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如何阅读经典
扩展阅读
歌词我爱他是什么歌曲 2024-11-20 07:15:16

如何阅读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4-26 01:07:31

① 如何有效地阅读经典文献与着作

咬文嚼字,因为这些经典只有将自己读进了书里面,才能够了解到书里面的内涵,才叫真正的阅读经典文献和着作,因为这些书都是经典。

② 如何品读经典

每年四月有个世界读书日。在这个月份,聊聊读书尤其是读经典这一话题,自然会韵味无穷。一般来讲,读书有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实用功能,为了做好工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启迪;三是休闲功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功利要求,随遇而读,放松身心。在我看来,品读经典,则主要是发挥读书的修身功能。 在古代,经典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经字,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看来,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典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两者合一为大本大册的书。经与典合在一起,就是关于永恒道理的书籍。因此,经典是最好的书,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着作。当然,对于经典,有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认识,价值理性侧重从精神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善和美的学问;工具理性则是从知识层面看待经典,认为经典是关于真的学问。一般所说的经典,是价值理性意义上的经典,是围绕人的问题,讨论研究精神和思想的书籍。品读这些书籍,就是读人、读人生、读社会、读智慧。 经典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的灵魂和心灵的知识。人是万物之灵,精神是人类独有的品格,因而经典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追问人生价值,思考人类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严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争中,总有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这种向往与憧憬上升为意识形态,就是理想信念。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属于理想信念范畴。经典要认识社会规律。这种认识系统化,就是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经典要提出价值标准。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有价值引领和判断,否则就会没有是非、没有原则,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规范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经典要强调道德修身。如果说,价值标准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互动的依据,那么,道德修身则是人与自身、人与内心互动的依据,这一依据的核心就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经典要体悟美的内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概言之,经典就是关于理想信念、思想精髓、价值标准、道德修身和美的书籍。 经典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因为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追求和思想升华的主要载体,人类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内含在哲学、历史和文艺作品之中。阅读经典,就是要学哲学,看历史,品读和欣赏文艺作品。在哲学书籍中,我们遨游在思辨的王国,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在历史书籍中,我们与历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寻他们的活动踪迹,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可以喜怒哀乐,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经典的主要特征是时间久远和多数人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流行骈体文,过于讲究对仗工整而没有内容。唐初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一改骈体文风,注重内容,倡导新的文体,这导致了当时许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议。杜甫对此评价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正如杜甫的判断,那些反对的文人及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骈体文也没有再恢复,而王杨卢骆倡导的文体则成为唐诗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见,经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时髦。流行与时髦可以喧嚣一时,但很快就会灰飞烟灭。经典却会像江河一样,万古长流;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醇美。经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要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这个多数人不是同一时代的多数人,因为同一时代多数人认同的或许就是流行和时髦,而是历史上的多数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首先要读经典,学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导读经典,主要不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为了学做人,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联系是指两者本质是一致的;差异则表现为人文精神是不读经典也可能具备的,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间,很多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们被放逐到农村,农民群众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并且给了他们人性的温暖、人道的关怀。其中很多农民是不识字的,但他们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养则必须通过品读经典才能培育,这是人性善的自觉表现,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也就是说,每一次品读经典,都有助于培育和提高人文素养。经典培育的人文素养,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种带着宽容来看待世界的心灵。这样的人文素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一个社会人,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正直、善良、诚信、宽容等优秀品质;又要做一个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会价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识、自由理念、理性自觉和科学态度。 同时要读经典,思做事。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完成这一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就是做事。做人与做事是密切联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从做人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人文素养,那么,从做事的角度分析,读经典是为了培育职业操守。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操守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把两者分开,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倡导读经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领导干部才会像孙中山先生所讲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办事出于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一经典中告诉我们,国家机关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就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无论那一类国家,都会提出公平正义的要求。领导干部执掌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应出以公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为党分忧。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善于识人用人。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识人用人。而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知道什么是忠;读李密的《陈情表》,知道什么是孝,就可以在选人用人中正确地研判一个人的品格,以便选好用准干部。读经典,能够帮助我们清正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有权,但不能以权谋私,更不能贪腐,确保权力不受腐蚀,这是基本的职业操守。通过品读经典,有助于领导干部坚守廉洁从政的道德底线。 读经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普遍的读法,主要是学习、理解经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种是专家的读法,主要是研究,为了有新的发现,新的求证。绝大多数人读经典,都属于普遍的范围,是为了学习践行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坚持读原着,而不要单纯地读那些注释经典的书,因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有些注释不正确的书,还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那么,怎样读经典,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呢? 一要经常读经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终身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终身读经典。在经常品读经典中接受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风化雨那样,不知不觉地在塑造着我们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经典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这也要求我们经常读经典,广泛涉猎,加深对经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们做人做事。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要经常读经典、广泛读经典。 二要反复读经典。经常读经典,是强调广泛性,让经典对我们的人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反复读经典,则是强调专一性,就是要对一部经典读许多遍,真正读懂弄通其内涵和意义,并自觉地运用于人生实践。经常读经典与反复读经典虽有差异,实则互补。毛主席是反复读经典的范例,他把《共产党宣言》读了十几遍,《红楼梦》也读了许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随他一生。提倡反复读经典,是因为经典之为经典,是不可能读一遍就能全面领会和正确把握的,而只能是好书不厌百回读,个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对于同一经典,年轻时的理解与年纪大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纪大时的理解,则带着岁月的风霜和人生的历练。这也要求我们反复读经典,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要交流读经典。一个人对经典的理解总是有局限性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同志之间、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并能在观点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同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读经典的体会也不尽相同,互相交流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学习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读经典的好习惯、好方法,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交流读经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两人之间是小范围的交流,读书会、研讨会是一种集体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还可以上网交流或在线交流。 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从这首诗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读书时间不够,而现代人欠读书的债可能更多。因此,要在节假日、在八小时之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用于经常读经典、反复读经典、交流读经典,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完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操守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③ 怎样阅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做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着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着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④ 怎样阅读经典名着

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 因为故事性强而且很多故事都耳熟能详, 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而且由于在《三国演义》之外,学生们能够通过很多其他的书本或者成语故事或者其他方式接触到其中的人物故事, 所以很多学生可能即使没有读过这本书,也会对书本中的故事了解得比较多。 所以,阅读《三国演义》,如果主要聚焦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可能会觉得是一本简单易读的书。

从文本精读的角度,我们一般推荐老师和同学们对名着经典深入细致的阅读。尤其是名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样的一本书会提供比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文学语言要广泛得多的内容,他们展现的更应该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全景图画,或者一个时代通过某一个具体时间的一个纵深的隧道,不管哪一种,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社会时代内容。

经典名着的精读,可以从整本阅读的角度,通过六个镜面阅读法来实行的。所谓的六个镜面,就是针对一个精读的文本,从地理、宗教、艺术和建筑、政治和政府、经济、社会结构等几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一部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的和时代的信息。这种方法有时候也被称之为“GRAPES”阅读法。

⑤ 如何阅读文学经典

1、了解作者的背景和生平,以了解他的思想,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
2、如果是看小说,第一次看的时候就不用细读,看完之后反思一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对你的启发。第二次看就细读,在每个事件中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是看诗歌,就得一首一首地细读,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来理解。
3、读完一部经典就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也看看别人的读后感,与自己的理解比较一下。

⑥ 如何阅读经典书籍

经典书籍之所以作为经典流传下来,肯定是有一定的深意,读书的过程就不是像读普通消遣的书关注故事情节发展就行了,更多的需要边看边思考,作者描写想表达的深意,养成辩证型思维习惯。经典的书籍需要多次的阅读,每次读书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像红楼梦的书中展现给大家的美食,药方,诗词歌赋,人物关系,建筑等全方位的小型社会,每一项都是需要学习和研究的。现在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非常有必要,从小学会怎么读书,除了广泛阅读之外还需要有深度的阅读,自从我让孩子上了敏学深度阅读,学习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之后读书的角度都不同了,知道思考和应用了,这个是最难得的,老师讲的方法非常实用,收获很大。

⑦ 如何阅读经典名着

个人认为至少有这么几点:
1、了解
如果我们打算要去读某本名着时,那么先要对这本名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这本书,也让自己能够更加有兴趣。
要全方位地去了解,了解名着的成书年代,还作者以及到时的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之后,那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名着。
2、粗读
说起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最为大家推崇的那就是先粗略地看一遍,然后再把名着放下来,先消化一段时间。让自己慢慢地去适应名着,只有这样,对于一本名着能不能读懂,那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粗读是一种比较好的读书方法,它让你快速去阅读一遍,然后放下,再慢慢地消化。
3、细读
当你精读过了一遍之后,那么就要细读了,要认认真真地再去读一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名着的内容和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理解一本名着。其实不管是不是名着,即使一般的书,那么在读过了一遍之后,那么也是要再次去详细地阅读一遍,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会很容易就忘记,以前所看过的内容。
4、做笔记
这是一个很必要的步骤,如果你只是草草地读几遍,然后便把那本书搁下,那么肯定是吸收不了什么,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名着。所以还是要做笔记,把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写下来,久而久之,一本名着,那么就会深入到你的灵魂里。

⑧ 大学生应该怎么阅读经典

文学经典是经过历代读者长期反复阅读鉴赏而筛选出来的文学精华,体现了一个民族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代表了一个民族文学的最高成就。而文学经典形象的间接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致性、领悟思想认识的独特性与深刻性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完善个性品质、提高品位修养。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学经典的阅读读对素质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讲经典,就是引导学生读原典,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老老实实地读,以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愈广,精神底气愈足,就愈能在独立的选择、消化、融会、创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作者、老师的讲解,只是一个引导,最终是要将读者、学生引向读原着。学生最终能够自己阅读原典,有自己的独立体会、认识,而不受老师的阐释约束,限制,这就达到了目的,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好的效果。

除举办文学经典讲座以外,还可以组织引导文学社团,创造交流平台。文学社曾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风景之一,作为“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潜移默化中熏陶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和审美眼光。“五四”时期,全国各地影响较大的文学团体和社刊不下百余种,它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推动、参与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在商业大潮滚滚而来的今天,随着纯文学的边缘化,文学团体的影响力也在缩小,但其所凝结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社团作为文学青年的集结地,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改变随意自由的阅读状态、疏导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同时,重获诗性启蒙,提高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文学社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在学生中形成“辐射”作用,将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吸纳进来,逐步形成阅读文学经典、增强个人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文学经典重回读者提供土壤。

⑨ 如何阅读经典呢

阅读经典一定是要体会一下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还有就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是想要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想要使得印象深刻的话,那么就需要你在阅读的同时,写一些阅读笔记,或者是对于自己的一些想法,做好记录,这样你在看的时候会引起自己的共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能够称之为经典的阅读,那么就是凝结着人们的智慧,而且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果,所以说他们是值得阅读的。你要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去了解作者如何写出这样的文章,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完成这样的写作。所以说阅读一个经典,就是与作者的对话,一定要有心与心的碰撞,读完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在读完一本书之后的一个月,或者是半年之内,还是对他的印象特别深,但是过了这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开始慢慢的模糊,这里,我来分享一个办法。就是你再读一些文章的时候,要了解一下作者写作的背景。或者是这一个文章,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然后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那么就算是长时间不看的话也是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