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道家经典和佛教经典哪个多
扩展阅读
儿童尿碘怎么测 2025-01-16 20:12:12

道家经典和佛教经典哪个多

发布时间: 2022-04-25 15:36:35

❶ 道家佛家区别

佛教和道教没有直接的关系,道教更讲究今生今世之事,佛教更多说来生之事,道教不否认来世,但认为今生人应该过得不留遗憾,更认为来世之时人早已不是自己。

1、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

2、佛家,指的是诸佛之净土。如:《观无量寿经》:“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家也指佛教者。如:《朱子语类》卷七六:“佛家有函盖干坤句,有随波逐流句,有截断众流句,圣人言语亦然。”


(1)道家经典和佛教经典哪个多扩展阅读:

道家是否消极,历代以来众说纷纭,而如今较大的误解主要有三处

1、认为道家求于无用,居于下垢,消极避世。

翻开《老子》《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守弱、无用、居下之词。然而,道家之意却并不求于此,正如一个人面对其上司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与面对其下属时低眉顺眼说是谦礼的不同一般,道家更注重的是功成与弗居,生而不有的不为物累的超然状态,而不是用这些去甚求于委身保命,载于生,懒的人的借口。此外还常有人认为道家避世,却也并非如此,“道存则隐,道废则现。”这句话一直出现在诸多道家典籍中,而真正避世的,是那些以道家为外壳不敢面对现实的“类道人”而已。

2、认为道家听任自然,无为便是无所作为。

道家常见的“无为”两字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其实无为正是有为的极致,让人变得淳朴自然,不做恶事,让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应得到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并非听任自然,万事听天由命,而是自然而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为物累。

3、认为道家过于玄幻

道家并不是阴阳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谓的阴阳生变,五行相生的,多是挂羊头卖狗肉,本意只为了赚钱。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树的,不会如此。况且道家追求的是纯粹素朴,追求的只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算阴阳,赚钱财,求得一时的快乐。

❷ 佛教和道教有哪些经典着作,讲些经典的

道教有:
《老子》、《庄子》(南华真经)、《悟真篇》、《周易参同契》、《太上感应篇》,等。
佛教有:
《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阿弥陀经》《六祖坛经》《僧伽咤经》,等等。

❸ 佛家和道家的经典着作有那些主要是阐述哲学思想的.

佛家的经典哲学经典,我觉得凡是《大藏经》中的“经”部分都可以被认为是讲哲学的,经部包含了:阿含部(据大正藏所录,有155部经书)、本缘部(有72部)、般若部(45部)、法华部华严部(总共有48部)、宝积部涅盘部(总共有88部)、大集部(28部)、经集部(433部)、密教部(613部)。
总之是非常多的……具体的经文篇目和经文正文楼主可以参考这里
http://www2.fodian.net/BaoKu/Fojing.aspx?ID=FJ00000074

而道教在受佛教的影响下也编修了《正统道藏》这个里面收录的经书也是非常众多的,楼上的回答者:赤莲真人 - 魔法师 五级所列出的还仅仅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经典而已,除了那些以外其他还有,《太平经》、《公孙龙子》、《太玄经》、《抱朴子》、《洞玄灵宝经》、《上清黄庭经》、《上清大洞经》,就像《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这类医术中的哲学思想都是收录在道藏中的,所以非常多,但是没有找到在线阅读《道藏》的,所以也不能全部告诉楼主了……

❹ 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道家经典有老庄,佛教经典有哪些

金刚经
华严经
心经
楞严经
六祖坛经

❺ 佛家是否比道教体系高级

我不敢妄加非议,但佛教的确包含无比的智慧,不信的话,给你举几个例子:
佛在《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中告诉我们说:人身是个虫巢,大别之,有八十种虫。佛不但说出各种虫的名字,而且描绘了它们的动作形态。我们读了生理学后才知道,在显微镜下可看到人体内有很多微生物,但古代是没有显微镜的。
佛在《修行道地经》中描述了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
佛观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
佛经上说,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万万个太阳。现在用天文望远镜证明天空里所有密集的恒星,一个个都是太阳系。
佛在《楞严经》上讲白月黑月,不说圆月缺月,包含了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
佛经上讲,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环,宇宙有成住坏空成住坏空的循环。天文学家从夏威夷猫娜基山顶,用无线电望远镜摄得离地球十五光年之遥的猎人星云爆炸散开(坏归于空)之照片。后又用红外线镜头,摄得正在初步形成新星云(从空复成)的照片。
西方着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在他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说道:“《大方广佛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理论有惊人的相似性。”
“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他们所描述的经验与原子物理学家所使用的语言是极为相似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写道:“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这段经文讲的就是宇宙在超宏观与超微观上的无限层次。
“关于量子原理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它推翻了关于世界可以‘座落在外’的概念……宇宙永远不会再次处于同样的状态。我们不是宇宙的‘观察者’,而是‘参与者’。宇宙就是自己的‘参与者’。”《楞严经》中写道:“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现代量子力学的发现却是佛在无量劫前早就亲证了的境界。
佛教关于宇宙年龄的定量竟接近于科学。许多佛籍,包括现代佛学家着述如方立天先生的《佛教哲学》都说世界的一大劫是128亿年。真是难以置信,
现代宇宙运用最先进检测手段如荷兰天文学家通过测定土和女两种元素比例,测得宇宙年龄是120亿
美国着名的哈佛大学,设有佛学系、禅堂。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成立了佛学社。
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物质和时间只是人们的错觉。”而佛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起性空,诸法无我。”
佛教经典数量庞大,光流传下来的经典就有3000多部,而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包括道家的经典,在数量上,最多的连佛教的一半都不到。
………………

❻ 佛教经典总称《大藏经》,道教经典总称《道藏》,那么儒家经典总称什么

十三经.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❼ 佛教和道教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道教是以老庄思想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间信仰,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而形成的宗教。道教虽然以老庄思想为信仰,但仍然有明显差异——先秦道家重在“逍遥生死”,而东汉起出现的道教却重在“长生不老”;先秦道家重在内心的“道德”修养,后来的道教重在外在的“术法”修炼……道教在发展中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对民间各种神灵精怪信仰也收罗而后改造之,所以古人说道教“杂而多端”。 兹就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佛道之争、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佛教与道教的比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大成。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上阶层。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方面皆得均衡发展。有宋一代,道教与佛教给予儒家哲学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是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及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复融合阴阳五行、谶纬、咒术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统,并导入佛教思想而发展之。东汉顺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时,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至此,道教已经逐渐形成。 汉灵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时,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并以符水为人治病,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与张衡、张鲁的五斗米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 其后有《老子化胡经》出现,鼓吹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佛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说”。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人也曾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参考佛教的仪礼而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确立道教的国教化,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未久,南朝宋的庐山道士陆修静与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经书,编着斋戒仪范,道教的理论与组织形式因之愈臻完备,称为“南天师道”。 至唐代,道教的发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孙王远知融和南北天师道,成为唐代道教兴盛的重要基础。唐代的历代君主,广建老子庙、道观,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道德经》一科。贞观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此种“道先佛后”的政策于是成为唐代一贯的方针。唐高宗(西元六四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为唐代王室的祖先,并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号,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时,更进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学,并以《老子》、《庄子》、《列子》等诸典籍为“真经”。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于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仪礼的大成。吕洞宾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又以断除贪、瞋、痴取代对剑术的研习,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影响颇大。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时,敕令王钦若、张君房等人编辑道藏,其中以《云笈七签》一二二卷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观。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诏令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板,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时道教大盛。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历时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极一时。在当时,全真教与天师道同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阳极力调和释、道、儒三教的说法,去除咒术、迷信的要素,强调佛教(尤以禅宗)的教理与出家主义。他的七大弟子称为“七真人”,其中以丘处机尤见重于元太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时,由《老子化胡经》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佛道论争,道教失败,于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诏令禁断道教。由是,道教发展大受打击,教团势力也逐渐衰微。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至清代则渐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势力兴盛时,教团组织每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因此形成特殊阶层及专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渐衰微时,则转而注重民众的宗教欲求,处处以民众生活与日常伦理为基础,于是有“民众道教”之称,同时大量的善书与宝卷等也应运而出,这就是所谓民众道教的经典。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的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的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仅其顺应性、适应性的幅度扩展,就是信徒阶级也因此而增广。道教的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在“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关圣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的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箓(符咒等的秘文)、房中术(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佛道之争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惟道家对于佛教的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于是与之发生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的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然争论的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的宗教教团;南朝宋的陆修静、梁的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的影响也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他们论争焦点是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佛教的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在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五二○年),宫中也有佛道二教的论争,即清道观的道士姜斌与融觉寺的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的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争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到马邑。其前,甄鸾的《笑道论》与道安的《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的重要论着,此二书都是以强烈的论点大力论难道教的低劣。然于北朝,佛道的抗争不仅为双方的论争而已,更加上当权者的政策压迫,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的摧残佛教。 三武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谦之清静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怂恿,下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听信道士张宾与元嵩之言,决心灭佛。唐武宗宠信道士赵归真,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迫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还俗,收充两税户。为历史上佛教徒的大浩劫。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的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道教乃得蓬勃发展。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条,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论道教的虚妄,道教方面李仲卿着《十异九迷论》、刘进喜着《显正论》,批论佛教,激烈争论佛道席次的先后问题。八年,定道、儒、佛的顺位。 唐太宗在位期间,道士凌越僧侣之上,智实法师向皇帝上奏,极力申论佞道排佛的不当。皇帝命令宰相岑文本下谕谴责,智实和尚竟抗执不受诏令,皇帝大为震怒,当廷用杖责打了智实法师,并令他换上百姓衣服,流放岭南。有人讥笑智实法师自不量力,不懂进退之道,智实法师慨然叹说:“吾固知势不可为,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智实法师要后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难的时代,大唐朝还是有僧格在。高宗显庆三年(西元六五八年)三次召集僧道于内殿论议;五年,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又就《老子化胡经》引发论争;至龙朔二、三年(西元六六二——六六三年),论争犹未止。此等佛道论争的结果,道教方面摄取佛教经典的教理,制作种种经典来对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跃,王重阳创全真教;元时,其第五代教主邱处机的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坏佛像,并将《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伪妄,宪宗五年(西元一二五五年)令二人对论,志常败论,帝遂勒令烧毁《道德经》以外的《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一切伪经;以后二教之争依旧相续不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下诏弹压全真教,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于是平息。 佛教对道教的影响 早期道教的思想体系是“三一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从这里演变出“长生不老、肉体飞升、气化三清”等观念,其所追求的目标是“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道教本来也有“善恶报应”、“天道承负”的教义,后来部分道士逐渐吸取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来充实和调整道教的理论,唐代道士吴筠在《玄纲论.长生可贵》第三十中说:“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贵者,神性耳。若以死为惧,形骸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他认为人的形体是会死亡的,应当重视神性的修炼。后来全真道更重视心性的修养,认为色相世界是虚幻的,若不能认识到这点,而执着外物为实相,必将为其所累,不得解脱。在道藏里有“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则是仿照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见佛教的佛性论与禅宗明心见性说,对道教的道性论与修心炼性说有很深的影响。 道教的戒律包括“道诫”和“斋戒”两种,学道不受戒则登仙无缘,其种类很多,有三戒:皈身戒、皈神戒、皈命戒。五戒:不得杀生,不得茹荤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八戒: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不得妄语以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杂卧高广大床,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另外,还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大体上也都是仿照佛教戒律而立。 道教对于天界及地狱的论述,在佛教宇宙观的影响下,更丰富了其内容,在《云笈七签》里就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说,即: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之上有四梵天。又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据说是上天派遣群仙统治的地方。佛教对天界的看法则有“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修行十善及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则可生于天界。 东岳泰山“峻极于天”,在战国时代,人们便以泰山为人天沟通的地方,所以每当君王平定天下以后,就要到泰山去向天报平安,即“封泰山”,又要祭地之功,即“禅梁父”(梁父是大地的主宰)。后来泰山逐渐有了阴府的意味,《后汉书.乌桓传》说:“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岱山就是泰山。死后魂归泰山,与佛教地狱的说法相结合,成了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内容。南北朝时代,道教吸收佛教地狱报应等说法。佛经说有八大地狱,有阎罗王;道教则称阎罗王充“冥官之任”,由上帝任免。 道教的道藏仿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组织与分类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四辅(太元、太平、太清、正一)。总而言之,道教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佛教的佛像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挂衣披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 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钵,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需依法铸造。 道教从汉朝立教至今,始终跳脱不出“中国的宗教”,而无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究其原因,乃是迷信色彩太浓。晚近的道教,更只剩下了以斋醮符箓来应付民间的迷信,更显没落。在台湾的宫观中,庙公是有,但要找道士就难了。虽然道教的历史及其内容,多涉作伪及荒诞,然而其在养生医药上、冶炼铸造上及对民间劝善上,也有贡献。所以,我们在研究道教之余,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它。

❽ 为什么道教经典和佛教经典看起来都差不多一样的呢

所有史证都证实—— 只有道藏抄佛经,没有佛经借鉴道经

只有伪经存在混淆三教内容的情况。而《大藏经》目录不存在任何借鉴道教内容的书籍。
可以肯定,只有道藏大量抄佛经,不存在道士们造谣的“佛道两家互相借鉴”的情况。
佛经出现的“阴”“阳”“道”“法”“悟真”“真修”“真人”“真神”“真道”“自然”等词汇,只是一种汉文翻译。如果认为这也算吸收了道教内容,就太chun了。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其《道藏》(《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汉魏六朝以来道教经典,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中引用的佛教名相/名词/真言用词有:唵1799个,吽1434个,摩诃45个,娑婆诃36个,泮咤7个,大千世界85个,恒河沙35个,刹那58个,业力40个,佛2038个,禅1522个,摩利支天22个,般若95个,菩萨171个,金刚1105个,劫10000个,三界7574个,六根626个,轮回946个,涅槃69个,法界562个,帝释84个,梵天312个,四大1178个,须弥山33个,如是我闻6个,由旬15个,兜率天10个,三昧378个,泥黎4个,阎罗王11个,泥洹3个,袈裟19个,哪咤19个,牛头阿傍1个,阿修罗13个...。且灵宝上清一脉对佛教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九十六种外道全部错解,于清朝三次佛道辩论全盘辩输。

佛教成为三大宗教之一,而道家没有,这是有绝对理论支撑的,严谨的学者如果看民粹主义来维护道教则更加是笑话了


“道藏编辑,全仿佛经”摘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道家类》原文

《道藏》编辑,全仿佛经,有三洞十二类。洞真、洞兀、洞神,为三洞。以太元部辅于洞真,太平部辅于洞元,太清部辅于洞神,而统会于正一部,共为七部大纲,与《云笈七签》编汇相合。复以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为十二类子目。明正统中,宋披雪雕印《道藏》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三十五年,天师张国祥复编集《道经》,续加三十二函,百八十卷,粲然备陈,都成今藏。中所收罗,多有周秦诸子、晋唐佚书,于保存吾国文化,功实非细。天启间,上元道人白云霁(字明之,道号在虚子)作《道藏目录详注》四卷,考证颇具崖略,足资研究。通常流通,尚有《道藏辑要》二百册,另有《道藏精华录》一百种,皆钩元提要之作。

道家学术,有特立独行,摆脱道教方术范畴而直指丹法者,凡此着述,统名之曰“丹经”。自魏伯阳援《易》作《参同契》后,历世之所言丹道者,皆祖述其旨。自宋张紫阳《悟真篇》以次,如《入药镜》、《翠虚篇》、《指玄集》、《性命圭旨》、《规中指南》、《中和集》等着作,皆为丹道正统之言。清人着作若朱云阳之《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以禅理而溶入于丹道,别有会心,允为伟着。刘悟元着书十二种,清虚平实,力扫方士积习,俨然开佛知见。尤以其名着《修真辨难》一书,特论笃实,足为丹道式范。至若闵一得(小良)《古隐楼丛书》,则驳杂无归,离道尚远。清人黄元吉着有《乐育堂语录》,乃儒化道家之正者,言多隽永。复外如伍柳着作《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证论》、《慧命经》等,则为丹道之歧,不能视为正途。依道家而言道家之正者,除上述诸书外,若吕祖之《百字铭》、曹文逸之《灵源大道歌》、孙不二之《女丹诗》等,已简摄玄微,直指窍妙,丹道之旨尽在其中矣。依经而论,则太上十三经(《道德经》、《阴符经》、《清净经》、《玉枢经》、《日用经》、《洞古经》、《五厨经》、《金谷经》、《循途经》、《护命经》、《大道经》、《定观经》、《明镜经》、《文终经》、《老子真传》、《辨惑论》),已尽其大。若《黄庭内外景经》,当与《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参研,再参合于藏密之甚深内义根本颂,于养生服气修气修脉之术、中西医学生理学等,必另有汇通与新知,贡献于世界人类者,更为有功。至若陆潜虚之《方壶外史》、张三峰(三峰言阴阳双修之术,另有其人,非张三丰也)《丹诀》等作,皆当别列一类,入于双修之宗。上焉者,同于密宗无上瑜伽双身修法之欲乐大定,而潜虚之术,或有过于此矣。其次,皆不外于《素女经》、《玉房秘诀》等房中术之流亚,邪见谬术,无足言者。唐代帝室宫廷,乱于此道,亦如元代内廷,乱于密宗之双修,皆为佛道之大不幸者。

其他或托乩笔,或借伪名,或假古仙遗着,或演寓言隐秘;若创作,若注释,玉石并陈,真伪莫辨,皆不足观矣。此之一类。无以名之,姑称之谓“道瘤部”。

要之,道家学术,再变而为道教,复演而成丹道,历代罗致,驳杂已极。纪昀尝论之云: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于清静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变迁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道教典籍,名辞闪烁,寓言法象,如阴阳、炉火、坎离、龙虎、男女、黄白之类,各师其说,定义不一。且文辞理则,大抵诡诞浅陋,以至学者茫无所归,愈入愈迷。至若琼寰玉宇,芝阁琳宫,缥缈清虚,读之令人有翩翩霞举之概!此为文辞之另一境界。



“宋明之间,道教仿佛经之例,亦汇编为《道藏》”摘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四部丛刊》原文

道教之经籍

古代儒道不分,南宋陆九渊(象山)、清初崔述,早曾有见及此。如战国末年《吕氏春秋》、西汉初年《淮南子》、《韩诗外传》、《春秋繁露》,他如《论语》、《礼记》,皆掺入道家议论。驺衍援《尚书》洪范九畴之篇,创五行学说,使吾国二千余年学术思想,均未离于阴阳五行之藩篱。西汉末年所出《纬书》,启两汉乃至后代图谶学说之门,阴阳术数之学,掺变于儒道中心思想者,其由来已久且固矣。宋明之间,道教经典,仿佛教藏经之例,亦汇编为《道藏》,经历代增添,全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他丹经旁说,散佚流通者,亦复不少。《道藏》收集至广且杂,举凡儒家、阴阳家、兵家、医家诸书,统为罗致。例如成都青羊宫兼收《诸葛武侯全集》而入《道藏》,学者有谓其“综罗百代,极尽精微广大”者,亦非过誉之言。

宋真宗时,张君房奉敕校正秘阁道书,撮其精要而成《云笈七签》(注:签,签的繁体字),为道教经籍丛编之宗典,道家之言,于以大备。其书以天宝君说洞真、灵宝君说洞元、神宝君说洞神,为上中下三乘。以太元太平太清三部为辅经,又以正一法文遍陈三乘别为一部。统称三洞真文,总为七部,凡一百二十二卷。凡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以及前人诗歌、文字、传记之属,涉及于仙道者,均悉编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道藏源流载:

道家无所谓藏也,惟有道德五千言为真耳。尝考元都目录,皆后人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为道藏也。至于历朝伪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汉王褎,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jiao)等书四十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道士王浮,造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扶风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装溃者,乃万年县人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为尚书卫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又将从前伪撰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在内,故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人,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及优婆塞,优婆夷等语。此正孔子所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极其分量,不过为天为仙而止,安得有菩萨修行之法耶。

《集部·全唐文·第10部·卷九百十二》载:

道教从立教伊始,便大肆造经,或剽窃佛教典籍,或拼凑诸子百家学说,充为道藏。其经典不载成书时间、作译者,假托天仙传授、蛊惑世人。前汉王褒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二十四卷,吴葛孝先造《上清经》,晋世王浮造《化胡经》。又鲍靖造《三皇经》,齐朝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北)周武(帝时期),张宾之、焦子顺、马翼、李运挑揽佛经一千馀卷,隋辅惠祥改《涅槃经》为书《长安经》。


《笑道论》:

道家妄注诸子三百五十卷为道经。又按汉明帝时,褚善信等总将道经诸子书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据此前数目有无不同,虚妄明矣!增加卷目,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头换尾,或言名山唱出,或云仙洞飞来。何乃黄领独知,英贤不睹?书史无闻,典籍不记?请问道士后世之经,为是老子别陈?为是天尊更说?纵其说也,应有时方。师资说处,代年邦月,复是如何?


扩展阅读:

宝派、上清、正一道经全部错解佛经欲界、色界、无色界、法界概念,抄都不会抄,后世全真道同错 (佛经道经原文对照讲解)
https://zhuanlan.hu.com/p/397572784

《悟真篇》仿《华严经》大觉金仙造无上仙,混淆真经,使学者愈增惑误:摘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四部丛刊》原文

https://zhuanlan.hu.com/p/390862410

❾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儒释道本为一体,只是道路不同,目的地都是一样的。

佛家说的是一,也就是空,但空不是没有,妙空,一体,混沌,都是一个意思,因为字面容易引起误会,还是用一比较好。

六祖惠能云: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

释迦牟尼佛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华严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佛的教育是揭示宇宙的真相,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你我不二,你我一体,这个虚空宇宙都是一体的。

道家说什么?道家讲一体,然后讲二用。二用是什么?二用是产生变化。就像中国道家所讲的太极,一体是太极,二用就有阴阳,就起变卦,太极生二仪,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中国道家讲的。

展开就是道家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心量就广了,说到究竟处,宇宙都是和我一体的。

既然两家都是说,宇宙和我都是一体,那还有什么分别?

其实,儒释道三家是共通的,引用一段雍正的上谕,那时候儒释道教育还在,而他是接受全国最顶尖的教育,什么最好的都先教他,所以他贯通,有这样的体会。

这篇上谕,同时出现在佛家的基础学科《十善业道经》前面,代替了序文,在《道藏》总目录前面有雍正五篇上谕,这篇也在其中。

雍正皇帝上谕 节选

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

详细资料可以参考一下链接。

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42&web_rel_index=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