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民间人们曾把什么和什么当做儒教的经典
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着作的总称。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190年(南宋光宗 绍熙元年),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贰’ 三大宗教的根本经典是什么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经典:《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又译《可兰经》、《天经》)和六大《圣训》
佛教经典:南传佛教《三藏经典》、汉传佛教《大藏经》、藏传佛教《甘珠尔》和《丹珠尔》
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经典:论语、孟子
道教经典: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真经)
佛教经典:南传佛教《三藏经典》、汉传佛教《大藏经》、藏传佛教《甘珠尔》和《丹珠尔》
(2)儒教哪些经典扩展阅读: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622年,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以前,距今约2500-2600多年。据经文记载,印度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代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部落王子,以净饭王为父、摩诃摩耶为母。
世界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虽说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处,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爱,和平,是这三大宗教的真谛。同时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前,逐步形成了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儒教等六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的基本格局。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
‘叁’ 儒教的经文是什么
儒教的经文
一般说是四书五经。再多一点就是儒家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肆’ 儒教经典有哪些
孔教
孔教是中国封建社会临时构成的特别方式的宗教,中国事否存在孔教,学术界有差别的观念。有的以为不存在孔教,“儒”是中国年龄战国期间,“百花怒放”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系。“儒”这个字,本来是现代对学者的尊称,它的字义是“优”及“和”的意思,说他们的头脑学问,可以安宁他人,足以压服他人。以是它只能称为“儒家”。有的以为存在孔教,孔子教主,汉武帝应用政治权益把孔子学说宗教养,定孔教于一尊。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尔后,三教呈现合一的趋向。在封建政权的支持下,孔教体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国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为中央,吸取释教、玄门的宗教头脑和涵养办法。信仰“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中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根据;“师”相称于表明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职员。《四书》、《五经》是孔教的经典,祭天、祭孔、祭祖是规则的宗教典礼。童蒙人塾(学)念书,开端承受孔教的教诲时,要对孔子的牌位行膜拜礼。从地方到中央各州府县树立孔庙(又称文庙、役夫庙、学宫等)。作为教徒(儒生)活期聚会朝拜的场合。固然在看法上各有差别,但是无论称为“孔教”或是“儒家”,其开创人均是一个孔子。
孔教(家)学说,很契合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长处,到汉武帝时,就向天下宣布,丢弃百家的学说,惩处儒家的头脑,要各人阅读“六经”。运用儒家头脑来治国,把儒家头脑提到独一独尊的位置,今后当前,各个朝代实验“科举制度”,都以儒家作为测验做官的独一课题,这就迫使人们非学习儒学不行,因而,儒学得以临时发扬光大。儒学统治中国达千年之久,它起了波动封建次序、延伸封建社会寿命的紧张作用。
年龄时期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原本便是间接承继了殷周仆从制时期的定命神学和祖宗崇敬的宗教头脑开展而来的,这种学说的中心便是夸大尊尊、亲亲,维护君父的相对统治位置,稳固独裁宗法的品级制度。以是这种学说稍加改革就可以顺应封建统治者的需求,自身就具有再进一步开展成为宗教的能够。但是在先秦它还不是宗教,只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与其他各家停止争鸣。由儒学开展为孔教是随同着封建一致大帝国的树立和稳固逐步停止的,已经历了千余年的进程。孔子的学说共阅历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这便是中国汗青上所谓“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步伐。汉代大一统的地方集权封建宗法独裁国度需求一套在认识形状上和它严密共同的宗教、哲学体系。孔子被推到了前台,董仲舒、《白虎通》借孔子的口,宣传合适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头脑。第二次改革在宋代,宋统治者团体应用时机从唐末五代疏散盘据的杂乱场面中捞到了政权。他们鉴于前朝覆亡的经验,把政治、军事、财务、用人的权利全部会合在地方。宋朝对外宁肯让步,对内则强化地方集权的封建宗法独裁制度;头脑文明范畴里也要有与它相顺应的认识形状相共同。汉唐与宋明都是地方集权的封建宗法独裁制度的国度,但地方权利倒是越来越会合,头脑文明方面的统治办法也越来越缜密。为了顺应宋朝统治者的需求,发生了宋明理学,即孔教。儒家的第二次改革,虽说完成于宋代,追溯上去,可以上溯到唐代。韩愈推许《大学》,用儒家的道统对立释教的法统。李翱用《中庸》来对立释教的宗教奥秘主义。到宋代朱熹则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定为“四书”,用终身精神为它作表明。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宋当前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定为天下通用的教科书。“四书”从十三经中突出出来,遭到特别的注重。
孔教(家)根本教义:
“三纲”:1)明显德 2)亲民 3)止于至善 。
“八目”:1)格物 2)致知 3)至心 4)正心 5)修身 6)齐家 7)治国 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 (孟子)
“三希修炼”:士希贤, 贤希圣, 圣希天 (宋 ·周敦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平静。”(宋 ·张载)
“博学之,过堂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立品行道,扬名于后代,以显怙恃,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品。”(《孝经》)
儒家头脑
一、儒家头脑概说②
儒家根本上对峙“亲亲”、“尊尊”的立法准绳,维护“礼治”,倡导“德治”,注重“人治”。儒家头脑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临时奉为正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基本寄义为“异”,即便贵贱、尊卑、老小各有其特别的举动标准。只要贵贱、尊卑、老小、亲疏各有其礼,才干到达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抱负社会。国度的治乱,取决于品级次序的波动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方式。它因此维护宗法品级制为中心,如违背了“礼”的标准,就要遭到“刑”的处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便是主张以品德去感染教诲人。儒家以为,无论兽性善恶,都可以用品德去感染教诲人。这种教养方法,是一种心思上的改革,使民气和睦,晓得羞耻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基本和积极的方法,断合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便是注重人的特别化,注重人能够的品德开展,注重人的怜悯心,把人看成可以变革并可以有很庞大的选择自动性和有伦理天分的“人”来办理统治的头脑。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络。“德治”夸大教养的顺序,而“人治”则侧重德化者自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置信“品德”有绝大的感化力,以是在此根底上便开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度的“人治”主义。
二、现代意义之法治③
可以说,法家的执法头脑是年龄战国时期的“新学”。所谓“新学”是绝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治”主义的“旧学”而言的。“新学”与“旧学”的不同归结为“法治”主义与“礼治”主义、“德治”主义、“人治”主义的不同。
法家的“法治”主义有其特性:主张干预而支持听任;排挤“人治”主义而独任“法治”主义;排挤“礼治”,不供认天然法的存在;主张国度至上,社会集团乃至血缘支属集团的长处都得听从君主的国度长处;支持徒任“势治”。法家的头脑以“唯物论”为动身点,经常留意此时此地的情况,又坚信当局全能,而不供认人类特性的神圣。它的政治主张严厉的干预,但干预须以客观的“物准”为东西。这一“物准”便是被视为“端正、衡量”的执法,不允许统治者恣意的论心治罪。人们只要在执法允许的范畴内,才干失掉自在战争等。“法治”主义的肉体本质便是“物治”,以是又称“法治”主义为“物治主义”。④一方面,是用客观的规范如端正、衡量、斗量、尺寸等物一样的客观的、人设的、牢固稳定的法来权衡一切的人;另一方面,是把人当物来管理。也便是把人当成可以用牢固的、客观的端正、尺寸等“物准”去精确无碍地权衡的工具,而不思索人的特别能动性。
同儒家的“礼治”相比,法家的“法治”支持宗法品级制和世袭制,要求对等违法,而且主张制定和发布成文法,但凡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以是说“礼治”和“法治”的次要不同不在于制裁手腕,而在于举动标准的内容自身。也便是讲贵贱、尊卑、老小、亲疏之“异”的差别举动标准与一断于法的一致举动标准之间的不同。①同“德治”相比,“法治”主义轻蔑或完全否定品德教养的作用,这和儒家少数主张兽性善而法家主张兽性恶有关。
法家的“法治”主义,起首值得歌颂的便是它掌握住了汗青退化的规律,而且适应汗青退化的规律来发明,支持激进和幻想。它的“理论肉体”和“服从主义”都由此而发生。但其缺陷在于过火疏忽了“礼”、“德”、“人”和“法”在政治上相互依辅的作用。“法治”主义稍纵即逝,缘由有二:一是由于礼治主义、人治主义久已不得人心,而配合和“法治”主义为敌。“法治”主义虽临时占下风,但终极被“礼治”主义学说所降服。二是法家极度夸大国度长处,而轻蔑团体长处,虽能救临时之弊,但不克不及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不只是“法治”主义头脑在汉当前不兴旺的缘由,也是执法和法学不兴旺的缘由地点。②
参考材料:http://..com/question/27697134.html?si=4
兄弟。。你发错中央了。。儒学不是教派。你发宗教。。。。缺点啊!
《四书》、《五经》是孔教的经典
不是六经 是《四书》、《五经》 四书辨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伍’ 儒家的主要书籍有哪些
儒家的主要书籍被称为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着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内容: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着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着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孝道的专着。《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1]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已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现在还是华人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着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这些都和因动漫小说而名声大噪的墨家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要提到中国古代就是科技落后、八国联军或是动漫中异常火爆而现实中早已秦汉绝迹的墨家,这不符合历史史实。
‘陆’ 儒家经典都有哪些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儒家经典:《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经典:《书》
即《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儒家经典:《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着,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儒家经典:《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为《春秋》作注解所着。《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儒家经典:《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儒家经典:《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着,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柒’ 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有哪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孔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捌’ 儒家经典五经是指什么
儒家典籍《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玖’ 儒教三经、佛教三经、道教三经,分别是什么
先说明一点,三经的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教的经典都不止三个,就三经只是说流传较广,多数人比较认可以三部代表作.
网上流传的是以中国宗教协会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李安纲主编,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三套书为标准,它使三教精华公诸于世、弘扬光大.共分三卷。
《佛教三经》从书分为《金刚金》《圆觉经》《坛经》三个部分。
《金刚金》 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是经中之王,其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境界。是佛经中最让人觉悟而且影响最大的经书之一。
《圆觉经》意思是圆满觉悟的经书。佛教的智慧就在于圆满的觉性,圆满的修行,圆满的智慧。是所有十二部经教的眼目核心。其宗旨是在自觉、觉他之外,更要觉行圆满。
《坛经》可以说是禅宗独产的标志,也是中国佛教的集大成者。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并不见得要去修炼苦行,摆脱世俗,只要能够从自已的心地上见到自已的本来佛性,那也就是修炼成就了。
佛经三经的另一个版本就是<金钢经><心经><坛经>不过说真话<坛经>是只有在中国佛教才有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说是中国佛教三经可能更准确一点.
《儒教三经》
包括《礼经》、《论经》、《易经》三部,儒教注重社会秩序,自然强调每一个人都能够仁者爱人,义者合宜,所以要求全社会都认真学习,修养身心,遵守礼乐。
《论经》即是《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一部儒家祖师孔丘与弟子们对话的语录集,由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根据孔丘当时的言行记述整理而成,大约在战国前期。
《易经》讲天地阴阳,宇宙自然,人伦五行,推演未来,使人类的生存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对《易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迪和帮助。《易经》的原初,就是一部占筮的书,所以必须从占筮的本身去理解,才能够有所契入和收获。但是,它又是一部反映先民的思想与人生观、世界观的书,所以应该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本,甚至可以说支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礼经》可以说是人们进入儒家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在对秩序的遵守过程中,得到了审美的体验和幸福的感受。书中《礼记》之中抱括了古代所谓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古人的生活指南,所以从小必读。其中有两篇很重要,即是《大学》与《中庸》。前者讲成人的必修课,后者是人生的智慧术,都代表了东方文化的精魂,所以为历代大师所倾心与实践。本书采用最具有权威性的注释本,加以校勘标点,简体横排,译作白话,标明要义,古为今用,启迪智慧,丰富人生。
但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易经>能算是儒教的经书吗?好象更偏向是道教的经典吧?
所以<孝经><论语>和<礼经>是儒教三经更准确一点.因为儒教就是以教治天下的王道之学.
道教三经分《南华三经》、《道德经》、《文始经》三个部分。道教是理想的、时间的、希冀永恒。儒家是现实的、空间的、要求秩序。士大夫达则儒,穷则道;群则儒,独则道,正是所谓的出道入儒。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自韩非的《解老》、《喻老》至今,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但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哪一个注本都没能真正地说明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世界各国的注本也很多,发行量都很大。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着,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一书乃是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着,《汉书·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乃为庄子所着,外篇多数为庄子所着,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
《文始经》全名《文始真经》,又名《关尹子》或者《关令子》。所谓“文始”,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文明之始。本书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思想认识水平,批评了修道人中的的种种邪迷丑恶,指出了一条超越自我而进入精神绝对自由王国的金光大道。
但道教三经还有其它版本:道教内部一般认为三经应为<道德经><南华经><易经>;而道教全真派就以是<道德经><孝经><心经>三本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