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古典 » 如何阅读古文经典
扩展阅读
降央卓玛歌词是什么意思 2024-11-15 03:20:32
科室基础保障有哪些 2024-11-15 02:45:15
同学发三个问号什么意思 2024-11-15 02:32:10

如何阅读古文经典

发布时间: 2022-04-15 14:48:01

① 如何提高古文的阅读水平

每个人要提高自己的古汉语阅读水平,必须用自己的心去读古汉语。怎么是拿心去读呢?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去质疑,才能大幅提高阅读水平。如,我读劝学。我认为耨以为轮的轮不是车轮。书中注解说轮是车轮,那不妥。因为车轮不是耨下的。车轮是多块木头弄到一块做成的。大家应了解这个情况。轮应该是车轮状的弧形,轮是动词。木工师傅画弧形的方法叫轮,俗说轮一下。就是扎住园心以棍或线绳为半径画弧叫轮。这个弧线就是规。其曲中规就说通了。只有这样去读,日积月累懂的多了阅读能力就提高了。当然这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因为我懂一些木工知识,所以才有这个理解。

② 阅读古诗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着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l 定时间。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l 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l 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l 表演激趣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比如,在学习清代诗人袁枚的诗作《所见》时,我假扮大诗人袁枚:“有一天,我在书房研墨作诗,忽然感到天气闷热难耐,于是,我就手摇扇子出来散步。走到一个树林边,我马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请学生自由读诗文。”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本诗,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这时,老师在让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出示诗歌挂图,使学生把想象的画面与眼前的画面相对照,整体感知了诗歌内容。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情景讲述,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
学生的记忆是惊人的,然而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只会使学生的诵读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巧记巧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量更大的积累。
3、展示创新,追求实效
l 月月有展示。每月第四周周五辅导班是我班古诗文活动展示的时间,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这一段时间在古诗文诵读方面的收获向老师和同学汇报。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的古诗擂台赛,将古诗词的诵读活动推向高潮。这是一次全面展现各个小组古诗词诵读情况的比赛。各小组做以充分的准备,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加快背诵的速度,我常常借助光盘、卡片等创造一些别开生面的娱乐比赛游戏,其中的编“谜”猜“谜”游戏,就特别富有情趣。“观画猜诗”、““观题诵诗”、“诗句接龙”、“扑克牌”猜“谜”游戏,他们往往乐此不疲。这样,在轻轻松松的气氛里,达到了对所诵诗文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诵读热情被激发起来。比赛结束后,新一轮古诗文背诵的序幕也被拉开了。
l 首首有评价。有检查才会落实,有测评才会促进。我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背诵的诗文内容、相关故事、体会收获等;不定期开展背诵对抗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抄写评比等,既能检查背诵情况、巩固背诵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调动背诵的积极性,使之持久深入地坚持下去。
我规定学生每背一首古诗就奖励一个笑脸图片,凑齐10个,奖星星一个,5个星星为该生家长发喜报。这种精神鼓励远远胜于物质奖励,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给孩子以辅导和督促。
“古诗文诵读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我班还开展了古诗达标升级活动,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背诵水平设三级,背过一级诗者为“小诗人”,背过二级诗者为“小诗圣”,背过三级诗者为 “小诗仙”。学生背过了规定的篇数之后就可以自动晋升到高一个级别。有的学生甚至尝试着自己写古诗,虽然不很成熟但足以显示出同学们对古诗文浓厚的兴趣。这一奖励措施的实施,调动了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全班呈现出你追我赶、快乐诵读的感人局面,常常是课前课间我一走进教室就被学生团团围住,朗朗的诵诗声不绝于耳。
l 多媒体中寻乐趣。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把古诗文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学生对已积累的诗句,自创绘画作品或搜集绘画作品的自配诗句,在家长的帮助下巧妙地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于其中,异彩纷呈,夺人耳目。创造能力、想象力使课堂内外的学习生动起来,学习就变得不再枯燥。
分类诵读和配乐朗诵也是学生所喜欢的诵读方式之一。所谓诗歌分类诵读,就是把反映同一主题的诗歌归为一类,集中讲解并背诵。比如,在二年级的诵读教材中,教育学生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的诗篇就有《明日歌》、《今日诗》、《金缕衣》等6首;而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则更多,如《望天门山》、《晓日》、《山行》等。把这些诗篇归为一类,集中讲解,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如果再根据诗歌所反映的不同主题,来选取反映同一主题的古筝乐曲与之相配,更会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如《望天门山》等组诗,老师的配乐范读,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旷达、悠远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有意模仿,更加喜欢诵读。
l 沟通中展空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古诗文为主的艺术节活动。学生在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展示了风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的乐趣。坚持开展诵读会。与家长加强沟通,在全班提出“我把古诗文带回家”、“和父母一起读诗”等等倡议,请家长参加学校诵读活动,使家长了解诵读活动与成果,争得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方法,他们就不会再为古诗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的思想感情。既培养了主动诵读的习惯,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实效。
3、教学融合,突出特色
l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教师可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l 熟读古诗、自悟自得。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 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l 适度讲解,诵读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
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l 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悟意明理,再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l 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四、积淀智慧,诵读人生
实践证明我们把古诗文诵读活动与日常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课内指导、课外延伸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语文教学中见实效
l 对背诵课文的帮助。锻炼了记忆力及对语言文学规律的认识,使背诵课文显得更加轻松。
l 对课文中的古诗、古文的理解与记忆有直接好处。
l 对自己的写作帮助较大,对于较好的学生,有的可直接引用语句为文章添色,有的则学习古文的描写方法,有的可借鉴其思想内容。如学到《坐井观天》成语时,孩子们出人意料的用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2、思想行为中看变化
古诗文经典中深蕴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示是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浅显、明了的句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有些学生变了,在自己的日记、周记本上出现了一些古诗文座右铭,在日常交往中也偶尔会引经据典,在自己写下“内心感触”时也会以它作老师开导自己。虽然只是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学生身上,但也说明古诗文的学习、背诵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已毕业的学生回到母校来看望我,也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诵读古诗文的受益,不但丰富了知识储备,为中学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以致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学生按进度多数都能完成古诗文读本所要求的篇目,每背下一首古诗或者古文,同学们都在“古诗文伴我成长”记录表上登记。诵读古诗文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学生或家长纷纷反映诵读活动对语文的正面影响。
3、诵读数量上出成果
如今,学背古诗文已成为孩子们一种爱好。在孩子们诵读古诗文的感染和带动下,学生家长也一起诵读,真可谓是其乐融融。在丰富多彩的诵读、表演、展示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文的理解,感受到了古诗文的韵律美,而且明白了“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美与高尚在孩子们心中得到了统一,习惯与品德在孩子们身上形成。现在大多数孩子都能背将近100首古诗文。这雄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积淀,是孩子们受益终生的财富。评选出的“小标兵”每期都有增加, “小博士”所背篇目也较多,有的同学能够提前读到下一集,并短时期背完。
读经典古文,不仅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在孩子身上重焕生机,心灵接受着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同时也是我更为深刻的认识到“读书是从业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我国的古典诗文包涵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美德与情操,是融汇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等诸多知识的结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同时,经典古诗文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他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础。
4、社会效应中寄希望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的处世原则,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干坤”,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这些警世名言,或是一种规范、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种品质,学生在观赏、诵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了教育,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效果。
活动赢得广大家长的支持,家长对此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在反馈中他们多次提到:学校、老师能够如此重视、抓紧此项活动,确实是有远见、有品位、重修养、重全方位教育的体现。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每天利用一点业余时间诵读古诗,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提高了文化修养,同时,还可以从诗中学会如何做人的道理,长此以往,受益匪浅。还有一位家长还将与孩子一起诵读时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等诗句结合个人人生感悟的深入理解讲给孩子并与我探讨,让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内涵。在与孩子共同诵读过程中。我不仅荣获最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还曾获“天津市古诗文诵读优秀辅导员”“全国古诗文诵读优秀辅导员”称号。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还越来越体会到“教书育人”四字的内涵是无穷无尽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只需一颗平常心、责任心就可获得人生最大的快乐。捧着这沉甸甸的认可与期望,欣喜之余思考得更多的是今后如何把这项活动开展得更好。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这份特殊的快乐与收获,我将继续与孩子们一起诵读。让古诗文对孩子们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继续发挥它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一生受用不尽;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力求教会学生读诗、读书、读人生。让经典诵读落到实处。

③ 如何阅读经典

读书的本质是通过死磕文字,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可是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书都读完。我们到底要阅读什么样的文字呢?

当我们拿起一本好书时,立刻进入一个理性和反思的世界。在这里,你与孔子孟子、修昔底德、亚当·斯密等人相遇,和他们交流、沟通、通论,心中的困惑被真理照亮。

一个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是自由和幸福的。愿你也能爱上阅读。

④ 如何对孩子进行古文经典启蒙(妈妈自己整理的笔记)

《01 四大国学启蒙经典导读》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jldh65bgcIc-lo_QZguqVw

提取码: 4exi

提出了简单有效的“累积式”教育法,并利用娴熟的计算机技术,独自编整套的中国传统文化朗诵跟读有声读物,包括《启蒙经典》、《诗词经典》、《古文经典》、《文学经典》等系列丛书,为0-12岁儿童的成长提供丰富的优质营养。

⑤ 怎样才能看懂古文

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应该通过中学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古文知识,这样的话,你需要的就是继续加强你的古文水平,最重要的就是阅读经典,四书五经是学习的比较好的书籍。一般中华书局的书,有字词的翻译,也有整篇文章的翻译,你看的时候先看原文,不懂的字词再看翻译。这样坚持下来看完了《大学》、《论语》、《孟子》、《礼记》等等,你的水平应该是有很大提升的。我是啃了《道德经》、《庄子》、《资治通鉴》虽然《资治通鉴》没有啃完,但是你会发现以前中学的很多文章都是来自资治通鉴里面的节选。不得不说资治通鉴真的写的很严谨,文学性很强。

⑥ “古书”要怎么才能读懂啊,需要哪些工具呢

您好,我就是中文系毕业的,我来回答你吧。要读懂古文,语感很更要,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如何培养语感呢?当然是多读古文,多背经典文章,这方面的书我首推《古文观止》,你每天研读一篇,最好熟读成诵。但学习古文光有语感还不行,你还得理解古文语法、句式。这方面的书我推荐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语法》。如果你的古文功底实在太差,我建议你先从浅文言入手,读读四大名着,这是最基础的。
学习古文没有工具书也不行,我遇到的最全的、收录字数最多的古汉语字典应该改是王力先生的《王力古汉语字典》。

古文学习主要是字和句,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句读”,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开始。我建议你平时多读古文,不多读这类的文章,你就是工具书再多也没用。送你一句,师说里面的“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否焉?”。

⑦ 如何借助国学经典提高阅读能力浯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感和阅读素养

任何阅读国学经典的古文来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如下:
1 结合古文的时代背景阅读
任何的一部着作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了解到它的历史,政治,经济等等大的环境,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的深刻含义。

2 结合自身的阅历,实践来阅读
古为今用,国学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结晶。可以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① 掌握古文中的常见词汇
比如,一次多义,通假字,虚词等等。这些常用词平时可以整理记录下来,经常地翻阅查看,来加深理解。
② 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
搞清楚古文中的常见的句式,学会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它的意义。
这些都是阅读的基础,但不是要求你一下子就掌握所有的内容,才去阅读古文,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边学习边积累,今天看一遍,明天看一遍,看的多了,慢慢地也就容易理解了。

4 由易到难,分级阅读
古文阅读讲究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先从比较容易阅读和理解的着作开始。
一般,水平差的朋友可以寻找一些古文的翻译批注版本,对照着自己阅读古文时候的理解,对比白话文的解释,来加深学习的效果,等到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阅读更加深入的着作。
古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先从简单的,容易理解的,故事性强的书籍开始,比如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后面就逐渐增加难度,比如资治通鉴,史记等等。

5 多读多背, 培养语感
古人读书,学习的方法,跟我们现代人的古文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往往先背诵经典的着作,积累到自己的大脑里面,刚开始,不求甚解,而是等到自己的理解水平和阅历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追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的感觉。
古人从小就开始培养古文的语感,虽然不知道意思,但是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好像全部都通顺了,就好像本能一样,不用再去翻译成白话文再来进行理解。
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追求所谓的效率,学习方式是先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再来进行理解。实际上,很多东西你直接去看翻译的版本和阅读古文,进行感悟和体会,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就会失去很多国学经典着作中内在的东西。
不建议大家只是阅读翻译成白话文的着作。阅读古文前,最好是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词汇,然后再来进行古文的阅读和理解。

6 做笔记,多整理,了解不同时代的背景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古代的常识。看某一类的古文,就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进行理解和思考。
比如,古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常识,节日,风俗,典故,制度,主流的价值观等等。

7 引申思考,挖掘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古人在论述的时候,都比较喜欢举例子,讲故事,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要从阅读故事的本身去思考,还要学会挖掘古文背后引申出来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古文是活的,由于每个人智慧和阅历的不同,境界的不同,能够体会到的更深层次的涵义也会不同。另外,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下能够读出的感悟,也可能是不同的。
阅读古文名作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多去思考,从中领悟出自己的东西,做到把书读厚。

⑧ 怎样才能学好古文怎样读好古文阅读

第一要掌握相关知识,如一些固定解释和词的活用,二要多涉猎历史,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三要懂得借用工具,比如说把复杂的古文用通俗的古文解释,然后翻译为白话文,最后可以改成现在文,这是学好古文的必要条件。
读好古文最重要的是能区分修辞和解析,一般比较古的古文都是没有标点的,所以建议读原文,自己根据理解断句,这样才有自己的建树

⑨ 怎样学好文言文阅读

提高文言文的解题正确率,方法是:多读——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背诵还要靠不断刺激、强化。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拿来复诵一次,即,读第2文,要1--2文复读,读第3文,要1--3文复读,余类推。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斥之为 “死” 读书,但我们不能排除掉这种于读书的执着精神和强化记忆的合理方式。而且在青少年阶段利用得天独厚的记忆力,熟读成诵若干篇章,奠定满腹经纶的基础,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这只能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有以下几点:①指出了重点掌握的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②作了最基本的量的规定:150个实词、18个虚词、重要的句式;③强调了“在课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要在诵读中进行。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掌握词、句基础知识,是诵读古诗文的需要,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盖其中了。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马上在记忆中就会现出典型的例句来。如读到《兰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字怎么讲,即使是课文没有注释,或者有注释而不去看,马上联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三个“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语气,可用现代汉语中“还”、“简直”、“竟然”等副词来表达,意思十分显豁。熟能生巧以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裕如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原都有好处。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沿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及其它等等。这些大纲中虽然未作明文规定,但我们在阅读相应的古诗文时,课文注释中都有介绍和说明,有些也反映在词、句的用法里,这些,在诵读古诗文时,都要留意。
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志士仁人、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是人人所渴求的,我们希望把这种渴求变为诵读的实践。

⑩ 如何阅读古文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设计方案》

一、方案介绍:


(一)方案名称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设计方案。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


  1. “古文无用” 论。

2.对古文不感兴趣。


3.朗读古文困难重重。


4.学习古文,理解困难。


5.默写古文,白字过多。


这些问题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本方案之意义


中学古文教育历来是重点、难点,而多数中学生对古文有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极坏。古文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发扬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学好古文是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而本方案目的就在于:


  1. 激发学古文的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古文习惯。


3.积累行之有效的学古文方法。


(四)方案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还指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死记硬背,光靠“逼学生上梁山”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将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积累,逐步提高中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方案内容:


(一)、用古文中的精神内涵去感染、激励中学生。


人是感性的、容易动情的,尤其是中学生,更易为“情”所动,而古文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初中语教材中的古文大多是经典作品。每当我在讲授这些古文时,学生们无不为书中的智慧与思想而心潮澎湃、而击节叫好、而带给他们更大的学习动力,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后更是高谈阔论,畅谈人生、理想,拳拳爱国心涌动心间。《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令学生获益匪浅。“不以物喜、不以己愁”教给学生胸襟须像天空般旷达开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使丞相为了蜀国操劳一生的形象更显清晰伟大。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是鼓舞人心的佳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一句,传达了“舍生取义”的精神实质,曾经令多少莘莘学生为之动容。而《陈涉世家》中陈胜少年时的鸿鹄之志,以及慷慨陈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铮铮铁骨的冲天气概。愚公精神以及《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刻苦求学精神更是激励中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总之,古文中耀眼的精神内涵,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风华正茂,感性十足的青年学子必将在她们的指引下不断奋进。


(二)、伴读历史。


任何着作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而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古文都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和社会条件,如果不去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对作品中的一些内容就可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而产生误解。只有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足够认识,才能给作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诗圣杜甫所作之诗被誉为“诗史”,他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深刻表现了当时他们所处的唐代在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现状。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均再现了当时人们的苦难生活,而要了解杜甫“诗史” 这一特点,如对历史一窍不通,则理解上有较大困难,而之前的大侍人李白却被人冠以“侍仙”,主要因李白所作诗歌都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等诗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那浪漫主义情怀,而这与李白所处唐代正值鼎盛期是分不开的。而我们在学习李煜、李清照、苏轼等名家大作时都需联系当时历史来学习,否则对作品价值难以认同,对作品内容难以理解。


另外,在了解历史的前提下再学古文,更能增添学生的兴趣。试问,一个对三国历史毫不知情,对诸葛亮闻所未闻的学生会对《出师表》感兴趣吗?一个对春秋历史颇为熟悉的同学又岂会对曾以弱胜强,打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故事而提不起精神?又怎会对“发愤着书”的司马迁,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置之不理呢?因此在学古文时,应建立在熟悉当时历史的前提下,老师在教古文时,应花一定时间把当时历史背景讲清,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伴读人物传记


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情感态度、政治倾向、性格气质等等都影响他的创作,都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了解一位作家一生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创作作品时所处的生活时期和思想状态,是对原作阅读的一种补充和注释,仍以上文的李白于杜甫为例,李白的诗轻灵而飘逸,这与李白是一名典型的性情中人是分不开的。“诗仙”好游山玩水,好交友,喜舞剑饮酒,性情豪爽,他的《将进酒》可见一斑。其中一句名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尽李白潇洒一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更是豪气冲天,更显“诗仙”风采。而“诗圣”杜甫的诗中此等非凡气度的诗句难觅踪迹,除去他个人身处乱世,还与他个人一生潦倒,性情抑郁有关。即使写春景,在杜甫笔下,也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在落泪,春鸟在颤栗。唐代两位大诗人如此,宋代词坛两大流派(豪放派与婉约派)差异巨大,为何?这与“苏辛”性情豪爽,李清照、柳咏性情内秀是不无关系的。故要正确了解古文,了解作家生平、性格等极为重要,教师应对此作介绍,或由学生课前查看。


(四)、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古文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令学生终生获益,学古文尤其如此。首先我认为学生应用好课文下面的注释,是学好古文的一把金钥匙,古文中注释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学常识,包括出处、作者简介等。如《出师表》注释①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在汉末隐居邓县隆中,后成为刘备主要谋士,蜀汉政权建立后,任蜀相。由此,我们较详细地了解了出处及作者。(2)写作背景,如《出师表》注释①公元前227年,诸葛亮准备出师代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写了这篇奏章。(3)难读字,如《曹刿论战》对“又何间焉”一句中的多音字“间”加注“jian”这一读音。(4)解释难懂字词的意义;(5)疏通长句、难句的意思,所以古文中注释颇为详细,只要用好注释了解文意,不是难事。另外,应该勤于查字典辞书。因为读古文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字,且课文注释上没有,此时应立即查字典辞书,以求解答。当然,学古文要记东西实在是多而繁杂,学生应学会加以归类总结,这样就便于记忆、掌握,如通假字归类、古今异义词归类、词性活用归类等,这样就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反复朗诵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又云:多读文章,其义自见。况且古文大多语言优美,句式齐整,韵味十足,大多古文非常耐读,一篇古文不亚于一首歌曲,中学生由于初学,感觉不一定很深,但在老师带领下,熟读文章,细细品味,久而久之,学生定能领略。如《岳阳楼记》一文中,骈句整齐工整。“至于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在朗读中,不自觉会摇头晃脑,沉浸其中。而古诗词本身讲究音律美,讲究压韵。在朗读时,更易进入角色,吸引学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句句琅琅上口,沁人心脾。而在不断的朗读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诗的意境也为学生打开,真是“古诗吟于口,其乐不必言”。


(六)、勤于积累


不少学生学习古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足够了。老师一篇篇讲,学生一篇篇学,而到了考试时,或学过一段时间后,却早已不记得了,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不善积累而导致的。其实学任何知识,都有其规律可循,学古文也不例外,古文中同样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一经掌握,不断积累。