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如何学会经典国学
扩展阅读
动漫一天要花多少钱 2025-01-17 03:06:56

如何学会经典国学

发布时间: 2022-04-26 00:37:46

㈠ 孩子学国学该如何启蒙

近两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兴起了全民国学热。特别是武亦姝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很多家长跃跃欲试。然而,一道难题摆在了大多数的家长面前,那就是该怎么样给孩子启蒙国学。国学经典千千万,到底该从哪本开始。

到底该怎么启蒙国学,争议蛮多的。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学诗,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学《论语》,而有的人又认为该先学经。个人认为,十岁以下的孩子,应该先学《三字经》,很多人说三字经是糟粕,是教条。不能再拿它来坑孩子了。不否认,《三字经》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社会了。但是大部分还是好的,我认为作为孩子的国学启蒙,《三字经》是最好的。主要有几个理由:



古诗词应该怎么学?先学谁的诗?《唐诗三百首》应该是大家先想到的。但是,我不主张先学《唐诗三百首》,因为,《唐诗三百首》里面有很多像《将进酒》、《琵琶行》这种排律诗,太长了孩子会望而生畏。还有就是《唐诗三百首》相对于学某一个人的作品来说,也会显得有些杂。我主张先学王摩诘,王摩诘五言居多,而且王摩诘的诗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更贴近生活。王摩诘学个150首,再学杜甫100左右,再回过头学《唐诗三百首》,再学点孟浩然,李白,再学苏东坡。诗学这么多开始学词,词学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学完这些,其他的诗看孩子喜欢自己读就行了,就不用家长再指导了。诗应该孩子先背诵,家长解释基本诗句意思。并做一些简单的赏析讲给孩子听。读完王摩诘,就可以给孩子讲四声、平仄、押韵、对仗诗的格律,可以让孩子试着自己写,不怕牛头不对马嘴,就怕不敢动手。在创作中寻找到诗词学习的乐趣,在创作中熟悉平水韵,入声字。

一般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国学自学能力就很强了,可以开始读《四书》、《五经》、四大名着。

国学的学习方法,我认为都是从背诵开始,有个台湾的教授说过:“背诵是种子,理解是发芽,能使用到学习和生活上是开花,通过国学学会如何做人才是真正的结果”。

㈡ 国学经典那么多,要怎么学

都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辈子,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读国学经典亦如此,没有好的方法,要想学好经典很难,许多学校一学期只学一本,有的家庭三年也学不完一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后,快的可以一年时间学完十到二十部经典,慢的三年之内,可以帮助孩子把整个人生的地基打好。这套方法,叫“累积式”教育法,也叫做“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最少读1遍,也就是一段,1遍10分钟。1遍都不读,那就等于不读,所以最少要读1遍,不要小看这个1,坚持下来,就会非常的厉害;
“3”就是每天至少读3样,多样性原则。这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
“7”就是连续读7天,这是《易经》里面讲的道理:“七日来复”。七天一个循环,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个道理。

㈢ 国学经典学什么

如果是想学习国学,其实国学的核心思想内容有八大经典。真正学什么呢,其实就两个字:做人。所有的经典都是给人写的。
易经、医家、儒家、佛家、道家、兵家、纵横家、法家。
1《易经》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现在我们熟知的,流传下来的就是《周易》。周易又分为两部分《经部》《传部》。《传部》是老子所着,共十篇又称十翼。
2儒家、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
3佛家、佛家是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佛家就讲:如何离苦得乐。生老病死带来的苦,恐惧、愤怒、忧虑等情绪带来的痛苦。不管是《心经》《金刚经》还是《坛经》,都是为了让我们觉醒成佛。
4道家、代表人物就是我们熟知的老子、庄子(原名庄周)。代表作品就是我们熟知的《道德经》《庄子》。
5医家、就是中医。今天很多人对中医有误解,认为就是简单的针灸、拔罐、推拿、中药。其实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中医强调的是治未病,就是如何不生病。中医里面有一本很经典的着作《黄帝内经》,学中医必读,养生也必读。弄懂了阴阳、五行、八卦,就知道真正的养生该怎么养。
6纵横家、就是我们熟知的鬼谷子,他的学生苏秦、张仪我们都非常熟悉,合纵连横,纵横捭阖。其实《鬼谷子》教会我们一种识人用人、说服演讲、资源整合的能力。
7兵家、我们熟知的《孙子兵法》。
8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儒家是靠道德来约束人,法家就是用律法、机制来管理人,。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学习国学同样最重要的是用出来。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所以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学习。

㈣ 如何学习国学经典以及如何运用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去

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实不用刻意的去运用,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随时提醒自己,就自然在运用了。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这个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帮忙。

㈤ 如何学习国学经典

正确对待国学经典
读经并非文化复古,而在于追求民族复兴,不忘圣贤教诲,方显文化自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读经典时,还要树立科学的文化观。也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统揽全局的眼光,要正确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我们既不能虚无传统,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贬中扬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闭、盲目排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
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每个人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无论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此,笔者分享几点认识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借鉴意义。
第一,微观深入,细读文本。选择优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阅读理解。国学经典版本较多,同一经典,不同版本,内容有差异,甚至有错误。因此,一定要选择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岳麓书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着名古籍出版社的图书。
第二,宏观把握,归纳概括。整体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经典都内涵丰富,学习者各有侧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在微观深入、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还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则。
第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显平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热爱经典,执着研读,但不可偏执,视野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除了熟读文本,还要深入了解经典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评价。最好听一些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明确文化方向、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为简,重在理解。庄子认为事物的精微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王阳明曾提到读书的“三个境界”:一是“记得”(背诵),二是“晓得”(理解),三是“明体”(心体)。他认为,读书不在于死记硬背,也不在于读了多少遍,而在于理解其思想,更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很多经典所讲的原理和原则,可以与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结合,也可以灵活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

㈥ 国学经典 ,从何学起

从何做起?先从摆正心态做起:国学不是教义,他们是人文科学,同近现代来各种主义类似。观点上有对有错,论据上有的可靠有的干脆是意淫,逻辑上有的严谨有的问题多多。国学只是个印子:它是引导你了解社会规律的工具,而不是什么“真理”。你需要在国学的引导下,自己寻找根据(数据、心理学研究、统计成果等),用合理的逻辑,最终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知识。
继而,才落实到某本书,某本典籍。这些吗,前人之述备矣,不用重复。

㈦ 如何学好国学经典

《聊斋志异真生》插图《聊斋志异田七郎》插图 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学中华古代经典不妨选择有趣味有故事的文章提高兴趣。 有一些读者来信咨询我关于如何学好国学经典的问题,面对大家的信任,本人真是诚惶诚恐,不是我说谦虚的话,而是本人“真心”地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在国学研究方面连门都没入,实难承担给人指点迷津的责任。 然而,诗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面对读者的信任,我总得有回报吧。国学是一个殿堂,但构成这个殿堂的砖瓦是文言文,那么,我在这里就本人这些年来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读者朋友请我推荐一本入门书籍,我在这里倒要另类一下,向大家推荐的不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而是一本中国古代最牛的休闲书:《聊斋志异》。 请不要大跌眼镜,请听鄙人略陈固陋。 起步:学好国学经典中学语文很关键 如今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班一茬一茬地冒出来,且无退潮的迹象。这些教育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用“熏习”的方法进行国学教学,针对儿童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不对经典进行解释,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将经典深入孩子的心田。 “熏习”是不错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是有它的科学性的。例如唐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简单的线条描摹空灵或苍茫的天地美,自然美,是没法跟儿童解释的,不如让他们先背熟了,等到适当的时机,等到他们与唐诗的缘分到来了,古人描绘的美景和他的人生相遇了,他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幼时没有这些诗垫底,就算他碰到了类似的景色,他在欣赏时的美学眼光也要大打折扣。 有些国学教育组织还有一个特点,在现有教育体制外操作。有些国学私塾教师(当然不是全部)认为,学校的教学会干扰国学的学习,不如先制造一个相当封闭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个环境里专心接受古代经典的熏陶。前一段时间微博上透露,有七对家长选择“隐居”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用国学经典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上做法合理与否,和现有教育机制冲突与否,本人没有资格做判断,就我本人而言,后来之所以能有幸成为暨南大学唐宋文学的硕士研究生,还真得感谢中小学时期的应试教育,其他的不说,就文言文学习而言,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为我的文言文阅读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底子。 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课文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名篇,但学习这些名篇,真正是枯燥无味,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反复又反复,讲来讲去就是用粉笔敲打着黑板:“记住,一定要记住,这里是定语倒置,这是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这是疑问代词做宾语,到时候高考你就因为这里少了一分,没被录取,老师我概不负责,晓得不?”。 犹记得老师的粉笔一点点变成碎屑,在教室里飞扬,在我的视觉里飞扬,让我觉得那时候的文言文学习真是像粉笔灰一样细碎而无味。 那些名篇,在当时读起来真是所谓“文章硬似铁,读来满口血”。然而,出于对高考失分的恐惧,我们哪怕是读得满口血,也要把这些知识嵌入自己的文化库存里。 掌握基本字句很关键 后来考上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当时的良师兼益友贺益德先生劝我读一些国学经典,我答应试一试,战战兢兢打开古代先贤的着作,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居然没有太多阅读障碍,十句里面能读懂六句七句。中学时代那些密密麻麻的文言文笔记,那些讨厌的什么“定语倒置”、“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疑问代词做宾语”,那一刻不再是枯燥的规则,而是手中的屠龙刀、倚天剑,在千军万马中驰骋自如,以为会读得“满口血”的深奥经典,却读得“满口香”。 伟哉,中学时代的文言文教学,对那时候的语文教师,我怎能不感恩?回想那时细碎的粉笔灰,却是闪着智慧光芒的满天星星。 因此,闭起门来读国学固然是一种方法,而中学文言文学习也是很管用的。说了半天似乎跑题了,下面该聊到《聊斋志异》这个话题上来了。 国学课本:不妨先选有趣味的有个性的 我在大学期间,打算系统地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但我那时没有这样一个概念:先儒家,再道家,再读大部头史书。仿佛不读《三字经》和《论语》,就不好意思入门一般。不是这样的,我当时选择的入门读本是《聊斋志异》。 文言文是有套路的 从接受角度而言,“聊斋”和我们是没有障碍的。唯一的障碍在于语言,但对于有着高中文言文功底的我,已经不算一个大问题。大家知道《促织》这篇中学课文,讲的是明朝的一个书生,全家因为上贡蟋蟀而导致的悲喜剧,神奇剧,我对这篇课文可谓是滚瓜烂熟,拿着《促织》当通行证,去研读《聊斋志异》,居然水到渠成。原来,这么一部大书,四百多个故事,居然转来转去也就是高中时期讲的那么几十个句式,那么一些词汇。文言文是有套路的,熟悉这个套路,大多数阅读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聊斋”是充满故事情节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碰到一个字句,用现有知识储备弄不明白,但你实在想弄明白这个故事,于是就会主动绞尽脑汁去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同时,我们过去对“聊斋”的故事有了解,甚至很熟悉,用已知的故事情节去解析未知的语言障碍,于是纠结豁然而解。 而且,“聊斋”与我们普通人在追求上,口味上和取向上很贴近,蒲松龄所喜恶的,也是我们所喜恶的,蒲松龄所垂涎的,也是我们所垂涎的,在三观上,我们和蒲老师几乎零距离,除了那点古人的局限性,这种贴近能减少学习上的很多障碍。 与相对深奥的国学经典相比,“聊斋”也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当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画面感也很强,但这种画面感还需要一定修行才能体会得到,“聊斋”则没有这个距离。如《婴宁》一文:“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内。”家居之美,不用多少解释就能领略。 因为文字美,而且又贴近,你就会急切地去模仿,不知不觉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读“聊斋”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学习路径: 先读故事性的再读思辨性的 我用了一年的时间阅读《聊斋志异》,对书中的基本句法,对文字中体现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乃至侠客思想有了深透的了解,接着读《史记》。《聊斋志异》是草野版的《史记》,而《史记》则是史家版的《聊斋志异》,蒲松龄不是立志做鬼狐版的司马迁吗?不是自称“异史氏”吗?而且,《史记》也是以故事性见长。 另外,“聊斋”是本有脾气的书,《史记》也是本有脾气的书,读国学,不光是学会温良恭俭让,也要学点脾气和血气。 先懂“聊斋”“通鉴” 再懂《古文观止》 有了《聊斋志异》打底,读《史记》就顺畅多了,接下来读《资治通鉴》就顺畅了,再接下来就读《春秋左传》,然后是《论语》、《老子》、《庄子》《古文观止》………我们熟悉的《古文观止》虽然也是入门读本,但说句实在话,我们现在要懂文字里面的士大夫思维,还真得有《史记》和《资治通鉴》来打底子,而《聊斋志异》是底子中的底子。因为《古文观止》里的作者很多是生活在《史记》《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时代里,在《聊斋志异》里也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喜怒和追求,都源于这些史书记载的时代,他们的三观,只有《聊斋志异》、《史记》和《资治通鉴》才能说明。抽掉这些背景,我们和《古文观止》就很隔膜了。 说句实在话,我是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读完整篇幅的《论语》,到现在,才对《古文观止》大有感慨,我是在《聊斋志异》《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基础上读《论语》,人家是在《三字经》《论语》的基础上读《史记》《资治通鉴》,然后才读闲书《聊斋志异》,我是倒过来读的。 当然,也不是说非得到二十岁才读《论语》,非得到三十岁才读《古文观止》,而是说后者的味道,要借助前者的铺垫,不妨放在一块读,互相作为注释,这才是读书的妙处。 我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爱好,是以中学阶段为起点的,从《促织》出发,到“聊斋”,到《史记》,到《资治通鉴》和四书五经,老庄孙墨,最初的基础是中学语文老师打下的。因此,在这里,我要向中学阶段的语文老师表示敬意。

㈧ 国学怎么学

学这些最好要有个老师带,可以随时传授及解决疑问。

首先自己要先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否则连字面意思都看不懂,甚至连读都读不通。

其次要从基础学起要了解这些文章所讲的基本意义及指向。

再次要迂回着去学习,要去看看其他人的注解,看看其他人的理解,再配合自己的想法与实际体会,才能有更多的体悟。

最后要持之以恒,不是看了一两天,学了一两天就能成为大学问家的。

㈨ 如何学习国学经典

正确对待国学经典
读经并非文化复古,而在于追求民族复兴,不忘圣贤教诲,方显文化自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读经典时,还要树立科学的文化观。也就是要有与时俱进、统揽全局的眼光,要正确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我们既不能虚无传统,又不能厚古薄今,更不能以古非今;既不能贬中扬西、崇洋媚外,又不能自我封闭、盲目排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一起来。
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每个人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无论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此,笔者分享几点认识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借鉴意义。
第一,微观深入,细读文本。选择优秀版本,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阅读理解。国学经典版本较多,同一经典,不同版本,内容有差异,甚至有错误。因此,一定要选择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岳麓书社、中州古籍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着名古籍出版社的图书。
第二,宏观把握,归纳概括。整体把握,不搞碎片化。每部经典都内涵丰富,学习者各有侧重、各取所需,可以理解,但不能盲人摸象,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在微观深入、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精神,有些还要概括其原理和原则。
第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常言道:不上高山,不显平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热爱经典,执着研读,但不可偏执,视野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除了熟读文本,还要深入了解经典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历史评价。最好听一些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有助于开阔文化视野、明确文化方向、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化繁为简,重在理解。庄子认为事物的精微之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提出“得意忘言”的主张,即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王阳明曾提到读书的“三个境界”:一是“记得”(背诵),二是“晓得”(理解),三是“明体”(心体)。他认为,读书不在于死记硬背,也不在于读了多少遍,而在于理解其思想,更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很多经典所讲的原理和原则,可以与自己的生命、生活、修身结合,也可以灵活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