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路志正谈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扩展阅读
0基础考雅思65要多久 2025-01-22 12:50:37
什么是幼儿园美术教育 2025-01-22 12:48:42

路志正谈如何学习中医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5-02 05:41:50

1. 我得的是发作性睡病白天老犯困 是不是发作性睡病啊

发作性睡病为中枢性嗜睡症,可分为猝倒性发作、非猝倒性发作,具体临床表现如下:
1、嗜睡:患者临床表现为日间突发性困倦思睡;
2、猝倒:患者情绪剧烈波动时可导致;
3、睡眠瘫痪:患者于睡眠至清醒转换期间表现出暂时性的活动受限;
4、睡眠幻觉:患者于清醒至睡眠转换期间可出现非常生动的梦幻般的感受。
发作性睡病的发病年龄
儿童早期至50岁均可发病,15岁及36岁为两个发病年龄高峰。
发作性睡病的表现
最典型的表现是嗜睡,并且是不被人为控制,在讲话中都会突然睡着,很多孩子常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偷懒的表现,因此受到指责,导致孩子压抑、学习兴趣下降等表现。
猝倒: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短暂性(<2 min)肌张力丧失。情绪高兴、悲伤、愤怒等波动时容易导致肢体发软,有些孩子还会表现出嘴巴老是张着。反复发作的猝倒一定要加强好看护,最好不进行骑自行车、游泳等活动。
睡瘫:俗称“鬼压床”,表现为睡醒后大脑清醒,却发现手脚无法动弹,因此而恐惧。
幻觉:入睡前幻觉,该病患者一般发生在由睡眠至清醒或由清醒至睡眠的移行中。可表现为幻视,幻听,幻嗅,幻触等。
如何诊断
诊断发作性睡病除了靠临床的症状外,还需要行一个晚上的多导睡眠监测和白天的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
根据ICSD-2标准。发作性睡病可分为伴猝倒发作性睡病、无猝倒发作性睡病和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1)伴猝倒发作性睡病:
①几乎每天发生的白天过度嗜睡,至少持续3个月。
② 有明确的猝倒史,猝倒被定义为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短暂性(<2 min)肌张力丧失
⑧ 经充足的睡眠(≥6 h)后,次日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发现平均睡眠潜伏期≤8 min,见≥2次SOREMPs,或脑脊液中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④ 白天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类型睡眠障碍、内科或神经疾病、精神疾病、药物使用或物质滥用来解释。
如何治疗
发作性睡病是一个较迟被大家认识的疾病,在以前的临床中常被当作癫痫来治疗。
发作性睡病的患者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规则的小睡时间,加强白天体力活动和各种视听刺激,避免独自远行、驾驶、游泳等,控制情绪。
西药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如:盐酸哌甲酯、莫达非尼和抗抑郁药等。
中医主要从中药和针灸进行治疗。中医的经典着作《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说:“脾气虚则怠惰嗜卧”。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阳气不足,脾虚湿盛使然,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临床上常从脾、肾论治,常选择肾气丸、补中益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加减。中药和针灸需要坚持治疗。

2. 中医路志正

不好意思,我不认识路老。
你可以到你所处的地方,找一个三级的中医院,找一个专家,对失眠有疗效的。

3. 路志正可靠吗

你所说的路志正是不是一名老中医?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中医,现在已经是90多岁的人还在出诊为病人就医。他所倡导的是每天早上三片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老中医。

4. 原发性干燥症,怎么治疗

原发性干燥症,怎么治疗?
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口干和眼干。本病是系统性疾病,人体的任何系统、器官都可能受到累及,以肾受累至肾小管病为多见。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可分局部代替治疗及全身或系统性治疗,前者包括对口和眼干燥症状的治疗,后者包括对内脏受侵犯器官的治疗。

眼干的情况可用人工泪液,维持黏膜的完整,戴防护眼镜,保持居室湿润,避光避风。

口干的情况可用人工唾液,适当饮水,保护牙齿等;鼻干燥、皮肤干燥、阴道干燥都要相应进行专科治疗,使用润滑保湿的药物。

系统性用药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及抗疟药等治疗,但必须到医院进行专科诊断。部分生物制剂会有疗效,如干扰素α等,www.wan128.cn,中医中药也有一定的疗效,如雷公藤、火把花根等。
本病是种预后较好的自身免疫病。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代替和对症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因长期干燥而造成口、眼局部的损伤和纠正脏器损害对身体的影响。
为了防止口于加重,应停止抽烟、饮酒,避免服用含抗胆碱能作用的药物。要注意口腔卫生,主餐后用含氟牙膏刷牙,这样可以减少龋齿和口腔继发感染的可能,有龋齿者要及时找牙科医生修补。平时可用麦冬、沙参;双花、甘草等中药泡水代茶饮,以保持口腔不予为宜。口腔念珠菌感染者可用制霉菌素。
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可给以人工泪液。以减轻角膜的损伤,常用0.5%~1%甲基纤维素眼液点眼,每0.5~0.3小时1次,也可用硫酸软骨素溶液、润舒滴眼液等。若有角膜上皮脱落及溃疡可用四环素眼膏等。除非有特殊指征,应避免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角膜变薄,甚至穿孔。
必要时,夜间可戴软性眼罩,以防止泪液蒸发。以眼于为主要症状者,经内科治疗无效,可进行包括泪小管在内的上下泪点凝固封锁术,www.qqq23.com,以保存泪液。溴己新(必嗽平)16毫克口服,每月3次,具有黏液溶解作用,也被用来减轻口、眼干燥,但疗效尚难肯定。
肌、关节痛者可服用双氯芬酸钠(挠他林、戴芬、恰美力、莫忧可、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当病人出现血管炎、神经系统病变、间质性肺炎、肾小球肾炎、白细胞减少等时,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泼尼松(强的松)每日10~60毫克,同时也可联合应用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对病情不甚严重的病人,尤其泪腺或涎腺功能未完全丧失者,可试用氯喹或羟氯喹。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5. 路志正的主要论文

[1]路志正,宋军,路洁. 论稀有、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J]. 北京中医,2007(05).[2]路志正. 肾心痛证治精要[J]. 中医药学刊,2002(03).[3]路志正. 流感防治方药[J]. 中国中医急症,1999(01).[4]路志正. 调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急症,1999(05).[5]路志正. 黑豆薏仁饮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J]. 医学文选,1991(02).[6]路志正. 肾病综合征合并胆结石症一例挽治案[J]. 新中医,1992(07).[7]路志正. 肾病综合征合并胆结石症一例挽治案[J]. 新中医,1992(07).[8]路志正,李玉玲. 头痛证治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1985(12).[9]路志正. 肝郁脾虚指关节肿痛证治[J]. 山西中医,1986(04).[10]路志正. 调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J]. 北京中医,1988(02).[11]路志正. 甲亢与风消[J]. 中医杂志,1988(04).[12]路志正. 黑豆薏仁饮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J]. 中医杂志,1988(06).[13]路志正. 眩晕的辨证论治[J]. 黑龙江中医药,1982(03).

6. 中央四台《中华医药》说北京一名老中医已93岁,精力旺盛思路清晰。请问具体是哪一年哪月的哪一期节目

路志正,男,河北藁城人,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4岁进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并拜名医孟正己为师。少年时的他便苦读《素问》、《伤寒》、《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1939年从医校毕业后,他开始悬壶乡里。1950年,学验渐丰,医名大噪的路志正来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 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荣誉称号。 你说的应该是路老爷子,中华医药 这个栏目我没有看,但我看过几刊中央电视台所发行的《中华医药》书籍。

7. 学中医必须要背的医德的书籍是什么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究竟读哪些书,如何读书,让我们跟随本文来一探究竟。

读哪些书

97位医家在有关读书的记述中,提及的书共有320种,包括《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这些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再者,名老中医都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着作也受到普遍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着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医认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中有41人明确提及应背诵书目,共计37种。

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汤头歌诀》、《内经》、《药性赋》、《濒湖脉学》、《难经》、《医学三字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书目。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姜春华说:“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认为:“经典着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着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把它记下来了。”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

谢海洲:“经典着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

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

读书入径的方法!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濒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

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

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然后旁及各家。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着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

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何况他学医是为急切谋求生计,便向郑老师请求赐教看病之法。郑老师失望之余,只好把他介绍给颜闻修老师。

颜师倒也因材施教,让他读些应用方书,诸如《珍珠囊药性赋》、《汤头歌诀》、《神农本草经》及《医学三字经》等,引其入门。但颜师亦谓:“这些浅近之书只可敷于应用,未可深入堂奥。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海鳖,理固然也。”

此外,刘季三先生在论教学实践时谈到读书的先后,论述详细,可法可据,摘转于下:“学生第一年先学《伤寒论》,要求背得烂熟,约用3个月。

第二步学《金匮》,同样要求背得烂熟,又约用3个月,共6个月。下半年内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参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

在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伤寒》、《金匮》;‘耳有听’,听《伤寒》、《金匮》;‘口有道’,道《伤寒》、《金匮》。专心致志地学,随时诱导、随时启发、随时讲解、随时提问,促使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悟机,深入钻研,巩固提高。

第二年学习《内经》、《本经》,要求重点熟记,不要求全部背诵。看注解时,要求以《伤寒》、《金匮》来解释《内经》、《本经》,又要求以《内经》、《本经》回过去解释《伤寒》、《金匮》。

8. 广安门中医院,路志正,刘去明,薛伯寿,谁看怕怜是专业

摘要 路志正比较好,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等亦有很深造诣。

9. 中医如何认识与治疗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症属于中医“燥症”范畴,症候表现以内燥为主,也有外燥表现。多因内热津伤或久病精血内亏,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后伤津液所致。因此我们把滋阴清热,养血润燥作为主要治疗法则,即所谓“顾正似是而非需养胃存津,化邪但需润肺化燥”。中医文献无干燥综合征一词,根据其发病和临床表现,与中医的燥证、周痹、痹证、脏腑痹等有相似之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燥胜则干”的记载;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对燥病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医门法律》对燥邪致病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燥胜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于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乐而皮着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对燥热致病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不仅明确提出“燥痹”的病名,而且详细阐述了该病的发病和治疗。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内经》首次提出"燥胜则干"的论点,是对燥邪致病病理特点的总概括。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燥邪外袭,风寒热邪化燥伤阴,或素体阴虚,禀赋不足,或汗、吐、下后津液伤亡等,使阴津、气血不足,血瘀络痹所致。病理机制多与肝、脾、肾三脏阴阳失调,阴虚阳盛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多以滋养肝肾、益气养阴润燥、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等法治之。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属“燥证”范畴,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胃阴虚在先,肝肾阴虚在后,阴虚不复,燥热自内而生,病理关键在于阴虚燥热,轻则肺胃阴伤,重则肝肾阴虚,皆因阴虚在先,燥热自内而生,治疗重点当滋阴救液,清燥生津。故滋阴药当属改善病理的首要药物,通过滋阴改善体内阴阳失衡之关键,增加体内物质之基础-津液的来源,以此改善口鼻眼腺体的分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专家组研制的凉血解毒系列方剂治疗干燥综合征等风湿免疫疾病,治疗效果理想稳定,病人反映良好,能很好改善病人的口干、眼干症状,并且无毒副反应,原服用激素等西药的患者可逐渐减少激素等西药用量为零。

10. 发作性睡病严重吗

严重,突发时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意外,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发作性睡病的表现最典型的表现是嗜睡,并且是不被人为控制,在讲话中都会突然睡着,很多孩子常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偷懒的表现,因此受到指责,导致孩子压抑、学习兴趣下降等表现。
猝倒: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短暂性(肌张力丧失。情绪高兴、悲伤、愤怒等波动时容易导致肢体发软,有些孩子还会表现出嘴巴老是张着。反复发作的猝倒一定要加强好看护,最好不进行骑自行车、游泳等活动。睡瘫:俗称“鬼压床”,表现为睡醒后大脑清醒,却发现手脚无法动弹,因此而恐惧。
幻觉:入睡前幻觉,该病患者一般发生在由睡眠至清醒或由清醒至睡眠的移行中。可表现为幻视,幻听,幻嗅,幻触等。如何诊断诊断发作性睡病除了靠临床的症状外,还需要行一个晚上的多导睡眠监测和白天的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根据ICSD-2标准。
发作性睡病可分为伴猝倒发作性睡病、无猝倒发作性睡病和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1)伴猝倒发作性睡病:
①几乎每天发生的白天过度嗜睡,至少持续3个月。
②有明确的猝倒史,猝倒被定义为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短暂性(肌张力丧失经充足的睡眠(≥6h)后,次日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发现平均睡眠潜伏期≤8min,见≥2次SOREMPs,或脑脊液中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④白天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类型睡眠障碍、内科或神经疾病、精神疾病、药物使用或物质滥用来解释。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是一个较迟被大家认识的疾病,在以前的临床中常被当作癫痫来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患者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规则的小睡时间,加强白天体力活动和各种视听刺激,避免独自远行、驾驶、游泳等,控制情绪。西药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如:盐酸哌甲酯、莫达非尼和抗抑郁药等。中医主要从中药和针灸进行治疗。中医的经典着作《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说:“脾气虚则怠惰嗜卧”。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阳气不足,脾虚湿盛使然,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临床临床上常从脾、肾论治,常选择肾气丸、补中益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涤痰汤加减。中药和针灸需要坚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