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中医考研背哪些经典条文
扩展阅读
小爱同学怎么能接收短信 2025-01-20 05:29:34
哪里能找到泰语歌词 2025-01-20 05:29:32

中医考研背哪些经典条文

发布时间: 2024-01-26 21:40:02

1. 学中医必须要背的医德的书籍是什么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着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着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

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内经》、《药性赋》、《濒湖脉学》、《难经》、《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书目。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姜春华说:“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认为:“经典着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着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谢海洲:“经典着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

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

读书入径的方法!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着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

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

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

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

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

2.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考研分享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考研分享?

在开始之前,我先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本科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专业是针灸推拿学,被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录取。虽然成绩没有特别理想,但是,我也是付出努力的。我在校成绩也不太好,后来当我了解了就业形势与以后的发展,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浑浑噩噩在大学过五年,就决定了考研。

我就是经常在手机上刷一些题,如果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购买一个哦。第二阶段就是10月-11月份开始去琢磨,考试喜欢出哪一类的题。政治的出题喜欢与时政联系起来,所以你没事要多关注一些时事政治,对你的考研政治很有帮助。我当时由于关注很少的时事政治。后期就看一些机构总结的时事政治,开始背各大事件和容易出题的时政,也开始背容易出选择题的考点。最后一阶段就是冲刺了,这时候背的就着重是大题了,我当时背诵的肖四肖八,加徐涛20题。

但是由于个人原因,我当时是肖四全背了,肖八挑着背了些,徐涛20题都背了。个人觉得,背完这些,就差不多了!还有就是提个小建议,就是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把你背的大题,默写一下,这样可以大概推断你写大题的速度。不至于到考场上慌乱哦。

四、复试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复试形式与往年不同,由于疫情原因,复试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前的初试复试占比5:5,今年由于线上面试,比例7:3。之前都是专业课笔试,今年是直接面试。其实不管网面还是线下。天津中医药大学都重视实操。下面我具体说一下都考啥:今年复试分为两个部分,专业综合素质面试和英语。

专业综合素质面试,根据院系不同,可能问题的方式也不同。综合素质面试总时长13分钟:主要都是分为四个部分

1.中内辨证论治2.体格检查和急救操作3.针灸拔罐操作4.开放性题目:着重考查学生学科潜质、人文素养、科学思维、个性特长和心理素质等。

一附院,专业综合素质面试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总计时长15分钟:

1.一分钟自我介绍(充分展示自我,中英文不限)。

2.一个病例分析(与报考专业相关),考查临床接诊能力、中西医专业基础知识等。

3.综合素质面试,为开放式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学科潜质、人文素养、科学思维、个性特长和心理素质等。

最后,就是想说一下复试只是看起来很难,你会觉得面试的时候紧张啊什么的,其实等你真正去考的时候就没那么难了,小紧张都会有,只要不影响思考,就没啥大问题。总之呢还是得好好复习,我说再多也只是我的经验,只能给你提供一下参考,还是得自己努力复习呀,加油哦!相信你们一定能考上研究生。

3. 中医四大经典着作分别是什么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的四大经典着作。

四大经典而言,成书最晚的应该是《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做。所以说后世医家都以此作为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而学习,因此成就了后期诸多医学大家,如林忆,王冰,金元四大家等诸多名家。

而清朝大医吴塘,其编着了《温病条辨》,成为了温病学派宗师,而这些大医无一不精通《伤寒杂病论》,所以说四大经典对后世大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到现在,四大经典仍是真正中医高手或大师案上不可或缺的必读书籍,像国家授予中医名家的老中医、知名的倪海厦、徐文兵等以及一些民间大医,也都继承了经典,并将之发扬光大。

《伤寒杂病论》主要贡献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作,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意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

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