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今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扩展阅读
数学流水行船知识大汇总 2024-10-05 07:13:18
如何教狗知识大全 2024-10-05 06:59:56
鸣人属于哪个动漫 2024-10-05 06:40:23

今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发布时间: 2024-10-05 03:56:57

A. 成年人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一,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从而获得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举例很多电视剧里人物都是在失败后回归最初的生活状态而获得最大启迪,从而再次踏上征途战胜敌人获得胜利。
二,国学经典里面诸如唐诗宋词有好多很有意境和工整的诗词,细细品读,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你的身心得到休整,思考得到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
三,鉴古而知今,毛主席熟读历史,和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有巨大的作用。对我们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我们做人,做事,立业,持家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读了古典国学等于有了左手,那么右手是什么呢,右手就是要对当今的格局、文化、科技和理念做一些必要的涉猎。古今都有了,人世间所有的东西都释然了,都明了了。你就是很有才华的人了。这些绝不是吹牛,水到渠成的道理啊。

B. 以"今天我们还需要经典吗"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今天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我想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及传统,那么阅读自己文化的经典,是传承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会使人经历文化的濡化,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经典是中华文化菁华,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经典,对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转移风气。
亡人之国,必先亡其史。这话很有道理,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记忆和负载历史的经典被抹去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被抛弃了,尽管到处是崭新的高楼,人人都穿着洋气的衣衫,天下是一样的城市,嘴里是一色的洋文,我们靠什么来确立我们这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不同呢?世界上还有没有叫做“汉文化”的东西呢?
经典教育的价值历来就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如此来理解经典:“经典着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

我国着名学者、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吴宓先生在解放前曾提出文学(吴先生所使用文学一词是广义上的,包括文史哲等方面的着作)经典教育有八个方面的作用: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 今天的经典教育,其意义不仅在于官能的训练、文化的陶冶、民族精神的弘扬,而且还在于汉民族人文生态的培育、文化生活方式的改造、审美境界的提升、价值观的熏建,继而达到经典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文关怀。

C.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经典。

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网络的解释, 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人类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从经典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知道, 经典的核心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是和人之真性、自然法则相应的,所以它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方向,也让我们从中受益无穷。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读经典至少能给我们带来以下这些益处,同时也是我们要读经典的充分理由:

经典经过前人众多名家和历代读者沙里淘金般的筛选,都是一流的作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而时间又非常宝贵的时代,直接读一流的经典作品,要比去读那些二三流甚至末流的作品更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也更有收获。

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会影响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我们当中的好多人,除了在学校时为了应付考试读过几篇课文,对于我们的文化,对于我们的母语,就再也没有认真学习过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走上社会以后,人们都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观看影视和网络阅读上。虽然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方式,但它们偏于娱乐性的内容和表达也会削减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并造成误导。因此如果以影视和网络阅读代替经典作品原本的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而所谓的“快餐文化”,只顾抢夺眼球,内容和品质多是腌制和包装过的“烂肉”,少吃一点可能会感觉香酥可口,吃多了轻则“闹肚子”,重则会改变我们思想“肌体”的构成,造成畸形的人格和扭曲的灵魂。

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即使今天的你不读经典,你的血液里仍然蕴藏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每个国家,每种文化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我们中国的《易经》、《论语》和《道德经》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经典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它们往往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使我们更有勇气和自信面对问题。

人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基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者关系的不良而产生的。而经典作品,就是阐释人们在处理这三大关系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人性。经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比如《易经》教给我们如何认识变化、顺应变化和把握变化;《论语》教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把握做人的根本;《道德经》教给我们宇宙、自然、社会、人的心智等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红楼梦》则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以及在这现实中生存和挣扎的众生相,对人性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摹,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然后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去实践。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 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经典穿越时间和空间,“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赴你生生世世的约定,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品读它、拥抱它呢?

D.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 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着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象中的完全是两回事: 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 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着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 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 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着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经典”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网络全书》第三册撰写的“经典”条目有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可以说: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关,例如: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读那些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深了解的作品?”和“我们哪里有时间和闲情去读经典作品?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类印刷品的洪水淹没了。”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事实仍然是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的悠闲;也与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
这反而恰恰是莱奥帕尔迪的生活的环境:住在父亲的城堡,他得利用父亲莫纳尔多那个令人生畏的藏书室,实行他对希腊和拉丁古籍的崇拜,并给藏书室增添了到那个时代为止的全部意大利文学,以及所有法国文学──除了唱片小说和最新出版的作品,它们数量极少,完全是为了让妹妹消遣(“你的司汤达”是他跟保利娜谈起这位法国小说家时的用语)。莱奥帕尔迪甚至端起绝不算“新近”的文本,来满足他对科学和历史着作的极端热情,读布封的关于鸟类的习惯的着作,读丰特奈尔关于弗雷德里克·勒依斯的木乃伊的着作,以及罗宾森的关于哥伦布的着作。
今天,像青年莱奥帕尔迪那样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已难以想象,尤其是他父亲莫纳尔多伯爵的藏书室已经崩溃。说崩溃就是说那些古书已所剩无几,也指新书已扩散到所有现代文学和文化里去。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我注意到,莱奥帕尔迪是我唯一提到的来自意大利文学的名字。这是那个藏书崩溃的结果。现在我应重写整篇文章,使它明白表示,经典作品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进而明白意大利经典作品对我们意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比较外国的经典作品;同样地,外国经典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比较意大利的经典作品。
接着,我还真的应该第三次重写这篇文章,以免人们相信之所以要读经典作品是以为它有某种用途。唯一可以列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作品总比不读好。
而如果有谁反对说,它们不值得那么费劲,我想援引纪奥伦(不是一个经典作家,至少还不是一个经典作家,却是一个现正被译成意大利文的现代思想家):“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支曲调。‘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支曲调。’”

另:摘译本《经典的定义》 (逸人译)
1.经典是我们常听人说,“我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阅读……”的那类书。
2.我们将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冠之以经典;但并非只是那些有幸初次阅读它们的人,才精心珍藏它们,欣赏它们。
3.经典具有特异的影响力,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它们潜藏在大脑的记忆层中,披上了集体或个体无意识的伪装。
4.每一次重读经典,就象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
5.每一次阅读经典实际上都是一种重读。
6.经典从来不会说,它当说的已说完了。
7.经典带着以往的阅读痕迹传承给我们,并且带着它们本身留给文化,或者更明白地说,语言和习俗的痕迹。
8.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时发现的是某种自己已经知道(或者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但不知道是该作者率先提出的,或者至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其联系在一起。这同样是一种带给我们莫大欢愉的惊喜,就象我们总能从对血统、亲属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发现中获益。
9.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感到它们远比传闻中所想象的更新鲜、更出乎预料、更不可思议。
10.我们冠之以经典的书具有一种类似总体的形式,可与古代的法宝相提并论。根据这一界定,我们正在趋近马拉美所构想的“全书”的境界。
11.经典作家是那类你不可能置之不理的作家,他有助于界定你与他的关系,即使你与他有分歧。
12.经典只有与其它经典相权衡才能确定;但任何人都是先读了其它经典,然后才读它的,因而立刻就能在族谱上确认其地位。
13.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但同时我们又无法离开这种背景噪音。
14.经典是随背景噪音而存在的,哪怕在截然对立的兴趣控制着局面时,也是如此。

E. 为什么要读经典

为什么我们要去读经典,阅读经典的原因在于:

第一,经典质量高,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刻,对人性的改造、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相对于网络快餐文学而言,阅读经典不仅仅可以产生更多的阅读快感体验,尤其可以增长见识;其二,经典在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活中运用得最多,读经典本身意味着掌握更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其三,对于正在求学的人而言,考试的题目往往要触及经典。其四,对于写作的人而言,读经典则意味着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与写作方法。

读好的书就相当于交上好的朋友,读烂的书就结识烂的朋友。 毫无疑问,当我们在书店里随手拿起一本新推出的书,那手头的东西显然还不是经典。一本经典的书,不是靠书商广告疯狂推广宣传形成的,而是经过时间残酷地筛选,岁月的打磨,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来的书,才算是经典。

读经典文学犹如与大师对话,海明威、伊索、格林兄弟、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莎士比亚、马克.吐温、欧亨利、泰戈尔、鲁迅、朱自清……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会我们有品位的生活着,而不仅仅是活着。 他们有的带我们进入童话的世界里,让我们的眼睛避免世间丑陋的污染;他们有的教会我们化解人生的压力,如何战胜困难;他们教会我们如何保护内心深处最善良的东西,让我们发现生活里更多乐趣和美,以淡泊与明志去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他们有的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面目,避免陷入自卑、绝望中。

现代人的生活面临的竞争与压力前所未有,生活里一地鸡毛是常态,整天带着忧伤生活,始终无法找到生命的出口。所以对于每天总在忙碌的人来说,文学不仅是一个消遣,它甚至还是一种个人身心管理的工具。

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我们的感觉非常舒缓,非常细腻,让我们感觉世界的方式不是那么粗糙和简略,而是悄悄地进入一种沉浸状态。”

举个例子,我们说划火柴的动作,只会说,“某人划了一根火柴”。但张爱玲描写起来,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方式。

她写道:“黑暗中他划燃了一根火柴,这橙红色的三角小旗缓缓地摇荡在它自己的风里,渐渐地它燃尽了自己的旗杆,归于寂灭。”

这就是经典文学和我们日常语言最不一样的地方。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一本书的标题叫做《为什么读经典》,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文学经典?

“为什么我们要读经典,而不是天天去读微信上的段子?”

——卡尔维诺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学生在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宋词元曲,那些东西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没什么用处。

老师告诉他,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只用六个字、用三个X来表达你所有的感情:

当你看到一个东西很吃惊时,你说我X;

当你看到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时,你说牛X;

当你看到一个很讨厌的人或事时,你说傻X。

靠这六个字你就能把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全部表达出来,说起来好像很管用。

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语言的贫乏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的贫乏,贫困到只剩下六个粗鄙的字。

由于我们的精神营养不良,导致我们精神的枯萎和简陋,所以我们需要读经典。

经典的作品能够让我们领略人类的感知、智力,情感的高度和深度,在浮皮潦草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经把这些东西忘记了。

而段子只能提供简单的,近似于机械式的刺激——有人编了个笑话,大家呵呵呵一乐就过去了。

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拯救我们的感觉,拯救我们被日常琐碎的事物磨损的那些非常迟钝非常简陋的感觉。

经过文学不断地滋养和打磨,我们会变得十分敏锐,能够从哪怕十分简单的事情上找到一种深刻的乐趣。

可能有的人会跟你们说,你可以去分析一下自媒体的文章,再去分析一下爆文的套路,其实爆文是可以看的,我们也可以去学习他的写作手法。

但是我认为还是分析经典作品结构更好一点,如果你一直分析自媒体文章,或者爆文的套路,那你肯永远写不出经典作品。

分析经典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文笔,提升技巧。

包括我们中国的古诗词,四大名着,这些作品都是我们必须看的作品。

之前有一段时间,我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喜欢上了很多古诗词。现在我会时常看看诗,我觉得这个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文笔,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去积累词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或许我们今天没有读书,但我们背上几首宋词,或者是背上几首古诗,读上一首现代诗歌,也是一种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