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了,用手机看网文的却越来越多
首先,一些经典名着,是有他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例如:我们在上学时都读过鲁迅的文章,如果脱离开时代的背景,其实很多人都无法理解鲁迅的文章到底要讲什么,甚至是深刻在哪里。但当你结合了时代的背景,中国的那个特殊时代之后,你就明白了很多背后的含义与他要表达的深刻意思。
所以,所谓“经典”很遗憾的是,他需要经过长期沉淀后才能被认为是经典,但是往往这个时候他背后的时代已不存在,后来人如果不深入研究或深层次的阅读,是无法接受所谓的“经典”的。
网文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他容易让大部分人接受。
大部分的网文都是遵循:小人物受挫 >获得机遇 >报仇(或成为牛人)甚至最后成为世界的主宰。
早期的网文基本上或者现在绝大部分的网文都还是使用这个套路,在这个套路里,我们可以更多的找到自己。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正是那个一开始的小人物。
之后,读者会将自己映射到小说里,最终成了自己想要的人。这和游戏世界的沉迷底层的原理是一样的。
随着现在手机已经成了每个人的外接器官,很多人也会利用手机进行阅读。不过遗憾的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手机等电子设备并不适合阅读深层次的内容。主要的原因除了没有人们对书籍应有的触感之外,也是由于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功能太多,很容易有其它东西对你的阅读进行干扰。
试想一下,当你阅读的时候,突然在屏幕的上方出现了一个提示,你有一条微信进来了。你会如何选择?无论你怎么选择,这条提示信息,都已经成功的打断了你。
由于网文的内容相对容易很多。所以,即使打断也不会影响你阅读的思路。
⑵ 《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及答案是什么
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着为例加以印证。
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⑶ 《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答案
11.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共4分)
12.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3.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着为例加以印证。(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4.材料一。(1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分析合理即可。2分)(共3分)
⑷ 语文教师的困惑:孩子们为什么不愿读经典
她敏锐地发现:不少学生对名家名作提不起兴趣,公开课上对经典篇章的朗读集体哄笑……这让她既痛心,又困惑,她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读经典?是什么该为今天的经典之殇买单?
超限抑制
03
再次,超限抑制,恰恰是经典之名阻碍了经典阅读之路。超限抑制,即任一刺激强度过大、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相反会引起抑制的现象。阅读兴趣的火花还没有点燃,我们就用这些又高又大的经典部头把火压灭了。结果,别说经典阅读了,有些学生直接连阅读都抑制了。尊重天性、顺应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浮躁的时代氛围、闪闪发光的传媒业、神秘的心理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无法与之抗衡的因素。经典阅读的缺失,谁都该为此买单,谁又都买不起这个单。当“经典必读书目”变成了“必不读书目”时,当还有学生说《三国演义》是一起上梁山的故事时,语文教学的重点还应该是“这个字音读4声,这个成语不能带宾语,这首诗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吗”? 这或许是许多语文同行的困惑:语文,到底该教些什么?经典阅读,路在何方?
⑸ 为什么不读经典
我想,至少有以下一些因素,让人们对经典作品敬而远之。
因为经典不打算讨好人,不挖空心思地邀宠,千方百计地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他自己的欢欣和疼痛,满足自己的正常的或者是稀奇古怪的念头。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少数人看的,并没有打算将大量的读者变成自己的拥趸,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赊账喝粥写《红楼梦》时,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钵满盆溢。因此,它们不会时刻想着为读者提供方便,不那么追求顺畅好读,不制造噱头来哄你逗你,不担心你理解不了因而降格以求。既然兴趣不在艺术之外,因此也就有足够的勇气藐视市场法则,这样,它倒是很好地保持了本身的纯粹质地,这有助于它成为经典,虽然往往是在其后很多年的事情,且也只有其中的极少数获此幸运。
这一点,正是经典作品最为根本的特质。它决定了、派生出了经典作品的其他许多特征。对于那些渴望阅读之“轻”、把阅读当做一般性的消费的读者,这些特征,往往成为了一道屏障,让他对经典产生出隔膜,结果他将无缘分享那些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因为经典总是关注那些具有根本和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它们构成了生活的最基本的框架,展现了生活背景上最广阔最朴素的底色。生活的画面尽管千姿百态,但都是由那些最基本的元素组合拼接而成。谁会去关心一个荒野里的农民的拓荒经历,不管是北欧的荒野或者是澳洲的荒野。我们的一心瞄准时髦或“前卫”话题、挖空心思梦想一鸣惊人的作家想都不会想。但汉姆生关注了,在《大地的成长》中,怀特关注了,在《人树》中。这些题材具有巨大的容量,汇聚了生活、生命和人性中最为本质性的成分:劳作和收获,困厄和希望,勤劳和勇气,忠诚和怜悯,等等。它们是劳动的颂歌,更是对生活的本质层次的揭示和表现。
因为经典瞩目的是事物的内部,是对于存在的深层的揭橥,在层层剥茧抽丝般的探寻、追究之后,它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即便从某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入手,经典作品也总会深入其中,烛照其背后的人性的晦明、生活的沟壑――这一点成为它和平庸作品的本质区别。后者对那些热闹喧哗、充满戏剧性冲突的地方会趋之若鹜,但也仅仅是关心事件的进程而已。在故事之外,他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广泛的关注和分析,甚至缺乏这种兴致。《安娜99卡列尼娜》取材于旧俄时代彼得堡社交界的一则轶闻,《包法利妇人》来自于一桩沸沸扬扬的通奸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也永远会受到报纸花边新闻栏目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我们发现不了人,发现不了心情和意绪,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托尔斯泰和福楼拜,才凭借他们的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出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欲望和规范无休无止的纠缠。
因为经典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曾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为什么会这样?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的投注,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他太留意那些本质性的东西了,目光常常就疏忽了表层和细节,而后者倒是容易带有一种妖娆轻松的神情。这就仿佛现实生活中,许多真正具有个性的人,常常显得大智若愚,小事情上犯糊涂,会因某种乖戾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八面玲珑的人,虽然在处理具体的人际交接、事务往来时可以滴水不漏,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性,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后面,经典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深刻和独特性的禀赋,可惜却经常被缺乏耐性的读者误读。
因为经典所关怀、所弘扬的,总是具有永恒性的东西,这点使其和当下的喧嚣隔离开来。不同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固然千变万化,但那些支撑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价值理念,却被一代代的人们自古传承至今,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善良、慈悲、正义、爱和献身……经典作品认可这些,并加以进一步的表现。它们因此也朴素无华,就像稻谷一样,人们每天食用,却很少会想到去赞美。这样,那种试图追逐新奇的阅读倾向――在每个时代这都是一股强势力量――就难以眷顾这类作品。他们会认为经典作品是老生常谈,转而追逐那些看起来带着某种新奇色彩的东西。但新奇本质上是浮泛易逝的、似是而非的,形式常常远远大于内容,并不具有经典作品的无限的生长性、丰厚的阐释空间。今天又是一个生产时尚的时代,各种时尚在以加速度涌现,形成高潮,很快又过时,被新一轮时尚替代,仿佛水面的泡影,生灭一瞬间。遗憾的是,由于受鉴赏力的局限,仍然有不少读者醉心于这些表面上的热闹,经典受到冷落,也就难免了。
因为如今市场化的、总是显得过于旺盛的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冲击,也影响到传统上对写作的虔敬之心,对创造出经典作品的强烈意愿。在这个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作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变得更为重要。经典是需要充足的时间,从容的心境,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而现代人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一种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当一个人看社会新闻都只看标题的时候,你怎么指望他能够静下心来,欣赏一段风光描绘,揣摩一种心理的细腻变化过程?怎么能够指望他还能够讲求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沉浸于纯粹的美的文字中,辨析并享受风格之美?在对所谓效率的追逐中,我们变得匆忙和粗鄙,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糙的读物了。就像传媒学家尼尔99波兹曼在其着作《娱乐至死》中所揭示的,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一切文化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且毫无怨言,而深入的思考则在迅速地销声匿迹。
因为……
总之,诸多方面的因素汇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阻碍的合力,让我们疏离经典,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创造物却漠然视之。于是,这也就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了。我们可以列举出种种疏远经典的理由,可以努力为自己寻找形形色色的借口,这些解释也似乎完全说得过去,但只要想到我们因此讲会损失什么――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这样做是不应当的,是不明智的,是值得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加以避免的。
领悟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所行动。
⑹ 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答案
(1)此题考查学生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找出段落的关键语句.仔细阅读2.3.4段,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分析原因,意思对即可.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②它关注事物的本质,③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④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明确这样安排结构的原因,注意前后段落间的衔接.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着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结合论点来确定.分析合理即可.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类题,需要首先明确第六段论述的中心,阅读第六段可知,这段论述的是“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再看材料,材料一说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的读物,材料二说的是学校要有充足的图书,学生要爱看书;据此可以判断材料一适合做第六段的论据.
答案:
(1)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②它关注事物的本质,③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④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2)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着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3)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⑺ 为什么不读经典题目
(1)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思路的问题,解答此类题,需要明确分清楚层次,然后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性词语串连即可解答.这篇文章首先用名言引出论题,接着阐述了人们不读经典的原因,最后号召人们多读经典;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解答此类题,需要首先明确第六段论述的中心,阅读第六段可知,这段论述的是“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再看材料,材料一说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的读物,材料二说的是学校要有充足的图书,学生要爱看书;据此可以判断材料一适合做第六段的论据.
(3)这是开放性试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名着带给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3分)首先,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接着指出人们不读经典的原因,一是经 典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二是经典体现的是生活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三是指出现代人生活浮躁,没有耐心细细品味.最后号召人们有了认识之后,行动要跟上.
(2).(2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分析合理即可)
(3).(4分)我正在阅读的名着是《骆驼祥子》,祥子的悲剧命运首先揭示了那个吃人的社会的黑暗本质;其次也揭示了祥子的悲剧也有祥子自身的问题,比如自私,脑子里只有一件事就是买车.
⑻ 《为什么不读经典》议论文阅读练习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⑼ 为什么阅读经典书籍的人越来越少
答:因为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分流了部分阅读者;市场经济的深化,部分人人心浮燥,无心静下心来读经典;利益驱动致使部分人,追求变质,忙于挣钱,没有功夫读经典;部分人仍然存在读经典无用的思想。
⑽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经典谈谈你的看法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他的演讲中提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三成学生厌学”。照常理来讲这些学霸、天之骄子,过五关斩六将考上了重点大学,应该是充满正能量,是家人和社会都很满意的,但为什么会觉得活着没意义,这或许是长期接受的教育中缺乏了某种重要的元素才会如此。
诵读经典的优势
第一、提高专注力。诸葛亮的名言,宁静致远。宁静就是专注力,做任何事业,任何学问,我们都必须要有专注力,但是现在的小孩普遍缺乏专注力,因为我们很少去训练他的专注力,即便去训练也没有找到最好的方式,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诵读经典是训练他的专注力最好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把一部经典从头到尾把它背下来,对他的专注力的提升是巨大的。古时候儿童普遍少年老成,就是因为自幼诵读圣贤书,让他有定力,显得沉稳。而我现在许多孩子活泼乱跳特别好动,其实就是缺乏专注力,专注力不但开发大脑,而且是做好任何事的必要条件。
第二、增强记忆力。人的智商大多数是由记忆力构成的,所以记忆力好的人往往是比较聪明的,看过《最强大脑》的人都知道。其实通过诵读经典其实便可以让记忆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有一些孩子可能半个月就能把几万字的经典从头到尾背下来,但很多成年人却没法做到,这就是因为没有从小训练记忆力。
第三、提升语文能力。前几年课程的改革,将语文比重增加了,课程中也增强不少经典。语文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语文学不好,理解能力一定很差,理解能力差其他科目的概念又如何去融会贯通?学好语文,诵读经典是必须的。现在的人普遍都不爱阅读纸质书,因为都被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绑架了,碎片化的信息,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是作者的整体思想是无法通过断章取义来获取的。我们自小从低难度的语文开始学起,长大后很多人就不愿意再去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艰深晦涩的书籍了。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却是无所谓的,两三岁的孩子可能几个月就能把整部易经背下来,成年人反而做不到。所以提升语文能力要从娃娃抓起,一开始就要给他读可以供他一辈子参考的,永远有用的书,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道德经》等这些有思想高度的书。高度的读了,以后低度的读起来就容易了,但凡从小读过这种经典的孩子,他就一辈子好学,一辈子都喜欢阅读。人是有一种容易接受庸俗的惰性的,从易到难让人难以接受,从难到易却很容易接受,所以在儿童不知难易的时候,将最难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经典,让他们一点点背下来,那今后就没有难读的书了,从而变得好学,从而将语文能力提高了。
四、道德的养成。经典不单是道德养成,也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凡是关于智慧道德心灵的它是不能用讲解和用这种思维来达成,它需要潜移默化来熏陶,所以给孩子读经典的时候不需要给他讲解太多,让他默默去读,让经典慢慢感染他的心灵,净化他的心灵,提升他的智慧。
五、智慧的开发。中国文化之所以有儒释道三家共存,而且留下众多的经卷典籍,就说明经典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这些典型就是一代代圣贤们智慧的结晶,它里面既有实践论也有方法论,它会教你如何开启智慧,如何达成智慧。所以读经典就是潜移默化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最好的一种途径。
六、民族认同感。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战乱、改朝换代、外族入侵,都没能让中华民族绝迹,更没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中断,这就是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有一种民族认同感,如果失去自己民族的东西,人就会迷失世界的潮流里面不知所踪,找不到自己的根。对于我们这个延续几千年的民族来说,民族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而通过诵读经典,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便能大大的提升我们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七、补时代之弊。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泛滥的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很幸福,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是最痛苦的。物质的饱和,心灵的空虚,更让人迷茫,无所皈依。现在的孩子,从小没有经典的滋润,被周遭的许多事物污染,比如父母一天到晚抽烟喝酒打麻将玩手机。我们没法给孩子一个净土让他成长,但是家长可以从自身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并引导孩子去诵读经典,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使他的内心变强大,使他对外界的免疫力增强,而不至于被这个时代欲望的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