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坛经是了义经典么
坛经是了义论典,不是坛经是了义经典,真正的经典“真正由佛所宣说的佛经”。 --------------- 佛门高僧说的话是经吗!?大德高僧们(其实一般上,都是菩萨)所讲/所造的是论,“论”指论典。而由佛,亲自所宣讲的是经,“经”指经典。 --------------- 常会听人说到“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体内容。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 造论,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在佛法里,若是你要造论、写书,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最好是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达到登地以上菩萨的境界;第二,亲见本尊;第三,精通五明。所谓“班智达”,通达五明之义,“班”是五,“智”是通达。最起码要通达五明,才有造论的资格和能力。 --------------- 什么是真正的论典?佛法里讲了两个要求:第一,能对治烦恼,甚至能断尽烦恼,有这样的能力与作用;第二,能从恶趣乃至六道中解救众生,有这样的作用。只有具足这两个要点或条件,才可以视为真正的论典。现在的社会着作多、书籍多,谁都写东西,但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论典。 --------------- 《宝性论》:“凡对佛法的解说论着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者,可按佛经对待。这三个条件是:(1)立论完全符合佛法原则;(2)信念纯真、思想未受邪说影响者所作;(3)内容合乎出世解脱目的。” --------------- 譬如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十二门论》、《回诤论》寂天菩造的《入行论》、《学集论》、《经集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中观四百论注释》、《六十正理论注释》、《中观五蕴论》、《中观七十空性论注释》、《入般若波罗蜜多颂》、《皈依七十论》 --------------- 显教经典经、论、律又称“三藏”。“藏”原义是“粮仓”,因经典知识内容极丰富,故以“粮仓”作比喻。从“三藏”的内容粗略地分或者说从宗旨上分,“律藏” 主要讲佛门戒规,“经藏”主要讲禅定,“论藏”主要讲智慧。但这只是从总的方面说的,实际上“三藏”的内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并不那么单纯。 --------------- 三藏佛法并非全部是佛祖亲口所说,其中有的是通过佛祖的禅定力加持,由大菩萨说的,比如《般若心经》《心经》、《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大势至菩萨 念佛圆通章》是大势至菩萨说的,《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说的;有的是由大菩萨说,佛祖以“是这样,是这样”肯定口气加以认可的,如在佛经后面注明佛祖认 可的许多经典。被佛教界所公认的经典,都是真实的佛法。 --------------- 所以佛经有三种,即亲传经典、开许经典、加持经典。亲传大乘经典、《金刚经》《楞严经》《华严经》《无量寿经》 --------------- 开许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维摩诘居士过去身是金栗如来,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是代表出家众最高修行境界的话,那么维摩诘居士则是代表在家学佛修行的最高境界。两者遥相呼应,采用不同方式表法,度化众生。 --------------- 加持大乘经典。《般若心经》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于定中加持观自在菩萨以宣说空性妙义,佛在出定后,再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性空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 如果是一般人,或者普通人,(即不是大德高僧,也不是菩萨,更有没有符合,达到造论的要求和条件的)解释和意见,只能算是浅释;或是义贯;或是大义;(如果疏或是注疏,那就有可能,是属于其中比较好一点的,但也不一定。)末学看到有师兄,提到六祖慧能之《坛经》,所以加两句。其实《坛经》是中国的“经”,而不是佛宣说的“经”,《坛经》上开头并没有“如是我闻”几个字,(《坛经》从名上看,并没有标明是佛说某某经,) --------------- 佛示现圆寂后,诸佛弟子相会,为防止异见邪说,诵佛陀之说法,举各自所闻确实者,结合集成之,是为结集之本意也。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诵出经藏,大迦叶负责诵出论藏,优波离负责诵出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佛灭百年时,乃有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者,时长者耶舍,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以决定之,结果仍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结集。第 三次结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时,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 比丘,聚谋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咤利弗城(即华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为第三次结集。第 四次结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驮罗国,迦腻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说:“去佛日远,诸师渐以 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重新结集,以定其议”。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婆须密或称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 刻于赤铜中,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 --------------- 至于大乘三藏教法的结集,智度论说,佛灭后,由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带领许多菩萨,和请阿难陀尊者等,于铁围山中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铁围山,据说是咸水海边的一座山),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但是结集佛经,都是由当时很多,精通三藏诸大菩萨,和贤圣比丘,或者阿罗汉(有果位的出家众)来完成的,而不是任由【某某人等辈个人】来完成,因为这里,有个专业资质的问题。就像各行各业,都要求有上岗证一样。。 --------------- 那到底《坛经》能不能叫“佛经” ?其实《坛经》非“经”,实乃“坛论”。因为佛经的名字,都是世尊金口命名的,大家可以在佛经中读到,阿难或者其他菩萨请教佛,这部经叫什么名字吗?然后世尊金口圣言,会给经命名。所以,谁又资格,擅自汇集“资料”,并命名其为佛经呢?说到底,其实《坛经》就应该是属于一部论,因为六祖是大德高僧,甚至是大菩萨。但《坛经》即不是六祖所作,也不是六祖所写,而是神会法海等等集结的。所以,《坛经》之名,即非六祖本意,也相信非六祖之所愿。因为基本上,佛没有授记,或者预言、开许、加持,(即不属于开许经典、加持经典),所以《坛经》非经,实乃“坛论”。 --------------- 阿弥陀佛。
❷ 关于义的歌曲,比较经典的
最经典的《友情岁月》,是当年古惑仔的主题曲,电影《血滴子》中,黄晓明、余文乐和阮经天唱了国语版。
❸ 修正了义佛经有哪些
佛教许多大乘经典,都属于修证了义佛经。譬如《楞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无量寿经》等等。
下面是净空法师对“修证了义”的一段开示,可以参考:
‘修证了义’,这在三因佛性里面相当于了因。‘了’是明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够明了,有了真智慧才能够真明了。因性起观叫做‘修’,禅宗里面常用的术语叫‘观照’,这叫真修。
❹ 净土五经是了义经典吗
严格的说净土五经不是了义经,了义经指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这个就像是大学中比较高的学历所要读的课本,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基础课的课本没用。所以,光是读基础课就知足的就没有长远的眼光,光是读高级课程没有基础的也不实际。有了基础知识,是要进一步的往上走的,要是只是停留在基础课上面,也就是对基础课的一种浪费。
❺ 什么是了义经典
了义佛法是学佛修行的标准,是最究竟圆满的法。不了义是方便法,佛经表面意思或称依文解意。了义法是非常难悟的,所以要寻求明师来解。能通达所有佛经了义,并且一直不断度众生的师,一定至少是明心见性,与佛同智的大明师。能够依止大善知识,并且能在其坐下常年听经闻法,以教奉行,广度众生,功德是非常大的,也是殊胜无比的因缘。
例如:佛经开头每次都会写:千二百五十人俱/绕佛三匝/即从座起 等等
若是只是看表面意思,就是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弟子,围绕佛陀听经闻法。即从座起就是从座位上站起来。
可是只看表面意思我们不去悟,便陷入文字障跟所知障。只按照表面意思来修,佛经很多话岂不都是多余的。可以佛经是觉悟者留下的觉悟的经验,怎会写长篇大论的废话呢?可见是众生理解错了。其实佛经字句都如黄金,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都是术语行话,或者禅话。是需要修行人来悟来证的。
依了义来解:
千二百五十人俱:千是具足;二百是指有福慧;五只五戒;十是指十善;所以千二百五十人俱意思是具足福慧并且修五戒十善的人,佛来跟这样的人做开示。并不是佛当年从头到尾就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怎么可能不会多也不会少,每本佛经都是这么多人呢?
绕佛三匝:绕是围绕依靠;佛代表智慧/觉悟/光明/慈悲/清净/品德;三:是指我们的身口意;所以绕佛三匝不是一千多个人围绕佛三圈,而是我们的身口意全部依靠佛的光明/智慧/觉悟,不离开佛的智慧/品德。
即从座起:不是从座位上站起来,而是我们明白了真正的法理之后,身体力行,当下/立即就去修、去行、去改、去做出来。
师兄若觉得有理,想了解更多,可以私信末学。
❻ 关于“义气”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1.“兄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拥有它。然而,什么是兄弟,却总有人理解错。什么是兄弟,让我说,就是要互帮互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谁都离不开谁。我们都应该学习那兄弟俩,学习他们在贫穷的环境下有如此顽强的意志,学习他们兄弟间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以成全对方的浓浓兄弟情。
❼ 义的国学经典
义的国学经典:
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❽ 佛陀亲自说法的经典有哪些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哪些
在三藏十二部经当中,大部分是佛陀亲自说法,而在这些经典中,有分了义经典和不了义经典。 而了义经典则是见性经典,上乘经典,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以及《楞伽经》这几部了义经典。 据说有这样的说法:成佛法华,悟道楞严,见性则是《金刚经》《楞伽经》 下面是三藏十二部经的简介,供师兄参考: 何谓三藏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经藏一、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 三藏十二部表解 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律藏二、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论藏三、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十二部经 十二部,并不是指十二本佛经,而是依佛经的体载,内容,文法分为十二个种类 又称十二分教,或十二分经。佛说的一切法,皆可统摄为一修多罗,类集为经律论三藏。由于一切经的经文体裁和所载的事相不同,故从三藏分出十二种名称,通称 三藏十二部经 ,总则称一切经,别则称十二部,但并非每一经都具有十二部之名。 一——四一、修多罗、素怛缆,此译为经或契经,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二、祇夜,此译重颂或应颂,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三、和伽罗那,此译授记,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四、伽陀,此译讽诵,或孤起颂,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六、尼陀那,此译因缘经或缘起经,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七、阿波陀那,此译譬喻,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八、伊帝目多伽,此译本事,或如是语经,即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九——十二九、阇陀伽,此为本生经,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十、毗佛略,此译方广,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❾ 关于义气的经典句子
情与义值千金
刀山去地狱去
有何憾为知心
牺牲有何憾
为娇娃甘心剖寸心
血泪为情流
一死岂有恨
有谁人敢过问
尘世上
相识是缘份
敬怀酒千怀怎醉君
野鹤逐闲云
生死怎过问
笑由人
谁过问
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
衣服可以换,手足不能断
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友插兄弟两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