,熟能称诵,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就与你的生命相伴了。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没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看了读国学经典的好处还看:

1. 学习国学经典感悟

2. 传承国学经典的意义

3. 国学经典家长感悟

4. 2017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5. 对国学经典的看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