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米芾的《蜀素帖》
宋代米芾是古代书家里我最喜爱最崇拜的一位。既喜欢他疯疯癫癫的狡黠天真,又喜欢他那八面出锋,刷字的精彩和潇洒。对米芾的书法我也间断地临习过多年,遗憾的是只拾得一些皮毛,要撷得其精髓神魂还须皓首穷经。《蜀素帖》为例:章法疏密相间,飞扬跌宕;笔势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用笔强调起收,转折处的提按顿挫;字态左右欹侧,摇曳多姿,甚至上紧下松,头重脚轻。正如董其昌评其书如狮子捉象,全力赴之。又比如他的《论草书帖》则深涵晋韵,既不疾不徐古雅脱俗,又能彰显个人风貌。
㈡ 米芾有什么广为流传的书法代表作品
米芾很擅长鉴赏,家中的收藏相当丰富,性颠新恩帖逸,有洁癖,“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他的书画论着《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几乎成为书画研习者必读的书目。
米芾流传至今的作品包括题跋以及被当作前人书法的临古帖,大概有七十余件。据翁方纲的考证,米芾41岁以前的署名是“黻”,此后的是“芾”。根据传世作品,暂且将署名为“黻”的称为早年,41岁后至50岁为中年,此后为晚年。
《寒光帖》、《盛别帖》书法体态修长,笔法遒媚,行中带草,笔势连绵,于圆转流美中显现出欹侧生姿的姿态。第一帖最后一行“天启亲”三字,忽然放笔写成大行草,极为酣畅雄逸。《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等帖,笔精墨妙,沉着痛快,笔锋纵横使转,无不畅意。《张季明帖》丰腴流畅;《李太师帖》宽展肥美。
《苕溪诗》和《蜀素帖》是米芾书法中的代表作品,当时他38岁。前者写在纸上,秀润劲利,欹侧生姿,后者写在绢上,多有渴笔,笔锋转侧变换间之刷掠之妙,毫发毕见。元章中年以后,流传下来的墨迹更多。《非才当剧帖》、《河事帖》、《丞徒帖》书法瘦硬,牵连细筋入骨,书写笔画力透纸背,欹侧纵放,转换生姿;而《伯充帖》、《拜中岳命诗》、《淡墨秋山诗》却是筋丰骨健,转折肥美,多面出锋;《逃暑帖》、《岁丰帖》、《穰侯出关帖》等又用险得夷,似欹反正,姿态各不相同。
㈢ 米芾的草书九帖存世的是哪几贴
九帖名称为《德忱帖》、《家计帖》、《元日帖》、《吾友帖》、《草书帖》、《中秋诗帖》、《目穷帖》、《奉议帖》、《海岱帖》。
《致葛君德忱尺牍》行草书<亦称《德忱帖》纸本,尺牍。纵25.4厘米 横78.6厘米 19行158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为米芾着名的《草书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之一。
《元日帖》草书<约书于元符二年(一零九九)元旦。为草书九帖之三。
《吾友帖》(草书九帖之四)
《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
《焚香帖》草书<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
米芾平生属意于行书,于草书并非专攻,但他对草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草书应师法晋人。所以米芾所作的草书尽是上追晋人遗规,字字独立,取法古淡沉着,不以缠绕为能事,点画高古,在北宋时期的小草中属于上乘之作。《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目穷合帖》合装而成,故称《草书四帖》,又可称《草书五帖》。
㈣ 米芾的书法那个最出名
《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
㈤ 米芾的各种代表作有什么特点
《非才当剧帖》、《河事帖》、《丞徒帖》书法瘦硬,牵连细筋入骨,书写笔画力透纸背,欹侧纵放,转换生姿;而《伯充帖》、《拜中岳命诗》、《淡墨秋山诗》却是筋丰骨健,转折肥美,多面出锋;《逃暑帖》、《岁丰帖》、《穰侯出关帖》等又用险得夷,似欹反正,姿态各不相同。
㈥ 米芾与他的《蜀素帖》,为何被称为书法界的视觉盛宴
中国书法的艺术起源于汉字产生的阶段,从最一开始的符号刻画到甲骨文,汉字便慢慢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表现艺术,汉字书法是无声的乐,无图的画,无形的舞,无言的诗。
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能表现出不同时期的人文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在漫长的发展演变和朝代变更的历史长河,宋元明清期间产生了不少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更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代表,是展现我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瑰宝,在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里也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的。
在众多的书法大家的作品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米芾的《蜀素帖》,让《蜀素帖》带我们走进米芾的书法世界。
米芾的整篇《蜀素帖》的价值在于,它虽是名贵丝绸织品吸水性很差,难于在上边书写,但因为米芾书法功底深厚,用笔迅疾,线条显得枯竭自然,“刷”字手法更是独树一帜。通篇以柔寓刚,笔势圆劲流利,外柔内刚,可以让书法爱好者深刻的领会到古典的中国书法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米芾书法史料集
《宋史.米芾传》
北宋米芾神作《蜀素帖》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㈦ 米芾的代表作有哪些
一、米芾的代表作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二、米芾(1051至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符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强调要在气质、意趣等方面严格分辨二者的区别”(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他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等,都是以传统的造诣、功力、格法标准来要求绘画的。简单地说,就是旧的传统,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画之祖的米芾却不屑于这样的调和,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2、绘画
米芾作为北宋着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赏的是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所以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米芾的绘画源出董源。董氏的绘画多写江南山色,米芾已有的评述都是从整体气氛着眼的,但米芾并没有从中寻找适合表达的东西。米芾讲究“不取工细,意似便已”,他虽有临摹“至乱真不可辨”的本领,却更热衷于“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通过一番选择,米芾找到董源所用的“点”。本来,董源的“点”是披麻皴的辅助因素,服从于表现自然质地的需要,点与其他造型手段一起构成了某种写意的整体气氛;在巨然的笔下,尤其是山头的焦墨点苔使笔墨本身具有了某种独立意味的写意效果。董、巨的点都有受制于造型目的的性质。在二米的笔下,点已几乎成为造型的全部,且有了相当程度的写意性。所谓“落茄皴”,事实上就是一种以点代皴的写意画法,“用圆深凝重的横点错落排布,连点成线,以点代皴,积点成片,泼、破、积、渍、干、湿并用,辅以渲染表现山林、树木的形象和云烟的神态”。完全放弃钩皴点擦的传统方法。卧笔中锋变化的随意偶然效果,不拘常规,不事绳墨,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眼界,难怪当时并没有积极的反应,甚至遭到“众嘲”、“人往往谓之狂生”。(《画继·轩冕才贤》)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着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
㈧ 怎样临行诸体字诸体哪个贴最好
褚遂良最出名的莫过于《雁塔圣教序》,比较常见的还有《孟法师碑》,这两个都是碑刻,我更喜欢他的墨迹《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这两个更容易看出用笔的轨迹。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㈨ 米芾有哪些名帖
九帖名称为《德忱帖》、《家计帖》、《元日帖》、《吾友帖》、《草书帖》、《中秋诗帖》、《目穷帖》、《奉议帖》、《海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