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经典。
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和网络的解释, 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人类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从经典的内涵我们就可以知道, 经典的核心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是和人之真性、自然法则相应的,所以它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方向,也让我们从中受益无穷。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读经典至少能给我们带来以下这些益处,同时也是我们要读经典的充分理由:
经典经过前人众多名家和历代读者沙里淘金般的筛选,都是一流的作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而时间又非常宝贵的时代,直接读一流的经典作品,要比去读那些二三流甚至末流的作品更能有效地利用时间,也更有收获。
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说,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会影响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我们当中的好多人,除了在学校时为了应付考试读过几篇课文,对于我们的文化,对于我们的母语,就再也没有认真学习过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走上社会以后,人们都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耗在观看影视和网络阅读上。虽然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方式,但它们偏于娱乐性的内容和表达也会削减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并造成误导。因此如果以影视和网络阅读代替经典作品原本的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而所谓的“快餐文化”,只顾抢夺眼球,内容和品质多是腌制和包装过的“烂肉”,少吃一点可能会感觉香酥可口,吃多了轻则“闹肚子”,重则会改变我们思想“肌体”的构成,造成畸形的人格和扭曲的灵魂。
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即使今天的你不读经典,你的血液里仍然蕴藏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每个国家,每种文化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比如我们中国的《易经》、《论语》和《道德经》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经典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它们往往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使我们更有勇气和自信面对问题。
人们所有的痛苦,都是基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三者关系的不良而产生的。而经典作品,就是阐释人们在处理这三大关系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人性。经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比如《易经》教给我们如何认识变化、顺应变化和把握变化;《论语》教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把握做人的根本;《道德经》教给我们宇宙、自然、社会、人的心智等运动变化的规律和法则;《红楼梦》则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以及在这现实中生存和挣扎的众生相,对人性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摹,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然后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去实践。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 只有经典,才能将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把历史上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你,把一切的美丽和智慧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经典穿越时间和空间,“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赴你生生世世的约定,那么,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品读它、拥抱它呢?
⑵ 为什么要学国学经典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吗
当代教育家,着名国学专家、读经教育实践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育心经典读经教材主编、全家践行经典的楷模赖国全老师认为:
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单单为了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和谐社会吗?怎么才是完善的人格?怎么才能和谐社会?我们来看一段《易经》的文字,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什么叫富有?很多人说,精神充实就是富有。这正是近千年知识份子的误区。近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学四书,认为精神充实就是富有,其实大错特错。精神要不要充实?当然要。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决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如果只是精神充实,自以为是,如何能够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于穷困潦倒,不以为忧,反以为喜。《易经》上说:“举而错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你一个人精神充实,哪里算事业?!举天下皆精神充实,庶可谓之事业。
而要实现举诸天下,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你做得到吗?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业未举,先明大义。而所谓义者,《易经》上说:“井以辩义。”为什么是井,而不是杯呢?因为杯水车薪,不足道也。而往来井井,则可以无穷也。所以真正的义,不是一个人的义,乃是天下人的义。
什么是德,什么是大德?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尚书》中有“日新其德”。《大学》里也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什么叫“新”?我们好好看一看太阳,每天出来一次,就叫新。日日都新,久成盛德,这不就是累积法吗?太阳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因为会有乌云,也会偶尔挡住太阳。每一件事皆如此,读经也是,日日都读,就是新,日新其德,日积月累,乃成盛德。
什么是“生生之谓易”呢?易就是变化的,是自然万物的必然规律。第一个生,是动词,变化出,实现。第二个生,是名词,新的,新鲜的东西,事物,包括思想。我们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断地努力,编写新的教材,录制新的录音,这就是生生不息。太阳,她的阳光,是生生不息的,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是成就万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谓乾”,成就万物,就是乾,“效法之谓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阳光反射过来,不是自身生发的,太阳的生生不息,与井水的源源不断,是真正的大义,是利万物而不绝的大义。
回到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自己都养不活,还自我安慰,说是精神满足?这样是自欺欺人的大话。真正的读书人,是能够做到大义,生生不息,善利万物,富有天下,这才是大业,而不是小家子气。读的书都停留在嘴上,不能实现生产力,不能做到自强不息,那个不是大义,乃是小义,甚至是伪义。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经典,要学到的基本智能。如果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经典,将来一贫如洗,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我们的孩子读经典,读出这么个状态。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富有天下,但不为物质所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善利天下,自身不绝,才是真正的大义!
⑶ 为什么中国人必须要学习国学经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国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说法。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令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这件事讲了白圭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只图个人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现。孟子则用和蔼的态度、尊敬的言辞批评了白圭自以为是、以邻国为壑的错误做法,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处理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邻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拥有他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她却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但没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可恶的我们却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苍天无情,世间万物,唯独将母亲渐渐变老。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此孝顺的孔融,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孝顺和谦让。孝顺是一个人的品德,谦让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都遗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现在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会做到孝顺和谦让。好听的话语谁都会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都是苍白的。经典文学都是易学难行。
放眼望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的财富战胜了生活的贫寒。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气。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我们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经典浸润人生,传承国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