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死亡诗社为什么那么经典
扩展阅读
经典语录的日文怎么写 2024-10-05 03:19:34

死亡诗社为什么那么经典

发布时间: 2024-10-05 01:18:28

① 为什么电影《死亡诗社》评价这么高它好在哪

《死亡诗社》我觉得是一种不被禁锢,竭尽自己所能誓死捍卫自由,对现实的写实。

《死亡诗社》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FSDxnBcDdmP5YK6nNVOEvg?pwd=ifkn 提取码:ifkn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
基汀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
基汀教授、基汀老师、基汀队长,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

② 电影推荐《死亡诗社》

强烈推荐经典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一部跨越心灵界限的视听盛宴。


首先,别被其表面的标签迷惑,这并非一部恐怖之作,而是一部深度挖掘人性与教育理念的佳作。


情节概览与核心解读


电影聚焦于一群少年的高中生活,他们在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的四大支柱下,如同多数人一样,遵循着父母和社会的期待,向着名牌大学和精英之路迈进。然而,当他们遇见了非凡的导师Mr. Keating,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Mr. Keating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诗歌的力量,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们跳出框架,挑战自我,他用梭罗、惠特曼、莎士比亚等大师的诗句,诠释了“死亡诗社”——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影片中,他鼓励学生"抓住每一天",让每个瞬间都充满意义,这是他对教育的全新理解。


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共鸣

在美国,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被视为激进,但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Mr. Keating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却无比触动人心。他不反对科学与实用,而是强调全面发展,认为医学、法律、商业、工程等都是崇高且值得追求的事业。


电影的高潮部分,Neil的牺牲令人深思,电影以戏剧化的形式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究竟是培养墨守成规的学者,还是鼓励探索与自由的灵魂?学生们在课堂上高呼“哦,船长,我的船长”,是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深切呐喊。


心灵的触动与启示


尽管电影的立意在前半小时就隐约可见,但结尾的泪水与震撼,让人无法忽视Mr. Keating带给我们的力量。他的存在提醒我们,尽管现实有时束缚,但精神自由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最后,"趁你还年轻,采集玫瑰",这不仅是对影片的总结,也是对每一个正在经历生活挑战者的寄语。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Mr. Keating,无论在何处,都能为他人点燃追求自由的火焰。


愿《死亡诗社》的故事,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鼓舞,让我们在现实的“地狱之塔”中,不忘诗与远方,用理解和宽恕对待过去与未来。

③ 濡备綍璇勪环姝讳骸璇楃ぞ锛熸湁浠涔堣板繂镣瑰悧锛

褰辩墖9鍒40绉掔殑寮鍦猴纴鐢103涓闀滃ご缁勬垚锛屽叾涓80%涓虹壒鍐欐垨杩戞櫙闀滃ご銆阃氲繃鍏哥ぜ涓鍙嶅嶅嚭鐜扮殑浜虹墿锷ㄤ綔鍜岃〃𨱍咃纴涓鸿备䌷钀ラ犲嚭瀛︽牎镓鐗规湁镄勪弗镶冨憜𨱒跨殑姘旀皼銆



镓╁𪾢璧勬枡

銆婃讳骸璇楃ぞ銆嬩富瑕佸墽𨱍咃细濞佸皵椤块勫囧﹂櫌浠ュ叾娌夌ǔ鍑濋吨镄勬暀瀛﹂庢牸鍜岃缉楂樼殑鍗囧︾巼闂诲悕锛屼綔涓哄叾姣曚笟鐝镄勫︾敓锛岀悊𨱍冲氨鏄鍗囧叆钖嶆牎銆傛柊瀛︽湡鏂囧﹁佸笀绾︾堪路锘烘眬锛堢绥瀹韭峰▉寤夊嗘柉 楗帮级镄勫埌𨱒ュ傚悓涓阒垫槬椋庯纴涓鍙崭紶缁熷悕镙$殑涓ヨ们鍒绘澘銆

锘烘眬甯﹀︾敓浠鍦ㄦ牎鍙叉ゼ鍐呰亚钖姝讳骸镄勫0阔筹纴鍙嶆濈敓镄勬剰涔 锛涜╃敺鐢熶滑鍦ㄧ豢锣靛満涓婂h昏嚜宸辩殑鐞嗘兂锛涢紦锷卞︾敓绔椤湪璇炬屼笂锛岀敤鏂扮殑瑙呜掍刊鐬颁笘鐣屻

钥佸笀镊鐢卞彂鏁e纺镄勫摬瀛︽濈淮璁╁︾敓鍐呭绩浜х敓寮虹儓镄勫叡楦o纴浠栦滑娓愭笎瀛︿细镊宸辨濊冧笌姹傜储锛屽媷鏁㈢殑杩介梾浜虹敓镄勮矾阃旓纴鐢氲呖杩濆弽闂ㄧ侊纴鎴愮珛姝讳骸璇楃ぞ锛屽湪灞辨礊閲屽嚮鑺傝屾瓕锛佸熀姹鏁欐巿銆佸熀姹钥佸笀銆佸熀姹阒熼暱锛屼粬镄勬暀镶插疀鑻ユ槬椋庡寲闆锛屾鼎鐗╂棤澹扮殑鐣椤湪姣忎釜浜哄绩閲屻

④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

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

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这时发生了……

【影评一】

勇敢的死亡,不顾一切――《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实最后故事可以有两个结局。叛徒说,大家救

不了老师,但可以救自己。这句话颇有逻辑性。然后那个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个影片的处理,这时候这个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样,然后大家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做出

两个眼睛要喷火的气势,攥紧了的拳头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对反动派一样。这在电影里叫调情绪,

然后当叛徒要离去的时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绪爆发,一个人冲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后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这时心里一定舒坦。当然配以前后的铺垫和音乐,风味更加独特。

而第二个结局就是电影这般,安德森好几次要冲起来,可是还是平复了,我用脚晃了一下鼠

标,大概还有3分钟的样子。然后基丁老师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这最后一个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来

,一个,又一个,音乐,结束。而且没有像一般的美国片和美国广告片一样,在影片高潮之后再来一

小段。没有,很干脆的结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规蹈矩上,罗宾威廉斯演过好爸爸,好老师,他的脸好,表情多,跟金

凯瑞不是一个路线的,倒是那个自杀的孩子,方方的脸很像金凯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为他脱了衣

服是跳到雪里,然后父母发现他,他已经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后他活过来,喊一句 “美国梦万岁

”之类的话,然后大团圆结尾。最后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们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师的错,可是必定

自己的学生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倒也难再轻松。

编剧不错,摄影不错,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还是有些闷,可能是文化诧异的原因

,那些诗读起来让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几句怎么可以让那个白净的小子横刀夺爱。这点上我倒

觉得没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过也可能是俺的俗气。文学修养太差,梭罗的还凑合听的懂,惠

特曼,雪莱就有点云里雾里了。

影片的结尾有些像《闻香识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国人民终于认识到忠于自己的灵魂是多么

可贵,他们发扬1776年美利坚建国所秉承的执着精神。藐视权贵。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可所不同的

是,《闻》中,将军的话最终打动了董事会,这也是正义的胜利,而《死亡诗社》中,这些学生站起

来的代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很清楚的,而这跟电影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其实大抵半个小时之后我就有偏见,因为如果一个片子前半个小时很闷,结局即使激

动人心都很难说服我认为这是个好片子。前面提到的《闻香识女人》还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赎》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过,估计这个观点的确是太过偏激,《悲情城市》因为画面太

糊,我看了几分钟就删了,可我决不敢说这是个滥片。不过同类的片子《你那边几点》我却很喜欢。

【影评二】

在死亡中醒来——《死亡诗社》

看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去了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的清晨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

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

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

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

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

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

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

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

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

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

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

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

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

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

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在尼尔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从别人生命阴影里走出来,看看阳光洒在自己身上的光辉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

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他飞扬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身上光芒万丈。然而当帷

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终于,在

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

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呻吟。

而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看着他的时

候,总觉得自己体内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鸣着。在他无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隐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总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无发抑制的爆发。基丁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

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种换种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成为公然嘲笑现实世界可悲束缚的武器

,虽然对于这个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导演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动下,班里

的同学几乎都陆续地站了起来,场面有点煽情,也不是很真实,但这确实给了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没有人会怀疑,青春张扬的烙印永远留在了这些刚刚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灵深处。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两个场景意象让我刻骨铭心。

一次是表现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 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

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秋野广袤的

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还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

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

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

一片关于诗歌的电影,当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诗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

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

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同样的励人自励的文字。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而割舍

和死亡都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终结的尼尔,有了被迫离开学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托德,看到满教室的托德们,这就是延续和未来!

【影评三】

纵情声色:死亡诗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很早注意到这部片名,大概是因为有个诗歌网站如此命名。对名字来源一无所知,只是凭了那些

天生对死亡、坟墓、女巫和鲜血此类词汇偏执狂般的癖好,对文字后面隐藏的某些内容不由自主地倾

心。 以为影片该在讲述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会热中于阴冷刺骨的文字,喜欢和

自己幻想的干尸舞蹈,美要到极致,那种审美,是以冰冷的坟墓为终结,如同普拉斯最终选择的煤气

炉盘。

然而,我看到了一个和自己预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称它是校园青春片,因为它讲的正是校

园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师,青春懵懂的男孩们俊美如阿波罗,他们眼中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其漫天之势宛如一种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在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飞

翔。秋野宁静而广袤,那也是暂时的,暴风雨正在悄悄酝酿。

暴风雨来临时,这些鸟儿又该怎样?



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盼望过生命中出现基丁这样一位老师,他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

,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

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

船长’。

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着激情!医学、法律、

经济、工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诉他们不要墨守成规

,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因为,那对采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来,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会隐隐疼痛。那样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异,他

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在严厉的父亲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操着手术刀,精确地度量着病人腐烂

的躯体,他会生活无忧,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这些早早设定好的路径正摆在他

面前,鲜花和尸骨放在他的道路两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将是社会的栋梁,生活得平静而绝望,在

某个午夜梦回之时,偶尔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时有过的梦想….然而,那样的路中断了。他遇见了

Keating。从第一堂课,撕碎了第一本教科书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与那样的路分道扬镳。他太过于早慧

,第一个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亚’。Keating带领他们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样

青春的躯壳,盛载着梦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为蛆虫的食物。

他重组了Keating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行向那个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种激情

飞越的时分,Neil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

义者,美丽、脆弱、高贵得一塌糊涂。

而这样的浪漫注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亲Keating与现实父亲的较量中,精神在现实的蹂躏下

,不堪一击。Neil的人生愈显出其苦痛和孤独,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场演出,演出一个好学生,乖儿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赢得一片赞许。所以,当有一天他要放弃父亲为他划定的轨道,选择另一个不

可知的,可能充满荆棘与艰难的道路时,父亲震怒了。在强权的父亲面前,他的灵与肉处于分裂的状

态之中:是顺从传统父亲的强势?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年轻的他无力承担这种重负,他选择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他用那把父亲长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术刀打开通

向坟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现实和理想的挣扎中,理想总成为祭品,庄严地放在了祭台上。他们非如此不可

,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无力对

抗现实,他们的尖锐、脆弱与唯美都那么触目惊心,如烟花闪过,在夜空里刻下创痕。

Neil的死亡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疼痛,让我思考:怎样在梦想与现实之中寻找一种合适的平衡?我

的这种思考属于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实这无可挽回的结局本身是一种必然,与其

看到多年后的Neil平静而绝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里,也许,在鲜花盛开时突然遭遇风雪而凋零,不

是最坏的事…

很多人,他们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说,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那

些迈向铁轨或伸向煤气盘的头颅里盛放着怎样的决绝,对现世的毫不留恋,剩下的,只有些温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Todd Anderson,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更准确地说,他近乎于本片的主角。因为Neil那样

的绝对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毕竟太激烈,太悲壮,一个故事里,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们不一

定是那种人群中的领导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头上戴满花环。他们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苍白,

在现实世界中胆怯地行走,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然而,从他们偶尔投过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见一

些光芒。只是,那样的光芒太微弱,隐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师益友在旁,把它们如抽丝剥线般,一

点一点地引发出来,最终引发熊熊大火。

因为,那样的灵魂,往往才最坚韧,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时间打造和证明。

Todd刚出场时,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课上,他写下了Seizing the day,课后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内心对传统训诫与新鲜的Keating老师灌溉的思想之间的冲突。在交那篇诗歌作文时,他苦

苦呤诵,如完成作业般抓耳挠腮,不得要领。在死亡诗社的几次聚会上,他害怕当众朗诵诗歌,都只

作为记录者存在。

他也是幸运的。拥有了Neil这样的良友和Keating老师。他们都同时注意到了他眼里的光芒。Neil

鼓励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课上,看出了Todd的恐惧,让他大声喊叫,释放自己压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让他紧闭双眼,描绘惠特曼的形象:“这些景象浮现在我的周围

,一个疯子紧盯着我令我精神紧张。他伸出手掐着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语,好像说一条毯子总是会盖

不住你的双脚。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从我们开始哭泣到我们死去,它仅仅能够

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绘成了一个‘牙齿流汗的疯

子’。他脑中的热情与想象力正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闪闪发光。然而,与Neil的绝对的浪漫与激情

不同,Todd认识到仅有激情是不够的,“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它只能在我们悲

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无力保护我们面对

严酷的现实世界,光靠它我们将无法生存。

在Neil死后,Todd一个人踉踉跄跄走向空寂的雪地,对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着血肉相亲的疼

痛与不解,Keating老师也会有终身的内疚与自责,唯有Todd,只有他,才彻头彻尾地明白他这种行为

的前因后果,所有的意义,明白那褪去了尘世衣物的年轻灵魂的决绝与非如此不可。如果说从前,

Todd的精神一直处于Neil和keating的笼罩之下,他也心甘情愿地站在他们身后,而挚友逝去,

Keating老师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长起来,他在雪地里的呕吐让人心碎,他从此是孤独的,再没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从此将独自面对那个大雪纷飞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两个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里的诗人,对美,对激情有着天生的把握与热爱

,并有着殉道者般,不计后果的浪漫。他是现实的,生活原本是需要历练艰难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热泪,一样地和其他孩子一样在那份给Keating老师定罪的文书上签了字,将灵魂掷于火中,顺从

于已定的命运。然而,他会小心呵护心灵和头脑中如星闪耀的火花,那最后喊出的一声‘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与Keating告别的姿势正是Todd面对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个发自内心,并

愿意去承担后果的选择。



我不得不提这个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现正是为了证明生活里确实存在着的这样广泛的

人群。从第一节课开始,在Keating老师在黑板上画坐标时,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下来,撕教科书

时,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节课下课,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些内容要考吗?他参加死亡诗社,不过

是因为其他人都去参加。在最为桀骜不逊的Charlie和学校闹恶作剧时,他面如土色。所有的这些表现

一点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后,他是第一个向学校签字证明Keating老师罪过的人,他从内心里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师的罪过,毫不犹豫地出卖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后一幕里,他也是那几个没

在站上桌子,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属于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对权威无比顺从,没有个性,在利

益面前会很快放弃原则,牺牲别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将来最大的

可能会上哈佛等名校,毕业后,成为一个银行家,律师,或者其他。他将生活优越,颐养天年。

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他的心灵从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读诗歌的时刻,那心灵曾有一度的复活迹象,而随着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现实状态,毫不留情地

把心灵丢进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样,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无表情。

我无权指责他,按照死人的逻辑,也许他是对的。心灵何用?梦想何用?诗歌何为?终究,人要

在现实的世界里苟延残喘,看浪漫化为齑粉。我也有过怀疑Keating的时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这部影片后,我走在校园里,反反复复地想:Keating他究竟错了吗?也许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却,我开始用正常人的思维来考虑这问题。这种思维让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里,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说:向前走。

我迟疑不敢前行。

朋友说:不怕,我看着呢。不会让你掉沟里去的。

我仍然犹豫着,终于伸出了脚步,一点一点,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在黑暗里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时刻,我害怕,害怕每一个未知的沟壑,害怕跌倒。我必须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够从容地去迈出脚步。那蒙在黑暗里的时刻是一种折磨,我为恐惧折磨。也许,我正

在成为一个丧失勇气的人,不再有年少时,那种一往无前,哪怕天塌下来又如何的莽撞与热情。

这种认识让我酸楚,生活需要的历经艰难与忍受平淡乏味,这些我从前不屑一顾地屏弃的东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复一日的劳作中,我正在伸手,犹豫着,是否与生活妥协。

我在伸手、犹豫中,正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死人。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

浪漫的诗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者承负了盗火的恶名,他是一个被放逐的

游吟诗人。浪漫的诗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点燃的生命激情无法再回到铁屋般禁锢的体制,如

鲁迅先生描绘过的那个没有窗的大铁屋子,他醒来,无法接受这现实,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为维护

精神的自由选择了毁灭。斗士Charlie离开了,他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他将始终是体制的一个反叛者

,蔑视传统与成规。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来,他是他们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梦想和诗意的火花,独力承担起自身的命运。

那是一条人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