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都有哪些
链接:
常青藤爸爸国学经典系列:
㈡ 小学生应该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诗经》、《史记》、《论语》等。
㈢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有: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我国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所着的史学巨着,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2、《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3、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网络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它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道德经》文约义丰,全书5千余言,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表达了宇宙和自然的总规律,《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表达了人类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
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5、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6、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7、庄子《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8、吴楚材《古文观止》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它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9、孔子《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10、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㈣ 国学经典诵读100句
国学经典进课堂的教育活动目前已经逐渐常态化,国学经典的巨大文化张力和价值导向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越来越被重视和推崇。以下是我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100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国学经典诵读100句【精选篇】
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3.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培兄。 (后汉书.宋弘传)
4.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5.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7. 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8.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9.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10.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1.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14.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5.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1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18.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19.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友源20.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1.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22.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24.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2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2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27.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辛延年.羽林郎)
28.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29.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3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31.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32.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33.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34.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35.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36.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3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38.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39.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40. 大漠孤烟直,好中态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41.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4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4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4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5.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46.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4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49.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0.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1.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5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
5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54.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55.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56.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57.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58.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5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60.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6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6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3.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月夜)
64.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65.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
66.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67.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68.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69.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70.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1.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7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73.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5.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76.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77.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78.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7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8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82.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83.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84.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5.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8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
87.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8.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8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90.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91.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9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9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94.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9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96.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97. 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98.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9.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
10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国学经典诵读100句【热门篇】
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2.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5.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7.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唐.白居易.琵琶行)
8.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唐.白居易.琵琶行)
9.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0.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唐.白居易.琵琶行)
1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1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13.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唐.高适.封丘县)
14. 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15.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7.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唐.杜甫.月夜)
1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19.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2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
21.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22.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杜甫.偶题)
23.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唐.杜甫. 不见)
24.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2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蜀相)
26.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唐.杜甫.恨别)
2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8.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9.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30.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唐.杜甫.秋兴)
31.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唐.杜甫.曲江)
32.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33.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34.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35.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3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37.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8.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原道)
39.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40.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4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4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4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4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45. 吴楚东南坼,干坤日夜浮。 (唐.杜甫.登岳阳楼)
46.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47.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48.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4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50.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韩愈.马说)
51.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5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53. 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5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
55.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56.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5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陋室铭)
58.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59.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唐.颜真卿)
60.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唐.罗隐.蜂)
61.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 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
62.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63.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 唐.贾岛.剑客)
64.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65.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 李绅.悯农)
66.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67.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行)
68.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69.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0.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1.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72.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唐.杜甫.曲江)
7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75.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7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唐.白居易.琵琶行)
77.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唐.白居易.长恨歌)
78.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79.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 唐.高骈.山亭夏日)
8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
81.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82.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
83.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唐.李贺.南国)
84.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85.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86.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7.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8.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8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90.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91.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93.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94.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95.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96.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7.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98.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99.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100.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㈤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学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那么,那30部国学经典是我们必读的呢?我给大家详细列举下:
《论语》孔子
《道德经》老子
《庄子》庄子
《孟子》孟子
《墨子》墨子
《荀子》荀子
《韩非子》韩非
《孔子兵法》孙武
《左传》左丘明
《楚辞》屈原
《吕氏春秋》吕不韦
《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论衡》王充
《嵇康集》嵇康
《陶渊明集》陶渊明
《世说新语》刘义庆
《文心雕龙》刘勰
《六祖坛经》慧能
《韩昌黎文集》韩愈
《资治通鉴》司马光
《苏东坡全集》苏轼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阳明
《焚书》
《日矢口录》顾炎武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人间词话》王国维
㈥ 国学经典诵读都有哪些
、《静夜思》唐代: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3、《望庐山瀑布》唐代: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4、《赠汪伦》唐代: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5、《送友人》唐代: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㈦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1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2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3
《梁惠王上》出自《孟子·梁惠王》。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重要。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4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着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以上是三十六计!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5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6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7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8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于(wu),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5)道: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于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于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凡事抓住根本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9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获得知识的途径
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10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3)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4)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语)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㈧ 国学十大经典诵读
国学十大经典诵读有《长歌行》、《短歌行》、《观沧海》、《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咏怀》、《爱莲说》、铅余《蜀道难》、《木兰诗》和《满江红》。
1、《长歌行》
汉乐府中的一首诗,属《相和歌辞》,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此诗主要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2、《短歌行》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悲叹人生太短,写法上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3、《观沧海》
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4、《迢迢牵牛星》
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5、《行行重行行》
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6、《咏怀》
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7、《爱莲说》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皮激孝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8、《蜀道难》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
9、《木兰诗》
中国南北朝时期传唱的乐府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10、《满江红》
全燃稿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国学经典名着推荐
1、《论语》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2、《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所着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3、《庄子》
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着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