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孝经是哪个经典之作
扩展阅读
刚好忘记是什么歌的歌词 2025-01-12 22:29:37

孝经是哪个经典之作

发布时间: 2022-04-22 05:38:10

㈠ 儒家关于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着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着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1)孝经是哪个经典之作扩展阅读;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㈡ 要了解儒家关于孝的思想,至少需要读哪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着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着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2)孝经是哪个经典之作扩展阅读

研究价值:

1、现存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

㈢ 孝经的作者是谁

孔子。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着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3)孝经是哪个经典之作扩展阅读: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㈣ 《孝经》作者是谁

《孝经》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纂的儒家伦理着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4)孝经是哪个经典之作扩展阅读:

《孝经》的意义及影响

《孝经》成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历史影响巨大。许多统治者大力推广《孝经》,甚至封建社会后期大力宣传“卧冰求鲤”、“郭巨埋子”等愚忠愚孝行为。

统治者推行《孝经》的目的一方面是教化百姓,另一方面确有愚弄百姓的嫌疑。历史上确实有过国君亡而拒食陪死的愚忠行为。但这只是个例,《孝经》对中国传统孝道的保存与延续功不可没。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孝经》确实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贡献颇大,但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不等于维护封建君主个人统治。

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换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孝经》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封建社会,皇帝名义上是国家的拥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实,皇帝只是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而已。

所谓的忠君,不是忠诚于皇帝个人,而是对以皇帝为代表的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诚,对江山社稷的负责,对天下百姓的负责。

《孝经》虽有“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但是《孝经》中同样有对于统治者的劝诫:“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意思是天子有善行,天下百姓都信赖他。

潜台词是若天子无道,百姓会看在眼里,他就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所以,天子、诸侯等统治者要谨慎小心,不要做违背天道的事,对得起天下百姓。

所以《孝经》的用意不是片面地教导百姓尽忠,而是劝诫天子、诸侯等统治者爱亲、敬亲,培养自己的德行,要为天下百姓做表率。

㈤ 孝经 是下列哪个王朝出现的经典着作 。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㈥ 孝经最早出自哪本书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㈦ (《孝经》)出哪个朝代的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着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㈧ 孝经是什么思想的经典着作之一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着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孝”则是作为儒家道德体系的中心之本,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我们在新世纪来重新认识《孝经》中“孝”的思想,对于发扬这一传统精神是有深刻意义的。

一、“孝”的概念及内涵

“孝”中国古代子孙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说:“善事父母曰孝.”《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的原始涵义就是赡养父母。周代制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教法制度,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义制度。《孝经》中屡屡言及孝,儒家明确提出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视“孝”为德、教之根本。在儒家经典尤其是《孝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有三:一是孝悌并称,不可偏废,具体包括孝养,孝敬,孝容、孝思;二是无违父母,包括孝顺、孝继。三是为父母守孝,包括孝丧、孝祭。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尽忠,经曾子、孟子、荀子的不断扩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孝理体系。

二、《孝经》中孝道的理论特色

(一)“孝”是《孝经》中的具有本体意义的核心思想观念

《孝经》中孝具有本体意义和基础性。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行为,他认为“孝道”是在人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法则,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天地人在《孝经》里构成一个整体。如果人能敬天,敬地并互敬,那么上天就能风调雨顺,就能保佑人间,赐福于人间,地神就会孕育万物,使五谷丰登,也就是“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并认为孝悌所达到的最就境界就是感天动地,德于四海,如此才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孝这一伦理规范贯穿于人的一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三条就是“孝道”的纲领。主旨在于宣扬儒家倡导的孝道,认为孝为德之本,孝之所由生。“孝”体现了“圣人之德”,主张以孝来规范家庭伦理,调整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但并未将“孝”绝对化,主张谏亲,但这至为关键的一点却在时间的进程中慢慢被淡化甚至遗忘了。

㈨ 儒家经典着作有哪些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着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
《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