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藏传佛教经典道德教育思想有哪些
扩展阅读
宝来经典如何拆卸大灯 2025-01-11 03:48:57
孩子被起外号怎么教育 2025-01-11 03:22:56

藏传佛教经典道德教育思想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4-10-21 00:07:06

① 出家人(尼姑)的日常生活规律

不吃饱,不多穿、不能吃肉,不能说赃话,不能乱跑、不能大叫、不能笑、不能哭、不能骗人…

② 如何教孩子学习经典文化

如何教孩子学习经典文化

针对我们现在的学校以及孩子的家长,如何的教孩子学习经典。报告的题目经典教学法。

如何教孩子学习经典。七个小的专题。

经典教学法,首先要清楚到底什么是经典。

第二个,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经典的教育或者是教学工作,内容都比较的零散,从一个系统的角度讲一下经典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三个,因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经典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第四个,经典教与学的主要的方法。主要是落实在七八岁以前的儿童。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典范。主要是指老师的作用,以及是经典的价值。学生主要是指模仿,以模仿来学习。

第五个,从汉字的音、形、义的三要素,来谈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命名为教学三步曲。
第六个,主要讲蒙学阶段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或者叫经典的教育,它有四项主要的内容,从这里面挑出一部分内容教如何的写字。

最后,作为一个家长、一个老师日常的三类教学法。

什么是经典。经就是经常经常,所以经就是常,常就是经。历史朝代的不一具体有几个经有所不同。孔子时代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又扩展成十三经。那么什么叫典呢?我们叫典则典则,典就是则。典着重于讲规律、原则、常道。相当于天道法律,就是经常和典则。这就是对经典最简明扼要的解释。

具体到中国经典教育,经典教育三个阶段。

蒙学阶段,“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是弟子规》。神通诗也可以入校本教材。

小学阶段,主要是有: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说文解字,尔雅和孝经。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朝代的太学,他把说文解字纳入到大学的范围之内。
大学阶段,主要是指《四书五经》、扩展看去就是指《经史子集》。中国蒙学,小学和大学的经典,

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法国的时装设计师叫约翰.圣罗朗对经典从本质上、从时间上,对它进行了定义。时间上从不过时,就强调经典的永恒价值。空间上从不流行,就是强调经典的相当高的品质。所以什么叫经典?所有从不过时,但也是满大街都是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并具有相当品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经典。不仅中国传统的经典书籍,只要是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任何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叫经典。唯一衡量的时间,唯一衡量的标准,他所流传的时间,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什么是中国的经典?就是中国所有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中医、皇帝内经,武术,少林易金经当然是。所以明、清的家具,还有中国山水画、汉字、阴阳、五行、八卦等等。中国以孝为先的伦理道德及思维方式,比如说站如松,行如风等等,这些行为方式,都应该称为经典。所以,经典他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书籍,它还包括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教育的方式,包括了很多除书籍以外的琴、棋、书、画、武术、周易、礼功等等,风水以及传统的纺织工艺等等。所以,经典并不是说,只有孩子或者是只有我们想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去阅读和背诵的,其实经典他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产方式。

一个日本人深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用风水布置自己的房间,穿我们中国过去传统的服装,读繁体字,竖版本,线装书,他所用的家具也基本上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家具。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这个中国人不一定是中国国籍的,他很可能是一个日本国籍的。一个美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心一意的研究我们中国的古琴,为了研究古琴,他长期隐居在香港一座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一座岛上,一直打光棍到五十岁。在我们中国的古琴史上,有一个着名的琴谱,叫神奇密谱。那里面有六十四个琴曲,这位美国人是全世界第一个把神奇密谱六十四首琴曲全部弹出来的.

他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他在纽约的哈德森瑞尔对过叫new jersey新则西洲的家具都是在潘家园买了之后运到美国去,他的墙上是古琴,桌上也是古琴,他的装饰品,是书法这还有线装书。他怎么旅游呢?他就是带上他的古琴到洞庭湖,在洞庭湖畔弹《洞庭秋思》。然后他跑到孔子故里曲阜弹孔子读易,弹幽兰。所所以,经典,不光是一种学习的材料,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背诵经典读经典,不光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事情。因为,他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中国的经典教育,我们如果说是超越了书籍,那么我们再来看他是一个无比丰富的系统。他几乎包括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所有的门类,所以我们并不是说只有家长和学校才能参与到中国的经典教育中,而是说我们各行各业无论是你搞房地产的,还是搞音乐的,甚至你是搞摇滚乐队,油画的,你都可以参与到中国的经典的学习以及是中国经典教育中来。

我们为什么说称经典教育而不称中国传统教育,因为传统在英文当中叫tradition或者是traditional。他所对应的叫moden。这是一个对词。我们现在把现代和现代化的作为是一个好的先进的光明的。那么他的对立面叫tradition或者叫traditional。那么他就代表了由某种意义上的,过时落后的封建的含义。所以当你说你们家的孩子学习的或者是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那么你从你叫这个名称的一刹那开始,就意味着你们家的孩子已经在接受一部分是过时的,落后的,封建的教育。所以不提倡叫传统教育,因为传统教育的来源就是站在了现代教育所有的英文moden tradition对立面,所以我们不能叫传统教育。

第二个为什么不能叫儿童读经。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清政府,开始建立我们中国新的教育制度,那个时候仍然保留了两门课,一门课叫读经课,还有一门叫修身课,大概是到了1921年和1922年的时候,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教授,他当上了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把最后两门课取消了。所以读经仅仅是经典教育或者是经典众多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所以你如果把我们现在已经是初具规模并且具有远大前程的一种教育运动,就称儿童读经。那就是以偏概全,以一门课来替代整个教育运动。所以我们也不能称叫儿童读经。

当然我们也不能称国学教育。为什么?因为是国学教育大约是1900年以后才有这样的称呼。大量的西方的学术理伦科学以及教育涌入到我们中国,为了跟西学相对抗,章太炎先生提出了国学的概念。也就是说,100年前国学教育或者是国学根本就不存在。如果称了这个国学,那么它的对立面是什么?就是西方优秀的科学技术以及是西方的经典教育。那所以你如果把自己学校或者是家庭传授的教育称为国学教育,那么从你叫这一名称的那一刹那开始,你已经把欧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给它排除在外面了。所以,这就是我们说为什么不叫它传统教育、儿童读经以及是国学教育,我们叫经典教育。在西方也有经典教育,classical ecation或者是另外的一个名称Liberal arts ecation叫博雅教育。所以,我们之所以称经典教育,是因为我们不仅要全面的继承我们中国的经典,我们还要敞开胸怀,我们还要全身心的接纳欧美及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教育。

现阶段,中国经典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不可能是一种大众教育,只能是小众教育。为什么?如果说从博雅教育的角度,从历史上来说,谁有资格进行琴棋书画的教育呢?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家长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必须要有和经典相应的眼光、气度和魄力。所以目前说经典教育,它应该是一种精英教育和小众教育,有这样一部分精英的家长,对他们的孩子实行了精英教育或者说有一部分精英的老师和校长,对他们的学校里的儿童或者学生实行了精英教育,起到了时尚领导者的作用。然后,往下传播,往社会上传播,逐渐逐渐的给它普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但是目前,它不可能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应试教育完全不与经典教育相违背,反过来讲,经典教育完全不和应试教育相违背,因为我们的实践已经是证明,只要是经过了经典教育的训练的孩子,他会更加安静,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记忆力也会更加好,道德品质等人格的发育,将会更加完善。当前学校教育是应试教育加素质教育,将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最佳选择是应试教育加经典教育。

凭什么把经典教育分成,蒙学、小学和大学?《三字经》里知某数,识某文,凡训蒙,须讲究,所以训蒙训蒙,其实就是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的主要的标是什么?就是知某数,识某文,就是识字。区别一个人他是不是文盲,就是看他识不识字。所以识字,是文盲和非文盲主要的标志。经过了蒙学,他就可以扫盲。把一个人从原来蒙昧的状态,马上就扫盲,然后进入到一种能够读书识字的阶段。

小学阶段就要详训诂,明句读,训诂的含意就是强调汉字的每一个音形义,它有多少种写法,这个文章一拿过来,我在什么地方要停顿,在什么地方要有标点符号,我们清清楚楚,所以“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就是蒙学完后之后就是小学,小学完后之后才是四书,四书完了之后应该学《孝经》,学完这五本书之后,然后我们说是再读六经,当然,这个诗书礼乐春秋,其中的《乐记》或者是《乐经》,现在已经是失传了,所以现在就变成了五经,四书五经读完了以后,经史集方读此,然后再读什么呢?然后再读诸子百家,就读老子,庄子,孙子等等,经子通了之后,然后再读历史,所以,是一步一步,就像台阶一样不能够乱。藏传佛教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讲次弟,比如宗喀巴大师,他有一本书叫《菩提道次第广论》极其的讲究次第,那么我们说中国的经典教育他也有次第,所以不能够乱,不能够一开始就读《论语》,一上的时候就读《易经》。前面没有打好基础,所以他读的时候就很困难,很多的推广中心让我们很小的孩子一上来就读《论语》,就读《皇帝内经》、就读《易经》,结果,进退为难,最后连孩子读经的积极性全部都破坏掉了。

清代的一个学者,他写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呢,就仿佛用文字画就的一幅漫画,在清代的一个普通的私塾里面,小朋友就象一群乌鸦在那里读,就是蒙学经典,然后是小学经典,,中国过去强调的是书声朗朗,所以大家都是声音很大,所以众声齐声吼喉咙,从哪里开始呢,赵钱孙李,周武郑王,所以从《百家姓》开始,完了之后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千字文》完了之后再《三字经》《三字经》完了之后《鉴略》《千家诗》完了之后是《神童诗》,其中有一两个小朋友聪明绝顶,他的学习进度很快,所以很快就学完了“蒙学”和“小学阶段”,他就直接进入到“大学”。

中国的经典教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叫蒙学,对应的这个经典叫《三百千千弟子规》。小学《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说文解字》,《尔雅》和《孝经》。《大学》就是《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现在的推广中心,他们仅仅重视经典,但是忘掉了孔子在他生前就确定了两大教育内容体系。那就是《六经》和《六艺》。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经是静的是长的是不变的,《六艺》是要动的,并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六经》和《六易》就相当于我们经典教育的两个轮子,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大陆的经典推广机构只重视《经》而不重视《艺》,甚至彻底的把这个《艺》的教育完全忘掉了。《经》的内容,我们说它基本上是从孔子时代就已经奠定了一个基础,它的内容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艺》的教育,不是艺术而是技艺,技艺的教育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如果说是阅读中国文献的话,我们都可以发现,有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叫“古六艺”,比如说,琴棋书,琴棋书画,或者是诗和茶,象这样的,我们完全可以给它命名成经六艺。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小朋友读《四书五经》或者是读《三百千千》的同时,我们能不能让他同时学钢琴、小提琴,或者是电脑呢?当然可以,因为,这统统都可以说为新的技艺教育,这就是孔子他所确立的两大教育体系,我们绝不能只重视《经》而不重视技艺的教育。

如像德、智、体一样,再给它细分,经典教育有三大内容,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遵循孔子的两大体系,除了经典和艺之外,因为主要让小朋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所以我们把他的道德和生活习惯单独给他列出来,以《弟子规》为主,以及是以洒扫应对进退为代表的为人处世的习惯,所以由这三个方面就构成经典教育的三大内容。好,这个是需要读的,这个是需要做的,这个是需要自练的,我们说一和二,它基本是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第三个是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代的。

中国经典教育的基本的原理,总结成八个字,能动能静,文武要均衡。儿童经典学习的课程,要符合能动能静文武均衡的经典教育的原则,就基本上是抓住了要点。在中国古代,乃至到现在,古琴是在记忆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因为琴是中国雅乐,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琴区别于其它所有的乐器,还有一个名称它叫道器,还是我们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工具,在大陆的或者是在海外的中国经典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把古琴教育纳入其中,在我们孔老夫子那个时代,就已经说是这边放琴这边放书,琴和书,琴和书都是要并重的,书法那当然就不用说了,书法它不光是一种艺术,并且它还是一种特别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他要抄写,他要熟悉这个字的形状也就是写法,他一定是可以通过书法的这种方式来进行练习,当然我们说书法练到很高的水平,上升到艺术的水平,那就成了一种艺术。还有武术,孔子像一般是配一把宝剑的,所以孔子他这样的一个打扮,那就表明了武术是中国经典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无论是男孩或者是女孩都可以练,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当地的条件,比如说选择是练哪一种,内可强身健体,外可防身自卫。所以,对我们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是对我们的孩子的身心的安全都很有帮助。还有一个,我们的小孩他也需要懂得一些养生的知识,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的习惯。所以,我们说真正高水平的中医并不是治病,而是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养生。北京有老中医开办了儿童中医学习班,效果相当好。其中有一个人是三岁学中医,七岁就开始出诊,给人看病,一直看到现在。除了古琴,中医,武术之外还包括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女孩子在七岁的那一年的农历的七月七日开始,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那一天就要开始学习女工,就要开始学习绣花,所以像这样的这种方式的是培养,我们说是培养女孩的审美品质,以及是培养她心灵手巧的很棒的一种方式,如果说,她心灵手巧到一定的程度,那她完全可以不找工作,也可以教我们孩子电脑,但是一定要等到他把我们中国的经典教育,中国的经典文化打下相当好的基础以后,用我们中国经典教育的方式,就是要让最高水平的人师资来教我们的孩子。比如说让他去学电脑,一定要找一个,在你方圆几十里之内一定要找一个有相当水平的最高水平的电脑高手来教你们家的孩子,并要一对一教,这就是经典的教学方式。

黄金万两不如一艺随身。我们中国各行各业无论是哪一种技艺,它统统都可以分成六个境界,哪六个境界?第一个,以掌握工具为主,就是必须熟悉器具,比如说你要想运用电脑,如果你连电脑的电源开关都不知道在哪里,连开和关都不知道,是不可能把电脑学好的。所以,对器具一定要熟悉。然后,通过熟悉之后,进行学习,达到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人JPK。如果器物,比如说古琴,键,人JPK。那键就相当于你的手,就说这个琴和你的身体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人,这样的孩子就称为有什么啦,有技术了。有技术了,但是光有技术还不够,一定要掌握背后一定的理论,也就是说光会弹琴还不行,你撑死只能当一个琴师,但是你要懂得古琴后面的很多很多的知识和道理。这样就上升到学问学术的高度。所以有一个光会弹琴的人上升到这个高度,他就懂得了琴学,才弹得漂亮。像芭蕾舞一样的优雅。上升到艺术的程度,给坏蛋是绝对不能弹。所以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把所有的东西给他融汇一体,这就叫道。什么叫琴道,首先你得掌握古琴,然后你会弹,你的手和琴的匹配特别的熟练。你又掌握了一定的琴学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同时又具有相当的道德修养,一以贯之,融会贯通视为琴道。这样的道理完全可以。

比如说是,绣花,女孩子绣花,你对线,对针,对绣的掌握。掌握了之后你就具有了绣技。但是还不行,为什么要这样绣,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图案,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你都要掌握。所以这就叫绣学,绣艺。最后,还讲绣姿,绣容,绣德完全融会贯通,视为绣道。其他统统都是如此,比如跆拳道,剑道,茶道,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经典教育的三大内容体系,第一是经典,第二是道德生活习惯教育,第三是指技艺教育。第三部分内容是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他相应的经典教学方式。现在有一种说法在我们经典教育界很流行,说是我们的儿童要抓紧时间必须在13岁之前学习经典,过了13岁就没有用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都很奇怪这个13岁是哪里来的,最后我查了《皇帝内经》查出来,男孩和女孩他完全不一样,所以按照《皇帝内经》女孩子的生理周期以7年为一个阶段。所以如果说,人到了青春期,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她的理解能力上升,情感开始萌动,这个时候她的确记忆力下降。如果说这不是13岁,14岁、所以女孩子,她要抓紧在多大之前加紧以读诵为主的经典学习呢?那在14岁之前。然后,14岁以后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再进行经典的学习了呢?我这个地方就有一个活的例子,就是我沈立本身,我是28岁开始学习经典的,很困难,但是无所谓,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句一句话地学,都没有关系的。所以女孩子过了14岁那就进入了成人经典教育阶段,并不是不能学,而是学习的方法产生了变化。她不能够以背诵为主了,要以什么为主呢?以理解为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成人经典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孔子说,活到老,学到老。只不过是少年儿童如朝阳,如果年龄大了就相当于如日中天,相当于下午的太阳。稍微的会吃力一点。但是并不是说是成人就不用学习经典。我碰到很多的老太太七八十岁,文盲一个,但是她们能够背诵《心经》。她们能够背诵《大悲咒》。甚至我碰到各别虔诚的老太太她能够背诵《金刚经》。所以一样,当你人,我们说是老子说是“能婴儿乎”(这句话不明白),当你把你自己的身心亲近反璞归真到儿童的状态一样,哪怕是七八十岁了能够像儿童一样天真烂漫,记忆力很强,可以背诵很多的经典。那么,男的他是以8年为一个周期,他什么时候进入青春期呢?16岁。所以,男孩子什么时候进行以读诵为主的经典学习呢?16岁之前。那16岁之后,并不是没有用了,就不能学了或者效果不好了,他就进入了成人经典教育的阶段。这并不是我自己说的,这是中国中医第一大经典《皇帝内经》上面所总结的。所以,儿童经典教育他如果有一个年龄的阶段,他应该是什么呢?他应该是女孩14岁以前,男孩16岁之前,那么女孩14以后,男孩16岁以后就进入什么呢?就进入到成人经典教育的阶段。这个阶段特别特别重要的,你看,这个是孔子,他对他的一生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他的重点是什么呢?你看,要到青春期,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公司,他一定要树立远景,目标,愿景。为什么呢?是因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可以超越很多困难,就可以超越感情上很多的波动。然后集中精力用意志力用人的理想的力量来超越身体上的波动。然后经过15年觉醒,到了30岁的时候在思想上等等。在思想上,工作上都能够获得相对独立自主的状态,然后有40不惑,50知天命等等。有这样一些说法,这就是孔子对于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一种总结,那么说经典教育他的目标,是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而有所差异,当我们的孩子,比如说中国过去他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蒙学,大概4岁左右。4岁之前怎么办呢?4岁之前我们的小朋友并不是要让他学多少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像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幼儿教育的要点是什么?是内安详,外恭敬。内心要安详,体现到他的外表和行为,对人对事一定要恭恭敬敬。这就是3、4岁之前孩子并在于学习很多的东西,一定要保持他的天性,他什么样的天性呢?要挖掘和保留他静定的天性,然后一定要把握人生一个最重要的基础,那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叫三岁看大,所以三岁之前主要是给他养成静定的天性。
(全文见附件)

③ 道家的八卦图和佛家到底有什么关系

八卦图和佛家有联系,在藏传佛教的唐卡里有时也会见到八卦图案 。这些只能代表对八卦的部分运用,而不能与八卦画等号。

藏传佛教中传说莲花生祖师游汉地五台山,蒙文殊师利菩萨传授五行八卦之术,所以在藏传佛教的唐卡里有时也会见到八卦图案。

在汉传佛教地区,八卦一般被认为是道教的产物,视作外道。佛教戒律中有为了避免讥讽和误会而放弃做某事的例子,所以佛教徒一般不会使用八卦图案,是为避免引起误会。


(3)藏传佛教经典道德教育思想有哪些扩展阅读:

八卦与道家的联系: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家的修行,追求的是长生久视、逍遥物外。方法就是道法自然。道家修的道,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修。这个八卦图,就是道家发现的自然规律之一。

八卦最早20万年前伏羲发明先天四卦。一万年前伏羲风昊加入四方方位发明八卦。一直到现在八卦镜一直是人们喜爱的名俗必备品。但八卦并不是算命,而是是远古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产生的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一种归纳。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运用了八卦的一些思想的一种宗教形态,它不等于八卦,也不是由八卦体系运用的必然结果。

④ 佛教的特点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着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的,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在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作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作:觉者。
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有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着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着的《什么是佛法?》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释:‘“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射我的是谁,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种类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若如此追究,在未得到这些答案前,这个人必当死亡了。’ 其实现实中的问题是,先把箭拔出来治疗伤口,而不至于因等待答案而死亡。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微扯远了点儿,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观点,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哪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持续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里有创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永恒不变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因为众生所处地方不同,所以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他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着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同时也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为数不多的后者之一。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中,佛教一直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讲和谐才是最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着: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就是千千万万的人类,包括以前、现在和未来的,也因此而莫名其妙地跟着受苦了。
依外教的解释,这叫做‘原罪’的遗传。不过;我只听说过某些疾病会遗传,没有听说过‘罪’也会遗传的。除了古代专制野蛮时代,一人犯罪,全族会遭受诛连,以致被斩尽杀绝而外;现在任何一个进步的文明国家,父亲犯罪,父亲坐牢,跟妻子儿女扯不上半点关系的。
而佛教就是这种主张:佛教认为一人做事,一人承当,父亲杀人,儿子是下不了地狱的。(儿子也不能代替父亲受罪。)
我有一个要好知己,他本来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以前我们常为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的故事,辩得面红耳赤。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谈话:
‘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乐园呢?’我问。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他违抗了神的命令。’
‘请问神是全知全能的吗?’
‘是的,它是全知全能的。’
‘请问全知全能的神事先晓得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吗?’
‘不知道的,因为神要试验亚当、夏娃是否听他的话。’
‘既然神事先不知道,那么他还能被称作全知全能吗?’
‘咦?喔,错了,上帝事先当然是知道夏娃会受不了引诱的。因为他是全知全能的主呀!我真该死,刚才我冒渎了神,说他事先不知道。’我的朋友见风转舵,可是他没想到另一边也是死巷呀!
‘好,全知全能的主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故意纳人于罪吗?’
‘咦?’我的朋友终于为之语塞。
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被赶了出来的。我们也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跟着受苦了。
不管如何,神的话总是对的,违抗神的话,后果就是这样悲惨。但是神自己却不自我反省,他自己的‘话’是否合理?是否自相矛盾?是否太武断?太专制?
除此以外,在各种宗教经典中,时常记载神因人的不听话而震怒的故事,处罚的方式包括用惨绝人寰的洪水来淹没人类;用瘟疫来杀害人类。
在佛教经典里,绝对找不到佛会发怒的记载,更不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处罚方式。在佛四十九年的教化中,弟子们所看到的他们的导师,总是和颜悦色,慈悲安详的,他对好人如此,对坏人也是如此。
佛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绝不强迫弟子们接受,他还鼓励他们怀疑发问。一直到他八十岁在婆罗双树间即将临终时,仍然谆谆地教诲,反复地询问弟子们还有没有疑问。
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
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
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
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