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实施国学经典教育
第一、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规范着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同时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开展国学活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小学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班有一位孩子上学经常迟到,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不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除了让其诵读《弟子规》外,还讲其中涉及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明白了应该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成就好人生。
除此之外,我还通过讲国学故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国学故事能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小学生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其中《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小学生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通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学生学生要善待他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从语言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我又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第四、让音乐与国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由于以古文化为主,枯燥无味,不但学起来较难,而且学生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编节奏,把那些国学经典作品很长,读起来拗口的句子编成歌曲,让小学生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通过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学习国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着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小学生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着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小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小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小学生思维发展,使他们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小学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小学生的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小学生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② 怎样上国学课
幼儿园国学课程要上好,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则:
第一:要科学的选择教材
至德国学建议幼儿园,小班上《三字经》《弟子规》,中班上《老子》,大班《大学》《论语》,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规律,在记忆最好的阶段将我们的国学经典植入幼儿的脑海中。
第二,明确我们的课程各项目标
面对小班的孩子,我们只要求他们熟读成诵,而中班的孩子要做到随文识字,大班的孩子要做到播种信念。
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每天,每一个星期,每一个月乃至每一个学期,我们都有不同的计划。
至德国学,将将会您如何科学的拟定和您幼儿园符合的国学课程开展计划。
第三、要学会善用工具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均在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想象力和好奇心都很重,我们要学会利用一个课堂小工具或者课堂小游戏
将孩子们的注意抓住,并同时将国学课程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心中。
至德国学,100多位海内外专家,倾力研发幼儿园国学课程,
教会您的老师如何轻松科学的上好国学课程!
③ 如何更好的开展《国学》课程的建议
《国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第一部分 前言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千余年前夫子谆谆切切,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应学诗,三千余年后的1999年的一个春日,我们同样听到了江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的劝勉:“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校教师开发的以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为宗旨的校本课程《国学》,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工程,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再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华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今学习与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且为之振臂而呼并付诸实践者,可谓凤毛鳞角。赵朴初、冰心等知名人士倡议,着名作家老舍的儿子舒乙做董事长的北京市圣陶圣陶实验学校,便打出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响亮口号,让小孩子从一入学就学习《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开始有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绚丽与壮观。 以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为宗旨的校本课程《国学》,作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首次闪亮登场,这里已经荡漾起诵读至圣先师儒家文化的童音,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阵营中回响了起最富朝气的孩子的呐喊。二、课程教学理念《国学》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理念应当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1、直面经典,真心接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国学》校本课程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能懂会学的自主解决,即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2、加强诵读,引导想象:“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国学》校本课程也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3、课堂开放,学科融合:“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国学》校本课程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如,课前课后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鉴赏介绍、相关作品等资料的收集、交流;教师尝试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允许鼓励有不同的理解、见地。此外,教学中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4、纵横联系,指导运用: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国学》校本课程,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横向的迁移运用。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国学》校本课程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二、阶段目标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对课程实施三级管理,其中之一就是开设本校课程,这为学校开设国学课程提供了空间。《国学》校本课程对不同年级年段要求也略有不同——一、二年级诵读《唐诗宋词》《三字经》;三年级诵读《唐诗宋词》《弟子规》,四五年级诵读《唐诗宋词》《论语》,六年级诵读《大学》《道德经》。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根据《国学》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国学课的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教学方法,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1、 诵读化“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这是《国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其做法基于以下三方面思考。其一,古人读经书的要求和方法是:“粗知文义”、“略通大义”。在教学方法上,以口授和诵读为主。宋代朱熹主张先读《近思录》,次读:“四书”,而后及于“五经”,均要求熟读成诵。古代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积淀,逐步形成了以读经为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日臻完善的《国学》校本课程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其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国学》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加强诵读恰好发挥了学生记忆强的优势。其三,国学教材以《唐诗宋词》为主,还选编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经典篇章。这些“之乎者也”的古文,思想内涵深刻,不易被学生理解。现在先让学生“不求甚解”地背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沉淀在脑海中的古典精华经过反刍,逐渐会被消化、理解,慢慢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内化为自我的思想精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记忆”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为今用”,选择“诵读、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从小腹有诗书,在本国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韵律和氛围里,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音乐是极富感染力的艺术门类,可选择《渔舟唱晚》、《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典名曲,配乐诵读,学生听着悠扬的乐曲,陶醉在美的享受中。3、故事化“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国学》校本课程所选内容,皆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它蕴含着古人的大智大德,如何让学生破译文章的宏旨要义是教学的难点。小故事中含有大智慧,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故事化”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4、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国学》校本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更好的生活,让生命更有价值。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使《国学》生活化,让学生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思想智慧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我欲仁,斯仁至矣”。二、评价建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教学管理来说,应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针对《国学》校本课程,建立一定的教学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如,语文教师古诗文素养提高、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案的撰写,教学的效果等都可纳入教师考核范畴,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激励、指导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从学生《国学》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古诗文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3、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4、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可尝试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例:同是写春天的几首诗,在写法和情感上的异同之处;从陆游、杜甫的几首感怀时事的诗,看陆游或杜甫的爱国情感等。)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④ 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小学生课外阅读国学经典面临的问题
国学经典阅读的趣味性问题众所周知,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培养的。在培养孩子们爱读书、乐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个问题是目前小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怎样使得相对枯燥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变得富有趣味、生机?通过论文的研究,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首先是对教师教法……
⑤ 如何给小孩子上国学课
先培养兴趣,就是跟生活结合起来,然后呢,厉其志节,再搞点诗词歌赋什么的
⑥ 国学经典的方法与技巧
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
一,一般的朗读法,集体读,分组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用。
二,拍手朗读,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还可以控制节奏,多经典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这种方式很实用。
三,擦字记忆法,老师板书随着学生朗读逐渐擦去内容。这样对单个的字记忆很有效。深深刻在脑海里。
四,角色调换法,让学生来教老师读。这样可以检验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他们的胆量。
五,卡片记忆法,用于内容难读处,卡片可写每句开头字,让学生联想记忆。
六,游戏巩固法,游戏失败的同学朗读,可让学生一起读。比如《三字经》中历史部分,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朝代,会背的同学先发,然后表演历史剧。
七,实物图片展示,加深学生理解记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其实是这一系列物品作成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使学生明白就准备了葫芦丝,埙,鼓,快板,石磬(图片),小号。
八,故事演练法,内容加一些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可增强理解和记忆。
九,鼓励法,分块朗读记忆,完成奖励红旗,整体奖励为好。学生为做到老师满意很起劲。
方法的关键是老师同学间的配合和互动,让气氛活跃,参与积极性高~
⑦ 教师如何上好一堂国学课
一、善用语言巧表述 好的语言,能够让一节课熠熠生辉。有了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学生在国学课堂中也是一种高尚的享受,有了恰当好处的教学语言,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唤醒学生奋发向上的心灵,使得国学课程更好的开展。 1、解释文本的q语言 国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这就造成了今人在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不但是学生,就连老师,对于很多生僻的字,年代久远的文章都很难看懂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会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的理解。就像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易老选择了很多很q很现代的语言来帮助我们的理解。比如说“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我们对于“北部尉”这样一个官名十分陌生,但是与现在的副县级公安局长对比着来说,相信大家都理解了吧?这就是新语释旧词的对比性解释运用。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古文底子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生,教师语言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选用的课堂语言生动活泼且贴切形象,学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如《弟子规》中的第三课有“冬则温,夏则”这样一句话。生活在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孩子们却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的比喻说:“黄香对于父亲的作用,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空调。黄香就是一台小空调。”因为孩子对空调很熟悉,可以深有体会的感受到黄香孝行对父亲的作用,同时也让孩子很直观的学习到有关“孝”的道理。 2、形式多样的鼓励语 国学的课文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复杂,孩子们很难理解和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教师应充分注意观察学生的上课表情和反映。可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上国学课的积极性。教师的鼓励语言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很棒、你真棒等。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鼓励。孩子在得到教师的认同之后,会对教师所表示的认同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说,在班上有一个孩子很喜欢认字,并在学习中学会了很多字。老师发现之后,高兴的夸奖他为“小字典”,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老师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骄傲,比简单的一句“你真棒”更有效果。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鼓励语言,做到有的放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了解。当然,教师课堂上的鼓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是口头表扬、实物奖励、优胜者特权等等。 二、浓厚生活气息的课堂 1、要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如何去贯彻这一目标?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关键是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结合课本与学生共同剖析文本内容。比如在《弟子规》中的第五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并适时的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实际生活情景的模仿 《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在课堂上实现结合的最好办法就是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可以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的体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在上《弟子规》第九课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表演情景“见到老师时(路上、下课后)”,有些同学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当老师第二天早上来学校上课时,却发现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主动跟老师问好,并让老师先进校门。下课的时候,改变了蜂拥而出的陋习,而是等着老师先出去,他们才走出教室。通过情景模拟,省去了老师辛劳而又无用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情景模拟,让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深了对国学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来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对于儿童来说,国学相对枯燥无味,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热爱国学。针对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和身理特征,我们需要将相对枯燥无味的国学课上的有声有色所必须的法宝就是讲故事。教师在充分理解课文意思之后,利用书籍或者是网络资源查找与文章相关的小故事,也可以作为作业布置学生搜集查找,在课堂上进行总汇,以师生共同讲故事形式来上国学课。不但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到了国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外,我们还可以选用经典诵读、知识问答、你做我说等多种形式来上好一节课,保持学生的对国学好奇心和新鲜劲。再比如单就诵读这一项来说,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像开火车读、分组读、男女pk读,诗句接龙读、问答式读……尽量做到课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刺激学生,以达到我们国学课的要求。 当然,除了学校课堂之外,我们还有家中、社会课堂。孩子能不能学到国学知识,能不能学好国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家长和周遭的社会环境。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学校里的课堂,更应该把国学教育普及到孩子生活的点滴之处。作为国学教师,就更应加强学校课堂与家中、社会课堂的联系,平实多布置一些让家长、社会中人能共同参与的活动。家长应是国学教育有力的后备军和实施者。在课堂外,家长应积极响应学校、教师的号召,同孩子一起感悟经典。通过学校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同时着手,让我们的孩子在诵读经典之后,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内化为气质。 四、发挥总策划的作用 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他们由“妈妈说”转变为了“老师说”。教师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黑暗中指引光明的火炬。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很多孩子在刚开始并不是讨厌某门课程,而是因为讨厌课程的任教老师才不喜欢某门课的。作为一名国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行动感召学生,做好国学课堂上的总策划。只有我们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瓢水。我上课时一般将课堂分为六个环节,即看看(文章包括哪几个部分、有什么故事、插图)、读读(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通读全文、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想想(有什么不懂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批判的地方)、议议(交流自己的想法、评议是非;师总结性评价、讲故事)、背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练练(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全方位的发展孩子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品读、去发现。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弟子规》。 教师作为总策划者,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应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条件施教。立足于生活这个大背景,将国学教育贯穿于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⑧ 国学课怎么上
呵呵,暑假嘛。
1 从弟子规开始啊。这是一个弟子学生甚至成人做人的行为规范。
2 从三字经开始啊。这是中华文化历史名人典故的集大成者之浓缩,在手一本给孩子们讲起来也很有意思,孩子们爱听的。
3 以上两个是很基础的蒙学。那么如果想要直抵国学内核的 话,就要从四书开始。第一本《大学》 ,第二本《中庸》,第三本《论语》,第四本《孟子》。这是学习四书的顺序。
4 当然,在以上三个之前也可以先学习《孝经》,比如小孝孝于父母,大孝孝行于天下。等等非常根本的道理对未来人生的助益不可限量。
好。祝老师桃李天下。吉人天相。
⑨ 如何学好国学经典
《聊斋志异真生》插图《聊斋志异田七郎》插图 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学中华古代经典不妨选择有趣味有故事的文章提高兴趣。 有一些读者来信咨询我关于如何学好国学经典的问题,面对大家的信任,本人真是诚惶诚恐,不是我说谦虚的话,而是本人“真心”地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在国学研究方面连门都没入,实难承担给人指点迷津的责任。 然而,诗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面对读者的信任,我总得有回报吧。国学是一个殿堂,但构成这个殿堂的砖瓦是文言文,那么,我在这里就本人这些年来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读者朋友请我推荐一本入门书籍,我在这里倒要另类一下,向大家推荐的不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而是一本中国古代最牛的休闲书:《聊斋志异》。 请不要大跌眼镜,请听鄙人略陈固陋。 起步:学好国学经典中学语文很关键 如今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班一茬一茬地冒出来,且无退潮的迹象。这些教育机构最大的特点在于,用“熏习”的方法进行国学教学,针对儿童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不对经典进行解释,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将经典深入孩子的心田。 “熏习”是不错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是有它的科学性的。例如唐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简单的线条描摹空灵或苍茫的天地美,自然美,是没法跟儿童解释的,不如让他们先背熟了,等到适当的时机,等到他们与唐诗的缘分到来了,古人描绘的美景和他的人生相遇了,他自然就明白了。 如果幼时没有这些诗垫底,就算他碰到了类似的景色,他在欣赏时的美学眼光也要大打折扣。 有些国学教育组织还有一个特点,在现有教育体制外操作。有些国学私塾教师(当然不是全部)认为,学校的教学会干扰国学的学习,不如先制造一个相当封闭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个环境里专心接受古代经典的熏陶。前一段时间微博上透露,有七对家长选择“隐居”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用国学经典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上做法合理与否,和现有教育机制冲突与否,本人没有资格做判断,就我本人而言,后来之所以能有幸成为暨南大学唐宋文学的硕士研究生,还真得感谢中小学时期的应试教育,其他的不说,就文言文学习而言,中学时代的语文学习,为我的文言文阅读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底子。 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课文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名篇,但学习这些名篇,真正是枯燥无味,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反复又反复,讲来讲去就是用粉笔敲打着黑板:“记住,一定要记住,这里是定语倒置,这是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这是疑问代词做宾语,到时候高考你就因为这里少了一分,没被录取,老师我概不负责,晓得不?”。 犹记得老师的粉笔一点点变成碎屑,在教室里飞扬,在我的视觉里飞扬,让我觉得那时候的文言文学习真是像粉笔灰一样细碎而无味。 那些名篇,在当时读起来真是所谓“文章硬似铁,读来满口血”。然而,出于对高考失分的恐惧,我们哪怕是读得满口血,也要把这些知识嵌入自己的文化库存里。 掌握基本字句很关键 后来考上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当时的良师兼益友贺益德先生劝我读一些国学经典,我答应试一试,战战兢兢打开古代先贤的着作,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居然没有太多阅读障碍,十句里面能读懂六句七句。中学时代那些密密麻麻的文言文笔记,那些讨厌的什么“定语倒置”、“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疑问代词做宾语”,那一刻不再是枯燥的规则,而是手中的屠龙刀、倚天剑,在千军万马中驰骋自如,以为会读得“满口血”的深奥经典,却读得“满口香”。 伟哉,中学时代的文言文教学,对那时候的语文教师,我怎能不感恩?回想那时细碎的粉笔灰,却是闪着智慧光芒的满天星星。 因此,闭起门来读国学固然是一种方法,而中学文言文学习也是很管用的。说了半天似乎跑题了,下面该聊到《聊斋志异》这个话题上来了。 国学课本:不妨先选有趣味的有个性的 我在大学期间,打算系统地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但我那时没有这样一个概念:先儒家,再道家,再读大部头史书。仿佛不读《三字经》和《论语》,就不好意思入门一般。不是这样的,我当时选择的入门读本是《聊斋志异》。 文言文是有套路的 从接受角度而言,“聊斋”和我们是没有障碍的。唯一的障碍在于语言,但对于有着高中文言文功底的我,已经不算一个大问题。大家知道《促织》这篇中学课文,讲的是明朝的一个书生,全家因为上贡蟋蟀而导致的悲喜剧,神奇剧,我对这篇课文可谓是滚瓜烂熟,拿着《促织》当通行证,去研读《聊斋志异》,居然水到渠成。原来,这么一部大书,四百多个故事,居然转来转去也就是高中时期讲的那么几十个句式,那么一些词汇。文言文是有套路的,熟悉这个套路,大多数阅读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聊斋”是充满故事情节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碰到一个字句,用现有知识储备弄不明白,但你实在想弄明白这个故事,于是就会主动绞尽脑汁去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同时,我们过去对“聊斋”的故事有了解,甚至很熟悉,用已知的故事情节去解析未知的语言障碍,于是纠结豁然而解。 而且,“聊斋”与我们普通人在追求上,口味上和取向上很贴近,蒲松龄所喜恶的,也是我们所喜恶的,蒲松龄所垂涎的,也是我们所垂涎的,在三观上,我们和蒲老师几乎零距离,除了那点古人的局限性,这种贴近能减少学习上的很多障碍。 与相对深奥的国学经典相比,“聊斋”也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当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画面感也很强,但这种画面感还需要一定修行才能体会得到,“聊斋”则没有这个距离。如《婴宁》一文:“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内。”家居之美,不用多少解释就能领略。 因为文字美,而且又贴近,你就会急切地去模仿,不知不觉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读“聊斋”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学习路径: 先读故事性的再读思辨性的 我用了一年的时间阅读《聊斋志异》,对书中的基本句法,对文字中体现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乃至侠客思想有了深透的了解,接着读《史记》。《聊斋志异》是草野版的《史记》,而《史记》则是史家版的《聊斋志异》,蒲松龄不是立志做鬼狐版的司马迁吗?不是自称“异史氏”吗?而且,《史记》也是以故事性见长。 另外,“聊斋”是本有脾气的书,《史记》也是本有脾气的书,读国学,不光是学会温良恭俭让,也要学点脾气和血气。 先懂“聊斋”“通鉴” 再懂《古文观止》 有了《聊斋志异》打底,读《史记》就顺畅多了,接下来读《资治通鉴》就顺畅了,再接下来就读《春秋左传》,然后是《论语》、《老子》、《庄子》《古文观止》………我们熟悉的《古文观止》虽然也是入门读本,但说句实在话,我们现在要懂文字里面的士大夫思维,还真得有《史记》和《资治通鉴》来打底子,而《聊斋志异》是底子中的底子。因为《古文观止》里的作者很多是生活在《史记》《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时代里,在《聊斋志异》里也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喜怒和追求,都源于这些史书记载的时代,他们的三观,只有《聊斋志异》、《史记》和《资治通鉴》才能说明。抽掉这些背景,我们和《古文观止》就很隔膜了。 说句实在话,我是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读完整篇幅的《论语》,到现在,才对《古文观止》大有感慨,我是在《聊斋志异》《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基础上读《论语》,人家是在《三字经》《论语》的基础上读《史记》《资治通鉴》,然后才读闲书《聊斋志异》,我是倒过来读的。 当然,也不是说非得到二十岁才读《论语》,非得到三十岁才读《古文观止》,而是说后者的味道,要借助前者的铺垫,不妨放在一块读,互相作为注释,这才是读书的妙处。 我个人对传统文化的爱好,是以中学阶段为起点的,从《促织》出发,到“聊斋”,到《史记》,到《资治通鉴》和四书五经,老庄孙墨,最初的基础是中学语文老师打下的。因此,在这里,我要向中学阶段的语文老师表示敬意。
⑩ 国学该怎么学孩子如何进行国学教育
国学的精髓在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的教育精髓在于道德人格建立,这一点可以和现代知识技能教育互为补充。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推荐参考大安法师开示:儿童教育要注重“八德”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看一个民族的兴衰,就看这个民族的小孩的素质怎么样,所以儿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国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体素质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为层面的一种规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时候,你教他什么呢?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无穷。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爱他,不能以小孩为中心。传统社会到吃饭的时候,小孩要帮父母添饭的,帮父母端茶的,这在培养他的一种孝心,孝行。现在可是颠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阳,做父母为他服务,忙得团团转。如果他是在三岁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为他服务。当他到了七八岁,十来岁的时候,你就不要这样做了,一定要让他来为父母服务,来为他人服务,来尽到他的一份孝心。悌,处理兄弟之间的关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长,兄长当然也要关怀弟弟,这里面兄弟之间要有悌的这样的一个德性。忠,处理个人跟社会,跟国家的关系。你在社会供职,做公务员,一定要对国家尽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话,你就不会用自己的权力去谋私利,去贪污腐化,去把国家的钱存到外国银行,你做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贪官污吏,就是由于从小没有教育;信,是朋友关系,要讲信誉。这个信,一边是个人字,一边是个言字,人说的话就是可信的,如果说出的话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来对人都是很尊严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担保,那大家都无话可说。但现在人格瓦解了,你说用人格担保谁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论怎么样都得兑现诺言。信是植根于诚,真诚心才会表现出信。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诚信极为低落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已经很难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了。有时候看到这一点真是感慨不已。经济领域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各种事情,甚至媒体当中掺水分的,虚假的报道,虚假的广告,虚假的文凭学历,那太多了。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当中,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治国有三个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誉,信。子贡又问:如果这三者要去掉一项,应该去掉什么?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驻兵(就是国防力量)。如果三个要素非要去掉一个就把国防去掉,剩下两个。足食就是吃饭的问题,那么进一步问,足食和信这之间非得要选择一个的话,那取什么、舍什么?对一个治国者来说,这是很严峻的。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这个民生吃饭问题都可以放下,剩下这个信。子贡一听大吃一惊,怎么会作这个选择?孔子说:自古谁无死,民无信不立。你没有食可能会死,自古以来谁没有死啊,但是人没有诚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来,他的人格整个瓦解。也就是说这种信的道德价值超过肉体的寿命,这是我们中国圣人掷地有声的语言,我们对圣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能把一种道德精神价值高扬到这个程度。然而我们现在的不孝的子孙却把这个信的道德价值沦落到这个程度,我们都愧对孔老先生(孔夫子),要进行信的教育。礼,礼貌、礼敬,礼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现得要有礼节,要有礼的形态来表达这种恭敬;义,正义,中国文化当中,关羽的形象就是义的一个典型,桃园三结义之后,他对于兄弟关系,对于刘备的忠心,是什么都不能动摇的;廉,廉洁、节俭。一个人要减低自己的物质欲望,要廉洁,做官要做清官,两袖清风。一个人能够廉洁,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来,如果一个人,他很追求高消费,过那种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堕落的道路,就会取那些不义之财;最后一个是耻,羞耻,内疚,当做了某件事情的时候,愧对良心,愧对天地,愧对他人。知耻近乎勇,你知道这个耻,才会勇于改过。这个耻就相当于佛门的惭愧,惭愧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那就无药可救了。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感,到无耻、免耻的程度,那也就无药可救了。这种耻感是他的良知良能还没有泯灭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没了,汩没在物欲里面,仇恨里面,这些,他就不会有耻。不会有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你看现在有些做坏事,他抢了人家东西,他当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抢的过程多么有勇气,多么有谋略,怎么怎么回事,他都把它作为一个炫耀的东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己搞婚外恋,还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几个情人这样这样,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耻,无耻了,一个人到了无耻的程度就没有办法了。八德,这八个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这八个字都没有的话,那古人说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这八个字都忘记了,在你身上都体现不出来了。忘八字比较文雅一点,如果把那个“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点骂人的样子了,你这是亡八蛋 ,那怎么了?就是亡八蛋,就是这八个字一点都没有了。对小孩进行这样的教育,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然后进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为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三世因果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每个行为在六道轮回都会有体现的,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教给小孩。因果和轮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个小孩能接受这样的道理,能够在内心深处建立这样的观念,他一定就会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为,他就建立了惩恶劝善的一个根据。这个根据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内心深处的,他就会在行为上真正做到慎独,在没人看到的时候他也会按照这八个字来约束自己,来规范自己。如果没有因果的观念,没有轮回的观念,那么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没有根,没有基础。尽管他口头上说讲道德,那都是口头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们现在感到深深的忧虑,当一个社会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轮回,他的道德一定会滑坡的,一定会沦丧的,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