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什么是诵读经典
扩展阅读
洋河经典老窖多少钱 2025-01-10 07:36:33

什么是诵读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4-19 01:33:27

A. 诵读经典,德润心田是什么意思

朗诵、研读经典的文章、作品,古人高尚的品德就会浸润心田。

坚持诵读古代文化经典,浸润于圣贤经典之中,“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似心药医治着学生的心病,如钥匙解开了学生的心锁,影响阅读者的精神世界,“恍然之间,意识到圣贤书改变了我那么多”,心不再狂妄,至少懂得了收敛;言不再张狂,至少知道了收口;行不再无羁,至少明白了收手。

总之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不断提高阅读者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品质。

B. 经典诵读的意义是什么

经典诵读是弘(扬中办证)扬中华文化很好的形式。诵读晚会有利于缅怀先辈,体会生生不息的民族生机,并从文学艺术作品中寻找价值的肯定和情感的皈依。

上海、江苏、湖南等地观众纷纷表示,诵读晚会别开生面,艺术家朗诵得非常有感情,看了很受感染,晚会既是对昨天的缅怀、对今天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展望,也是把为了革命胜利而献身的先辈、正在为国家建设努力的人们以及青少年的未来联系起来的充满豪情、真情和激情的活动。

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形式,纪念亲人、革命先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很有意义,希望以后更多地举办这样的活动。北京、山东等地网友留言,他们在优美的朗诵中深情怀念那些故去的先烈和普通人,形式不同,情怀永在。希望在各个中小学大力开展经典朗诵活动,扬中华文化。

(2)什么是诵读经典扩展阅读

经典诵读贯彻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有关精神,充分依托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C. 我们为什么要倡导诵读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史、子、集的文字中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芬芳。对这些经典的诵读,就成了走近先贤思想文化的第一步。它是启发人智与慧的源泉;培养优秀人格的筑基石;亦是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法门。书声朗朗,正本清源,那一刻恍若置身过去,与圣贤对话,亲耳聆听圣贤的教诲。

经典诵读教学以“诵读”为切入点,把每篇经典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吟诵、涵咏与体验,还先贤文章以“文气”。“诵”与“读”的世界,常常联系在一起。“诵”为“讽”,理解为声,抑扬顿挫的读。“读”阅读之意。“诵”注重发文之声而“读”重解文之意,它是一种注重“音义结合”的“口诵心惟”的阅读方式。

回溯中国上千年的教育历史,“经典诵读”一直是作为学习经、史子、集的教学方法,古已有之并发展至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背景的演变。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中国,三千年的诗礼相传,三千年的母语如歌。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最佳的时候,广泛诵读中华传统经典,让孩子们可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修养,塑造优秀的人格。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聪明的古人,在古时候就早已对经典诵读的序列作了清晰规划。低年级的孩子是在《童谣》、《儿歌》、《唐诗》和《三字经》中感触诵读的美丽启蒙;中年级的孩子的赏析能力在《笠翁对韵》,《弟子规》、《论语》中慢慢提升;高年级孩子的心智在《名家散文》、《唐诗宋词》、《大学》、《中庸》、《孟子》中渐渐成熟。

现代很多学生对经典诵读学习缺失兴趣,不愿意主动提高自己的经典诵读能力。我们的老师们给学生经典诵读的时间又往往不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经典诵读不该是历史的记忆,和展架上的摆设,它鲜活地活跃在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

诵读经典提倡调动多种感官技能,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只有这样,才能在声律变化中品味文言韵味之美;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分析、理解以及体悟文章的深层含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最终通过经典诵读感悟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教师为学生创造适宜的诵读经典环境与氛围。学生才会对所读内容深思熟虑,涵咏体悟,在脑海里形成个性化解读,理解诵读的意义。

关于经典诵读,南宋大儒朱熹说,“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我们应该学会在诵读中对经典品读、品鉴与品味。品读其音美,在错落有致的平仄声中,聆听远古传来的阵阵金声玉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何让诵读变得更加有趣、有效呢?让孩子们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爱上诵读,学会诵读。品鉴其义美,理解先贤的写作情态,感其仁义之心,悟大学之道,养天地浩然之正气。

“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好读书。”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理性而优秀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社会;一个崇尚读书的国家,一定是一个健康而生机勃勃的国家。

D. 什么是经典诵读

“读经”(又称“经典诵读”、“中西文化导读”或“古诗文诵读”)是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南怀瑾先生也曾引用宋儒张横渠的四句话作为儿童读经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社会得到广泛的响应。目前在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1998年,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大陆,并在大陆成功地开展“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和“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活动,加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开展,大陆也有几百万的孩子在“读经”中受益。2002年4月,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启动全国的“国学启蒙工程”。6月8日至9日,中国首届国学启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9月18-20日在山东济宁组织了古今中外文化经典朗诵会暨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

E. 经典诵读是什么意思

“经典诵读”的意思:对公认的儒家典籍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诵。“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等,也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等。这里是指儒家的典籍。
“诵读”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
在历史上,特别根据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
对于“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就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

F. 什么是诵读经典

即是诵读四书五经的这些经典的意思

G. 小学生经典诵读的目的和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质。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品质,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班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又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基本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班的学生诵读,并按其中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个杨超文的孩子,年龄不大,特别聪明,就是不爱护书本,一本新书在手里几天就变得又脏又乱,究其原因是他经常、乱拿乱放,于是我让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不光要能背,还要能讲出这句话告诉他的意思,从此他就“照章”行事,每当有学生出现乱丢乱扔现象时,我就让全班孩子将上面那一句背给他们听,这方 面的坏习惯就渐渐改掉了。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以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经过两年的诵读实践,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年级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得到学校一些老师的认可,还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或家长老师讲到的之外的道理。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起蒙》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班的孩子一年级下学期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一学期下来即认识近三千个汉字,在我班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一两万汉字,如果仅和学课本相比,相当于超过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自然为孩子阅读其他书籍时扫清了许多字词障碍。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着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学期,孩子们用了一半的时间学习课本,一半的时间在诵读经典,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记诵了接近一百首古诗词,还背下了《笠翁对韵》,因为孩子们背得多了,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记诵的一些好的方法。因为记忆速度的提高,对孩子们学习语文课本带来了许多方便,比如以前教学一首古诗,有时二十来个字的诗花一节课居然还有一半孩子背不下来。现在就不一样,每天早上花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孩子们就能记下三首古诗或一百多字左右的古诗文。比如在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校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和我们孩子比赛,老师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勉强记下来,但我们孩子只花了四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而且完成的那么轻松。因为有了一定的记忆方法和速度,孩子们在诵读现代文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孩子们刚刚进入三年级,那天新书一发下来,我随便说说:“看谁能在十分钟之内把课本上的第一课背下来?”那就说明他暑假的背诵任务一定是完成了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放声朗读起来,即使是新的内容,都不需要我范读,他们知道该怎么停顿,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去读,十分钟后,全班五十多个孩子,仅有十个孩子没能完成,而且不能背的内容也就那么一两小段。这充分说明,多诵读国学经典,一定会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H. 什么是经典朗诵

经典朗诵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

“经典朗诵”的意思是:对公认的儒家典籍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诵。

“经典”,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等,也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等。这里是指儒家的典籍。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

(8)什么是诵读经典扩展阅读:

其实世界上对于“经”的界定,它的层次比“典”的层次要高一些。

在历史上,特别根据人文系统的发展来说,“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一个范本或者文章。

对于“典”的作用,它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就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识层面的,而不是文化层面的。

I. 经典诵读包括哪些方面

经典诵读,包括诵读优美的古诗文,还有近现代的散文,也是需要读的各种题材,都可以读一下,是对小孩子有利的

J. 为什么要诵读经典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罗曼�6�1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所以,一个处在当今信息滔滔、知识爆炸时代的中国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老子》、《论语》、《诗经》、唐诗、宋词、汉文章……如果他对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一无所知,那么,他如何懂得什么是“中华民族”?如何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皇天后土担有一份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待谁去实现! 而今,目睹社会之怪现状,谁没有切肤之痛?社会正义的日渐消亡,君子之风的日渐远去,短视近利,诈虞日盛;众生人等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青少年犯罪年龄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不以堕落为耻的品行,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的彻底失落!一位学者痛切地指出:“这其实就是整个社会只顾发展经济,而未能相对地提升国民文化教养所必至的后果。丧失自我文化的民族,托钵乞怜的结果,纵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于世界文明的创建,而永为其它民族所轻蔑。” 往我们近了说,都说知识分子代表一个社会的良知,情形又是如何?举凡社会的光怪陆离,那里没有“良知者”的影子?但看那学术吧,由于近百年来的文化断层,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没有大师原着原典的底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数是二三流着作,从二手三手材料里道听途说,残羹剩炙,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永远也不长进,“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得不到诺贝尔奖,更不用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创性大师了。 而那些熠熠生辉的大师却一个个离我们远去了,谁来续写我们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巴金百岁华诞,你庆我贺,但其本人是喜是悲?那次我在电视上看“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做演讲,一派大家风范,耋耄老人啊,后学者谁能望其背,继其学?曰无,盖文化底蕴与恬然之性及之者寡,无以继之。“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先扣问自己,年届不惑,学无所成。何也?我们这些生于六十年代的人,长在文化禁锢的冰川期,在最需要中国文化经典润泽的儿童少年时期,几乎是无书可读。我好在从“批林批孔”和“评水浒”的反面教材里知道了还有孔子以及儒法斗争的那些时代的很多有趣故事,兴趣盎然地匆匆读了《水浒传》,从父亲秘不示人的几本线装书里瞥了几眼《千家诗》、《古文观止》、《西游记》、《说唐》和《今古奇观》。而这些学习是极零散和不系统的,并没有痛饮到我们民族的源头之水——国学经典。科学文化的春天来了后,可是考高中、考大学的过程又使那点兴趣荡然了,上了大学,听够了那些教师们一念讲义到下课铃声响的声音,从此厌学,便率性而为,毕业了,听之任之地在一个企业的边缘教育地带蹉跎了十几年的青春时光。蒙组织调动,我当有幸成为一名真正意义的小学教师的时候,为尽快进入角色,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刻录在光盘上的课,读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和论文,但有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的教育为了应试的需要更使学生厌烦学习,敬老师而远之了,也明白了在社会上目睹过的许多事,比如为什么一个好端端的企业不能与时俱进,以至江河日下?最深层的原因是来自文化上的,因为有的企业领导者从小就没有接受来自中国文化源头的经典的洗礼,没有文化的涵养和底蕴,经常装懂蒙混,且自私自利,结果是造成上千过亿的国有资产的流失,最后还得赔上成百上千职工的福祉——饭碗。 百年大计真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理想,担当责任,造福一方,这些问题是我步入语文课堂的第一课就思考的。那次,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了我的国学经典诵读之旅——首先要激起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我带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故事图书来到了教室拿给当时还是二年级(下)的学生看,读给学生听。孙悟空是正义、智慧和勇敢的化身,爱憎分明,赤胆忠诚……学生心中不可一日没有英雄啊!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活跃极了,原来读书这么有趣,学语文这么轻松!这是我与学生们最初达成的读经典气自华的心灵默契。我决心带学生走一条学好语文最经济最有效,为一生奠实基础的路——国学经典诵读,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哲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一个人,在一生中无论遭遇到什么,皆要做到荣辱不惊,笑看成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体现中,为民谋福,为国尽忠。这是我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终极目的。我后来给学生交心说:“老师的理想就是:有平凡的老师,但不可以有平凡的学生。”如果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我有什么个人功利目的的话,就是上面这句话了,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子贡在谈到老师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时,曾动情地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 每一个教师要有古圣先贤的对祖国文化孜孜以求,发愤忘食,诲人不倦的精神。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和进步所应承担的责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 字体: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