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樊登经典演讲如何说话
扩展阅读
长沙教育街八号在哪里 2025-01-21 13:51:00

樊登经典演讲如何说话

发布时间: 2023-12-17 09:53:49

㈠ 听书随笔:樊登读书会的《即兴演讲》

上周,007战友阿汐燕的文章-《即兴演讲》听书随笔打动了我。在她的分享下,我有幸听到这门课。和阿汐燕一样用了两天时间听了此课。先听音频,再看视频,看到樊登老师视频,感觉又回到了罗振宇读书那段,我就象现场观众一样,搬个板凳坐在旁边,听他娓娓道来。时不时还听到他发出的笑声,感觉真实、亲切。樊登老师声音浑厚、解读生动、而且操作性强。下面就谈谈我的3点感触。

一、 即兴演讲(樊老师称即兴交流)的4要素:抓手、要点、结构体和呼吁行动。

(1) 抓手。用一句话,来吸引大家注意力。说话不要丧,不要以消极方式开头。如“恕我直言”“我这人讲话比较直”等。这样会让对方不自觉树立戒备心。要用积极的钩子,引起对方注意。如“我刚好有件事与你商量”,“我看好你的演讲”,“我听过你的课”等,我们都愿意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交流。

(2) 要点。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观念。要精简提炼,有吸引力,同时承载价值观。如果要精简,什么都可以不讲,唯独要保留要点,即你的观点。要从对方利益出发,给对方合理的肯定。如我们能给你带来......。

(3) 结构体。就是论证过程。这个结构体可以按时间顺序、原因顺序、方法模式、情况和应对模式分为4种。

(4) 呼吁行动。就是下步行动。可以是由对方决定合作、我们决定干什么、下步我们要干什么、鼓励对方、或激励对方。

就是这么简单,樊老师提练的精简吧。我突然想到,我的文章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写呀?哈哈哈。

如何练习这4要素,那就是经常写。现在你觉得1分钟,5分钟够了,以后你会觉得30分钟都不够。

二、 讲话紧张怎么办?

樊登给了自己的心得: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去除私意。

充分准备是指准备学科知识、一般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等、同时还要准备很多主题,许多专业讲者都是这样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剑桥物理教授就是带着好几套上课方案去的,到了教室,看学生是什么状态,拿出相应方案上课。

去除私意。什么是私意?就是不要处处想着自己,自己讲的好不好,别人喜欢不喜欢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而是要想给对方带去了什么观点、什么价值、什么好处。这样,即使中途有人离开现场,你也可以认为别人听过了,无须再浪费时间在此,你自然会放松许多。

昨天,应小助理要求我在《小怡厨房》作了发言。这可是我第一次发言,也有点小紧张,担心自己讲得不好。我提前几天写好文章,并练习了几次。当天,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深受同学们好评。还有人特意私聊,表扬我呢。

三、保持真实和尊重。

保持真实,樊登读书会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就象隔壁老樊,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央视主持人。如何做到真实?首先做到专注,关心此时此刻此人的一举一动;其次善于分享,分享自己的想法、信念、价值观、故事、脆弱、痛苦等。这些都会给人真实的感觉。

保持尊重,不仅是尊老爱幼,也包括尊重组织、领导、上级,不抱怨。今天你抱怨原来公司、明天你就会抱怨这家公司。最关键尊重自己,我没想过这点。不要把自己变得卑微,如果你都瞧不起自己,别人凭什么来了解你。人人都是独立人格,大家地位不同,仅仅是处于人生不同阶段而已。

即兴交流不一定是传达什么,只要表达自己的价值,建立与他人的关系。认真倾听,抚慰他们、倾听他人心声,或传达自己的观念,也是可以的。从现在起,多交流、多写多练,增加自己合作机会,给别人真实感和坦率感。

㈡ 【樊登读书-即兴演讲】开腔,就要准备表演!

最近参加了一个画展的主持活动,但是由于好久没有张口讲,所以一开腔,嗯嗯啊啊,好多错别字,令人甚是尴尬,甚至因为仪容仪表的问题都没有一张合适的活动照留下来。

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问题:

最近在听樊登读书的时候,正好看到这本《即兴演讲》,就趁着吃中饭的时间听了一下,感觉不错,就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做好即兴演讲,需要改变一个认识:即兴演讲并不是简单的张口说话即可,像一些领导人都是有各种场景下的即兴演讲稿的,有时候可能一句话就会导致一件事的成与败,或者是人设崩塌。

所以第一步需要转变我们的思维为 “即兴思维”

1.有领导意愿

这里需要我们做到要有想要感染他人的欲望,注意说话的场合。

注意自己谈话的价值,不要觉得自己渺小甚微,要首先尊重自己,然后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千万不要有这种情况:我知道大家都不认识我,我也不想让大家记住我……

说话的时候要增加语言的自信程度,拒绝“嗯啊”、“也许可能”、“不太确定”等这些不自信的词汇。

要正视每一次开口说话,不要有脏话、黄色笑话之类的,不要养成这样的坏习惯。告诫自己:麦克风永远开着!

2.善于倾听

和别人对话的时候,要做到三种倾听。

首先是最基本的“用身体倾听”,用眼睛盯着对方,身体前倾,不要看手机或者别的地方。

然后是“用大脑倾听”,在听对方说话的同时,要帮对方在脑子里理出123来。

最后是“用心倾听”,要能听出对方的情绪,要有同理心。

3.保持真实

不管什么场合,一定不要让人感觉你是一个天天大话套话的人,要让大家感觉你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

要专注当下,分享你的想法、信念和价值观,你要做的事。

分享你的感受,高兴、难过、沮丧、嫉妒等等的情绪。

分享你的脆弱,你的无助、忧虑。

分享你的故事,让你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4.保持尊重

尊重自己所在的组织,尊重自己的上级管理者,尊重自己。

接下来,是这本书的重头戏:讲话脚本。

一、抓手!

二、要点!

三、结构体!

四、呼吁行动!

1️⃣【抓手】

开口说话第一句,肯定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力。

这里要注意:不要用消极抓手!比如:恕我直言、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我说话比较难听、咱们有事说事。

2️⃣【要点】

也是说话的观点,尽量一句话说清楚,要有吸引力、要点清晰、积极正面。

3️⃣【结构体】

是为了论证上面你说话的要点,常见的有时间顺序、原因模式、方法模式和情景应对模式这四种类型。

4️⃣【呼吁行动】

这也是说话的目的,比如最后号召大家去做什么事、促成合作或者鼓励别人。

那么如何做好一次即兴演讲呢?

【做好准备】

准备是个时间长期积累和刻意准备的事情,这里需要准备的知识有

1、与主题相关的学科知识

2、典故、成语、历史人物等基本修养类的一般性知识

3、与主题相关的自己过去经历的经验性知识

这里有一个李笑来爸爸的故事:李爸爸有一个故事本,这里记述了一些比较好的典故,包括他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李爸爸引用的记录,包括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效果怎么样。这样长期下来就了他自己的常用故事,知道什么场合适合说哪个故事。

【了解听众】

演讲前需要知道自己的听众是谁,然后结合上面准备的知识,面对不同的听众做内容的调整。

【讲话脚本】

通过上面讲到的4步,编排讲话脚本。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听了樊登的领读,有空了应该去好好读一下这本书,书里面有一些常见的示例脚本,如果能好好联系,这样,在下次张口说话时希望能避免以前的尴尬场景。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说话这件事,每一天都在进行!
开腔,就要准备好表演!
就像周迅那样,每天清晨,起床对自己说:Action!

㈢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怎样读书才有效,樊登老师这样说

《笑林广记》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秀才要考试,考试前他非常忧郁,惴惴不安。他的妻子怀孕了,在一旁看到他如此,就对他说:“看你写文章,就像我生孩子一样难。”

秀才说:“还是你生孩子容易。”他的妻子说:“怎么见得?”

秀才说:“你是肚子里有货,我是肚子里没有货。”

在双十一樊登读书的直播间,樊登老师讲过这个《笑林广记》的笑话。

在双十一的樊登读书直播间,樊登老师在谈笑古今事,就将直播间的热度推到很高。听书会员卖的很高,连主播的年收入都达到百万以上。

读书的价值被社会广泛认可。可每个人读书效率却差别很大。有的人看完一本书侃侃而谈,有的人看完书,差不多也忘记了书里的内容。请自问一下:

你有没有很久没有读完一本书?

你有没有不知道怎么选书?

你有没有感觉读完一本书后,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

1. 你有没有很久没有读完一本书?

双十一,各大商家平台上开始促销打折,包括购买书籍的平台,作为爱书的我们,看到优惠的价格,我们不知不觉购买了很多书。

收到书籍的那一刻是幸福满满的,可真正阅读起来,往往好长时间没有读完一本书。看到书架上,又多了几本未拆封的书,我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看完这些书。可是加快速度后,又没有记住多少。

樊登老师在书中劝大家看书不要着急,读书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个人在刚开始时,读书是不可能快的,樊登老师是在读了一百本书以后,才开始感觉读书速度越来越快的。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技能的习得来自刻意练习。”

当然刻意练习也是有方法的。樊登老师推荐沉浸式学习和讲书。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印度贫民窟,有人做了一个测试。在房间里安装了一台电脑,只露出键盘、鼠标和显示屏,没有教贫民窟的人怎样使用电脑。

可是过了两周,贫民窟的小孩都自动学会了玩电脑游戏。

因为小孩子都喜欢游戏,他们愿意花时间探索如何使用电脑玩游戏,这就是沉浸式的学习。

沉浸式学习是有目标导向的。

因为想知道怎样玩电脑游戏,所以自动学会了使用电脑。

因为想知道怎样搭配衣服更好看,所以研究搭配技巧。

因为想知道如何做饭更好吃,所以从书中学习成为美食达人。

我们要知道看书的意义和目的,因为每本书自带使命。意义和使命相配合,我们才会进入沉浸式阅读状态,才会有效地快速看完一本书。

2.你有没有不知道怎么选书?

樊登读书平台,每年选择52本书,每周一本,选出的书吸引超过15亿次收听,获得了2200万会员认可。

樊登老师在书中披露了樊登读书的选书标准,就是TIPS原则。

T(Tools)是工具,就是选择的书能够提炼出一套方法,教读者使用。

I(Ideas)是理念,给读者带来新的想法、新发现的书籍。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给读者带来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使用书籍。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是经历科学论证,严谨的书籍。

樊登老师总结说,选书的两个原则是科学性和建设性。

科学有多种维度,特别是科学是开放的,能够促使人修正观点,不断进步。

书中,樊登老师举了三个例子。

陨石,刚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天上怎么会掉石头呢?事实证明,确实有陨石,相信科学的人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修正观念接受陨石的存在,这就是开放性。

催眠,以前人们以为催眠是一种巫术,后来证明可以真的能够将人催眠。

针灸,过去西方人不接受用扎针方式缓解疼痛,而现在西方不仅广泛接受,美国还将针灸纳入了医保。

科学是开放的,读科学性书籍让人心态开放。虽然绝对的科学是不存在的,这样才更能够保持修正观念去看待世界。

另外一个选书原则是建设性。

什么是建设性,樊登老师将建设性与行车导航连在一起。

我们在开车用导航时,如果没有按照导航路线走,它会让你在前方掉头。如果你不掉头,它会重新规划路线。

而如果是你的老婆或者老公引路,你如果不按照她(他)的路线行驶,她(他)就会生气,有时还告诉你爱走不走,不给你导航了。这就缺乏建设性。

建设性书籍,是能够帮我们探索新的路径,给我们生活带来改变。

3.你有没有感觉读完一本书后,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樊登老师经常被人问到,为什么你看完书能够记得住,拿着一张思维导图就能讲出书的内容?

樊登老师说,要挑战自己的大脑。看书不是拿着笔在书上画线,而大脑并没有记住。看完书后要隔一段时间回忆内容,然后讲书给别人听。

以教为学,把自己学到的教给别人,加深记忆,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看书时,要摒弃一些坏习惯,也有几个提升阅读效能的小窍门。

第一个坏习惯是,不一气呵成,间歇性阅读。

樊登老师说他母亲是小学老师,她在读书时发现有不认识的字,就去查字典,查完后标上拼音,再写上三遍。等在去读书时,发现这本书没有意思不想读了。

第二个坏习惯是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

樊登老师说,看手机是会上瘾的,这种上瘾甚至与抽烟吸毒一样。所以他看书的时候,都是把手机放在楼下,人为限制看手机。

怎样有效看书?樊登老师给了4个方法:

一是找出书的主线,这本书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二是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三是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四是找出书的意义和价值。

在掌握书的内容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讲给别人听,分享给公众,这是最有效的记忆方法,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

樊登老师在书中分享了一个令他感动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在山东淄博演讲时,有位80多岁的老奶奶专门从德州一大早赶高铁去听他的演讲。他问老奶奶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来听他的演讲?

老奶奶告诉他,以前她的家庭关系不好,因为带孙子问题经常和家里人吵架。可自从听了樊登读书关于家庭关系的书,现在家庭关系改善了,她也特别会带孙子,收获很大。

这就是讲书的魅力,讲书是在原文基础上再创作,抓住书中的核心知识点,以更加被人理解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在丰富自己同时,传播知识。

4

古人云:“君子无故,不撤琴书。”

读书是我们获得知识、成长的有效途径。一本书,我们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生;一本书让我们生命被他人阅历所丰富。

从书中,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视角审视所处环境,以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提升自身格局和竞争力。

让我们从书中获得实力,以此匹配下次更好的遇见。

㈣ 如何演讲

最近因为演讲俱乐部和拆书帮的缘故,又重拾演讲,其实这一年来,自己断断续续的在坚持去做一些练习,比如视频打卡,写讲书稿或分享。

突然要用的时候,发现自己和当初一样,讲的一塌糊涂,进步不大,原因是什么?

刚看到一篇刘润老师介绍樊登是如何做演讲,里面讲的不是心灵鸡汤去强化信念,也不是很多教练说的招式,其实信念和招式我倒是学了不少,但是感觉没有半点用,

如何提升演讲,樊登是这么做的:

1 训练自己的思考速度,放慢语速

演讲背后的逻辑是你的思考速度一定要快于你的说话速度,确实我有时总会有很多后缀词,然后,嗯,啊,事实上我还没想好,主持和辩论最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思考速度了。

2 不要背稿,边思考边讲

背稿成了表演了,一旦某个词忘了,就想不起下一句,然后就会慌张,就会把你带到一条不归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入怎么布局,观察大家的反应,有没有听明白,随时调整。

3 大量练习,克服紧张

当一个人没有准备的时候,肯定很紧张,一次次的面对,久而久之就自然提升了,每天练习很多次去把一件事,哪怕是小事讲清楚,会逐步让自己脱敏,面对很多人,害怕演讲是人的本能,一次次的练习后,就会不再把演讲当作恐惧了。

想想舞台,我总会怵头,还会有很多杂念,明天开始每天早上半小时和老铁们一起练习即兴演讲+拆书,确实是这样的,提升演讲还有拆书,没有什么捷径,什么招式还有鸡汤都是浮云。只有一个字:练!练的越多就越熟练,越熟练就会认识越深刻,越深刻就会讲的越好。

后记:最近参加活动还有练习比较多,自己因为不顾小节和他人感受,家庭矛盾似乎在酝酿中……希望明早的即兴演讲+拆书活动能够顺利!我得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㈤ 教育不是商业:它收钱,但不谄媚你——樊登厦门演讲记录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大家对孩子的教养越来越密集化了。”

一开场,樊登就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指出现在大家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教养越来越密集化了”。

什么意思呢?

樊登说起70年代、80年代的事。

那个时候的父母,对于孩子是否上名牌大学重点高中,是不是要买学区房。并不如今天这般关注。那个时候很多父母从不陪孩子写作业,不给买课外培训机构。

他们觉得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不考吧,在隔壁市场里卖卖菜也挺好的。实在不行还可以接班的嘛。(顶替父母职位)

那个时候父母都很佛。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佛了呢?

《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的作者,专注研究父母教养决策好多年。得出了一个结论:父母对孩子教养投入的多少,取决于 “教育回报率”。 教育回报率越高,父母越倾向于密集化盯住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怎么看教育回报率高不高?有两个指标:

如何理解呢?

以中国的70、80年代为例。 那个时候中国的贫富差距没有今天这么大。大家房子分配的,工作分配的。日常生活花钱都差不多。收入类别也差不多。工资没差多少倍。可能就是月收入50和月收入35的差别吧。

那个时候的孩子,在家门口的市场卖菜,也不怎么会拉低家族的社会阶层。考上了大学,好像对家庭社会阶层的提升也没有多大。教育回报率比较低。父母就对学习成绩比较佛。

现在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 没有上高中的孩子大概月收入几千。在更偏远的地方。可能几千都做不到。而上过大学,在一线城市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人员,一个月可能就收入好几万。年终奖百万。自主创业甚至可以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

这个差距不可谓不大。

那么蓝领人员的收入多少呢?和医生、律师、大企业员工及高管相比,总体上是普遍偏低的。

这个背景下,父母就无法对孩子未来是去企业坐班还是去市场卖菜保持佛系了。

他们会更倾向于敦促孩子好好学习。哪怕可能因此损失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损失一部分童年的快乐。父母们觉得为了未来,现在的辛苦和痛苦是值得的。

中国的父母,向来以“围着孩子转”而闻名。

古有孟母三迁,现在有“亚洲学霸”。几乎整个儒家文化圈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都是极重视和密集投入的。

美国70年代奉行“快乐”“放任”“不干预”。现在也转变得更像中国家长的模式了。

全世界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对孩子教养投入。

PISA考试作为一个可以衡量全世界学生考试水平的考试,成为大家评比各国教育水平的一个指标。

这其中,中国孩子的国际考试分数最高。让全世界都“难以望其项背”。

但代价是,中国的学生们,幸福度最低。相对的,有一些国家的考生幸福度很高,但分数很低。

那么,有没有哪个国家, 学生们成绩又好幸福度又高呢?

有的。据说芬兰的孩子们,幸福度高而且成绩也很好。所以,究竟芬兰的基础教育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芬兰的环境的确是让孩子们有令人羡慕的童年:

1)小学老师是全国顶尖人才的首选职业。

这个国家几乎最精英的那一批人,都投入了教育界。首选教育事业。

为什么最精英的人愿意去呢?

因为基础教育的从业者社会地位最高。

而且,教育特有的福利:一个灵魂点燃另一个灵魂那种无可替代的意义感。是几乎无法在其他行业找到的。

在芬兰,教师资格证的授予是高门槛的,几乎是宁缺毋滥。只有硕士学位的人才可以参考,还要加上两年的培训,才可以获得。

所以,所有小学生都是在和这个社会上最厉害的人学基础知识

可以想象,当孩子们在学校里和老师们朝夕相处的时候,潜移默化学会了很多精英的人生哲学和做事原则。并且会被老师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2)所有学校都一样,没有优劣之分。

芬兰没有什么名校、也没什么风评不好的学校。

所以,孩子们上哪个学校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就连孩子们去哪个班级,谁是班主任也没影响。

而且更可怕的是,芬兰能做到 小学全面一样、初中全面一样、高中全面一样。连大学都基本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没名校,就没学区房。也没有扎堆挤,千军万马独木桥。也就没有家长焦虑。

学校没有“必上名校100人”之类的指标,老师就没有班级学生必须多少人满分的成绩负担。

学生也没有被按着头要出人头地的压力。

因为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

就好像所有大学都是清华大学,毫无师资和硬件差异。也就是说,所有孩子百分百上清华。那家长还焦虑什么呢?

中国家长的焦虑,是985、211的分别,还有二本、三本、专科文凭之间的三六九等差别引起的。

3)考试的意义

芬兰虽然所有孩子都上一样好的大学。但并不是就不考试了。

考试还是有的,但不是给学生分等级、划分品质的。也不是否定学生能力的。

考试的唯一作用,也是考试本来的作用。

是为了告诉老师,他该怎么调整教学节奏。

在中国,考试是为了告诉学生: 你错了,你不好,你要改,你来追,你负责。

在芬兰,考试是为了告诉老师: 这个孩子在这个领域要慢一点,对那个孩子在这个领域要多讲一点,老师的大纲步调太快了,孩子们在这个地方没跟上,老师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慢一点……

没有必须考多少分的考试压力后,学生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探索内在,探索世界和社会运转规律。

没有必须多少优等生的指标后,老师会花更多时间观察孩子们的天赋,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洞察他们的需求。

由于教育没有办法做双盲实验。所以我觉得樊登提到的几个点,是否是芬兰孩子们幸福又成绩好的原因,我们还可以辩证看。

但我已经被说服。

在这样的教育介绍下,我很难不去联想中国的教育现状。

堪忧的教育工作者地位和水平现状。堪忧的名校和末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资源的差别。堪忧的针对考试的集体无意识。堪忧的家长焦虑现状。

我们一直在喊的减负其实根源就在于无法做到教育公平。

而我们期待的教育公平,其实也是希望能像芬兰这样。

然而,教育公平不是唯一条件。

如果教育公平了,而政策增加了一些评比和干预的内容。做不好了,也会导致学生的情况变得很糟。

瑞典的教育券故事。

瑞典的教育系统和芬兰其实差不多。

但政府希望引入一个竞争机制。让学校在互相竞争中更好。

于是,他们发明了 教育券 。

政府本意是好的,希望这样能够筛选出最优质的学校。然后互相学习。

结果,为了收到更多的教育券。学校不得不比赛谁更谄媚、谁更宽松、谁考试更容易、谁打分更高。

教育沦为讨好。

可想而知。瑞典的基础教育学生们掌握的信息和学习能力相当少。

樊登谈到这里,忍不住说了一个观点: 教育不是商业。 虽然他们都收钱。

是的,教育不是商业,即使它们都收钱。

教育收钱后,会鞭挞你,让你不舒服,然后改变你。对于个人而言,这个钱是个人的投资。

商业收钱是目的,为此它们迎合你、谄媚你、讨好你。对于个人而言,这个钱是个人消费。它们不在乎你是否在开心之后感到无边的空虚。也不在乎你是否还有论文要写,还有工作ppt要赶工。它们只想要你继续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更多钱。

有一位妈妈和孩子说:“我知道我说的话你并不想听。但我还是想告诉你,我爱你。所以我说你、打你,是因为我希望你能改。

这个社会并不爱你,未来如果别人打你,他们是希望你死。”

虽然打人是不对的。但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类比:

警惕那些迎合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