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北地方戏有哪些
湖北地方戏有楚剧、汉剧、花鼓戏。
1、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是湖北省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2、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它流行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等。
3、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代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1)楚剧有哪些经典曲目扩展阅读
传承
戏剧已越来越受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和瞩目。2006年国务院批准并于6月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的汉剧、楚剧、黄梅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湖北戏剧更大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 湖北省文化厅领导和推动着全省范围艺术资源的优化组合,举全省之力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聘请许多国家级一流专家全力打造20多台剧目,涉及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歌舞剧、楚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这些剧目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市场效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❷ 楚剧的简介
楚剧是湖北地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多反映民间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实,幽默。传统代表剧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缘》等。
楚剧,是孝感的传统剧种,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 1926年 9月 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才正式定名为楚剧。
清代中叶,黄梅县紫云山、垄平山一带的茶农,习惯由一丑一旦踏着高跷歌唱,流传到黄陂、孝感后,乃改为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到道光中期才演变成“黄陂腔、孝感调”的黄孝花鼓戏,演员也发展到“三小”,即小生、小旦和小丑。咸丰前后,孝感的花鼓戏开始进入汉口水陆码头一带演出,演出的剧目不多,只演少数生活折子戏,故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浙江省余姚县人叶调元爱看戏,他看后有兴写了首《汉口竹枝词》:“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 1902
年�光绪 28年,孝感花鼓戏进入汉口市内,演出于各租界的茶园、剧院,演员逐渐扩大到 40多人,不仅剧目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1927年在共产党人李之龙的帮助下,楚剧进入了民众乐园公演,以后到上海、河南、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孝感楚剧可谓誉满江南。抗日期间,楚剧艺人组织六个“抗敌宣传队”赴重庆、桂林等地流动演出,受到郭沫若同志的表彰。他特地书赠沈云陔条幅:“一夕三军唱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艺事从兹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楚剧具有题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原孝感县就有 40多个科班,连放牛伢都能哼上几句伢腔。百余年来,不断发展和创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员,影响较大的有 160多人,早期的有邹全顺、邱东元、湛春林、湛驼子、熊三元,杨德安等,名声最着的始有“四喜”,即徐寿喜、李德喜、曹建喜、张四喜,后有章炳炎、关啸彬。巾帼艺人则是胡桂香女士,艺名白莲花,她是孝感西河街人,是孝感楚剧界的第一真旦。她的代表戏是在《送香茶》里饰张月英和《缪老三推车》里演张二妹。她扮相俊俏,唱腔圆润,声音悦耳,表演到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有首歌谣:“看戏不好白莲花,心中好像鸡子抓”。一次在新府城演出,当地大地主王庆南让她帮着烧大烟,企图污辱她,她一气之下藉口没有地方演戏离开了。人们都说她是德艺双馨,所以才有白莲花之称。
解放后,原孝感县成立联盟楚剧工作团、花园楚剧团、车站汉剧团和京剧团。京剧团后由原地区收管。 1955年 10月,湖北省文化局在职剧团登记时,只登记了县楚剧团和花园楚剧团,两剧团演职人员 140人,曾获“红旗剧团”和“五好剧团”称号。两剧团上演了大量的折子戏和新编历史戏,在服务本地观众的同时,还到汉口、沙市、黄石、十堰、鄂州、黄陂、汉阳、武昌、新洲、麻城、钟祥、天门、仙桃、洪湖和湖南、河南、陕西等地演出,留下了一路风光。 1952年的《送粮船》, 1953年的《新夫妻观灯》,都被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转播。 1956年的《狗油锥子》获省剧目挖掘奖,演员吴月南获表演二等奖;《妇女代表》的演员刘素琴获表演二等奖;《赶工》获剧本整理奖,演员李金翠获表演二等奖。 1964年在省现代戏调演中,《双教子》、《斗笔》、《老俩口过年》获奖,《双教子》在参加中南地区演出和进京汇演后,开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更值得一提的是, 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来孝感视察时,于 11
月 14日晚在军分区礼堂观看了楚剧《张二妹赶会》和《栏马》,为孝感楚剧增添了光彩。
❸ 湖北的戏曲有哪些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另外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的黄梅戏应该也算
汉剧:汉剧是湖北主要地方戏曲,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其中,串打配以马锣,节奏感强,气氛强烈。脚色行当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末脚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旦行唱腔绚丽多彩,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主要演出历代演义及民间传说故事。
楚剧:楚剧是湖北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黄孝花鼓戏。1902年进入汉口,1926年改名楚剧。现在的楚剧以武汉为中心在全省有24个专业剧团和2000多个业余楚剧团。楚剧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行当
。声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旋律朴实,擅长叙事,注重唱情。剧目中表现家庭故事、民间传说的题材占很大比例。因其生活气息浓郁,长于塑造名种“小人物”的形象,深受全省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因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又称“天沔花鼓戏”。它是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荆州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80多种,多是当地的民歌小调,主腔有“高腔”、“打锣”、“四平”、“圻水”,其他小调有“思儿”、“绣荷包”、“双撇笋”等。演唱时有帮腔。因受楚剧的影响,唱腔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主要乐器有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