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了义经典有哪些
扩展阅读
怎么在同学群屏蔽某个人 2025-02-01 19:40:53

了义经典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5-11 18:47:30

Ⅰ 了义的了义与不了义

一、宣讲的必要
佛经浩渺无垠、博大精深,佛经的表达方式与陈述内容,也有看似矛盾或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没有适当的方法,仅凭自己的智慧去抉择,就无法全面通达、深入理解,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问题。
闻思的时候,有几种方法,是开启佛经宝藏之门的金钥匙,了义和不了义、四依法等都属于其中之一。
二、了义和不了义的定义
“了”字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意思;第二,是全面了解、毫无保留的意思。“义”,就是佛经的内容。
有些佛经或论典虽然讲了自然本智,但只讲了一部分,没有讲得很彻底。比如第二转法轮所讲的中观见或《般若经》,虽然描述了一切法的本质,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讲得非常透彻、非常清楚,没有任何保留。但从光明、佛性、如来藏的角度来讲,却没有讲完,而有所保留。即使很多密续中所讲的佛性、如来藏、自然本智也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些经论或密续的内容,都是不了义的。
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就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了。无论空性还是光明,都给予了完整、透彻的阐述,没有任何保留。密宗的时轮金刚、大圆满就讲得更加透彻。这些佛经或续部的内容,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叫做了义。
小乘佛教不会出现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因为小乘佛教只承认第一转法轮的四圣谛,他们认为这就是佛陀唯一的终极思想。除了四圣谛,不会有更高的法。
而大乘佛教却有了义与不了义的说法,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佛传法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了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
三、如何判断了义和不了义
以三个标准,可以判断出了义和不了义:
第一,用意:佛讲的同一句话,除了字面的意思和内容以外,还有其他的用意;
第二,目的(必要):佛所说的有些话从字面上看虽然不符合事实,但他这样说是有目的、有必要的。当然,广义上讲,所有的佛经都有目的,但不了义的法,却有着特殊的目的。
第三,以理妨害:是有理论或逻辑的妨害。以上两个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叫做以理妨害。比如说,佛所讲的一个观点,却存在着其他非常具说服力的逻辑可以予以推翻。因为这个逻辑或理论对佛的这个观点有妨害或损坏,可以证明这个观点是不究竟、不符合事实的,故称为以理妨害。
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叫做不了义法。
佛传法的时候,为了度化某些根基的众生。会在字面上讲出另外一个意思。举一个例子:有些佛经里面说过,物质是真实存在、是实有的。虽然从字面上看,佛肯定了物质不空,不是虚幻,而是真实不虚的。但这不是佛的真正用意,只是佛考虑到,虽然世界不是真实不虚的,但从凡夫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五种感官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是很真实的。所以佛也没有完全撒谎,他这样讲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化某些暂时不能接受空性见解的小乘根机的众生,因为他们只能接受人无我,而无法接受法无我,所以佛就采取了次第逐步引导这些众生的方式。
如果我们仅从佛的字面上去理解,认为这个世界是实有的,那就会以理妨害。推翻此论点的逻辑,就是《中观》所讲的逻辑或推理方法。
如果没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方法,佛经相互之间若发生冲突、矛盾,我们就无法判定世界到底是真还是假。所以,这一判断标准,就像一把开启佛经宝库的金钥匙,让我们能一眼区分出浩如烟海之千经万论的究竟密意。
四、了义佛经的定义
第一,除了字面内容以外,没有其他用意。
第二,除了度化众生,让我们明白真理以外,没有其他目的。
第三,不存在其他逻辑可以否定的可能性,所讲的观点是很清楚、很透彻、很正确的。
在理解了义的时候,还需要了解另一个概念,即因明里面的“圣言量”。“圣言”是指佛经,也即佛或圣者说的教言。“量”是指能够衡量、抉择一切法之真假的真实标准。除了不了义的佛经以外,其他所有的佛经都是了义经,也是圣言量。
圣言量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阐述现前的事物不违背现量。现前,也即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五种感官能感受到的东西。佛在描述现前的时候,不能违背现量。所谓现量,即五种感官。如果佛陀在描述某个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的东西时,却与我们或绝大多数众生的感官结论有所矛盾,就可以说这个佛经是有漏洞的。
第二,阐述隐蔽的事物不违背比量。隐蔽,即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推理可以被证实的东西。佛在宣讲隐蔽事物的时候,不能违背比量。如果违背了比量,就是有漏洞的,不能成为圣言量。所谓比量,也即推理。因明的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讲的由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结论等等构成的逻辑,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些推理方法没有错,其结论也不会有错。但若深究,则因为我们的感官有漏洞,感官提供的信息自然也有错误。我们的意识根据这些错误的信息来分析判断,就必定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第三,阐述最极隐蔽的事物不自相矛盾。最极隐蔽,即最终极、最隐蔽的东西。比如善恶因果等等。由于这些东西非常隐蔽,一般情况下,不仅我们的感官无法证明,逻辑也无法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观察佛陀所说的话里面,有没有自相矛盾的部分,有没有自我否定或自己颠覆自己语言的内容。如果没有,就可以确定佛陀说的是对的。
所有的了义佛经,都必须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都不是圣言量。
凡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现量、不符合感知、不符合理智的内容,都一概不承认是了义的。如果在佛经当中出现这样的话,那也是不了义的法。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佛弟子,就顽固地去辩护这些不了义法的内容。
比如说,显宗的许多佛经中讲,这个世界是平面的;而有些佛经,尤其是一些密法经典中又讲,这个世界是另外一个形状的。如今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在的世界根本不是平面的。为什么佛在短短的40多年当中,传法的内容都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为什么佛当时要这样讲呢?一千多年前的佛教经论中,就已经有了解释:佛这样说,是为了度化某种众生的权巧之计。佛说,这类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
凡是佛学里面与解脱有关系的重要问题,都说得非常透彻明了,再不会有其他发展的余地,但是,在宏观世界观方面,却会有一些发展空间,因为佛陀没有说得很绝对和明晰。为了度化某种根器的人,佛陀有时候也会说一些与众不同的世界观。总而言之,准确、了义的佛经,其世界观一定要符合现实,只要不符合现实,就是不了义经。
五、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
了义和不了义的种类,我认为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讲:
(一)从世间感官的层面,或从世俗谛的层面来讲,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
比如说,佛经关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了义观点,讲得非常透彻,跟现代科学的发现有着惊人的一致,这就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因果报应、前世后世等理念,也是世俗谛当中的了义。虽然科学没有办法印证其真实性,但大量的事例,以及其他的逻辑推导也足以证实,因果轮回是颠扑不破的。当然,想直接证明因果报应之间的关系,是很难的。佛也说过,没有智慧的普通人,最好不要直接去观察因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得到任何结论,这样反而有可能对因果产生怀疑。一旦产生怀疑,自己又无法解决,就会导致修行等各方面的问题。
尽管如此,也有可以证实因果存在的方法。因明的很多结论,也是这样得出的:既不是现量,也不是普通的比量,而是先证明释迦牟尼佛是真实语者,他不会撒谎,然后可以得出结论,凡是佛陀所说,都是真的,都可以相信。
大概的证明过程如下:因为撒谎一般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因为贪心、嗔心、无明等烦恼的驱使,而去撒谎骗人的。佛陀已经断除了贪嗔痴等烦恼,没有撒谎的理由,另外,在佛陀的语言中,也从未发现过任何谎言,所以佛陀是真实语者。
汉传佛教中关于因明的论典非常稀少,即使有几部,也是很简单的。而在成百上千、零零散散的因明论典中,《释量论》的内容最完整,是所有因明的根本。法尊法师已经将此论着翻译成汉文。其中的第二品,叫做《成量品》。虽然我们都相信释迦牟尼佛,但佛的可信度为什么这么高呢?这一品将给我们娓娓道来。
佛经里面讲,世界是平面的,中间有一个很陡很高的须弥山。但现代人都知道,佛描述的须弥山是不存在的,至少我们如今看不见。虽然每个众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与空间,从某些众生的视角来看,可能有着这样的宇宙。然而,从大多数现代人类的角度来讲,须弥山是不存在的。可是,佛之所以这样讲,是有其他用意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教以外的很多外道,包括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等大多数宗教描述的世界有可能是这样。佛为了渐渐引导这些人,所以暂时没有宣讲与当时世人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否则不但没人理解,还会遭致各种非议。
比如,在两千多年前,也出现过比较准确的世界观——日心论。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天文知识远没有现代人这么丰富,绝大多数人的宇宙观,是地心论。他们根据自己眼睛观察的表象推断出,我们所在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着地球运行。如果谁敢宣传与之矛盾的见解,就会遭到各种攻击,并最终彻底宣告失败。
同样,如果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创立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就得不到世人的支持。见解上的冲突,只会将很多人排除在佛门之外,这样就断了他们的善根。本来宏观世界的宇宙构成如何,并不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不需要太较真。但微观世界与真正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无我、空性紧密相关,所以一定要尽量接近于真实。所以,即使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也与现代科学发现完全一样。在佛陀宣讲的《时轮金刚》中,是将人的身体与外面的宇宙结合起来进行宣讲的。《时轮金刚》所讲的天文结构,与现代天文学的观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由上可知,佛经所讲的微观世界,可以说是非常了义的世俗谛;佛经所讲的须弥山、四大部洲等宏观宇宙世界,是不了义的世俗谛。从世俗谛的角度去看,讲述轮回因果的佛经,都是了义的。
(二)从第二转法轮的层面来讲,也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凡是讲空性的经典,都是了义佛经;凡是讲世俗谛的经典,无论是因果、轮回,还是其他观点,包括出离心、菩提心,都属于不了义经典。
(三)第三转法轮的层面,也可以区分一种了义和不了义。
第一转法轮当中讲的无常、无我、痛苦、有情世界、器世界等等的所有观点,甚至包括宣讲单空的经典,也是不了义的。因为首先要有物质存在的实有观念,才会有物质不存在的空性观念,不空与空性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东西,都是最终不成立的。
宣讲如来藏、佛性、光明的经典,才是真正的了义经典。
有多少个了义经呢?虽然有如来藏五经、如来藏十经、如来藏二十经的说法,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如来藏十经。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大乘楞伽经》、《解深密经》、《大涅槃经》、《大乘密严经》,在这些经典中所讲到的世界本性,是非常透彻的——世界的本质包括空性与光明。
其他诸如宣讲布施、持戒、禅定、菩提心、慈悲心等内容的经典,都属于世俗谛,都是不了义。
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经》,其最终意义和第三转法轮的经典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字面内容的角度来讲,由于其中没有讲到光明,所以是不完整的。按照无垢光尊者,与很多高僧大德、学者、成就者的话来讲,《般若经》是半了义的,因为其中所讲的空性非常透彻,就像《入中论》、《中论》所讲的一样,讲的都是大空性。其空性的层面,是了义的。但缺少了如来藏、光明的内涵,虽然第二转法轮的经典中,偶尔也有光明的字眼,但这不是第三转法轮当中所讲的光明。词同义不同,所以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的。
(四)从密法的层面,来区分了义和不了义。
凡是讲不清净现象的经典、论典,包括菩萨的五道、十地、六度等等,都属于不了义,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清净的。凡是讲清净现象的佛经,都是了义的。《维摩诘经》的第一品,就是讲世界本来是清净的,和修不修行没有关系,虽然属于显宗的经典,但它的内容已经超越普通的显宗经典了。麦彭仁波切、荣森班智达都讲过,第三转法轮的如来藏观点,就是处于显宗和密宗中间的观点。
在修简单的生起次第,比如五加行当中的金刚萨垛修法的时候,最后要观想金刚萨垛从自己的头顶融入,之后自己变成了金刚萨垛。我们不能认为,这纯粹属于一种观想、冥想、幻想,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是符合事实的修法,如果不符合事实,这样修就没用。如果没有清净观,就根本没有办法接受此类修法。
从密宗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叫做道世俗谛。普通人造了杀、盗、淫、妄等罪业,就要向金刚萨垛忏悔,金刚萨垛本身是佛,是清净的。但从密宗的胜义谛或正世俗谛的角度来讲,金刚萨垛和普通人本质上没有差别,罪业、果报等现象实际上只是自己的一种幻觉而已。
无论修什么样的本尊,一定要有这样的见解,否则不会成就。这四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更接近万物的真相。
我们学佛都是半路出家,在这之前受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每个人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如果缺乏闻思,一旦佛经中出现一些不符合现实的内容,更会加深自己的怀疑、疑问和困惑,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修行。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分,就是解开这些疑问之锁的金钥匙。
六、对三转法轮是否了义的定性
依照佛经、藏传佛教传承上师,以及印度的无着菩萨、龙树菩萨等论师的观点,第一转法轮,是公认的不了义。
但从第一转法轮本身的内容来讲,世界的确是无常、痛苦、无我和空性。只是这些都是虚幻的,可以用其他逻辑推翻的。
《解深密经》当中讲过,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第二转法轮和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的。其他所有辨别了义不了义的经论讲的都是一致的:第三转法轮最究竟、最了义,第二转法轮是半了义,第一转法轮是不了义。
密法比第三转法轮讲的还透彻、还究竟,完全是了义的。
在我们修行的时候,首先要按照第一转法轮的要求,修人生难得、死亡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还要对众生修慈悲心,要发菩提心,发愿度化众生。但这些都不究竟,最终还是要修空性。
虽然加行修的是不了义法,但通过修持这些不了义法,最终可以到达了义法的境界。如果不从起点做起,就永远不会有突破,这样将一直停留在不了义法的阶段,永远都接触不到了义法。
为什么一开始不去修了义的法呢?因为佛陀考虑到众生的承受力,所以才采取了次第引导的方式。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加行修完,紧接着修心的本性,然后可以修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这样修炼的结果,就能看到了义法的无限风光。
七、了义的根本性意义
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
尔时世尊复告迦叶。善男子。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是等身我悉不见。唯见无常破坏微尘杂食等身。何以故。如来当入于涅槃故。佛言。迦叶。汝今莫谓如来之身不坚可坏如凡夫身。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无知无形毕竟清净无有动摇。无受无行不住不作。无味无杂非是有为。非业非果非行非灭非心非数不可思议。常不可思议无识离心亦不离心。其心平等无有亦有。无有去来而亦去来。不破不坏不断不绝。不出不灭非主亦主。非有非无非觉非观。非字非不字。非定非不定。不可见了了见。无处亦处。无宅亦宅。【无闇无明】。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诤断诤。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不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众生。无度脱故能解众生。无有解故觉了众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无等等。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切结。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损。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迦叶。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养身。迦叶。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复得诸疾患苦。危脆不坚如坏器乎。迦叶。如来所以示病苦者。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
从大般涅槃经中,我们可以知道,法身是非明非暗的,而说法身为主的经,就是了义经,何为了义?义,并不是指佛经的内空,而是心性,佛性,如来藏,这就是第一义,空,毕竟空中,无明无暗,无有分别,是为了义,才是圆满的境界。解深密经中并没有提到有三种法轮,一种都不可得,是为得法,于中无修无证无取,法身本来圆融,故不另取另证,本来清净,圆觉经,也是公认的了义经,也是顿教。大般若经,也是了义经,空性即是第一义,说此经时,十方诸佛皆来拜会,于所有经中实属罕见!非同寻常!绝对是真正的了义经。
大宝积经:
文殊师利授记会第十五之三
尔时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白文殊师利言。仁者已满足十地及如来十力。一切佛法悉皆圆满。何故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无有圆满诸佛法已更证菩提。何以故?已圆满故不应更证!师子勇猛言。云何圆满诸佛法耶? 答言佛法圆满如真如圆满。真如圆满如虚空圆满。如是佛法真如虚空亦无有二。善男子。如汝所言。云何圆满诸佛法者? 如色圆满乃至识圆满。佛法圆满亦复如是。师子勇猛言。何者是色等圆满?文殊师利言: 善男子。于意云何? 汝所见色是常耶? 是无常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若法非常非无常。彼有增减耶?答言不也。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减是名圆满!云何圆满?若于诸法不能了知则生分别(不圆满)。若能了知则无分别(圆满)。若无分别则无增减。若无增减此则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见色平等即是色圆满。受想行识及一切法圆满亦复如是!
以上,做为诸佛之母,万佛之师的文殊师利,为我们说明了真正的圆满法是怎样的东西。
所以,了义经,就是以说第一义为主的经。修证法身,明心见性,就是修证第一义,就是知法身,悟法身,修法身 ,而往生求化身,即是不了义。修成无分别境界,即是法身境界,一如之中,是没有光明与黑暗之分的,都不可得,五蕴皆空,无所分别。义就是法身的代名词,“义”就是佛性,空性,自性,本质,佛所常说的第一义,无二无别。

Ⅱ 坛经是了义经典么

坛经是了义论典,不是坛经是了义经典,真正的经典“真正由佛所宣说的佛经”。 --------------- 佛门高僧说的话是经吗!?大德高僧们(其实一般上,都是菩萨)所讲/所造的是论,“论”指论典。而由佛,亲自所宣讲的是经,“经”指经典。 --------------- 常会听人说到“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体内容。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 造论,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在佛法里,若是你要造论、写书,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最好是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达到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第二,亲见本尊;第三,精通五明。所谓“班智达”,通达五明之义,“班”是五,“智”是通达。最起码要通达五明,才有造论的资格和能力。 --------------- 什么是真正的论典?佛法里讲了两个要求:第一,能对治烦恼,甚至能断尽烦恼,有这样的能力与作用;第二,能从恶趣乃至六道中解救众生,有这样的作用。只有具足这两个要点或条件,才可以视为真正的论典。现在的社会着作多、书籍多,谁都写东西,但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论典。 --------------- 《宝性论》:“凡对佛法的解说论着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者,可按佛经对待。这三个条件是:(1)立论完全符合佛法原则;(2)信念纯真、思想未受邪说影响者所作;(3)内容合乎出世解脱目的。” --------------- 譬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十二门论》、《回诤论》寂天菩造的《入行论》、《学集论》、《经集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观四百论注释》、《六十正理论注释》、《中观五蕴论》、《中观七十空性论注释》、《入般若波罗蜜多颂》、《皈依七十论》 --------------- 显教经典经、论、律又称“三藏”。“藏”原义是“粮仓”,因经典知识内容极丰富,故以“粮仓”作比喻。从“三藏”的内容粗略地分或者说从宗旨上分,“律藏” 主要讲佛门戒规,“经藏”主要讲禅定,“论藏”主要讲智慧。但这只是从总的方面说的,实际上“三藏”的内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并不那么单纯。 --------------- 三藏佛法并非全部是佛祖亲口所说,其中有的是通过佛祖的禅定力加持,由大菩萨说的,比如《般若心经》《心经》、《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大势至菩萨 念佛圆通章》是大势至菩萨说的,《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说的;有的是由大菩萨说,佛祖以“是这样,是这样”肯定口气加以认可的,如在佛经后面注明佛祖认 可的许多经典。被佛教界所公认的经典,都是真实的佛法。 --------------- 所以佛经有三种,即亲传经典、开许经典、加持经典。亲传大乘经典、《金刚经》《楞严经》《华严经》《无量寿经》 --------------- 开许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维摩诘居士过去身是金栗如来,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是代表出家众最高修行境界的话,那么维摩诘居士则是代表在家学佛修行的最高境界。两者遥相呼应,采用不同方式表法,度化众生。 --------------- 加持大乘经典。《般若心经》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于定中加持观自在菩萨以宣说空性妙义,佛在出定后,再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性空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 如果是一般人,或者普通人,(即不是大德高僧,也不是菩萨,更有没有符合,达到造论的要求和条件的)解释和意见,只能算是浅释;或是义贯;或是大义;(如果疏或是注疏,那就有可能,是属于其中比较好一点的,但也不一定。)末学看到有师兄,提到六祖慧能之《坛经》,所以加两句。其实《坛经》是中国的“经”,而不是佛宣说的“经”,《坛经》上开头并没有“如是我闻”几个字,(《坛经》从名上看,并没有标明是佛说某某经,) --------------- 佛示现圆寂后,诸佛弟子相会,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是为结集之本意也。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诵出经藏,大迦叶负责诵出论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第 三次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 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咤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第 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 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 刻于赤铜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 --------------- 至于大乘三藏教法的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由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带领许多菩萨,和请阿难陀尊者等,于铁围山中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铁围山,据说是咸水海边的一座山),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但是结集佛经,都是由当时很多,精通三藏诸大菩萨,和贤圣比丘,或者阿罗汉(有果位的出家众)来完成的,而不是任由【某某人等辈个人】来完成,因为这里,有个专业资质的问题。就像各行各业,都要求有上岗证一样。。 --------------- 那到底《坛经》能不能叫“佛经” ?其实《坛经》非“经”,实乃“坛论”。因为佛经的名字,都是世尊金口命名的,大家可以在佛经中读到,阿难或者其他菩萨请教佛,这部经叫什么名字吗?然后世尊金口圣言,会给经命名。所以,谁又资格,擅自汇集“资料”,并命名其为佛经呢?说到底,其实《坛经》就应该是属于一部论,因为六祖是大德高僧,甚至是大菩萨。但《坛经》即不是六祖所作,也不是六祖所写,而是神会法海等等集结的。所以,《坛经》之名,即非六祖本意,也相信非六祖之所愿。因为基本上,佛没有授记,或者预言、开许、加持,(即不属于开许经典、加持经典),所以《坛经》非经,实乃“坛论”。 --------------- 阿弥陀佛。

Ⅲ 佛教词语了义与不了义

了义就是彻底的,不了义就是还不够彻底。
但是,彻底与否是与对应的根器而言的。
虽然有了义不了义,有大乘,小乘,有大圆满,有不怎么圆满,其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作为在家众,无论了义和不了义的经典,都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细细体味细细学习,多多诵读。不了义是通往了义的路径,而了义亦离不开不了义,根器不同,习性不同,修学佛法时,有对应的法门。

另外,在出家众说法时,探讨佛法的了义与否都有其特定场合,针对特定根器众生的考量,一切的言说都是相对而言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
而且经典亦是如此,佛所说的都是真实语,完全可信可行。但是,假设有想法认为不同的经书的意思有冲突时,应该知道,不同的经典是针对不同根器众生,在不同场合说的。自然不一样,甚至有冲突。但是,都是真实语,可信可行语。所以,作为并没有觉悟的众生,切忌谤佛谤法谤僧。很多东西,很多想法,产生出来就是有问题的,有偏差的,对于佛法要谨言慎行,要恭恭敬敬。无论了义与否,皆应恭恭敬敬。

以上说法皆是此时此刻末学之愚见。只可作为参照,其中不当,切莫当真,但有言说,皆无实义。

南无阿弥陀佛!

Ⅳ 如何理解了义与不了义

了义就是彻底不彻底、究竟不究竟。若是专门只讲空而忽略缘起,就是断灭空,就不了义;专门只讲因果而不讲无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萨的因果,也是不了义的。
空宗学人说空宗经典是了义的、唯识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学人就说空宗经典是不了义的、唯识才是了义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虚大师说过,大乘八个宗派教义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这中间,你就不要去议论,哪个了义哪个不了义,其实都是了义的。条条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师地论》讲学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这是最标准的,学佛要四依。
依义不依语:指不要呆板地执着这个语言,要了解表达的意思。执着语言就错误、狭窄,因为佛法境界是超过语言寻思的,是不可思议的。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指依大乘经,不依小乘经。从大小乘来看,小乘是不了义的,大乘是了义的,因为小乘只能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是双证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识:指对于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于通达、了解,叫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分别。众生的第六意识往往是虚妄分别,为眼前境象所迷,心随境转,就生起很多颠倒,被六尘牵着鼻子跑。学佛就要转识成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随境转,不被六尘所迷惑。明代蕅益大师有个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讲经。弥勒菩萨看他到了后,就说了首偈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识属染,智属净;染有生死,智无诸佛。这首偈子说明识与智的分别。我们的第六意识由于妄想分别多,见不到真相。必须把妄想分别去掉,完全以定观照一切,以智慧观察一切,就能像大圆镜一样,把一切森罗万象都照得清清楚楚的,从而认识到诸法真相。
72.
现阶段,你们应好好静下心来学习,闭关修行。我们古德闭关,起码要静修五六年,把藏经读完,才能出来弘法。所以你们现在不要急着去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学,学它个若干年,把藏经读完,有了正见那才是起步。再与实践相结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练,《金刚经》讲“调伏其心、降伏其心”。内心不调和、不降伏,没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所以佛法不是光说、光写,一定要有真实的体悟,否则不解决问题。

Ⅳ 佛教大乘重要经典有哪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长阿含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你看的经典基本都是大乘佛教的,小乘经典在中国并不受重视,研究的人也不多,所以说,如果你是在国内学佛,那看到的多半都是大乘经典。比如:《华严经》《法华经》《楞言经》《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等,还有很多很多的经、论,都是大乘经典。 小乘经典主要就是“阿含部”的经典,并不多。也不受大乘学佛人的重视。

Ⅵ 佛陀亲自说法的经典有哪些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哪些

在三藏十二部经当中,大部分是佛陀亲自说法,而在这些经典中,有分了义经典和不了义经典。 而了义经典则是见性经典,上乘经典,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以及《楞伽经》这几部了义经典。 据说有这样的说法:成佛法华,悟道楞严,见性则是《金刚经》《楞伽经》 下面是三藏十二部经的简介,供师兄参考: 何谓三藏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经藏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 三藏十二部表解 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律藏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论藏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十二部经 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 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 三藏十二部经 ,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四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祇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十二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Ⅶ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有哪些

“《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谈谈辩证法问题》等。”

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硕士研究生的入学人数目前已经超过两千人。与此同时,该门课程出现了许多同学上课手头没有原着的情况,即使少数同学有书,其版本、体例、译文的差异也比较大,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是我校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其中,哲学原着选用的是恩格斯所着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政治经济学经典着作选用的是马克思所着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该门课程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Ⅷ 净土五经是了义经典吗

严格的说净土五经不是了义经,了义经指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这个就像是大学中比较高的学历所要读的课本,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基础课的课本没用。所以,光是读基础课就知足的就没有长远的眼光,光是读高级课程没有基础的也不实际。有了基础知识,是要进一步的往上走的,要是只是停留在基础课上面,也就是对基础课的一种浪费。

Ⅸ 请问大乘佛教讲的不了义经有哪些

《大般涅槃经》《《楞伽经》《解深密经》《花雨漫天,维摩说法》《维摩诘经》
《四十二章经》《占查善恶业报经》《圆觉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包括《金刚经》和《心经》),还有唯识宗本经《解深密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Ⅹ 什么是了义经典

了义佛法是学佛修行的标准,是最究竟圆满的法。不了义是方便法,佛经表面意思或称依文解意。了义法是非常难悟的,所以要寻求明师来解。能通达所有佛经了义,并且一直不断度众生的师,一定至少是明心见性,与佛同智的大明师。能够依止大善知识,并且能在其坐下常年听经闻法,以教奉行,广度众生,功德是非常大的,也是殊胜无比的因缘。
例如:佛经开头每次都会写:千二百五十人俱/绕佛三匝/即从座起 等等
若是只是看表面意思,就是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围绕佛陀听经闻法。即从座起就是从座位上站起来。
可是只看表面意思我们不去悟,便陷入文字障跟所知障。只按照表面意思来修,佛经很多话岂不都是多余的。可以佛经是觉悟者留下的觉悟的经验,怎会写长篇大论的废话呢?可见是众生理解错了。其实佛经字句都如黄金,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都是术语行话,或者禅话。是需要修行人来悟来证的。
依了义来解: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是具足;二百是指有福慧;五只五戒;十是指十善;所以千二百五十人俱意思是具足福慧并且修五戒十善的人,佛来跟这样的人做开示。并不是佛当年从头到尾就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怎么可能不会多也不会少,每本佛经都是这么多人呢?
绕佛三匝:绕是围绕依靠;佛代表智慧/觉悟/光明/慈悲/清净/品德;三:是指我们的身口意;所以绕佛三匝不是一千多个人围绕佛三圈,而是我们的身口意全部依靠佛的光明/智慧/觉悟,不离开佛的智慧/品德。
即从座起:不是从座位上站起来,而是我们明白了真正的法理之后,身体力行,当下/立即就去修、去行、去改、去做出来。
师兄若觉得有理,想了解更多,可以私信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