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如何讲述中华经典
扩展阅读
p3怎么带歌词同步 2024-09-20 08:41:09
如何教育小孩子这三点 2024-09-20 08:40:58
初一英语学哪些知识点 2024-09-20 08:23:38

如何讲述中华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2-28 01:20:50

1. 中华经典文章和读后感

论语;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2. 中华经典美文

《故乡:冬天里那一池残荷》
想来有好些日子没有回乡下了,最近,趁休假回了一趟。也许是时令已是初冬的缘故吧,感觉午后故乡的田野十分萧索,秋天的金黄,已经被一片枯败所代替。走近家时,看到坐在屋檐下晒太阳的父母,似乎又衰老了不少。在我眼里,故乡似乎越来越陌生,显得容颜凋敝,了无生气;而冬阳也显得病恹恹的,伏在远山的肩上。

在家小住几天,赋闲无事。一天傍晚,我想起儿时常常垂钓的荷塘,便兴致勃勃,想要去看看,就象想起久别的故友。

在我的印象里,那荷塘足足有一二十亩见方,池中长满莲荷,红花点缀绿叶,分外妖娆。夏风徐徐吹来,荷花有含苞欲展的羞涩,有娇艳怒放的俏丽,也有欲罢还休的凄美,诉说着各自的绚烂人生;而荷叶下面,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如梭,不时地在水面上划出美丽的涟漪。昔日,我常常在池边垂钓,享受着池塘的美景,生命跃动的喜悦,而钓鱼往往成了借口。不知如今那里怎么样啦?

想着,想着,不觉已经到了池边。放眼看去,荷塘已经瘦成只有一亩多大的小池,那荡漾的清波,也只留下一泓残水。唯有莲荷还在,只是所剩无几,仍在初冬的风中挺立着,令人不禁怅然不已,我已经明显后悔自己的重游了。

然而,我仍默默地站在荷塘边,看夕阳余辉中,老荷枯枝如铁,残叶似帜,枝枝残荷在逆光的映衬下,形成简洁明快、卓有意趣的抽象线条,在寒水中呈现出多姿的素描画面。惨淡夕阳透视中的枯枝残叶,在微皱的水面投下冷峻而幽寂的颤影。它们或相携而立,或虬曲水面,或躬身水中。此时的荷莲,已经香消玉殒,露冷莲房,生气索然。

在夕阳中,我在默默地和残荷对语:你老了,生命沿一缕想说话的胡须,伸进泥土,还给了泥土。而泥土冰冷,我能为你撅出怎样的一颗心呢?绿肥红瘦之后,你越走越矮的背影,遗忘在一张画布中央。我在缅怀尘埃时,也找到你那枯败的脸庞。一粒种子因此领悟,如一段藕的拙笨或者硕壮,睡进水底,而沉睡是你今冬最好的泅渡。

是啊,荷莲的生命里程,概括了生与死的必然关系。这里有沉郁,更有警策,涵盖着丰富内涵。它似乎给我启示:生与死的转换是必然的,也应该是平和的,静悄悄的,但也是无法抵挡的。残荷的悲剧形态与初荷的喜剧形态相比,更使人深思和缅怀,残荷其实就是把美好事物毁灭给人看。于是,我觉得对残荷的忧思似乎已是多余。

回到家里,父母已经端出香喷喷的饭菜,坐在桌子边等我,就象儿时一般。我想,世界在变化,无所谓丑陋或美好;生活在变迁,只留得真情在。外表的衰老,并不能掩盖内在的永恒。就象我的父母亲,残荷,和故乡。

入夜,我想起了李义山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今晚如果有雨,我还想到荷塘去听残荷的心声呢。 又到草黄时节。遍野的绿色斑驳着消失,只有那干枯的浅黄渐次布满了人的视线,是生命终结时最柔韧的余唱。

喜欢看落叶掉到枯草上的情景,红的叶片,黄的草茎,很鲜明的美丽,看着它们,会想起夕阳一轮西下,缓缓下坠时那种有些凄凉的辉煌,会想起石阶上风烛残年的白发老人携手而行,从容安然的那一抹温馨,那一些些的感动。
寒冬的第一场风雪后,它们会在地面消失,重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安息。等待,漫长的等待之后,第一声春风轻柔的呼唤,就会将它们的子孙全部叫醒。

喜欢看草绿江南岸的亮丽,萧索的冬季在它们的浅笑声中逃遁,是怎样柔嫩的一茎茎新绿哦,在石缝里,泥土上,勇敢地挺直它们的细腰,在乍暖还寒的冷风凄雨里,一寸寸地成长,一点点把堤坡,大地湮染,蓝天轻风下编织出让人振奋的春衣。
萋萋芳草,踏之何忍,用手去轻轻地触摸吧,仿佛婴儿皮肤般细腻,一丝丝在手掌心滑过,若干纤小的生命韵律从手传递到心,不由人不在心中感叹:如此细弱的植物竟然有这样顽强的生命,硬生生率先回应春风,引来了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光明媚。

喜欢看盛夏里的草长莺飞,小草在炽热的阳光爱抚下,将生命里所有的美丽一起释放,无边无际的绿色原野,把各色怒放的花朵衬托得鲜艳欲滴,蓝天在视野里也变低了,似乎弯了腰屈尊来与小草亲近。
这个时间里的小草是最硕大最柔软的新床,诱惑着我们把自己的身躯无比舒坦地交给她们,没有了焦虑,没有了烦恼,在青草的簇拥下,做一个最轻松的美梦。

闭了双目,阳光下喧腾的青草芳香就包围了我们的嗅觉。是怎么样温馨而又好闻的一种清香啊,没有各色花香的浓烈,没有名牌香水的清雅,就是稻子成熟时的那种香味,是牛羊奶里的那个香气,是大自然的原香,是大地的味道,是自家母亲怀抱的味道。
是啊,小草,你原就是牛马羊们的主要食物,通过它们,你变身为洁白的乳汁,鲜美的肉食,温暖的毛皮,奔腾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民族和国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光苍茫处,仿佛见一代雄主成吉思汗,扬鞭策马统领万千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小草,造就了前无古人的马背英豪。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柔韧的小草,你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无数卑微弱小的生命吧?我们是平凡的草民,却也可以描绘春天,为大地梳妆,弱小的生命联合起来,还可以改变环境,创造世界。

那首熟悉的歌曲在我的心里,婉转悠扬地响起: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参考资料:榕树下

*寂寞的严冬里,到处是单调的枯黄色.四处一片萧瑟,连往日明净的小河也失去了光彩,黯然无神地躲在冰面下恹恹欲睡。有母女俩,在散发着丝丝暖意的阳光.下,母亲在为女儿梳头。她温和的把头发理顺.又轻柔的一缕缕编织着麻花辫。她脸上写满笑意,似乎满心的慈爱永远装不下,溢到嘴边.流到眼角,纺织进长长的.麻花辫。阳光亲吻着长发,像散上了金粉,闪着飘忽的光辉。女儿乖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不停地说着什么,不时把母亲逗出会心的微笑,甜美的亲情融化了冬的寒冷,使萧索的冬景旋转出春天的美丽。

*傍晚下起了雪,然后一夜未停。雪花轻柔,落在一只只黑漆斑驳的蜂箱上。蜜蜂正沉睡。在精致的六角的蜂巢内,像被蜡封的秘函。又像提炼完毕的纯金颗粒,被一位丰富的君王所珍藏。其实比金子更贵重,因为蜜蜂是活物,有生命。天底下,它们的梦境最甜美,南方的紫云英、油菜花,北方的槐花、枣花、山荆柯,一层谢了一层又开。却不知今夜繁华的梦乡,是否能出现雪的踪影。如果有一只可爱的蜜蜂在雪的拍打声中悄然醒来,会闻到一缕来自苍穹的清香,圣洁而神奇。可惜没有谁能幸运地复苏,尘世的花朵,已经把它们累坏了。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是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震颤的弦音,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而又延己及人.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这是从施爱者灵魂深处飘散出来的温暖,它苏醒着精神世界中一行疲惫的足迹、一颗受了冷漠的心灵,然后,得了爱的人会在自己的心田擦亮火柴般地用一份温暖.去照耀另一颗心,尽管有时是那么微弱。

*你如果只是一滴水珠,但你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弦子们见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对于孩子们来说,你是何等重要。

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同样可以在属于你的天地里,谱写生活的童话,创造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份色彩,你要勇敢地时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风景。”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眼泪,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仁慈,要为善良的心灵而发;同情,给予穷人的贫苦;关怀,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

*死亡、疾病、伤害、不公平……这些早已存在。而且,以它们为名义的戏剧,正时时刻刻在这个世界上演。一些令人伤心或愤慨的故事,也曾经使我们悲哀落泪,但不久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一些丑恶的现象。也曾经让我们义愤填膺,但很快又让位于别的什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发生在别人身上,离“我的世界”实在太远;我们的感情于是在空气中冷却.凝固,坠落!&nbs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我常想着你,我的朋友。
你在那遥远的城市,那于我遥远而陌生的城市,那我即便站在高山之巅也无法眺望的城市。
我常念着你,我的朋友。
我在这遥远的山村,我曾放飞一千只纸鹤,我曾折下一万条杨柳。尽管我知道即使是山鹰的翅膀也无力飞抵你所在的城市。
然,我的梦之足,夜夜踏星光月色,天天跨万水千山。
我的朋友,我又将见你。
可是我的朋友,我要请你原谅,因为除了温暖而有力的臂膀,我什麽也没带来;除了你陌生的万山春色,我什麽也没带给你。

3不论你的生活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有的时候,倒是看似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能找到缺点。你要爱你的生活,尽管它贫穷。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候。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身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个从容的人,在哪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城镇中的穷人,我看,倒往往是过着最独立不羁的生活。也许因为他们很伟大,所以受之无愧。大多数人以为他们是超然的,不靠城镇来支援他们;可是事实上他们是往往利用了不正当的手段来对付生活,他们是毫不超脱的,毋宁是不体面的。视贫穷如园中之花而像圣人一样耕植它吧!不要找新的花样,无论是新的朋友或新的衣服,来麻烦你自己。找旧的,回到那里去。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你的衣服可以卖掉,但要保留你的思想。
4 清晨的微光,淡远了那天边的星辰。在最后的时刻,星辰依旧在那远方给我们讲述着那昨夜的梦,安抚那即将醒来的人们和已经醒来将要面临孤独的人们。星辰告诉我们什么是静美,什么幻想,什么是浪漫......
我是第一个醒来为辰送别的人吗?但愿是而又但愿不是,因为我渴望和星辰悄悄对话,说一些动人的藏在心底的话,但同时我们谁又不渴望那令人欣喜的知音呢,和他们一起送别辰,,不是更好吗?
辰即将远去了,走到那离我们很远的彼岸,我和亲爱的朋友一起为他送行,在天际的飘渺中,在梦幻般的思索中......我们大家没有悲伤,除了那淡淡感伤,因为我们都知道,辰之彼岸还有另一个世界。

5给负笈前行的旅人一盏如豆的灯火
给漂泊江湖的游子一份家园的问候
给旅途失意人一杯浇愁的美酒
给教坛追求者一级攀登的阶梯
给度尽沧桑的过来者一个温馨的讲台
给探求生命的迷惘人一个倾诉的茶座
给初生牛犊子一块征战的阵地
给才闯世界者一个发展的舞台
给阳刚男儿巴山夜雨的婉约
给阴柔淑女野渡孤舟的超逸
给俗者阳春白雪的高雅
给雅者下里巴人的通俗
给撒网者海鲜千两
给播种者禾籽万株

6
一昂首,便惊褪了满空的星子。
一壶酒,便醉了整个天下。
如果说竹林的连绵绿浪让人心旷神怡、江南的清浅流水使人留恋往返的话,那么面对昆仑山脉的峰峦起伏,我们只能有震撼磅礴来形容了

昆仑,自古以来就吸引佛界道家在这里建寺筑观,养性修身,传经布道。这里林深古幽,景色秀丽,每逢春夏之交,满山碧树吐翠,鲜花争奇斗艳,更是别具风韵。

在乱武天下的世界里,美工人员完美的把握住了昆仑美仑美奂的景色:已近黄昏,太阳斜斜的挂在西边,起伏如蟒般的昆仑山如同披着一条金黄色的外衣,出奇的美丽。在群山环抱之中,有一美丽的湖泊,风清沙白,万倾碧波如悬于天上。远处皑皑的雪峰,天上舒展自如的彩云,掠湖而过的天鹅,在湖中形成一道道影影绰绰的倒影,使这高山圣湖更显得清寂寥阔,如诗如画,似梦如幻,如处子明眸楚楚动人。

心泉丁冬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佩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风得意时多些缅想,只要别背叛美丽的初衷;窘迫失意时多些憧憬,只要别虚构不醒的苦梦!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絮絮低语的心泉明白地告诉你:人心并不是你想象得那样险恶丛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重温一抺美丽的心情;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回首一段巷凉的人生。
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你是那样的渺小,令人瞧不上眼。可每当看见你从墙缝、瓦砾、屋脊,甚至坚硬的石缝里钻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为你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眼,发出由衷的赞叹。

你是绿色植物中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你始终保持着强者的不屈姿态。不论火烧、水淹、霜冻、干旱,都没能使你有丝毫的屈服。

特别使我敬佩的是:你不择环境的优劣,始终如一,百折不挠,顽强生长。在那酷热的沙漠中,时时可见你不屈的身影,或是一株,或是一丛,即使那里水贵如油,你却始终坚强的向下发展,纤细的根须扎入地下,直到找到珍贵的水源。野草的生命力可谓强矣!野草的意志更谓坚矣!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上,你同样顽强的生长着,迎着凛冽的寒风,抵抗着极度的严寒。当春风把雪水淙淙地吹下山的时候,你又萌发了几株嫩绿的新芽。

你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不屈不挠的生长着。虽然你没有青松的英姿,没有垂柳的阿娜,没有桃李的绚烂,也没有芝兰的芳香,但你浑身充满大自然的活力,你在我心里已深深的扎了根!

我赞美草,我更要高声赞美那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半片黄叶落下,我听到一丝生命枯萎的声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飞了,树杈上又只剩下了枯枝,泉水渐渐干涸,寒意悄然袭来,这一切都告诉我,冬天到了。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的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末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站在户外,轻轻的嘘一口气,一团白雾裹着一份温暖袅袅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氲,半晌又汇入了干冷的空气。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有破灭了,消失得轻悄而又平静,仿佛从来就不曾有过,又恍惚有过这末一份特别的湿润。小澍长成大树,到了冬天便成了老树,老树枝桠交错,只有几片稀稀落落的叶子点缀着生命的痕迹。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的失了神采,半卷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和倓叶,仿佛悄悄的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倘若再来一场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

南方的山向来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润朗,之留下了略带灰蒙的身影悄然耸立于天地间。默守着一份寂静。倘若在北方,来一场大雪,将群山覆盖上一层苍茫的白色,那有是一副磅礴的好图景,巍芒间孕育着新的希望。只可惜南方无雪,如同土丘半散漫开的小山零零落落的点缀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山间便只剩下松柏苍翠的影子,但之绿色都如同带着一层霜,淡绿中隐隐的泛出青灰。远望去仿佛被飞扬的尘土覆住了。

站在江边,这才发现昔日里的天堑而今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链,昔日里浪拍千石的江畔现下已是波澜不兴。江水仿佛被冻住了,连东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现着一片死寂。

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天地间唯存单一的灰蒙。这种萧条的氛围充斥了万物,一点一点的抽走了它们生命的活力。

身于此,只有寄情于窗前,遥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丝新绿破土,寄来春的希望。

初冬月
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了的,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徘徊,如醉如痴。

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相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徊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么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

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蹉跎。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缕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白马湖之冬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民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的时侯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侯,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甸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我刮的厉害的时侯,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恕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侯,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已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外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在太阳好的时侯,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那里就把椅凳移到那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侯,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江,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怕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我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是有着地理上的原因的,那里环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仅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点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的时侯,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3. 中华经典国学故事!急急急!!!!

二十四孝故事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着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着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

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

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着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着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二十四孝故事(中英文对照)》内容讲述的是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华经典朗诵比赛演讲稿

以下几篇供参考:
http://www.ywzk.com/jiaoyuzx/jyll/200701/42334_2.html

《中华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说课材料

宋月娥 2006-02-14 10:26:38

中华文化特别是诗歌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黄子孙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其中有治国安邦之策,有教子理家之道,有志庆寄情,有述怀言志,有咏物喻理,有讽喻记史。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哲理。“造烛求明,读书求真”,让学生尽早熟读一些有价值的诗歌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本源,便捷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得以迅速成长。

我们班级自一年级入学以来采取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了诗歌、名言警句数百首,而本次以“中华古诗文诵读”为主题的班会正是这一活动的拓展和延续。

此次班会的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中华古诗文的了解,在主持人的引领下从学习、咏物、叙事、抒情、言志、喻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并借此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与此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整节班会课所囊括的中华古诗文词句近百首,通过形式多变的诵读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会活动中。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所以第一部分孔子《论语》中有关学习方面的的精彩言论,借此还可以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还要不耻下问、学思并重。

第二部分是诵读以咏物为主题的诗文,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物形象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三部分是本次班会中的一个亮点,以表演小话剧的形式将叙事诗中的名篇曹植的《七步诗》创作情景再现出来,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代文学家将各种感情刻画得非常细腻。第四部分从亲情、思乡情两个方面将抒情诗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诵读的形式多样,独诵、小组合诵、全班合诵、班主任老师诵读等等。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到现在还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所以第五部分将古诗文中蕴涵哲理的诗句提炼出来借助小品这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然后精选二十四则经典名句诵读将本次班会拉近尾声。

最后班主任老师进行小结,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开掘古代辉煌的文化宝库。

悠悠情思漾我心
——古诗文朗诵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 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作为班集体主人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
3、 各类节目准备:相声、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
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活动过程:
开场:
女1: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1: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
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2: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男2: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
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男1: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女合: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世界,
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让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
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
1、 提琴独奏《渔舟唱晚》配词朗诵《春江花月夜》
带入诗境
女1:踏着暮色,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
我们来到了春江, 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
2、 看图诵诗
女1:一曲《春江花月夜》,
为我们展现了浩瀚幽邃、恬静多采的巨幅画卷。
男1:神奇美丽的四季风光,
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合:看,各小队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图。
小队(一):(出示图)双飞的燕子,夹岸的桃花,
这画面描绘的是宋朝诗人徐俯的——《春游湖》(齐背)
小队(二):(出示图)这一池的碧叶,映日的荷花,使我们想起了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队(三):(出示图)夕晖晚照,枫叶流丹。下面由我们小队背诵杜牧的——《山行》(齐背)
小队(四):(出示图)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我们小队为大家带来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学生自由背诵
男1:四时风光美如画,诗人笔下的每一个季节都有其迷人的魅力。
女1:咱们就以小队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队同学背诵的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多,且声情并茂,配上动作。(各小队商讨准备后上台表演)
准备期间欣赏古典舞蹈《良宵》

第二部(友情)
女2:在诗的形象中,
我们欣赏着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
男2:在诗的形象中,
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
女2:“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是真情的流露。
男2:“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是相隔万里的朋友间真情而洒脱的问候。
女2:“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是家国难归之人对故国旧友的魂牵梦萦。
男2:“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朋友间的情感,弥足珍贵。
女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
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
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部 (亲情)
1、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女1: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
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
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女1: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2、相声〈慈母心〉
女1: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男1:父母辛苦鞠育之情,儿女定当涌泉相报。
下面请听相声《慈母心》。
3、男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女1:拳拳爱心,一览无遗。
男1:沐浴在亲人这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
女1:“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游子更是关心系念着远方的亲人。
合:有请男同学们为大家背诵王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四部(乡情)
1、表演朗诵静夜诗
女2: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
男2: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
女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
男2: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
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女2: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女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男2:一幅生动的画面,烘托出一个久别游子的沧桑和喜悦,有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齐诵《杂诗》

第五部(爱国情)
女1:谁不爱故乡
谁不恋故土
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系念。
男1:祖国是故乡的延伸,
“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女1: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
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
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
男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
下面请各队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
(个别上台背诵,出示书法作品)
少年辛苦终身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

尾声:
男1: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1: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合:震颤着我们的心灵。
男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1:诗人们这种坚毅求索、宁死不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发学习。让我们牢记
——出示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尾声:
男1: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
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
女1:那情真意切的情思,
在我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悠远的回响,
余音袅袅,如缕不绝。
男2: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
女2: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
齐合: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5. 中华经典文章有哪些

1. 诗经 秦风 蒹葭
2.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3.无题 唐 李商隐
4.苏武庙 唐 温庭筠
5.正气歌(可节选) 南宋 文天祥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7.鹊桥仙 北宋 秦观
8.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 辛弃疾
9.点绛唇 清 李清照
10.出都留别诸公 清 康有为
11.满江红 秋瑾
12.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13.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14.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可节选) 艾青
15.甘蔗林——青纱帐(节选) 郭小川
16.新华颂(节选) 郭沫若
二、其他组
1.木兰辞 北朝民歌
2.杂诗 唐 王维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3.青平调(其一)(其二) 唐 李白
4.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 唐 杜甫
5. 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唐 李颀
6.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7.踏莎行 北宋 秦观
8.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9.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南宋 张元干
10.咏怀(其三十九) 魏晋 阮籍
11.骆驼 郭沫若
12.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
1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 何其芳
14.西去列车的窗口(可节选) 贺敬之
15.和谐之歌(可节选) 严阵
16.花开中国——为共和国六十年歌(可节选) 李瑛

6. 什么是中华经典

就是古代一直流传下载的好的东西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
去其槽粕,取其精华之后的东西

7. 中华经典 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8. 中华经典阅读心得

——经典教育与生命教育关系初探

2007、12、13

关键词: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经典教育;经典阅读;生命超越;灵魂建构;读书讲座

摘 要:道德教育应涵盖“道育”与“德育”,“道育”即“规律教育”包含诸多层面,而针对处于“第二次降生”生命时段的大学生,高校“道育”首先应注重“生命(规律)教育”。人类生命存在的精神性、超越性特征,又决定了生命教育的核心使命应是灵魂生命的建构塑造。经典阅读是每个个体生命获得文化学意义上的人的资格必须接受的“文化哺乳”,是大学生构建自我灵魂生命、提升自我生命境界的必经之途;因而经典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读书讲座则是目前高校实施经典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经典阅读、灵魂建构与生命超越的具体手段与最佳方式。

引 言:道德教育与读书活动是滨海学院两大办学特色,这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我自入滨海近一年来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2007年5月与11月,我根据基础文科部德铁婴主任的安排,在学院3号报告厅举办了两场面向全院读书协会学生代表的读书讲座,题为《经典阅读与生命超越——与当代大学生谈经典阅读》,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好。2007年9月至12月,我分别被吸收加入了三个科研课题小组或机构:基础文科部思品教研室杨洁老师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大学生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础文科部德铁婴主任主持的校级科研课题“读书活动指导”;滨海学院德育研究会基础文科部分会。作为一名从教18年的高校文科教师,我怀着一种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与对滨海德育理念的深深认同感,开始将自己近些年对大学德育的感性思考与初步实践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想对“经典教育与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这一课题作出自己的探究和成果。现结合自己两次读书讲座的心得体会,对经典教育、读书讲座与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辨证关系谈谈自己初步的思考与感悟。

一、道德教育:“道育”与“德育”

“道德”是一个宽泛的大概念,广义的“道德”应包含两个层面“道”与“德”,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篇即分为“道”篇与“德”篇。老子认为,“道”是存在的方式,“德”是存在方式之目的性,“道德”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表明生活本意的性质,它不同于伦理,伦理表明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老子主张遵从“道”的生活,而反对遵从“礼教”(伦理)的生活。但长期以来,我们既把“道德”与“伦理”混为一谈,又把“道德”狭隘的理解为“德”而抛弃了“道”。所以,“道德教育”也应涵盖两个层面“道育”与“德育”,而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有“德育”,即品德(伦理规范)教育,而忽略乃至摈弃了“道育”,亦即“(生命存在)规律教育”。更有甚者,某些德育工作者把“品德教育”更狭隘的界定为“行为规范教育”与“时事政治教育”,这种笼罩在浓厚“官方意识形态”之下的“正统”德育观,使得我们多年来的德育工作一直处于一种空洞说教与生硬灌输的低效状态,学生的德育或思想政治工作也始终是教师尤其是政治课教师最为头疼的课题,当然也基本是学生最不感兴趣乃至于厌倦排拒的课程之一。

究其实质,德育手段与方式的单一老套生硬刻板是原因之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内容的狭隘单调与老生常谈,往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笔者以为,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教师,从根本的和终极的意义上去重新理解和界定。严格讲,广义的高校道德教育至少应涵盖品德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审美教育、生命教育、经典教育等,即“道育”与“德育”两大层面的所有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应是最大的“道”与最高的“德”,因而生命教育应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涵与最高境界。

二、 经典教育与生命教育:

“道”是老子《道德经》中一个核心概念,笔者在此不想追本溯源的去纠缠这个玄而又玄的本体概念,简言之,“道”即规律,宇宙所有规律的集合:宇宙自然规律、人类社会规律、生命规律、文化规律、思维规律、人生规律、艺术规律等等。尽管我们的学校“道育”不可能同时涵盖所有的规律教育,但是,根据18-22岁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理解感悟能力,至少应让他们接受最基本的“规律教育”,笔者以为应是“生命规律教育”或简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近些年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一个教育和德育理念,广义的生命教育其实涵盖上述所有规律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则包括“肉体生命教育”和“灵魂生命教育”两个层面,它“关注生命的完整,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建构灵魂的超越性”(1),尤其强调对人的精神和灵魂层面的深度关注和人性润泽。笔者以为,对处于“第二次降生”年龄段的大学生而言,即应主要对其进行灵魂生命的教育与唤醒,因为灵魂生命的唤醒与塑造关乎学生一生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境界。本文中的“生命教育”概念也主要是在灵魂层面上来讨论使用。

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追问生命意义、提升生命境界的教育。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应当怎样活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应当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桦说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则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尽管分类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贪欲,回归生命的本真,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与天地万物对话交流,培养博大深沉、悲天悯人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和谐的心智人格,释放自我生命潜能,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

教育是塑造灵魂、完善生命的事业,雅斯贝尔斯(K.Jaspers)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在这里,“生命内涵的领悟”无疑就是“生命教育”;“意志行为的规范”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而“文化传递”与“文化遗产”则可认为是“经典教育”的使命和功能,因为经典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载体,是人类代代传承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从某种程度说,经典教育应是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一个核心手段和重要内容,经典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应是“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教育能否以人为本,能否给人带来一种终极关怀,采取何种教育方式,将制约着教育的成效。”(2)卡西尔说,人是一种“符号动物”,而语言文字符号的创造和运用,即是人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根本性标志之一。语言文字相对于其它符号形式和艺术手段,如音乐、美术、雕塑、舞蹈、戏剧、摄影等,对人的灵魂意识层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更为深刻和持久,其对读者心智人格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塑造终生难以磨灭。教育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会学生阅读经典好书应是唤醒塑造其灵魂生命的一条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捷径”。因为经典着作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积淀和载体,是全人类共有共享的宝贵文化遗产和永恒的精神资源,是最优质的“文化母乳”,应是一代代青年灵魂发育不可缺少的精神养料。其价值的普世性、信息的全息性、内涵的超卓性、魅力的恒久性、全民共享性、雅俗共赏性等特征,使其虽经千百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拥有一种强劲的话语力量和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经得起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诠释和解读,从中汲取人格生成和灵魂发育的优质养料,获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和灵魂建构的价值导航。因而,我们可以说,经典阅读是个体生命获得文化学意义上的人的资格必须接受的“文化哺乳”,是青年大学生进行灵魂建构自我超越的一条必经之途,而涵盖人类生存和生活所有领域和层面的经典(阅读)(与经典教育)则堪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全能”“工具”与“高效”手段。

三、经典阅读与生命超越:

人类生命区别于低等动物一个根本特征,即在于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它能够“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使生命体现为永不停滞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发展,实现自我追求的发展和确证。舍勒说:“人,只有人——倘使他是人本身的话——能够自己——作为生物——超越自己。”(3)布洛赫(Ernst Bloch)在《希望原理》一书中指出,人借助于自身的主动性和超越性,为自身创造他的未来,他的生命进程就是不断的走向一个他所期待的目标,即永远“指向前面的意向”,亦即不懈的自我超越。保罗.蒂利希(Paul Tilich)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也指出,人是一种渴求无限超越的存在物,他既有物质的、世俗的需要,又有精神的、天国的渴求,而精神性存在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生存就是不断超越物质的世俗的存在,从无限的可能性中不断“站出来”的过程。弗洛姆(Frich Fromm)说:“人除了通过发挥其力量,通过生产性的生活而赋予生命意义之外,生命就没有意义。”(4)人如果没有来自生命深处的超越性,人就降格为动物。而超越性对人来说,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意义”成为哲学家衡量人之为人的根本。赫舍尔(A.J.Heschel)指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它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5)蒂利希把人能否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意义,看作人的存在的最后依据:“人最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我国着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更是强调意义对人的本体价值:“人之为人的本质,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6)

而“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7)教育必须超越功利主义和极端的现实主义,教人思考“为何而生”的意义,而不是仅仅教给其“何以为生”的技能。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超越意识,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建构丰富高贵的灵魂,释放生命的潜能,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8)然而,我们的当代教育却是日益的走向市场化和功利主义,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9)理乍得.利文斯通(Richard Livingstone)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诚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则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可能长时间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种不知不觉加重的病患一样。一个国家会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10)而经典阅读与经典教育恰好能够弥补我们的狭隘专业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对生命的割裂和对灵魂的冷漠,给学生以生命的价值导航和灵魂的深层润泽。

梭罗说:“经典作品是什么?它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的记录。”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书籍(经典)具有不朽的力量,它们是人类活动的寿命最长的果实。伟大的思想不受世间的侵害,世间的唯一的影响,是它把人类心智恶劣的作品淘汰掉,过滤掉,因为在文学中,只有美好的东西才能永远传下去。”国学大师季羡林特别强调要读国学经典:“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材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流传下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全体炎黄子孙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回避不掉的。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在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经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万代。”冰心给年轻人的读书忠告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朱光潜说:“书籍(经典)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11)周国平说:“使灵魂丰富高贵的途径就是读书,读好书,读经典,非最好的书、非一流的经典不读。你首先要相信要认识到这些千古不朽的经典巨着的巨大价值,你可以不相信一个时代的人的智慧,但你能怀疑人类几千年来的全人类的智慧吗?你能怀疑几千年世间的残酷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吗?”(12)培根那段着名的论断“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即是强调不同学科领域的经典阅读对人生命的提升作用:我们可以在哲学名着中体悟生命的本质,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可以在历史名着中感悟时空的浩淼、生命的短暂,进行历史的解读与还原;可以在文学名着中窥测人性的善恶,建构生命的超越和“诗意的栖居”;可以在美学名着中探讨美的真谛,培养对美的敏感和创造能力;可以在科学名着中上穷宇宙之碧落,下及万物之奇观,体味科学精神的庄严和力量;可以在诗词中吟咏,在戏剧中沉醉,在散文中沉思,在小说中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老人与海》、《鲁宾逊漂流记》让我们感悟人类生命的伟大与战胜自然和自我的勇气;《三国演义》、《水浒传》给予我们处世权谋与人生智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我们挑战生命极限、创造生命奇迹的巨大震撼;《论语》与《道德经》让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恒久魅力;《毛泽东诗词》、《鲁迅全集》让我们领略政治伟人的雄才大略和民族脊梁的灵魂呐喊……

经典阅读是个体生命建构自我灵魂、完成自我超越、提升生命境界的必经之途,笔者在两次读书讲座中将经典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归结为十个“超越”:①超越有限:经典阅读是有限人生获取最优质人类文化资源、与圣贤先哲灵魂对话的最大捷径;②超越生命:经典阅读是生命个体获得文化学意义上人的资格必须接受的“文化哺乳”;③超越人生:经典阅读是追求人生价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④超越苦难:经典阅读是个体生命超越死亡、孤独、苦难、虚无的精神导师;⑤超越自我:经典阅读是大学生“第二次降生”建构自我灵魂并使之丰富高贵的必然选择;⑥超越功利:经典阅读是大学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手段;⑦超越教育:经典阅读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的忠实伴侣;⑧超越同类:经典阅读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综合素养与未来综合竞争力的明智举措;⑨超越世俗:经典阅读是诗意栖居、提升生存品位、获取灵魂幸福的文化选择;⑩超越当下:国学经典阅读是承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建价值根基的文化责任。

试问,世界上有哪一所大学、哪一种教育方式能够“包罗万象”、“一劳永逸”的帮助学生完成这所有的“超越”?任何的专业教育和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教育,都只是教给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或德行,而经典教育本身就是一所“网络全书”式的“大学”,唯有这所“大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所有的“生命超越”,使他们的生命境界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完善。《思想的经典——清华北大学生必读应读的120本图书》前言中这样告诫大学生:“当代青年从古今经典名着中吸取养分,寻求大智慧,应该是全面造就自己的必经之途。”

四、 大学精神与灵魂建构:

鉴于大学生正处于18-22岁“第二次降生”的灵魂发育季节,大学及大学教师有责任引导激发其灵魂自我建构意识和自我负责意识,倡导学生追求灵魂的丰富性高贵性与生命境界的超越性。因为大学是“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文化创新的策源地,思想碰撞的自由港,社会良知的大本营”;大学是诱导青年体认生命奥秘、追寻生命意义的智慧谷;是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年礼”的神圣祭坛;是“高贵的精神隐修院”(罗曼·罗兰赞其母校巴黎高师)。

大学不应是“职业培训所”,而应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灵魂发育”的“文化摇篮”,应为其提供最优质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营养(大师与图书馆),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追问、终极关怀和灵魂建构;真正的大学教育应涵盖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生命教育、经典教育。

实际上,广义的“生命教育”涵盖了上述所有的教育层面,因为人类所有的教育其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人类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两个层面的存在,使其更加健康合理、美好幸福。譬如人文教育,近些年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和呼吁已是深入人心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1)人性,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性,广义的科学精神;(3)超越性,广义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旨归即是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人的精神灵魂层面的深度关怀和人性呵护。滨海学院基文系教学楼走廊上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人。”一所大学如果缺乏对于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真正关注,即是对于生命的漠视和对于灵魂的遗弃。生命教育尤其是灵魂层面的生命教育,恰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或者也可以说,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灵魂。滨海学院的道德教育和读书活动两大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好书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灵魂塑造、道德提升和生命超越的全方位人文熏陶,使其一生受益无穷。因为作为一所职业学院,专业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人文学科,因为人文社科又称“人学”、“人性学”、“精神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逻辑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等,几乎涵盖人类精神层面的所有学科领域。而经典着作则几乎能够囊括所有的人类精神领域(也包括物质领域)的所有现象,所以说经典阅读是对大学生进行广泛而“系统”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无可取替的最佳“捷径”!

再譬如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语general ecation的译名,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学院应该给青年一种general e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所有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而引导学生阅读古今各学科领域的经典着作即是其核心手段之一。西方许多国家的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先学习统一开设的通识课程,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大力倡导了半个世纪的“读大书(经典)”运动,即是其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效果极佳,影响甚大。滨海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型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为目标而实施通识教育实在是极富前瞻性的明智举措,当然也是其必然选择和重要使命。在滨海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五类规划中,通过读书活动考核来引导学生完成的经典名着选读即是一个核心手段和内容。

总之,经典教育应是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大学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引导其自我灵魂建构的一种核心手段,也是高校实施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 读书讲座与国学经典:

通过读书讲座引导学生阅读古今各个学科领域的经典着作, “活人紧紧抓住死人”(马克思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拿来主义”的汲取最优质的人类“文化母乳”,远离“文化垃圾”和“文化吸毒”,即是帮助其自我灵魂建构与灵魂成人的一条“捷径”。

鉴于大学生在读书及经典阅读方面存在的十大误区(①不感兴趣;②认为经典过时了;③看不懂;④没时间读;⑤不知道读经典有什么用;⑥不知道读什么书;⑦不知道怎么读;⑧读书范围狭窄;⑨阅读的目标与期望值太低;⑩读书意识、习惯、信仰没有确立起来),滨海学院依据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及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经典好书习惯、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与综合竞争力的终极目标,自2005年开始实施读书考试活动,旨在“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合理、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并作为学院的特色活动与四项基本技能同样对待”,并采取严格的“读书考试”方式“逼”学生读好书,如果读书考试不合格则拿不到毕业证。配合学院的读书考试这种“强制性”督查手段,由基文系负责同时开展面向全院学生的读书活动指导系列专题讲座,旨在从理论和终极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经典的不朽价值和恒久魅力,走近经典、亲近经典、信仰经典、敬畏经典,从大学开始树立终生阅读经典的信念与习惯,让经典阅读成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与灵魂呼吸,成为自己灵魂自我建构和提升生命境界的终生导师。

06-07学年第二学期(07年5月)与07-08学年第一学期(07年11月)笔者根据基文系部安排,举办了两场面向全院读书协会学生代表共约500人的读书讲座,学生们反响甚为强烈,效果极佳。第一次讲座,笔者主要从生命哲学层面,阐述了经典阅读无可取替的价值与意义,启迪学生思考什么是人、人性,人为什么而活,人应当怎样活,人应如何超越死亡、苦难、世俗与自我,如何在大学阶段乃至一生,通过经典阅读进行灵魂的自我建构,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提升生命境界层次,培养终身学习、终身阅读经典的意识和习惯,把自己打造成为德才学识兼备的“全人”、“通才”。最后,我给学生开列了我个人推荐的经典书目,涵盖人文社科各个领域:哲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美学、历史学、 文学(中、外)。

9. 我与中华经典共成长怎么写

每到美文诵读时,教室里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同学们在背诵中华经典。课前十分钟,同学们也会抓紧时间,背中华经典。同学们都在努力的达到脱口而出的基本要求。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一直坚持背诵中华经典,从《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到《弟子规》。渐渐地,我发现背诵中华经典的好处有许多。起初我需要读十几遍才能背一首诗文,慢慢的我发现了背诗文的技巧,我竟然只读几遍就可以背的滚瓜烂熟了!原来背中华经典还可以增强记忆力。《弟子规》里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比,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让我知道了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这三条都是很重要的。正在读着这本书,不要想着又去读那本书;这本书没有读完,另一本书不要拿出来,读书要用心专一。学习的时间要安排得多一点,但是还要抓紧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会弄清楚。学习时心里有疑问,应随时记下来,有机会就找人请教,确确实实地理解清楚。《三字经》里的“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让我知道了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华灿烂辉煌。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寓意深刻的中华经典,需要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去传诵。让我们一起诵读中华经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