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朗读经典阅读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歌词和谱曲哪个更重要 2024-12-26 01:17:29
哪里有批发儿童围巾 2024-12-26 01:10:10

朗读经典阅读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4-11-24 10:37:05

经典诵读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经典诵读提高语文素养,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诵读提高语文素养篇一

一、什么是诵读经典

打开历史的开篇,中华民族就有“诗书礼仪之邦”的美誉。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着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着作。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二、诵读经典对语文的影响

1、经典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积累语言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要求对感性的、现存的、优秀的、经典的语言进行借鉴性的储存。经典美文是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因此,对于经典美文的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诵读的。诵读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诵读的成效往往体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如果不让学生诵读就希望其能写出佳作,那只能说是在逼学生抄袭名文。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这诵读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着,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3、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分析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诵读。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以前背诵下来的经典美文,就可以慢慢的理解吸收,融会贯通。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

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

4、经典诵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在经典美文中体验其“真善美”,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个性张扬中潜移默化地培植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美满。

三、诵读经典美文的正确方法

1、学情分析,适龄阅读

“经典美文”是通古今、重感性、达知性、长抒情、教于人、树于心的精髓文章。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据每个年龄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经典读物,可以更多的让学生理解美文的道理,又能熏陶学生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启蒙阶段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短而精,学生容易接受,但是涵盖的知识却不少,真是不可多得的儿童经典读物。儿童易记,其中的道理在日后的成长中也终身受用。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从容易的入手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浅易的经典美文中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其中的道理和意境,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他们一步步自我探索,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记忆则更加深刻。

3、时习而温,以写助读

看过一遍只是短暂记忆,不足以受用终身。“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更多的理解美文,更能稳固的积累语言素材。在我们诵读过的很多美文中,我们可能读过很多遍,但是还是不够牢记。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背得更准确,效率也更高。

4、摘抄经典,爱美成“瘾”

碰到美文中的经典的句子和词语,可以用摘抄的办法加深自己的印象,也通过书写给自己留下一个美丽的记忆。通过“美”的感受,让自己的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诵读美文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持之以恒,反复的诵读才能体会美文中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在日积月累的美文熏陶中,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经典美文的诵读,在于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诵读美文的习惯。这不仅仅有益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熏陶和美好,那份哲理,在圣贤的光环下,我们将受益无穷。让我们从现在起,让孩子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伍,让智慧的源泉滋润儿童的心田!

经典诵读提高语文素养篇二

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特别是古典诗词,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在读中领悟诗文的意境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教学这五首诗时,第一,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潜能,展开联想,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如从“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中的“压”“低”,引导学生联想到似锦的繁花缀满枝头的盎然春景。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尽”两字,体会诗人怅然若失,面对长天碧水的落寞情怀。从《示儿》一诗中的“悲”字,体会诗人弥留之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凄凉之景。从《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喜欲狂”,想象诗人的手舞足蹈,喜极而泣;第三,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可配以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配以节奏舒缓、抒怀的古筝曲,《示儿》《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则配以激昂的琵琶曲。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诵读的方法有很多,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笔者在实践中就向学生提出了“天天读古诗,早晚十分钟”的口号,并开展了“四个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周一节诵读课、一月一次活动课、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古诗文读书节。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Ⅱ 近行诵读经典的意义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掏溶出 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 能尽其用。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 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 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 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 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调用能量之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 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 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 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 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 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 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 我们一年级的孩子读经典能达到倒背如流。他们每次背诵常规语文的时候也 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 试验再次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
二、有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发展语言。 叶老说,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 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我们每天坚持不懈,读 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 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 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 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也是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 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我们的孩子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 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三、诵读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 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 现自我。 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常规语文的核心也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 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让我们理解课文思想更有广 度与深度。 让学生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的意义是深远的,请让我们一起 与经典同行。

Ⅲ 诵读经典是什么意思

意思:朗诵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作。

诵读,拼音是:sòng dú。

意思:熟读;背诵;吟诵。亦指诵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

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作《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原句:“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翻译:常为人雇用抄书,以此换取纸笔。抄完书后,他也就将那部书全部诵读完毕。

经典,拼音是:jīng diǎn。

意思如下:

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着作。

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着作。

3、着作具有权威性的。

出自: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作《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原句:“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

翻译: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

(3)朗读经典阅读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有关诵读的名言警句: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处: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翻译:读书只有读透书,博览群书,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出处:宋代思想家朱熹所作《学规类编》。

翻译:读书的办法没有别途径,只有是坚定毅志、虚心学习,反复的钻研,才能算功夫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